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注视着夜晚澄澈的天空,迷惑于宇宙的神秘。我们小小的单纯的头脑怎么也想不出,为何这片闪烁着星光的夜空看上去似乎没有尽头。或许有尽头吧,我们这样想像,那么尽头之外肯定还有些什么。宇宙的开端是什么?在那开端之前又有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提出来的“两个无限”(les deux infinis)的问题。 当科学在探索这些谜题时,无论是大张旗鼓的还是小打小闹的,它的探索只限定在有限范围内。从达尔文开始,西方科学家都告诉我们,现实建立在物质之上,生命也是物质的。因此现实是有形的现实,也就是有限的现实。尽管如此,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仍然迷惑于无形的现实存在。但是,当唯物主义科学家试图界定现实,想将现实限制在某个条条框框里时,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正处于神秘主义领域,这正是他们竭力避免接触的领域。 先锋物理学家们深入研究了宇宙中的次原子微粒,他们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它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事实上,他们发现物理宇宙只不过是无限能量海洋的一朵小浪花而已。保罗•库尔茨(Paul Kurtz)和他的超自然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以及很多唯物主义研究者们,声称物质就是一切。他们坚持,物质就是最高实在。不幸的是,这些绝对唯物主义者并不知道,风向已经变了。 上个世纪之初,爱因斯坦在天体物理学上的发现震惊了世人。他的广义相对论打开了通往神秘主义的大门。他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某种相对坐标,一起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时空”。他同样提出,量子(译者注: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单位叫做量子。)能领域一直都存在,物质和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显然这个领域就是一切表象下唯一存在的现实。爱因斯坦的观点质疑了西方科学中绝大多数的推论,这些推论是关于宇宙,关于物质,还有关于我们人类本身的。他打开了通往神秘王国的大门,更多的人紧随其后。 现在,量子论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爱因斯坦当时的认识。物理学家们极力寻找可以精确界定物质的东西,然后他们找到了宇宙中最小的粒子——质子,电子,光子等等。这些粒子构成了整个物质宇宙,它们已经超出了三维现实。他们发现电子已经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物质,打个比方,它的直径是无法被测量的:一个电子可以同时表现为粒子和电波两种形式,按照纯粹的唯物主义学者的观点,这两种形式拥有不同的特性,它们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 作为粒子,它们表现得像一个大一些的可见的物体,像是篮球或者石块之类的。但是作为电波,电子可以在巨大的能量云中改变形状。它们展示出富有魔力的一面,在空间中拉伸扭曲。显然,电子就是一种双重存在,既是粒子,也是波。物理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神秘的现象在整个亚原子宇宙中都存在。或者这么说,宇宙的本质就是这样。 这并不算什么,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事情。现代物理学家们发现,确定次原子微粒的性质有点困难。当物理学家们把这些粒子当做粒子来观察时,它们表现得就是一个粒子。但是当他们将同样的粒子当做波来观察时,它们表现得就是某种波。显然,这似乎暗示着物质是由意识决定的,而不是天生固定的。 更深刻的理解方式 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 Bohm)曾是爱因斯坦的学生,他对神秘主义有很深入的研究,走得比新物理学那批人更远一些。在他发现亚原子粒子的本质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时,他意识到,探索亚原子粒子的本质是做无用功。而绝对唯物主义的那些观点——亚原子粒子是物质的本质,它在我们观察到它以前就已经存在之类的——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大卫•玻姆在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做了等离子实验,他发现单个的电子是作为相互联系整体的一部分来运动。在等离子体(由密集的电子和阳离子构成的气体)中,电子主要表现为某种能够自我调节的有机体系,就像它们也有智力似的。玻姆很惊奇地发现,亚原子海是有意识的。进一步说,广阔的亚原子现实可以说是物质的,也可以说是意识的(译者注:1982年,在巴黎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里,科学家证明,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基本粒子(如电子)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射,它们在运动的时候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远或近,当一方受到干扰而改变运动方向时,其同伴也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异常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通讯联系几乎不需要时间间隔,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因为一旦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众多物理学家都试图解释这个现象。玻姆的理论是:这一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 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玻姆曾用“鱼缸里的鱼”来说明这种现象: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同一条鱼的活动,图象在两台电视机上直播。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简单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玻姆颠覆了某些科学原则。