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称赞和敬佩日本匠人们的数十年如一日,却往往关注不到隐世于我们身旁的匠心。”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 ,作者:若风,编辑:彼方,题图来自:《鼹鼠的故事》


——水树奈奈结婚了!


——花泽香菜也结婚了!


——什么?小泽亚李也结婚了?


这些年笔者和众多动画爱好者一样,总是一边关注着日本声优们,一边吐槽国产动画配音。一则日本著名声优的八卦总会刷爆国内各个相关媒体平台。


但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动画配音就经历过辉煌,其中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感人往事。


你可曾知道,早年为《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配音的团队和手塚治虫有着多次深入交流。


前排中间为《铁臂阿童木》译制导演李真惠 其身后为手塚治虫


手塚访华期间与《铁臂阿童木》译制人员会面


曾经为《聪明的一休》中一休配音的是来自“辽儿艺”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 的李韫慧女士( 《聪明的一休》《美少女战士》《辛巴达历险记》) 。她在配音时其实承受着巨大压力:“当时我已经40岁了,以前也没有从事过配音工作,万一搞砸了,多年的艺术生涯可就全毁了。”


井方(左一)正在和郝琳杰(左二)、李韫慧(居中)、傅立白(右二)、陈大千(右一)讨论《聪明的一休》的配音事宜


《聪明的一休》译制方辽宁电视台的井方导演曾多次前往欧洲各国学习取经,在译制动画前邀请了日语教授、民俗文学专家学习了解动画的文化背景。


在配音过程中,他们也得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碍于当时配音技术限制,采用了集体配音,一旦一个人出错就得所有人重来。配音人员之一的郝琳杰 (《美少女战士》《龙珠》《百变小樱》《樱花大战》) 曾经因为没对好口型,事后更是大哭了一场。



所有这些关于童年动画和中国配音不为人知的往事,都藏在一套名为《童话往事》的书中。


时光回溯到2009年,4位来自各地的青年因为译制动画先后聚在了一起。


原本,这套书最初的作者向出版社“大放豪言”:3个月保证完成任务——万万没想到,这一写, 从1个人变成了4个人,从3个月变成了8年。


8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更何况他们并不是从事动画行业的“圈内人”,但他们却选择用自己的青春去铸就这套书——《童话往事》,目前国内首部,或许也可能是唯一一部中国译制动画的编年史,至少从其资料的完整度和文章的专业度来看,往后能与之比肩的同类型书或许很难再有。



《童话往事》整套书共上下厚厚两卷,整理了超过150部中国译制动画的历史资料,其中包含许多70、80甚至90后的童年回忆:《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变形金刚》《猫和老鼠》《圣斗士星矢》等等。




通过这套书,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小时候在电视机上看到的那些动画,它们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它们是如何被引进国内;如何通过译制在电视上播放;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有趣的小插曲。


如国内首次播放的青春偶像少女动画《花仙子》当年可谓声势浩大,全国共有21家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同时播放。而我们熟知的《猫和老鼠》国内引进则纯属意外,等等。


当年《花仙子》首播时的新闻



全书共采访了130余位当年参与中国动画译制的配音艺术家和电视工作者。两卷总计约67万字、500余幅图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中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此次,学术趴专访了这套书的主要创作者关中阿福,邀请他为我们讲述这套书背后的故事。



机缘巧合的开始 却又似命中注定


“他们书写的是译制动画的历史,而写书过程本身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8月炎热的一天,笔者专访了《童话往事》的主创:关中阿福 (以下简称阿福)


阿福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那种温润如玉的著书文人,而是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粗犷和率直,十分容易相处。可能正是身为陕西人的阿福骨子里有一种韧劲,才能克服写书过程中的“九九八十一难。”


2000年,彼时中国大陆开始渐渐普及网络,在那个还是拨号上网的年代,各种主题的论坛已经陆续出现。其中当然也包括很多以讨论怀旧动画为主的论坛和网站。比如怀旧动画大陆论坛、变形金刚中国联盟、中国配音网论坛等等。


