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君子之风和良好表现,赢得了皇帝和他的朝廷,实际上也赢得了一般军民的好感,于是我开始希望在短期内获得自由。我尽一切可能培养他们的这种好感。当地人渐渐地不觉得我是他们的危险。有时候我躺下来,让他们五六个人在我的手上跳舞。后来,娃娃们敢到我的头发里玩捉迷藏了。在听和说他们的语言方面,我现在又有了大的进步。”
上面抄录的是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片段,主人公到了小人国之后的情形。童年时我看了描绘大人国和小人国的连环画,情节特别精彩,可是现在找到这部小说,读到第三章的开篇,也就是上面抄录的那一段,读不下去了。
当年川端康成读不下去日文版的《源氏物语》,大概也是这种情形。他去读译成英文的版本,还挺有味道,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源氏物语》的语言已经过时。
《格列佛游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用一个幻想世界影射英国现实。小说的想象很棒,可是,斯威夫特描述故事情节的语言,像是冗长的论文,琐碎,平缓,表现力较差。
川端康成愿意读英文版《源氏物语》,也有英译本的原因,或在语言上可以接受,或是删去了雷同情节。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再创作的结果,可能比原作好,可能不如原作。比如前些天我在书店里买了佩索阿一部诗集的中译本,回来读了几首,干涩无味,比起韩少功翻译的佩索阿随笔集《惶然录》差多了。再比照网上流传的佩索阿几首诗歌,都能读出现代和当代诗歌的感受,这才发觉我买的那部诗集的版本不好,译者的语言不适合翻译20世纪的佩索阿,只适合雪莱、拜伦的那种老式诗歌。
前面举了小说、诗歌附带随笔的例子,是想请你相信,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文学语言,而你,要学习和掌握,要形成自己长处的,恰恰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
学音乐的人不能忽视音符,学美术的人不能忽视笔触,踢足球的人不能忽略动作,拍电影的人不能忽视镜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和文学写作使用的语言一样。文学写作者的语言如果很弱,或者一直没有提高语言方面的悟性,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从出生时候,你的父辈一遍又一遍教你学会日常语言;读小学开始,老师一点一点教你书面语言。那些时候你付出了辛苦,现在学习文学语言,全靠你自己了,要付出更多辛苦。
有人从日常语言和语文教材中学到了比别人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样一件事能说得生动,让人爱听。这些技巧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并不遥远。如果你也是这样,你文学写作的基础就好了一些,有个不错的起点。
更多的学习效果,来自你读到的文学名著,包括你的母语作品和翻译作品。
前面举到的例子是有童话色彩的《格列佛游记》,写于18世纪初,现在我们来看看21世纪初少儿读物的语言。我现在手边有一本书,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大卫·阿尔蒙德的《怪物比利·迪恩的真实故事》。
我翻到了小说结尾那部分。
“我用一根线钓鱼。我用我的刀把鱼切开,在火上烤熟。它们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成了它们的一部分。
我还写字。僧侣曾在这座岛上拿着羽毛笔在兽皮上写字,我也在这座岛上写字。他们写作的地方早就被风和时间磨平了。
我用铅笔写。我用我的刀子削尖铅笔。
我快写完了。
据说战争也快结束了。有人说世界累了,受够了,和平该来了。或许他说的是真的。在天上呼啸、让海水战栗的破坏机器变少了。也许世界上投炸弹的人变少了,炸弹少了,布灵克波尼少了,死亡少了,尖叫的人也变少了。我也不知道。那些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再也不会被恐惧和死后世界吞没。我感到很欣慰。我受够了死亡。我的双目向往光明。”
这里说到的布灵克波尼,曾是美丽的地方。此时,用作者在小说前面的描述,“那是一处废墟,那里被破坏了,那里被击碎了,那里被摧毁了。布灵克波尼的这里那里都成了一片废墟。这真是太糟糕太糟糕了。”
这样的语言,低龄读者能够接受,并且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传递过来的思维和情绪,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以及美好与毁坏,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
