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面瘫

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 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部分患者由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卡压引起。主要以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示齿口角偏向健侧。该病中医属于“口僻”、“口眼喎斜”范畴。本病与少阳、阳明经筋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不用而发病。本病虽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亦有部分患者病程较长、预后较差,康复不完全者甚至出现“倒错”、“面肌痉挛”、“联带运动” 等后遗症,常常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可以起到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之效。

常教授认为:面瘫 病因包括 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如《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因主要是人体自身正气不足,脉络亏虚,导致面部经筋失养。造成正气不足的原因很多,如久病消耗人体正气,过劳过逸损伤脏腑,以及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等等。外因主要是风邪、寒邪、热邪,邪气侵袭人体,致气血阻滞,经脉或拘挛收引或纵缓不收。不内外因主要是涉及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因素。针灸治疗本病基本治则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扶正祛邪。临床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即四白、颊车、地仓、头维、翳风、牵正、合谷。《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备急千金要方》言:“凡病者,皆因气血经络壅滞,宣通不能……以针宣导之,以灸温通之。”说明艾灸具有补气生血、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等作用,艾灸能够鼓舞振奋局部的经脉之气,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之效。在面瘫风寒外袭、气血不足证型的治疗中艾灸治疗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验案

患者: × ,女,33岁, 已婚。初诊:20 08 10 26 日。

主诉: 左侧口眼㖞斜3天

现病史: 患者自诉 3 外出游玩未及时增添衣物,当风后次日晨起漱口时发现漱口漏水,左侧闭眼无力,无肢体乏力、无头晕头痛,当日上午即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完善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面神经炎”,口服营养神经、抗病毒药物等相关处理数天未见好转,病情反有进展。 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 来我院就诊 现症见: 左侧口眼㖞斜伴紧绷感 ,左眼闭合不能、迎风流泪,漱口漏水,鼓腮漏气,饭后滞食于左侧齿颊间。左侧耳后胀痛感,呈持续性。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二便调,夜寐可,纳食可。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查体: T 36. 5 ℃,P :78 次/分,R 18次/分,BP :108 / 82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睑裂约2mm,左侧鼻唇沟变浅,嘴角右歪,人中沟右歪,伸舌居中,味觉、听觉无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 面瘫(风寒外袭)

西医诊断: 面神经炎

辨证分析: 患者青年女性,平素体质一般,加之外出游玩时调摄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寒性凝滞,面部气血阻滞,经筋 弛纵不收 ,故见口眼㖞斜之症。

治法: 祛风散寒,通络牵正

体针: 四白、阳白、头维、攒竹、地仓、颊车、水沟、迎香、牵正、翳风、曲池、足三里、合谷、 太冲、 照海、 申脉 。面部穴位毫针轻浅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临近穴位及远端穴位常规针刺,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7 次为1个疗程。

灸法: 取患侧面部以耳后、眼周、口角为主,行悬灸30分钟,每日1次。

二诊: 经1疗程治疗后,眼睑闭合、抬眉皱眉较前有所缓解,仍 遗留有 口角歪斜。按上法,加梅花针叩刺患侧面部,每次15分钟,面部皮肤发红为度。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 患者深秋时外出感受风寒,外邪入中面部经络,致面部筋肌弛纵不收而发病。本病以正虚为本,风寒为患,治当温通经脉。温则能振奋阳气,散风寒;通则能疏通经络,祛阴邪。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温通相合,能使风寒去,标本兼顾,气血得以荣养。面瘫治疗宜分期施治,急性期(起病 1 周内)面部穴位宜浅刺、轻刺激;肢体穴位可重刺激泻法。进入恢复期,面部穴位可中等强度刺激,平补平泻加温针灸。面为阳明之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加取曲池、足三里补益气血,使面部筋肌得气血充养、通络牵正。合谷、太冲“开四关”,疏风通络。照海为肾经腧穴,亦为阴跷脉所起,申脉为膀胱经腧穴,亦为阳跷脉所起,阴阳跷脉均上行达目内眦,司眼睑开合,针此二穴可加强眼睑的气血濡养,促进眼睑的闭合。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一旦发病宜尽早施治。加用梅花针叩刺局部经穴 加强疏经通络牵正之效。

【验案

患者: ×× ,男,36岁, 已婚。初诊:20 09 7 4 日。

主诉: 左侧口眼歪斜5天

现病史: 患者诉5天前因沐浴后汗出较多,室外吹风乘凉,入睡前自觉左耳有不适感。次日晨起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曾于家庭附近诊所就诊,予中药及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症状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面瘫”。现在症: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鼓腮漏气,左侧闭目露睛,无四肢乏力、麻木等不适,精神尚可,食纳可,口干,稍有口苦,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查体 T 36.7℃,P :9 3 / ,R :21 / ,BP :125 / 75 mmHg 左侧乳突后压痛,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四肢活动自如,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头部核磁(20 09 .7.4 本院):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面瘫(风热外袭)