变形金刚中国联盟论坛


中国配音网论坛


2003年到2006年左右,从事文字工作的阿福在这些论坛和新浪博客中十分活跃,并且在中国的怀旧动画领域已经算是小有名气,甚至已经成为了变形金刚中国联盟论坛音像版的版主。


他不断发表一些关于童年动画的文章,有回忆向的,也有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撰写的研究。之后一起参与创作《童话往事》的其他3位也是在这些交流中认识的。


当年有一本十分受欢迎的电影杂志叫做《看电影》。其中有一个叫做“淘碟手记”的专栏, 经历过DVD甚至VCD年代的人应该都有过在贩卖光碟的商店翻阅一排排光碟的经历。


笔头子出身的阿福经同学介绍,也投去一篇名为《怀旧动画成新宠》的文章。当天编辑就邮件回复了他,但得到的第一则回复竟然是: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虽然是一个插曲,但也算是对阿福所写文章的一种肯定。


《怀旧动画成新宠》所刊载的《看电影》杂志


阿福当年发表的《怀旧动画成新宠》



看动画和写动画从来都是两回事,当和笔者谈到为何决定写这些文章、乃至写《童话往事》时。阿福说到,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一种责任感: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部译制动画系列剧《铁臂阿童木》开始播放,3岁的阿福刚好是可以看懂动画的年纪,他深深地被动画吸引,从此一年接着一年看下去,一看就是13年,直到初中毕业。


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批观看中国译制动画的孩子。而《铁臂阿童木》在阿福下决心写《童话往事》这套书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铁臂阿童木》配音期间,李真惠和白羽、薛飞、王羽说戏


2003年阿福刚从深圳来到北京工作。在某次逛街时偶然发现著名捷克斯洛伐克动画《鼹鼠的故事》光碟,他当即买下,在回家观看时,发现原来当年自己在电视上观看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集数当年都没有播放。从此开始阿福便开始搜集童年时守着电视机看过的动画。


时空穿越是可以实现的!那一刻,感觉回到了无忧无虑看动画片的日子,童年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妙不可言。


——关中阿福


当年《鼹鼠的故事》播放时的新闻


《鼹鼠的故事》在中央台播放时的画面



搜集的越多他越发现,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画背后还有一个这么大的世界。这些光碟不仅有当年没有播放的集数,还有很多剧场版、采访、花絮,并且都制作精良。这种发现宝物的心情让他忍不住化诸文字,与同好者一起交流。


就在阿福沉迷于搜集动画光碟、写译制动画文章的这几年中,中国动画产业研究学者宋磊找到了阿福。


宋磊专注于中国动画产业政策的研究,当时正在撰写《保护与迷失:中国电视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一书。为了写书, 宋磊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很多关于译制动画片的文章且都出自于阿福和他的小伙伴们。


宋磊


由于当时对中国译制动画有研究的人很少,更何况阿福为了写文章不断走访图书馆查阅报刊,搜集了相当多的珍贵资料。宋磊将这个意外发现告诉了当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李唯梁编辑。


李唯梁编辑出于职业敏感,立刻意识到了这些资料和阿福写的文章的价值。他找到阿福,希望能把他和紫翔、老猫等人一起在网上写的《解密怀旧译制动画片》的系列网文变成更体系化、更严谨的图书。


李唯梁


阿福与小伙伴们在网上写的《解密怀旧译制动画片》系列


但意料之外的是,阿福却果断拒绝了出书。在他看来,自己最多算个“死忠粉”更谈不上什么研究。而且出身传媒行业的阿福也知道如果写书就需要去大量采访,自己没有能力和时间。


没想到李编辑却不肯放弃,数次找上阿福家门,劝说了阿福近一年时间。他告诉阿福:


“你再怎么喜欢钻研这些,你混到头了,了不起是个民科,终究是体制外的人。你不是说有好多资料想去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查证吗?


如果和出版社合作,社里给你出公函,介绍信,公对公直接与这些机构接洽,你的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可阿福仍然十分犹豫,他试探性地询问李唯梁编辑:我现在想去国家影像资料馆看当年央视播出的《铁臂阿童木》,你能帮忙让我去吗?