如果你从小读着这样的文学语言长大,你会受到熏染,现在你写作的语言,也许加上语言背后的东西,基本可以过关。
童书语言在几百年里的变化很大,这不奇怪。它在几十年里甚至十几年里的变化也很大,以至于像你看到的,一些很有名气的童书作家,已经跟不上这种变化,还在使用过时的语言。
青年人的文学读物,语言也在变化。
出生于1940年代末的村上春树,在日本和中国都有很多读者。
他在一个短篇《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见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里写道:
“她由东往西走,我从西向东去,在4月里一个神清气爽的早晨。
我想和她说话,哪怕30分钟也好。想打听她的身世,也想全盘托出自己的身世。而更重要的,是想弄清导致1981年4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在原宿后街擦肩而过这一命运的原委。里面肯定充满和平时代的古老机器般温馨的秘密。
如此谈罢,我们可以找地方吃午饭,看伍迪·爱伦的影片,再顺路到宾馆里的酒吧喝鸡尾酒什么的。”
村上春树的几十个作品都成了畅销书。有人喜欢他的语言文字简洁明快,幽默调侃。
畅销书里,一般来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流行语言的味道。对于写作者来说,隔几年读一本畅销书,也许没有坏处。
比如,国内一位80后作家写的一本畅销书,叙事语言上挺有特色:
“2004年北京大雪。男生在医院门口拿着自己的病历,拒绝了手术的建议,面无表情,徒步走了二十几公里。雪花慌乱地逃窜,每个人打着伞,脚步匆忙,车子迟缓前行,全世界冷得像一片恶毒的冰刀。
男生坐在十几楼的窗台,雪停后的第三天。电话一直响,没人接,响到自动关机。下午公寓的门被人不停地敲,过了半小时,有人撬开了锁。”
没有那些细节,也没有读者耐心不足时想跳过的东西。
这次的写作练习课有如下内容。
一是仔细检查自己写作的语言,看看它属于那个时代。是巴尔扎克那个时代?莫泊桑那个时代?托尔斯泰那个时代?还是近一些的时代?
不要使用一百年前的作家的语言。
二是通过阅读提升你的文学语言。即使是名著,也要挑一本百年以内的作品,语言还要有悟性,如史铁生。
阅读20万字左右,认真做笔记。阅读时不考虑作品内容或结构,只看其中的语言运用。
特邀编辑:董学仁
“我的君子之风和良好表现,赢得了皇帝和他的朝廷,实际上也赢得了一般军民的好感,于是我开始希望在短期内获得自由。我尽一切可能培养他们的这种好感。当地人渐渐地不觉得我是他们的危险。有时候我躺下来,让他们五六个人在我的手上跳舞。后来,娃娃们敢到我的头发里玩捉迷藏了。在听和说他们的语言方面,我现在又有了大的进步。”
上面抄录的是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片段,主人公到了小人国之后的情形。童年时我看了描绘大人国和小人国的连环画,情节特别精彩,可是现在找到这部小说,读到第三章的开篇,也就是上面抄录的那一段,读不下去了。
当年川端康成读不下去日文版的《源氏物语》,大概也是这种情形。他去读译成英文的版本,还挺有味道,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源氏物语》的语言已经过时。
《格列佛游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用一个幻想世界影射英国现实。小说的想象很棒,可是,斯威夫特描述故事情节的语言,像是冗长的论文,琐碎,平缓,表现力较差。
川端康成愿意读英文版《源氏物语》,也有英译本的原因,或在语言上可以接受,或是删去了雷同情节。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再创作的结果,可能比原作好,可能不如原作。比如前些天我在书店里买了佩索阿一部诗集的中译本,回来读了几首,干涩无味,比起韩少功翻译的佩索阿随笔集《惶然录》差多了。再比照网上流传的佩索阿几首诗歌,都能读出现代和当代诗歌的感受,这才发觉我买的那部诗集的版本不好,译者的语言不适合翻译20世纪的佩索阿,只适合雪莱、拜伦的那种老式诗歌。
前面举了小说、诗歌附带随笔的例子,是想请你相信,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文学语言,而你,要学习和掌握,要形成自己长处的,恰恰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
学音乐的人不能忽视音符,学美术的人不能忽视笔触,踢足球的人不能忽略动作,拍电影的人不能忽视镜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和文学写作使用的语言一样。文学写作者的语言如果很弱,或者一直没有提高语言方面的悟性,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从出生时候,你的父辈一遍又一遍教你学会日常语言;读小学开始,老师一点一点教你书面语言。那些时候你付出了辛苦,现在学习文学语言,全靠你自己了,要付出更多辛苦。
