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疆地区。古称景咏、景陇,旧称车里、彻里,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及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西汉时为哀牢地。东汉时属南涪县,唐宋时期属于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所管辖。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帕雅真统一勐泐(西双版纳),建立景陇王国。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在车里设置彻里军民总管府,明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改为车里宣慰使司。明隆庆4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司把辖区划分为12个征收赋役的负担单位——西双版纳。景洪市境为版纳景龙、版纳勐龙、版纳勐星,版纳勐拉4个版纳。清沿明制,民国2年(1913年),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的第1、4、7分局和第8分局制的一部分。民国16年(1927年)设县治,称车里县。1950年车里县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景洪市境置版纳景洪、版纳勐龙、版纳勐养、版纳勐旺4个州属版纳。1957年7月22日合并设为县级版纳景洪。1958年6月撤销版纳建制,实行全国统一的建制县景洪县。1993年12月22日,撤县设市。
【地理位置】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东经100°25′至101°31′,北纬21°27′至22°36′之间,国土面积6959平方公里。东邻江城县、勐腊县,西接勐海县、澜沧县,北连普洱市,南与缅甸接壤,紧邻老挝、泰国,国境线长112.39公里。
景洪市东西横距98公里,南北纵距112公里,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北部是无量山尾梢,有菠萝大山、三达山、关坪山、曼岔大山、基诺山等;西部是怒山余脉,有安麻山、路南山、广三边山、勐松西山等。在迤逦的群山和奔腾的河流之间,镶嵌着景洪坝、勐龙坝、橄榄坝、勐养坝、勐宽坝、普文坝、景讷坝、勐板坝、勐旺坝、勐宋坝等10个坝子,被称为“山国里的平原”。较大的坝子有勐龙坝,面积79平方公里;景洪坝,面积77平方公里;橄榄坝,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入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城区海拔552.7米。
景洪境内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共有江河71条,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由西藏东部流入云南,流经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等州市,自普洱市小橄榄坝入景洪,从市境东南方向流出境。市内流程158公里。澜沧江流经景洪这一段,史称“九龙江”,境外则称湄公河。
景洪城位于澜沧江和流沙河之间,澜沧江由北向南穿越而过,小磨公路从东到南、昆洛公路从东到西越境而出。境内有景洪港(国家级口岸)、西双版纳机场、省级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省级)、景洪工业园区和“240”边境贸易区。市郊城西南的国际航空港西双版纳机场每天有20个以上的航班返于国内航线,并开通了景洪到泰国曼谷的国际航线,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境而过。
【行政区划】景洪市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管理委员会,即: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普文镇、景哈哈尼族乡、基诺族乡、景讷乡、大渡岗乡、勐旺乡和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景洪农场管委会、东风农场管委会、勐养农场管委会、橄榄坝农场管委会、大渡岗农场管委会。有84个村民委员会村,15个居民委员会,759自然村,785村民小组;农场管委会下设34个生产队,396个居民小组。辖区内驻有国家级口岸—澜沧江景洪港、嘎洒国际机场、省级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和“240”边境贸易区。市境内驻有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中国实验动物云南动物灵长类中心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普文热带林业研究所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主导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
【人口民族】景洪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汉族等13个世居民族。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540500人;户籍人口425420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206996人,占总人口48.6%;女性215022人,占总人口50.5%;少数民族人口300407人,占总人口70.6%。其中:傣族143750人,占总人口34%;哈尼族人口76836人,占总人口18%;基诺族人口23562人,占总人口5.5%,为人口较少民族。
【气候】景洪气候概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的特征。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造成了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特征。静风少寒,基本无霜,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10月为湿季。年平均气温22.6℃,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7.2℃;最热月份6月,平均气温26.4℃。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0.7℃。年平均降雨量1136.6毫米,年平均日照2171.5小时,风向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0.7米/秒。2017年气温略高、降雨偏多,光照充足,极端气温较明显,雨季开始期略晚,结束期偏晚。年平均气温为23.4℃,比历年同期偏高0.8℃,比去年略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8.8℃,出现在5月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0℃,出现在12月21日。年降雨量为1443.1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306.5毫米,偏多27%,比去年同期偏多470.4毫米,偏多48%。年日照时数为1986.4小时, 比历年同期偏少185.1小时,比去年同期偏少440.8小时。
【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景洪成为我国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境内有高等植物3890种,264科,1471属。其中可供利用的经济植物1200多种,珍贵名木树种340多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52种。各种植物生长在一起,形成高矮不一,互相依存,有着多种层次的自然群落,一般的有1-5层,多的达7-8层。植物密度大,种类繁多,每公顷林地就有几百个树种。走进“植物”王国,进入原始森林,就能见到“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植物界的舞蹈家”的跳舞草、“植物的绞杀者”的榕树,高达六、七十米有几十层楼高的望天树等各种热带雨林珍贵植物。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蝎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七叶一枝花等大量中草药1000多种。
景洪茂盛的热带雨林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密密的森林是珍禽异兽的家,被誉为“动物王国”、“天然动物园”。在这些动物中,仅脊柱动物就有500多种,其中鸟类390余种,兽类6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38种。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总类的1/5以上。野象受到重点保护,数目在不断扩大,其他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金钱豹、印支豹、野牛、白颊长臂猿、猕猴、大灵猫、巨蜥、蟒蛇等几十种动物。
景洪在热带、亚热带生物气候和不同地形的条件下,土壤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性特性。共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6个土属、65个土种。以赤红壤、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是全国第二大黑土区。
景洪水资源丰富,属澜沧江水系。全市水资源拥有量为30.9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95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7.765万千瓦。初步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锰、煤、锡等20多种,出露的热泉群、矿泉点15处。