没有想到,李编辑还真做到了。在国家音像资料馆档案室的电脑上,时隔三十年 (当年央视只播了一次《铁臂阿童木》) ,阿福又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当年自己每个周末傍晚守着电视看的《铁臂阿童木》,那股重逢的欣喜和怀念深深打动了阿福。



历史的瞬间:央视译制版《铁臂阿童木》第一集的中文片名标题画面


就这样,《童话往事》正式启程了。



阿福与出版社签订的合同


如果知道会写8年 或许就不会写了 但决定写了就不能放弃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四年!四年不行,那就八年吧。虽然时间紧迫,但这个事真的值得做,值得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做。"


2009年,《童话往事》开始动笔了,但是直到2017年这套书出版,前后经历了8年。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就一套书,你们怎么能整整写了8年?


当初的阿福肯定也没有想到,原本计划3个月就完成的书,真正动笔之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阿福说,回答为什么会写8年这个问题太难。因为写书过程中有太多常人意识不到的困难和心酸。


这种书按理说应该是由有资金支持的政府项目去完成,我们几个都是普通人,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一点点完成。有时还不得不请假、逃班,或者上班时偷偷查查资料。


刚开始写书时,我还是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但是后来有了家庭,孩子都几岁大了,我们这套书还没写完。


在采访中,阿福好几次谈到,原本他觉得像这种书,按理说应该是由国家项目去完成。但是后来写书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或许相对“内部人”而言,“局外人”更适合来写这套书。


广东电视台译制部部分同事及相关外协配音演员合照


其中很多人参与《蓝精灵》配音:“灵灵”邓红 (左三) 、“聪聪”宋文姝 (左四) 、“格格巫”黄朝华 (宋文姝右后男士) 、译制导演王笛 (居中黑裙女士) 、“婪婪”陆彩雯 (前排提包女士)


在创作的过程中,几位创作者有着自由的写作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所有的决定都取决于他们自身。用阿福的话来说就是:


总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坚持8年的。但是我不觉得是坚持,我反而觉得写的还挺爽的。就像你每天都会睡觉,但是不会用坚持来形容。如果换做陪老婆逛街,那才叫坚持。


尽管阿福一向非常乐观,但是8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写书过程中,他们也确实遇到了很多难题。


比如在写某部动画在中国播放的时候,他们觉得不能只说它在什么时候播放,哪个电视台播放,这样太单薄。所以他们最后决定需要具体到这部动画在中国的引进情况、播出的背景、译制过程,等等。


《铁臂阿童木》译制导演兼配音李真惠



像书中提到《铁臂阿童木》,那么就肯定不能不提到手塚治虫和虫制作公司以及《铁臂阿童木》在日本的发展历史。除此之外还需要整理其在中国的引进过程,以及译制过程有哪些人参与负责。


作为读者看来,这些内容或许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为了写《铁臂阿童木》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就得去查阅和购买外国资料,还得请专人翻译。 (整部书中涉及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等。)


为了了解《铁臂阿童木》的引进过程,他们先后采访了4次《铁臂阿童木》的译制导演李真惠女士、原中国电视服务公司景厚先生、以及参与译制的原央视少儿组编导王达菲先生等央视老一辈电视工作者。


为了查阅当年《铁臂阿童木》的播放时间和观众反响,则需要逐年逐日查阅当年的旧报纸。他们数次走访中国国家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


他们还请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朋友帮忙去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国十多家图书馆,调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视频。



在这个过程中,2010前后年国内很多省市图书馆都在整修或建设新馆,馆内资料都被封藏,无法查询,而这些资料都是他们急需的,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过程得重复150多次 (因为整套书涉及150余部动画。) 整个写书过程十分繁复且枯燥。除了文章结构的复制,还有书中的插图 (有不少都是李翔和林翔手绘的) 、原视频二维码等,以至于最后他们每次做一个决定时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因为一旦决定,那么就是乘150倍的结果。


光是想一想,工程量就十分庞大。就像阿福所说,按理说这种书不应该是我们来写。


不过正是他们4人的认真与愚公移山的精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些人都愿意无偿为《童话往事》提供帮助,其中不乏一些趣事和令人动容的经历。