西医诊断: 面神经炎

辨证分析: 患者36岁,起居调摄不慎,沐浴后外出当风,时值仲夏,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致面部经筋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结合舌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可辩证为风热外袭证。

治法: 疏风清热,通络牵正

体针: 阳白、四白、颧髎、迎香、承浆、颊车、地仓、翳风、风池、合谷、外关、足临泣。毫针常规针刺,面瘫局部穴位轻刺激,平补平泻,远端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刺血疗法: ①部位:双侧耳尖穴(交替选取);②操作:穴位皮 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点刺出血,挤出5滴血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方药: 桑菊牵正散 加减 ,白僵蚕 10g、白附子 5g、全蝎 3g、乌梢蛇 10g、桑叶10g 菊花10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 早晚 饭前半小时 温服 1次。

二诊: 经治疗 7天 后,面部表情较前有所恢复,仍欠协调。按上法,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诸症缓解。

按语: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其中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为治疗面部疾病的常用腧穴。风池与外关、足临泣合用祛风清热,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刺络”,其疗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通络消肿的作用。《素问·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素问·针解》曰:“毙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故刺血疗法适用于面瘫风热外袭证的治疗。《灵枢·口问》云:“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尖穴为经外奇穴,有退热消炎、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的作用,故刺血部位选择耳尖穴。配合 桑菊牵正散 内服共奏祛风清热通络之功。

【验案

患者: × ,女,45岁, 已婚。初诊:20 10 12 25 日。

主诉: 右侧口眼歪斜6月余

现病史: 患者诉6月余前因天气炎热未盖衣被吹空调入睡,次日晨起发现漱口流涎,右侧闭目露睛,鼓腮漏气,就近于当地诊所就诊,经肌注营养神经药物、口服抗病毒药物等处理 20 余天,病情未见好转。转至当地中医院住院治疗,断续口服中药及电针治疗2月余,病情略有好转,右眼几近闭合,仍 ,遗留有 右侧口角歪斜,迎风流泪等症状。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面瘫”。现在症:右侧口角歪斜,漱口流涎,饭后滞食于右侧齿颊间,鼓腮漏气,右眼迎风流泪,无味觉障碍,无听力过敏,自觉乏力,易疲倦,四肢不温,食纳一般,口干,无口苦口干,小便正常,大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濡。

查体 T 36. 3 ℃,P :86 / ,R :20 / ,BP :105 / 72 mmHg 侧乳突后 压痛, 眼睑闭合不全 睑裂约1mm,右 侧额纹及鼻唇沟 变浅,人中沟左偏。伸舌居中,无味觉异常或减退,无听觉异常。 四肢活动自如,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 面瘫(气血不足)

西医诊断: 面神经炎

辨证分析: 患者45岁,起居调摄不慎,吹空调入睡,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致面部经筋失调发为面瘫,久治不愈,耗伤气血,面部经筋失养,加重病情。结合舌淡胖,苔薄白,脉濡,可辩证为气血不足证。

治法: 益气养血,通络牵正

体针: 头维、 牵正、阳白、四白、颧髎、上关、迎香、承浆、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关元、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地仓透刺颊车、迎香穴向鼻根方向透刺,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远端穴位以补法为主,每针患侧四次后采用缪刺健侧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 关元、足三里、血海予以温针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方药: 牵正散合四物汤为主 白僵蚕10g、白附子5g、全蝎 3g、乌梢蛇10g、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10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 早晚 饭前半小时 温服 1次。

二诊: 经两疗程治疗后,患者口角歪斜、眼睑闭合无力症状有所缓解,仍可见表情稍不对称。按上法,继治两疗程后病情缓解明显,面纹 基本 对称。

按语: 面瘫时间超过6个月可归为后遗症期。邪居久未去,阳明气虚,则气难以推动营血上荣于面,而致痰浊血瘀痹阻阳明、太阳经脉,以致面部经脉气血运行不能恢复正常运行,经脉失于濡养。其治疗原则多以益气养血为主,通络祛风为辅助,营养经络,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患者病程较长,针刺治疗时在关键部位可采用透刺法,如地仓透颊车、迎香向鼻根方向透刺,在减轻针刺的痛苦的同时做到取穴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为避免长时间针刺患侧出现“倒错”、面肌痉挛等并发症,针灸治疗时每针患侧四次后采用缪刺健侧一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此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运用温针灸,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艾灸的温热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协同增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的调补气血之效。同时在中药汤剂牵正散的基础上合以四物汤予患者口服。四物汤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外伤瘀血作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妇女诸疾,后世医家对其应用日渐广泛。方中熟地黄擅长滋阴养血,补肾益精,是补血之要药,为君药。当归乃补血良药,兼有活血作用,且为养血之要药,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行气活血,使诸药补而不滞。针、灸、药协同配合,疗效明显。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医疗综合咨询电话
0731-85600120
(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
14:30-17:30,周六上午8:00-12:00)
24小时急救电话
0731-82208120
传真
0731-85600709 支付宝预约挂号 微信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