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5日讯(记者 魏金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伴随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中国电影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回首过去,70年的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映照了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记忆。
高质量发展重要任务在于推进电影供给侧改革
在14日下午举办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光影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表示,在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努力下,中国电影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电影的总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攀升至2018年的609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生产大国,全国银幕数2012年的1万(多)块,2018年增长至6万多块,中国电影的崛起,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大幕。
“光影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主题论坛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大的主题,就是要走向电影强国。”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如是说。在他看来,推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任务在于进一步推进电影的供给侧改革,优化电影市场体系。“我们的文艺片,我们的一些主流电影,我们的一些农村题材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戏曲电影、儿童电影等,目前在市场上还处于弱势状态。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是要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各得其所,能够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能够实现良性发展,这样中国电影的发展才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而随着5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影又将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都将在更大程度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应得到更好继承、传承与发扬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他的《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探索》主旨演讲中提到,70年来,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既表现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和人道主义力量,同时也得到了主流市场,不仅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同样,回顾近二十年,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类似的现实主义作品越来越多,且都是主流作品。“今年是现实主义的大年,人们将看到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个时期出现,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好的舆论环境和产业环境,让中国电影更好得继承、传承、发扬下去”。
年过古稀,作为一名“70后”,谢飞导演由衷感慨,我们一定要经常反思、总结经验,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创作经验,其实从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的电影人就创造了比较受欢迎的类型。其中具有典型的就是家庭伦理类型,“这种用家庭命运变化、伦理研究,来表现大时代、表现历史、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在中国是有非常悠久成功的传统的。”
现场圆桌之导演论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电影教育家、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同样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创作,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把人物的命运放在了大时代、大背景下,去反复地琢磨和表达,使得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有很多的回味,“它所折射的东西可能给我们的父辈,给我们以及后来的人有很多的思考,这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市场化改革倒逼中国电影走向强国之路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也曾陷于低迷。1999年电影市场一度陷入了经济低迷的氛围中,其不景为上个世纪90年代之最。在此之后,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程度的不断提高,也极大推动了电影的创作与生产。在导演宁浩看来,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充满机会的时代,“只要有想法,你就可以写成故事,就可以(有机会)拍出来”。谢飞一再表示,中国电影要想实现电影强国和大国,一定要吸取过往教训,继续深化改革。
作为80后非科班导演,同时也是今年最受关注的青年导演代表,《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谈到,入行十年,自己一直在寻找一种拍摄方法、一种工具,直到2014年前往美国好莱坞学习之后,对电影工业化有了更深的认知。而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好莱坞式的工具很难在中国落地。“我觉得我们在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当中,有些观念必须要转变,比如我们在艺术创作和制作上的观念都很新,每一个制作人和导演都有很多的想法,但我们在产业的基础的和法律的健全上,还是欠缺的,包括电影原先的营销、管理等,其实西方国家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我们可以学。”张会军结合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这样谈到。
作为科幻电影的先行者,郭帆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我觉得我们这次至少让投资人看到了可能性,有了更多的对科幻类型的信心,有更多的钱可能进来去支撑这个类型,有更多的导演有机会尝试拍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