为动画史上的杰作《国王与小鸟》配音的老师们


比如很多外国资料都是一些海外留学生或者热心朋友无偿提供翻译。也经常会有身在国内外的朋友看到一些或许有用的资料时,主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


在查阅资料时也有很多人主动提出帮忙。其中有一件让阿福记忆深刻的事:有一次需要去国家图书馆查阅报纸。可是当年这份报纸属于过期期刊,管理人员告诉阿福由于他的本科学历太低,所以不能查。结果阿福的一位博士后朋友“老猫”,每个周末抽空去查帮阿福查资料,一帮就是一年多。


央视连续播出的最早的三部译制动画剧的译制导演和主要配音人李真惠女士 (《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因为被阿福的认真和努力感动,主动帮阿福联系了当时自己的同事和后辈,让他们接受阿福的采访。



宋磊和李真惠老师(摄:阿福)


很多人可能比较熟悉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但是却不知道她的父亲李金熔老师曾担任《鼹鼠的故事》引进编导、《玛亚历险记》译制导演/配音演员、《米老鼠和唐老鸭》译制导演、《猫和老鼠》译制导演。


后排正中为李金熔老师


早年李老师因为一次工伤,导致听力受损,不方便接听电话。于是在采访在大部分情况下都用短信来交流。那是还没有微信的年代,阿福把十几二十字的问题用短信发过去。但李老师经常是几百字几百字的回复,而这一来一回就是好几年。


这些曾经为我们的童年带来色彩的译制动画工作者,即使在退休后仍然保持着他们那一代人的认真和朴实。


阿福说,在这些采访中,有着太多让他感动的事。


《三千里寻母记》的译制导演吴珊老师是在病床上接受的我们的采访。吴珊老师的两个膝关节都已经做了更换,当时下床和我们合影时,都是需要旁人搀扶的。


采访《变形金刚》的译制导演之一阿阳老师时,当罗星海赶到病房,他已经意识不清了。罗星海只好在病房外面,小声与阿阳老师的爱人林老师进行交谈。而最终阿阳导演于2015年10月去世了。当书出版时,我们只能把书寄给林老师。


有太多的老师,我们想采访,可是却被告之已经去世;有太多的老师,我们采访过,但还在我们漫长的写书过程中就陆续离我们而去。


很多人都问阿福写作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阿福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否则就是前功尽弃。这套书凝聚的不止是4位创作者的心血,更包含了所有支持他们和热爱译制动画的人的期待。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四年!四年不行,那就八年吧。虽然时间紧迫,但这个事真的值得做,值得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做。


——阿福


《堂·吉诃德》


为《堂·吉诃德》配音的王玉立正在家中练习(摄于1980年前后)


在《童话往事》的每篇文章最后,都专门设立了一个版块,对所有提供帮助过的人表示感谢,可以说,没有这些支持他们的人,《童话往事》也就不可能出版。


每篇最后都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当年熟悉的画面、听到经典的配音


《童话往事》由于工作量太过庞大,罗星海、李翔、林翔便加入到了创作的队伍中。



罗星海、李翔、林翔3人的加入其实是顺其自然的,并没有经过一次正式讨论或者会议。很早之前4个人就通过论坛认识,先是阿福一个人写,不久便和罗星海联手,再后来是李翔和林翔也相继加入,自然而然地结成了一个创作小团队。


《童话往事》著书8年固然可贵,但是更为难得的是,原本不是从事动画研究的4人,却用专业的治史态度去完成了整套书的创作。



《童话往事》的撰稿主要是阿福和罗星海负责。罗星海平时从事的是公司法务工作,因为长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不仅英语好且一直对外国动画发展史较有研究,曾经还是怀旧动画大陆论坛的站长,所以主要负责书中关于每部动画作品在原产地的发展史部分。阿福主要负责采访和国内部分的撰稿,为了保证文章质量,两人在写完自己部分后会交给对方互相检查润色。


李翔从事创意艺术设计。著书过程中主要负责手绘插图、装帧设计、内页排版等工作。全书的封面和大型插图都是他亲自手绘,而不是截图或者PS。《童话往事》因为是关于老动画的书,而大多数当年的动画作品都是手绘的,普遍存在色差。为了更加贴近观众当年最熟悉的角色形象,李翔需要对每一个绘制的角色进行反复仔细地对比研究。


