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魁梧的烈马  ·  配置mariadb ...·  3 月前    · 
不羁的领带  ·  kafka ...·  4 月前    · 
月球上的啄木鸟  ·  小子我是你妈·  4 月前    · 

影视剧和节目因具象的视听语言和通俗的表达方式易于观众接受认同,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创作者仿佛听到了一声召唤,纷纷投入党史题材创作中。从电影《1921》《悬崖之上》,到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再到电视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纪录片《山河岁月》,这些影视佳作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有的情节进入了中小学试卷,有的人物出现在公司面试题中,有的片段变成了党课的课件,有的话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一时间,因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热播掀起的一股股红色潮流在社会上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为我国影视创作发展和党史教育开展带来诸多启示。

百年党史,铭刻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沃的艺术土壤。纵观党史题材的发展过程,创作者主要用三种不同方式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一是回望党史上的重大时刻,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让观众对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形成具象认识;二是以传记体形式聚焦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非凡成就,由点及面描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三是展现平凡人物在逐梦与筑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在虚实之间重演不同时代党员干部努力拼搏、牺牲奉献的记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理念怎样更新,这些党史题材作品始终以“真实”为精神底色,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史原则。

几十年来次第涌现的大量影视作品,已对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现和梳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新灵感、挖掘新内容,用新的艺术手段将“党史”这一复杂而又有深度的主题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受众,成为一直以来影视创作发展探索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中国媒介环境发生深刻改变,影视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党史题材创作者也与时俱进,在讲述方式、内容表达、传播形式等方面主动求新求变,为主流影视创作出新出彩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种创新首先表现在看待党史的角度。拿对焦裕禄这位英模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其中蕴藏的焦裕禄精神为例,观众对这段故事耳熟能详,此前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不同艺术门类也对此进行了多样诠释。2021年上映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又给人带来新鲜的观赏感受。创作者将主场景设置在家庭生活场域,采取焦裕禄女儿口述的方式,从“一名党员”“一位干部”“一个亲人”三个不同维度回顾焦裕禄光辉的一生,让人看到了他可爱可亲的一面。电视剧《山海情》将易地搬迁、对口帮扶、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宏大内容转化成马得福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种蘑菇、修水渠、修膳学校操场等具象化剧情,让观众在进程式追剧中切身感受发展和变革的力量。还有“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句话出发的节目《人民就是江山》,用感人的故事阐释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理念;选取党史上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为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山河岁月》则以山河为经、以岁月为纬结构全篇,让观众系统了解党的伟大精神。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潜下心来重读党史,从中捕捉新的故事源和切入口,或填补某个领域的创作空白,或换个视角诠释以往已呈现过的内容,为党的历史留下影像化的新注解。

融媒时代,短视频崛起,受众注意力呈现碎片化、移动化接收的特征。一些创作者在对这种时代语境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之下,开始探索适应网络用户群体的观看方式与审美习惯,吸引更多人驻足观赏的道路。有的人尝试散点透视的手法,运用适合短视频传播的制片模式生产。电视剧领域,诸如《功勋》《我们的新时代》等采取短剧、单元剧模式,每个故事一集或几集,一集20分钟的体量。电影领域,“我和我的”系列以及《你是我的春天》《穿过寒冬拥抱你》等作品由多位导演围绕某主题各拍一部短片,再汇聚成长片。还有微纪录片《这十年》《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每集只有几分钟,用微观个体的经历汇聚成宏观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也有人探索类型杂糅之路,引入符合观众期待的讲述模式、移情方式。比如《湄公河行动》《悬崖之上》《紧急救援》等引入战争、动作、科幻、谍战、灾难等类型元素,为未来主流影视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中汲取经验,面向未来,百年党史这一文艺创作的肥沃土壤仍有可以探索创新的潜力。随着历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党史中的细节被挖掘出来,并为人熟知。创作者应始终秉持敬畏历史的态度,加强对党史的学习积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创作之中。与此同时,还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创作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更加准确地找到主题表达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实现从“主流”向“顶流”的转变。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1日(作者:闫金红,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站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