8月10日至9月10日,
“千秋镜鉴——中国古代铜镜展”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展览共展出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铜镜136枚、拓片23件,
年代跨越战国至唐代。通过多种纹饰和造型的铜镜,展览将引导观众鉴赏铜镜千余年间“美的历程”,探索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及其内涵。
战国以来千余年间的发展历程
铜镜,是中华民族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实用器和工艺品。它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此次展览以时代为主线,共分为三个展厅,带领观众分别走进战国铜镜、汉代铜镜以及唐代铜镜的世界。
▲花叶纹四山镜(战国)
战国铜镜是中国铜镜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纹样,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走向成熟。战国铜镜以楚式镜最为突出,瑰丽奇谲,独特的山字纹、缜密的羽翅纹、灵秀的龙凤纹和活泼的猿纹,透空、镶嵌、错金银、彩绘等特殊工艺,使铜镜极具艺术魅力。
▲云雷纹地七连弧纹镜(战国)
到了汉代,铜镜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精美的镜背纹饰、丰富的铭文内容、精良的铸造技术,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代铜镜的存世量极大,类型丰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四乳四神瑞兽博局纹镜(汉)
唐代铜镜造型新颖、题材绚丽、铸造技术精湛,既有艺术美的魅力,又与现实生活相和谐,开启了中国铜镜史的新纪元。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的铜镜逐渐确立并成熟,花鸟镜出现并流行起来。
▲葵花形鸳鸯踩花双雁衔绶蜻蜓荷叶纹镜(唐)
镜背也有大精彩
现今最早的青铜镜发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墓葬中,这时候的铜镜表面比较平整、可系绳线,镜背则装饰简单粗糙的几何形纹饰。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铜镜铸造工艺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造型、纹饰和工艺的铜镜。
从造型来看,铜镜可分为镜面和镜背,镜背往往饰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内容丰富的铭文,这些纹饰或铭文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息息相关。
▲星云纹镜(西汉)
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国时期,流行山字纹铜镜、连弧纹铜镜以及雷纹镜等,体现了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楚式镜中大量的龙凤纹也体现了楚人“尊龙崇凤”的风尚;
汉镜的主题纹饰从虚幻神秘的世界转向了清新世俗的现实世界,这一时期流行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博局纹镜和禽兽纹镜等,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而汉代铜镜上铭文也是历代镜铭中最为丰富的,不仅体现了时人的美好祝愿,还具有一定的商业广告意识;
到了唐代,铜镜的形式也突破了圆形和方形的传统,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镜,“菱花”成为铜镜的代称,这一时期的铜镜吸收了佛教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特点,如宝相花纹镜和葡萄纹镜等唐镜极具异域风采。
▲羽状地纹五山镜(战国)
千秋镜鉴——中国古代铜镜展
展览时间:8月10日至9月10日
展览地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来源: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编辑:黎
樗栎
相关文字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