李翔


林翔是一位高中美术教师,主要负责一部分写作、视频整理和插图的修补,另一方面林翔耳朵非常敏锐,是资深的译制片爱好者。所以他主要负责分辨所有译制动画中角色的配音是谁,尤其是一些片尾没有列出的译制人员。


林翔


罗星海的体质不太好,有好几次在电话的激烈讨论中,罗星海都体力不支:“我先喝口水,我心脏都快受不了了。”


漫长的创作过程中,4人之间难免有过争吵,甚至还怒拍桌子、摔过手机。但这些争吵都是针对书的内容。就像之前所说,这套书可能更加适合“局外人”来写,因为他们4人纯粹是出于对童年动画的热爱,而不存在利益问题。


8年著书,却远不如众筹艰难


“写书的压力还没有众筹时的十分之一”


阿福笑着告诉笔者,尽管他们从没有想过放弃,但是却一直在想着: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尤其在写书的后期,每次新增内容的决定都意味着要重新修改之前所有内容。这套书看似永远都完成不了。


当8年的著书路程终于走完时,他们默契地有一两个月再没提起这套书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总算能放下心头重担,干干其他的事了。




但是没有想到,图书的出版和后续过程更加艰难。


原本《童话往事》根据合同是印刷黑白版本。但是阿福他们4人和很多期待这套书的人都希望能够印刷彩色版本,毕竟这是一部关于动画的书。可是如果印成彩色,印刷成本就是成倍的增加。


这时摩点平台找到了阿福,建议他们通过众筹筹集出书费用。那时候众筹还是新东西,所有人都没有把握,于是经过摩点众筹和阿福的几次游说,出版社最终表态:“如果你们能有1000个人买 (最低起印量约为1000套) ,每个人出230块钱,能达到的话就给印彩色版。”


因为众筹刚在中国兴起,阿福他们当时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最后差一些钱的话,就自己补上。


结果,没想到众筹效果超过了他们的意料。


众筹发起仅2天便达到了最低要求23万,从3月30日开始截至4月29日众筹结束,一共筹集了63万元,总共2009人参与。


2000多人的参与让阿福他们看到了大家对《童话往事》的支持,同时也给了阿福前所未有的压力。用阿福的话来说:“写书的压力还没有众筹时的十分之一。”


昨天,和另一个在摩点网上做过众筹的公司团队的朋友聊天,对方对我说:“福哥,你居然把这个众筹项目做完了,而且你还活着啊。”


写书毕竟是自己的事,想写便写,不高兴了便不写。但是众筹的时候拿了2000多位陌生人的钱,就必须把书尽快、无损伤地送到别人手中。


整套书唯一一个差评。事后评论人加阿福微信并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给差评,恰恰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


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质疑他们,为什么发货这么慢?为什么我离北京那么近却比其他地方晚收货?为什么不按照众筹金额高低顺序发货?为什么我的书有损坏?为什么我的纪念品少了一件?...为了让大家安心,阿福几乎每天都会在摩点众筹的网站上更新发货进度,向大家解释遇到的问题。


可能比起写书,他们更担心会被大家质疑,好几次阿福都担心的晚上睡不着觉。


也可以说,当时是我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此前订做的近三千个纸箱全部报废,临时用了新的包装法和包装物,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心里很没底。


晚上经常会很焦虑,万一2500套书,运输中坏了几百套,甚至更多,可怎么办啊?我拿什么赔大家呢?


