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睿智的柿子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3 月前    · 
干练的水桶  ·  Debugging Release ...·  9 月前    · 
冷静的乌冬面  ·  GenQRCode - 免费的 STL ...·  10 月前    · 

最近,去世1800年的三国人物贾诩,突然之间又火了,不是小火是大火,像无烟煤一样黑的发亮的那种火。

一辈子几乎称得上“算无遗策”的贾诩,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他在死后一千多年,竟然会以这种方式丢掉自己的“节操”。

在现在的网络上,什么往城里抛尸体制造瘟疫、用人尸体做肉干充当军粮等毫无底线又丧尽天良事情,竟然都成了他贾文和的“基操”。

如果只是一些小号在YY也就罢了,甚至一些几十万粉的历史“科普”账号也来凑热闹,说什么别的谋士有上策、中策、下策三条计,贾诩从来只有下策、下下策、下下下策,从来不管是不是有伤天和,只要不伤他文和就行……

正史和《三国演义》中的贾诩,真有这么恶毒卑劣吗?为何后世史书会把他称为“魏晋八君子”之首呢?



一般来说,有点名气的历史人物通常都有两种形象:正史形象、文艺形象。

按照传统的角度来说,正史形象就是官方史书记载的形象,通常比较严谨慎重,不管是褒是贬,都不会太过离谱,所以可信度通常也比较高。

文艺形象则是以历史人物为基础,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飞天遁地,呼风唤雨都不算犯规,所以可信度也比较低一些。

贾诩这个人物,在正史《三国志》和文艺作品《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而且正史《三国志》和文艺作品《三国演义》中贾诩形象,差距并不是很大,《三国演义》几乎照搬了《三国志》中贾诩的生平,只是配合小说的时间轴分段进行了嵌入加工而已。



有意思的不管是《三国志》中的贾诩,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贾诩,形象不能说跟现在网上所传的毫不相关吧!简直可以说是没啥关系!

和宦官之家出身的曹操不同,贾诩那是实打实的官宦之家出身。

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那个写《过秦论》和“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等,让学生们现在还背个没完的男人。

当然,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人,贾诩那都东汉末年了,毕竟过了几百年,你可以质疑贾诩家是“攀亲戚”。

可问题是,人家贾诩到东汉末年,混的也着实不差!

贾诩的爸爸贾龚官至轻骑将军,爷爷贾衍官至兖州刺史,太爷爷官至武威太守……这排面儿,至少比被骂做“赘阉遗丑”的曹操强吧?

不过贾诩这个人跟曹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年轻的时候很低调。

曹操年轻的时候那是日天干地,连他爷爷同事,“十长侍”之一蹇硕的叔叔,都被他“秉公执法”给打死了。

贾诩完全不一样,少年时代的他基本没啥名气,也不喜欢搞交际,按部就班的举个孝廉,选上了个小官,还当没多久还称病辞职了。



在辞官回家的路上,贾诩刚好遇上了西北的氐人叛乱,他跟随行的人都被氐人叛军给抓了起来。当时的情况危急,跟贾诩一块被抓的人都快被杀完了。

这时候贾诩急中生智,他告诉氐人叛军的首领说:“我说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杀我之后把我单独安葬起来,我家里的人一定会拿花大价钱把我的尸体买回去的。”

段颎在西北边境带兵多年,在西北少数民族之间很有威望,氐人听了贾诩的话害怕了。不但没有杀他,还跟他拜了把子,好酒好菜招待一顿把他送走了。

这是贾诩用计最早的记录。

段颎并不是贾诩的外公,他骗了氐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威胁了氐人,但却是用一种非常柔和,让氐人自己“细思极恐”的方式来威胁的。

回乡之后的贾诩,在家里老老实实养病,本来没有出来做官的打算。可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之后,一心想搞大事情,四处邀请名士、能士出来做官。

董卓的名气虽然不好,但他的邀请可不是那么容易拒绝的。

相信看过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人,应该都对片中宁王的使者带着医生,强拉唐伯虎做官的桥段记忆犹新。电影中这个桥段的灵感,应该就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董卓。



董卓请人做官,特别善于请有“病”的人!

一手封官加爵的诏书,一手砍脑袋的大刀。他董卓虽然不会治病,但却会要人全家的命,一刀下去甭管命还有没有,你就说“病”好没好吧?

贾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董卓搜罗了出来当太尉府的属官长,后来被编入了董卓女婿牛辅的部队当中辅军。

这一段时间贾诩基本没什么作为,还是以苟着为主。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合玩死之后,贾诩才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拨动三国的命运齿轮。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之后,大肆捕杀董卓的余党,当时牛辅已经死了,贾诩跟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在一块。



李傕、郭汜、张济都觉得董卓已死,吕布叛变,他们大势已去,准备解散部队,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时候贾诩出面拦住了他们,告诉他们说:“你们要是没了部队,自己跑路,一个村长都能把你们摁倒拿去换赏钱!为啥格局不能大一点,带人往西走收拢部队,以为董公报仇的名义去打长安?要是侥幸打赢了,就能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要是真打不赢,那时候再跑路也不迟啊!”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了贾诩的话恍然大悟,以王允要杀光凉州人为名,聚拢董卓的旧部攻打长安,后来果然打进了长安城。

东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为这事儿把贾诩骂了个狗血淋头,认为就是贾诩的这个“馊主意”害了汉朝,造成了后来的乱世。

这也是贾诩被称为“毒士”的“铁证”之一。



如果贾诩能和裴松之对话,他一定会告诉裴松之:你清高!你真了不起!