这些原则非常有用,它们曾经引导科学在现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同时也限死了科学的发展。玻姆打破了这些限制,在限制之后的是大片未知,是科学领域的不毛之地。从培根开始,理智地观察,这已经是西方科学的法宝。但是这个法宝让你最多变成一个观察者,它就像大多数教条一样,一开始很有用,但最后变成了沉闷的限制。玻姆并不认为人类仅凭理智就能理解最高实在,他认为科学界应该采用更深刻的理解方式。 玻姆在著作中提出,现实并不能只用线性的、人类的思维方式来限定,光凭现代科技或是理智都不能认识它。他认识到,现实不仅仅是某种波/粒子双重存在现象,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一种非空间或者非局部的现实,它在表现为波的时候也可以作为粒子存在。他直觉地发现,将宇宙作为几个部分来认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里每一种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就像物质一样,时间和空间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一个次原子微粒不会突然变成波,它本身就是波。现实并不就是物质世界,它要更复杂,更微妙。物理学家们称之为非局部,而神秘主义者把这称作和谐统一。 尽管很多科学家不同意玻姆的观点,但他还是继续发展这一理论。对他来说,现实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种现实中,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事件都紧密联系,因为时间、空间和距离都是人类视野中的幻象。玻姆提出了全息宇宙论 ,他认为哪怕是最微小的部分,比如一片草叶,一个原子,都反映着整体。那微妙的,但充满力量的意识能量创造了物质,创造了一切。进一步说,拥有双重状态的粒子只有在这个理论下才能解释得通。玻姆认为,一切皆有联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什么时间、空间和距离。因为现实处于同样的非空间和非时间里。 玻姆为现代物理学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实际上,从文明萌芽时代开始,神秘主义者和贤者就已经在发展这种思想。他和布赖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一样,都不接受这种观点:粒子在被看到之前根本不存在。约瑟夫森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也认为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认识亚原子现实的本质。玻姆指出,这不是简单的说意识影响了亚原子量子的性质,而是说,亚原子量子本身就是意识,这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意识,甚至无机物和空间都是意识中的现实。 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同意,一立方厘米的空间蕴含的能量比整个物质宇宙的能量总和还要多。物理学的一个流派认为,这个推断让人难以置信,因此他们认为这肯定是一个错误的推论。但对于玻姆来说,这个推断绝对是合情合理的。根据亚原子物理学的新理论,物质是不能和空间分开来的,它就是空间的一部分,是一种更深的、不可见的次序的一部分。无形的意识是现实的基础,物质从中产生,最后也将归于无形。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它充满了高度浓缩的意识能量,这是万物存在之源。 玻姆在《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中公布了自己的天才观点。他引用了迈克尔•塔尔伯特的话,塔尔伯特将所有的物质创造形容为:“一个涟漪……是无边的意识海洋中激起的一个涟漪而已。……尽管宇宙看起来巨大无比,并且显然是物质的,但事实上宇宙根本就不存在,它是另一种更为巨大、更神秘的东西的产物。” 塔尔伯特评价了玻姆的理论,“玻姆相信,我们普遍有一种将世界分裂来理解的倾向,而且总是忽视万物之间的动态联系。这导致了我们的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我们相信,我们不需要掌握整体就可以找到地球的本质……我们不需要了解社会整体就能解决像犯罪,贫穷和药物依赖之类的问题。”塔尔伯特还指出,玻姆相信,那种把事物分裂开来看待的方式最终会导致我们毁灭。 当孩子在仰望星空时,他们会希望知道宇宙的开端,还有开端之前有些什么。这也是现代科学以及物理学要面对的问题——两个无限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留给了绝对唯物主义学说。尽管科学界同样适用“风水轮流转”这种说法,我们现在依然在说,物质是一切生命之源。唯物主义者说,没什么东西是神秘的,而爱因斯坦却说,所有科学的核心就是对神秘之事保持敬畏和好奇。 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达尔文表达了自己对渐进主义理论的支持。这种理论认为,生命从原始物质中产生,所有的生命进化过程都是缓慢的,这个过程中没有突变。达尔文这样做是为了打击超自然创造论或者圣经创造论。现在,我们发现,这种偏见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绝对唯物主义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教条。 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指出,学术圈对绝对存在的说法持嘲弄的态度,在《美国思想的终结》(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中,他揭露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形式的绝对论在美国大学课堂上都是禁忌。传统学术界认为,宇宙是没有智力或者次序的,先锋物理学家们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绝对论,尽管这个理论来自古老的哲学和玄学。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 保罗•拉•瓦奥莱特在《宇宙创世纪》(Genesis of the Cosmos)一书中谈到了古代神话,揭示了世界神话学中隐含的信息。不少专家认为,这一信息同样在量子宇宙学中也有所体现。这些专家包括斯坦福大学的安德烈•林德(Andre Linde)和剑桥大学的史蒂芬•霍金(Steven Hawking)。 这些古代神话代代相传,其中反复提到的信息也正是新物理学涉及的,这些信息是潜伏在现实中普遍原则。