有的人等了八年,最后等来一套破书,那种愤怒我都不敢想象。从此朋友成仇家啊。


我总在想,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朋友收到的书其实也并不是八角尖尖的,只是看在我们几个主创还算有点诚意的份上,放了我们一马,不和我们计较了呢?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感激的不得了。


算上其他一些因为感谢而需要赠送给老师和朋友的书,阿福和几位在北京的小伙伴总共需要包装和发货2500多套书。这些书还都是有着精装函套,上下两册厚厚的书。


即使有很多人来帮忙,但光是分拣就整整花了一周,所有人都累到手软。为了防止快递途中把书撞坏,他们特意购买的防撞护角就堆了十几麻袋。



需要分拣发货的纪念品




除了书之外,还需要给众筹项目的参与人制作大量纪念品:鉴赏光碟,手绘洋画、明信片、T恤,等等。


这些东西都需要阿福他们自己设计,并且联系全国各地的厂家生产,而每个厂家之间相当于流水线合作,一旦其中一个步骤出了问题,整个流程都得停滞甚至重来,这也是后期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发货的主要原因之一。





部分纪念品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2017年11月北京大兴的那场火灾让整个快递行业都几乎停滞了;原计划做近3000个纸箱,当真正采购时却发现瓦楞纸价格翻了两倍都不止,更让人窒息的是这些纸箱最后因为尺寸有误全部报废了。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书真查出来有政治问题,直接被毙了,出不了了。我真的就得把给孩子买奶粉、上幼儿园的钱全部拿出来,来还你们了。


因为并不是说,这个书出不了,这些钱还在,事实上,这些钱已陆续去订纪念品了,去付设计费了,去付包装材料费去了,还要给社里结书款。


还好,最后书出来了,虽然磕磕绊绊寄到大家手里了,否则这个众筹就成了让人跌得粉身碎骨的深渊了。


整个发货和后期流程虽然有着各种突发状况,但是总体上算是顺利地完成了。说来也巧,当所有发货结束那天是2017年的12月12号,也正好是阿福40岁生日,这套写了8年的书可以说是阿福最好的生日礼物。


当然,它也是给所有热爱动画的人的礼物。


2500位等待着这书套的人中,有多少人苦等了8年。最令阿福他们4人高兴的事莫过于将这套书送到当年的电视工作者和配音老师们手中。


年轻时的钮祖印老师是原广东电视台副台长,他亲自引进了很多海外动画片。比如《聪明的一休》《花仙子》《蓝精灵》等等。当他拿到这套书时的欣慰之情可想而知。


钮祖印老师60岁时生活照(摄于1994年)


钮祖印老师在给孙女讲着当年的“童话往事”(摄于2017年)


负责译制《聪明的一休》的井方导演曾带病接受了阿福七八个小时的电话采访。当书出版后,为《聪明的一休》中“小叶子”配音的邓常兰老师和她爱人专程带着书去看望井方导演。


说实在的,采访井方导演都是四五年前的事了。我们一直很担心他的身体。所以,当邓老师和她爱人专程去看望井方导演后,带给我们下面这张照片时,我和小伙伴都高兴坏了,衷心祝愿井方导演和邓常兰老师及两位老师的家人身体康健,笑口常开。


邓常兰(左一)、井方(中间)、俞德元(右一)、王晓燕(左后)、方树桥(右后)摄于《聪明的一休》译制期间


邓常兰老师和爱人李树仁先生与井方导演(居中)的合影


就像一位读者,将《童话往事》比作中国八九十年代译制动画片的史记,这套书承载了跨越数代人的童年记忆。《童话往事》团队曾说“这个事真的值得做,值得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做。”


如今想来,如果不是他们当年毅然的决定和坚持,那些珍贵记忆或许将永远尘封在浩渺历史中。在整整8年的写书过程里,有多少位曾经为我们童年上色的译制动画工作者,没能等到看一眼这套书便走了。



来自一位读者的亲笔信


结语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称赞和敬佩日本匠人们的数十年如一日,却往往关注不到隐世于我们身旁的匠心。


篇幅所限,笔者的拙笔所能呈现的著书历程,远不能描绘和阿福交谈时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在这个所有行业都在加速前行的新媒体时代,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花8年时间去写一部书根本不值得。


但对笔者来说,每当亲手触摸着这套沉甸甸的书、翻看小时候看过的动画,那些曾经蹲坐在电视机前的景象、放学后骑车飞奔回家的焦急、插播新闻占用动画时段的气愤...一切都恍如昨日。


仅这一点,就应当对他们说一声感谢。同时,也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童年“上色”的电视工作者和动画译制老师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 ,作者:若风,编辑:彼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