有人从日常语言和语文教材中学到了比别人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样一件事能说得生动,让人爱听。这些技巧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并不遥远。如果你也是这样,你文学写作的基础就好了一些,有个不错的起点。
更多的学习效果,来自你读到的文学名著,包括你的母语作品和翻译作品。
前面举到的例子是有童话色彩的《格列佛游记》,写于18世纪初,现在我们来看看21世纪初少儿读物的语言。我现在手边有一本书,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大卫·阿尔蒙德的《怪物比利·迪恩的真实故事》。
我翻到了小说结尾那部分。
“我用一根线钓鱼。我用我的刀把鱼切开,在火上烤熟。它们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成了它们的一部分。
我还写字。僧侣曾在这座岛上拿着羽毛笔在兽皮上写字,我也在这座岛上写字。他们写作的地方早就被风和时间磨平了。
我用铅笔写。我用我的刀子削尖铅笔。
我快写完了。
据说战争也快结束了。有人说世界累了,受够了,和平该来了。或许他说的是真的。在天上呼啸、让海水战栗的破坏机器变少了。也许世界上投炸弹的人变少了,炸弹少了,布灵克波尼少了,死亡少了,尖叫的人也变少了。我也不知道。那些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再也不会被恐惧和死后世界吞没。我感到很欣慰。我受够了死亡。我的双目向往光明。”
这里说到的布灵克波尼,曾是美丽的地方。此时,用作者在小说前面的描述,“那是一处废墟,那里被破坏了,那里被击碎了,那里被摧毁了。布灵克波尼的这里那里都成了一片废墟。这真是太糟糕太糟糕了。”
这样的语言,低龄读者能够接受,并且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传递过来的思维和情绪,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以及美好与毁坏,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
如果你从小读着这样的文学语言长大,你会受到熏染,现在你写作的语言,也许加上语言背后的东西,基本可以过关。
童书语言在几百年里的变化很大,这不奇怪。它在几十年里甚至十几年里的变化也很大,以至于像你看到的,一些很有名气的童书作家,已经跟不上这种变化,还在使用过时的语言。
青年人的文学读物,语言也在变化。
出生于1940年代末的村上春树,在日本和中国都有很多读者。
他在一个短篇《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见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里写道:
“她由东往西走,我从西向东去,在4月里一个神清气爽的早晨。
我想和她说话,哪怕30分钟也好。想打听她的身世,也想全盘托出自己的身世。而更重要的,是想弄清导致1981年4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在原宿后街擦肩而过这一命运的原委。里面肯定充满和平时代的古老机器般温馨的秘密。
如此谈罢,我们可以找地方吃午饭,看伍迪·爱伦的影片,再顺路到宾馆里的酒吧喝鸡尾酒什么的。”
村上春树的几十个作品都成了畅销书。有人喜欢他的语言文字简洁明快,幽默调侃。
畅销书里,一般来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流行语言的味道。对于写作者来说,隔几年读一本畅销书,也许没有坏处。
比如,国内一位80后作家写的一本畅销书,叙事语言上挺有特色:
“2004年北京大雪。男生在医院门口拿着自己的病历,拒绝了手术的建议,面无表情,徒步走了二十几公里。雪花慌乱地逃窜,每个人打着伞,脚步匆忙,车子迟缓前行,全世界冷得像一片恶毒的冰刀。
男生坐在十几楼的窗台,雪停后的第三天。电话一直响,没人接,响到自动关机。下午公寓的门被人不停地敲,过了半小时,有人撬开了锁。”
没有那些细节,也没有读者耐心不足时想跳过的东西。
这次的写作练习课有如下内容。
一是仔细检查自己写作的语言,看看它属于那个时代。是巴尔扎克那个时代?莫泊桑那个时代?托尔斯泰那个时代?还是近一些的时代?
不要使用一百年前的作家的语言。
二是通过阅读提升你的文学语言。即使是名著,也要挑一本百年以内的作品,语言还要有悟性,如史铁生。
阅读20万字左右,认真做笔记。阅读时不考虑作品内容或结构,只看其中的语言运用。
特邀编辑:董学仁
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