因为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攻打长安,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住他自己的小命!

王允这个人虽然很有心机,但明显不是一块收拾乱局的料,即使贾诩不建议李傕郭汜他们领兵打长安,王允也很难守住长安城,更谈不上为东汉续命。

细看王允掌权时的所作所为,你会发现这老头儿完全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莫名其妙!



董卓死了之后,王允只要按标准流程喊一嗓子“只诛首恶,余者不问”安稳一下人心,然后慢慢收拾残局就行了。

可王允他偏不!

根据《后汉书》记载,董卓刚死的时候就有人建议王允,让当时的名将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避免发生祸乱的同时,也能震慑关东诸军。

可王允却说关东诸军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根本不需要担心,拒绝了这个提议。

而且王允干的最出格的事,是因为董卓案的牵连,杀害了当时的名士丁彦思和蔡邕。

丁彦思这个人到底是干嘛的,现在已经查不到了。可蔡邕却精通音乐文学,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大家。

这两个人都很有名气,跟董卓也算不上太亲近。比如蔡邕,董卓活着的时候,他一直都不怎么合作,董卓死后也只是在公开场合为董卓之死叹了口气,就被王允给杀了,满朝文武一起求情都不好使。

这王允这么敢打敢杀,你让董卓的旧部们怎么想?



根据《后汉书》记载,当时董卓的旧部们是这么说的:“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

王允确实曾经拿了一手好牌,但能打出一个稀烂的结局,靠的全是他自己,哪怕他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于落个全家完蛋。

而贾诩当时之所以会建议李傕、郭汜等人收兵进攻长安,一是因为按当时王允那个架势,他自己也难逃一死;二是因为他看错了李傕、郭汜等人。

当时的李傕、郭汜等人,都还只是中级军官,以前也谈不上有什么劣迹,他们都对贾诩心怀敬意,贾诩觉得自己应该能约束的住他们。



实际上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长安之后,虽然对朝廷的官员粗暴不文,但对贾诩却一直都是持敬重而又忌惮态度。

初入长安时,李傕、郭汜等人就想封贾诩为侯以表谢意,贾诩却说:那只是保命的主意,有什么功劳可言!

他不但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给他封侯,还以自己名望不足为由,拒绝了尚书仆射官位,最终只接受了主管选举百官的尚书一职。

贾诩刚当尚书那会儿,李傕、郭汜他们还都给他面子,他自己也趁机选拔了一些人才,凉州的武人集团一度有跟士族合作的势头,大汉也确实有点向好的苗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贾诩的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回乡守制去了。

贾诩这一走,李傕、郭汜他们一帮武人没了谋主压制,就开始互相争斗了起来。



不久之后樊稠被杀,李傕和郭汜的斗得不可开交,贾诩又被李傕给抢出来任宣义将军。

贾诩回朝后敏锐地发现,当时的局面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于是他联合朝廷众臣逼着李傕释放皇帝,郭汜释放公卿,达成了李郭之间暂时的和平。

完成这些之后,贾诩就向汉献帝缴回了印绶再次辞官,离开李傕去了同乡段煨军中。

段煨虽然接受贾诩,心里却对他很不放心,害怕他夺了自己的兵马。

当年李傕和郭汜祸乱洛阳,贾诩灰头土脸当“裱糊匠”的时候,张济的侄子张绣曾经问他:“先生你是个有才华的人,为何不换个地方干一番事业,何必在长安浪费光阴?”

那时候贾诩告诉张绣说:“我家世受国恩,长安局面再难我也有维护下去的责任。年轻人,你不一样!现在长安乱成这样,外边确实大有可为,你赶紧去大展拳脚吧!”

后来张绣去了南阳,私下里一直都跟贾诩有联系。



张绣听说贾诩在段煨那儿的处境之后,就派人请贾诩到南阳去。

当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不薄,你就这么走了,就不怕他生气吗?

贾诩解释说,段煨这个人生性多疑,待我虽然很好,可心里却对我有忌惮,我在他这不能待太久,不然早晚被他算计。我离开他去张绣那儿,等于给他找了个外援,他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没有谋主,我去了他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后来贾诩去了南阳之后,张绣在他面前以子侄后辈自居,而段煨也果然善待了他的家人。

贾诩和张绣这两个人的感情很深,甚至比刘备和诸葛亮还要深。



张绣虽然是一介武夫,可是他对贾诩言听计从不说,生活上也一直都是把贾诩当叔叔对待的。

贾诩也没有辜负张绣的情谊,曹操南征的时候,贾诩让张绣投降,可曹操却让张绣的婶婶侍寝,公然侮辱张绣。

张绣一怒之下降而复叛要杀曹操,贾诩一句话都没劝,立刻为张绣出谋划策以移营为由袭击曹操。

让曹操损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的“宛城之战”,其实也是贾诩制定的策略。

不过这一仗,曹操真的是自己很欠抽!



