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清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1896-1897)湖北省铸造。为平抑钱、银兑价而铸的特种银币。因被大量回收熔毁而存世寥寥。珍罕。极美品
湖北“本省”银币漫谈
湖北“本省”银币,清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96—1897)湖北省铸币。与普通湖北光绪银币不同,此类币背面龙图两侧加铸“本省”两字。这在中国铸币中唯此一例,殊为夺目,其币名也由此而得。除此之外,再加之其稀见异常,故历来被藏界视作中国珍稀银币中的大名誉品,久享尊宠。
据钱币界新近考证研究揭示,此种特别银币的的问世,系缘于市场的特殊之需而铸。
清光绪年间,自咸丰朝以来的铜原料供给紧缺愈加显现,致使铜铸制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价动荡不稳,并急速向“钱贵银贱”的趋势发展。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仅历时两年,银币一元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这种情况,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对此,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省造币厂铸发了此种背面有“本省”两字的特殊银币,用于平抑湖北境内的钱、银兑价。
史料显示,当时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新铸的“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项收支必须使用此种银币。商民应缴各项税赋,须以制钱一千比一的兑换率到官方专设机构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这项行政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官方制定的银元与制钱的统一定价来带动民间的比价稳定。然而,由于当时银、钱比价的起伏动荡,不仅是银、钱复本位币制的先天缺陷,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银、铜原料供需变化所造成的。一地一域的强制行政干预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此项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人们用种种理由不去兑换定价高估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此项地方性的法规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而与之配套合的湖北“本省”银元,也在滞碍难行的情况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间散落,寥寥无几。
湖北“本省”银币,传世所见有三等面值,分别为一元、二角、一角。均极稀见。其中,二角者尤以二角最为罕见。按史料所显,当时应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共五等面值的成套发行,但至今未有五角、五分这两种面值的发现。故钱币界历来都以一元、二角、一角这三等币值来作为“本省”银币的全套概念。由于其二角币稀见难觅,故银币藏家能集齐全套者,据计,自有藏以来未过三者,可见难度极大。
湖北“本省”一元银币,传世所见,多有戳记。其成因,长期为藏界所困惑。现据史料印证,似可释解:此类币系应特殊之用而铸,其定价高于普通银元,故须谨防伪造。而官设机构于收兑时,须经专门检验,并盖以戳记,以示验讫,既为有任承担者,又可藉以取得信用。此法为古代银两流通中所常用,或也为此币多有戳记之缘由。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钱商平玉麟曾先后有三版此一元币的伪造。前两版因程度较浅而废弃。惟第三版,系与造币厂职员串通,在造币厂中,利用专业机械及湖北光绪一元普通币废模,加字改造,程度极高,几可乱真。据钱界大师马定祥经验,其伪品,背面后加“省”字与币面之“省”微有不合,而真品面、背两“省”字形神相合。且“本省”银币真品,唯有一版,别无二致者。另外,由于旧时未见有不盖戳记的此币真品,而平氏所伪是无戳记的,故而,有无戳记也为其时辨伪之参考。
2007年诚轩秋拍中,展示了一枚全品“本省”一元银币,使人们幸得细加观摩之缘。此品为难得一见的无戳真品,而当时创纪录的成交价,恰也表达了藏界对其独具特质的认知。
正由于“本省”银币的珍罕,十多年前又现新仿造伪,并屡以所谓“全品本省”混迹于近年市间。由于其采用真币翻模驳样,故也形神兼具,难于辨识。只是因制模工艺与真品不同,故伪品图纹细部交待不清,且文字、图案与底板接口常显软弱含糊,缺乏真品的刀凿雕刻的明确、利落感。对此,若以真伪相形比对,应可意会。
作者:施新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