景洪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有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爱尼)族的“无文字文化”和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民族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哈尼(爱尼)族的“嘎汤帕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和瑶族的“盘王节”。
美丽富饶的景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景洪城的形成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如今,拥有旖旎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景洪是198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98年又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等,“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已成为叫响世界的城市名片。目前,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7个;星级酒店11个,高端休闲度假酒店6家,4个大型旅游文娱演艺中心;56家国际国内旅行社;辖区内酒店共有约4.6万个接待床位数。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9.63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12.24亿元,增长12.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38664元,比上年增长7.6%;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49210元,比上年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景洪市属投资212.33亿元,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3亿元,比上年下降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3亿元,比上年下降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2.55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3.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3.51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61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5元,比上年增长9.3%。非公经济增加值达93.5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9%。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深入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抓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坚持实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突出抓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完成“一乡一策”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办理产业扶持贷款3000万元,完成贫困人口培训4278人次,转移就业1837人,大渡岗昆罕大寨旅游产业植入模式成为企业帮扶典型。积极配合上海松江区、省军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编制完成《景洪市沪滇协作“十三五”规划》。实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选送48名贫困学生到上海就学,完成771名“直过民族”贫困人口普通话普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贫困孤寡老人及孤儿全部纳入低保、医疗、养老政策兜底,所有贫困人口均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100%。坝勐、拉沙易地扶贫搬迁点稳步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736套,完成贫困地区道路硬化331公里,饮水工程44件,解决12820人饮水安全。整合扶贫资金4.1亿元,1个贫困乡、3个贫困村、3196名贫困人口有望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2.09%。监督执纪力度不断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资金管理使用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网”建设稳步实施,景宽公路(景洪至勐宽段)、小磨高速、G213线大开河至磨憨段道路改扩建(景洪段)全面建成通车,玉磨铁路(景洪段)、嘎栋至嘎洒、民航路改扩建、景哈大桥、东部客运站等项目快速推进,景打高速(景洪段)和普文至勐旺、关坪至大桥公路启动建设,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开展嘎洒机场4E改扩建征地工作。曼点水库、红光水库、集镇供水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进展顺利,完成31个山区“五小”水利项目。燃气、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实施,500千伏版纳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运行,城区、主要道路、景点景区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景洪市城乡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机场净空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引水入城中、西水系有序推进,沿江景观改造一期(含音乐喷泉项目)顺利完成,新增绿地面积26.68万平方米。市医院人行天桥、王府路投入使用,实施城市道路罩面2.1万平方米,城区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7%以上。依法清理违法用地4.9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7.7万平方米。江北污水处理厂、江南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居全州首位。
全域旅游发展呈现新格局,野象谷、傣族园等老牌景点景区改扩建快速推进,告庄西双景、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雅德秘侬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综合体建设步伐加快,橄榄坝傣乡水城、基诺风情小镇分别被纳入云南省创建国家、省级一流特色小镇名单。勐罕镇曼远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18个旅游民族特色村建设成效明显,特色化、差异化、体验式、感受型民俗精品广受赞誉。
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6%。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稳步实施,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05亿元,扶持创业938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生育、工伤等保险报销比例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殡葬改革深入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新开工“全面改薄”项目30个,设立“双语教育”教学点26个,教育教学奖励、补助政策全面落实,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项、专利申请264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申报3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布朗族舞蹈《山花》和《基诺情歌》分别荣获省级金奖和优秀奖。市综合档案馆被评为省级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体系初步建成。中傣医适宜技术广泛推广,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社区卫生院均设置中傣医科(馆)。勐龙镇中心卫生院竣工使用,市中医院改扩建基本完成,西双版纳农垦医院改扩建项目启动建设。国家医养结合试点有序开展,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防控。16个全民健身项目建成使用,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山地越野自行车等体育赛事26场,荣获“全国气排球之乡”荣誉称号。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20%,旅游总收入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州下达指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