张绣真心实意向他投降,对他百依百顺,结果他不但强迫张绣的婶婶邹氏侍寝,还派人私下用重金想收买张绣的部将胡车儿,连贾诩也受到了曹操搔首弄姿的勾引,摆明了不拿张绣当个人。

结果胡车儿对张绣忠心耿耿不受招揽,贾诩也觉得自己看错了人,他们几个一通“海底捞月”,差点断了曹老板的子孙根。

然后几年后官渡之战时期,曹操和袁绍都派人招揽张绣,贾诩却劝张绣投降曹操,拒绝袁绍。

网上有人说贾诩这是为了自己投靠曹操,“坑”了张绣,导致后来他升官发财而张绣死的不明不白,把这当成他“毒士”的“铁证”之一。

但这很明显是不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以己度人的瞎分析。什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命”?做出这种分析的人,可能算是典型中的典型了。



贾诩和张绣都是北方人,东南的孙策收不了他们,也大概率不会收他们;因为张绣的叔叔张济打过孙坚,而张绣还一直都在依附孙策的杀父仇人刘表生存。南方的刘表贾诩已经确定不是可靠之人,而大名鼎鼎的刘皇叔,那会儿吃饭还得求人。

所以, 贾诩和张绣要想保住自己的家小,只能在曹操和袁绍之间二选一。

当时贾诩已经看透袁绍的问题其实不在军事实力,而是在集团的继承人问题上有严重的隐患。

换句话说,曹操甚至不需要打败袁绍,他只要能熬死袁绍,冀州集团几乎必然会毁于内讧。

如果贾诩和张绣再不抓紧机会跟曹操和好,等曹操收拾完了袁绍,他们俩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况且不管以当时的衡量标准,还是以当下的衡量标准,贾诩作为“宛城之战”的谋主,他贾诩出主意张绣出兵,他凭什么认为人家张绣比他贾诩更遭曹家人恨?

至少从正史来看,贾诩给张绣做的谋划相当靠谱,张绣在曹家阵营一直过的很不错,曹操还跟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关于张绣的死其实只是微有争议。

张绣跟随曹操攻打乌桓,在行军的路上病死是有正史记载的。张绣被曹丕借着酒劲儿羞辱,逼的自杀只是一种说法,而且还明显不太靠的住。



因为曹丕在跟曹植争位的时候,曾经特地去找贾诩求教,争取贾诩的支持。

曹丕的成功上位,贾诩也确实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当时曹操问曹丕和曹植谁更适合当继承人,贾诩沉默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在想刘表和袁绍。”

刘表和袁绍都是因为不立长子,所以死后集团陷入分裂混乱而被灭,贾诩这句不是回答的回答,份量可以说是极重了。

曹操听了贾诩的话哈哈一笑,从此不再纠结,下定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

贾诩和张绣是什么关系,曹丕不可能不知道,他要是想拉拢贾诩,就不该去惹张绣。曹丕要真逼死了张绣,贾诩就算心再大也不可能会支持他上位的。

再说从曹丕对兄弟们态度来看,他也不像个重视亲情的人。就算他记得张绣杀曹昂那也应该是心里偷偷地感激,毕竟曹昂不死还轮不到他上位呢!他怎么会因为曹昂的死而逼死张绣?



贾诩一生除了劝李傕、郭汜攻打长安,以及劝张绣在“穰城之战”中追击曹操之外,所做的谋划,总体上都是以稳妥的劝和不劝打为主。

曹操打荆州的时候,他反对说曹老板你刚拿下冀州,应该巩固地盘,发展民生,对南方用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曹丕上位后想攻打东吴,他反对说现在天下人口资源大半都在曹二老板你手里,只需要发展好民生经济,南边的人以后自己早晚会出问题,主动来投靠你。

结果不管是曹老板还是曹二老板都没听他的劝,劳师动众地跑去打了两场败仗。

仔细观察贾诩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厚道且靠谱的人,完全无愧于《唐会要》中对他“魏晋八君子”之首的评价。

贾诩一生并没有都献过什么“毒计”,他被称为“毒士”,主要是因为他看人太透,算人太准,不是没人性地往城里扔尸体制造瘟疫。

曹操帐下被裴松之批评用尸体做肉干当军粮的人,也是程昱而不是贾诩。而且裴松之也说了,程昱就是因为这事儿干的太缺德,所以后来才当不上三公的。

为什么现在的网上,会对贾诩有这么大的误解,把他说成一个毫无底线的恶毒小人呢?

其实这个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



“毒”这个字,其实有很多含义,除狠辣暴虐之外,它还有厉害精准的意思。

比如形容一个人看事物比较准确,就可以用“眼光真毒”来形容。

只不过大多数人对“毒”这个字的理解,仅限于狠辣暴虐,不知道它还有厉害精准的意思。

结果一些人会错了意,根据贾诩“毒士”的外号瞎编,引起了一群不明真相,却又认知相当的人跟着瞎起哄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