“所有的神话”,拉•瓦奥莱特说,“都详细描述了最初的以太是如何自我分裂,衍生出一个双极……波动模式。” 拉•瓦奥莱特进一步解释说,在神话中保存了古代的“创造论”,这一理论“认为所有的物质形式,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由气的流动而产生的。气充盈天地间,是一种纯净的能量……因此古代创造论相信万物有灵,甚至无生命的物质,比如石头或者河流,包括地球本身都是有意识的。” 拉•瓦奥莱特以量子物理学为基础,驳斥了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说法:“古代创造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完全不同,……机械唯物主义否认有看不见的超自然王国存在,并且把科学与信仰人为地分开。” 根据纽约城市大学的物理学家加来道雄(Michio Kaku)所说,拉•瓦奥莱特的稳恒态宇宙论结合了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以及现代宇宙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是物理学的泰斗,他和其他物理学重量级人物对于拉•瓦奥莱特的理论都比较认同。史蒂芬•温伯格同样认为,平行宇宙,或者多元宇宙是可能存在的。平行宇宙论认为,我们的现实只不过是很多个存在于非时间/非空间现实中的一个,这一理念听上去很像超自然学说的科学版本。 加来道雄最近在《伦敦每日电讯报》(London Daily Telegraph)上发表文章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在大爆炸之前有些什么。他引用温伯格的话说:“这意味着根本就没有什么开端……有的只是多元宇宙。” 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说,我们所处的世界之前的环境根本不可能产生生命,可之后一切都变了,环境变得适宜生物居住,“看上去好像宇宙知道我们要来了。” 揭开面纱,寻找真相 宇宙拥有智慧,这个观点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但现代科学近年来才开始接受这一思想。古代梵文典籍中记载了布路沙(Purusha)的实质,即最高意识,而奇塔姆(Chittam)则是现实的基本法则。矿石、蔬菜和动物都是不同等级的最高意识,人类来自更高一级的意识。所有这些——植物、动物、人类——都是意识的循环流动的一部分。 在这里,精神就是缩小了的宇宙,宇宙就是放大了的精神。当西方学界还在为这个话题争论时,东方已经在身体力行瑜伽学,并将这当做一种真正的精神实践,史蒂芬•温伯格则认为这属于某种抽象学说。举例来说,伟大的瑜伽修行者尤迦南达(Paramahansa Yogananda)在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下,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和宇宙精神合为一体。之后很多年,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都是他追求的目标。 尤迦南达在自传中描写了他的感受:“我的感觉不再限制在身体之内,我甚至能感受到身体周围的原子……我的视野变成了360°视野,我能同时看到四面八方……我渐渐融入一片光的海洋,在这片海洋里,物质不断的变换着形式。” 在描绘了自己那种狂喜的状态之后,尤迦南达接着写道:“我体内的荣光开始蔓延,笼罩了城镇,大陆,地球,太阳和星系,笼罩了星云,笼罩了流光溢彩的银河……我就是无限,整个宇宙都在我体内闪烁。”用现代物理学的话来说,尤迦南达的经历实际上说明了量子的非定域性(译者注:爱因斯坦最早发现到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与相对论定域性的矛盾。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对刚刚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表示怀疑。他指出,如果量子力学是描述单次微观物理过程的理论,则量子力学将违反相对论。1935年,在论证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文章中,爱因斯坦再一次揭示,量子的非定域性同相对论的定域性假设之间存在矛盾。在量子力学的设想中,两个粒子反向飞离,最终到达一个星系遥远的两端。这两个粒子始终处于“纠缠”态, 这就是说,它们在量子力学的意义上是心心相印的,一个粒子能立即感应到它的孪生兄弟所发生的一切,好象这对孪生子能够穿越时空进行瞬时通信一样。这个“非定域性”是量子论的一个推论,并已获实验验证。1964年,在爱因斯坦的基础上,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这一不等式进一步显示了相对论所要求的定域性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深刻矛盾,并提供了利用实验来进行判决的可能性。根据贝尔的分析,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它必定是非定域的。利用贝尔不等式,人们进行了大量实验来检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阿斯派克特等人于1982年所做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量子的非定域性。)。用瑜伽的话来说,这是与最高实在(神)合而为一。 正如那些比他早生数千年的贤者一样,尤迦南达将宇宙描述为一片光海。他说,物质宇宙实际上也是由这些光组成的,只不过是以一种粗糙得多的形式构成。在古代的神秘传统中,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当然,现在物理学也用另一种方式承认了这一观点。论及这些光的来源,尤迦南达说:“这些神圣的光线在银河之中闪耀、燃烧,它们来自一个永恒的源泉,某种神秘的灵气。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创造之光,在光海中诞生了星座,接着星座又消散无形,融入光海。这一切暗合某种奇特的韵律,星星最后逐渐变成半透明的光,而火焰最后变成了苍穹。” 更为重要的是,尤迦南达还告诉我们,他所有的体验都来自内心,来自直觉,而不是理智。西方科学界一直强调理智是智慧的唯一源泉,因此他们对这一主观性的宣言可能采取回避态度,宣称这种体验缺乏科学证据,尽管历史典籍已经描述过很多类似的体验,许多神秘主义者完全凭感知获得了智慧。可以这么说,瑜伽学在人类精神领域已经实践无数,它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科学。很多物理理论,如玻姆的理论就无法和精神科学分开。只有用感知和直觉的方式,当我们的孩子在星空下吃惊地睁大眼睛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