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杨春贵,男,1936年出生。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现为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杨春贵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杨春贵自选集》、《党的思想路线研究》、《认识与实践》、《党校教学论》、《哲学家毛泽东》、《谈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政策策略思想研究》、《重读邓小平》。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邓小平理论纲要》、《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国哲学四十年(1949—1989)》、《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100例》、《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100例》、《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100例》。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理论动态》、《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摘自人民网)

柴达木史诗是开发西部的史诗,是用几代人的无私奉献谱写的生命赞歌。无论是谁,只要走进柴达木,经过柴达木精神的熏陶,都会有意无意将她作为人生的精神源泉。柴达木人无论走到哪里,柴达木精神都在血管里奔流。不走进柴达木,不了解这片土地,就不可能理解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人们守卫的伟大精神。从新中国第一代柴达木人开始,几十年花开花落,几十年风云变幻,至今,柴达木精神依然是高扬的一面大旗。作为宣传柴达木精神的主阵地,创刊于1958年12月1日的《柴达木报》功不可没。今天就带你认识一位当时参与报纸创刊的老学者,期待通过他的讲述,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195 8年,朱德视察柴达木地区,应当地领导请求,为即将创刊的《柴达木报》题词。但受人员、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员担此重任。当时在青海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聂眉初,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了人民大学。于是学校决定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中抽调7名实习生,帮助柴达木工作委员会创办报纸。就这样,当时年仅22岁的杨春贵和他的6位同窗从此和柴达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接到实习通知的7位热血青年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学校从未有过安排学生到地区实习的先例,兴奋的是相对省报人员较多的现实,在地区更能锻炼人。7位青年对遥远的柴达木一无所知,通过在图书馆查资料只了解到那里人员稀少,条件艰苦。

带着千辛万苦淘来的设备,带着一点简单的行李,7位热血青年走进了柴达木,辗转到达当时的柴达木工委所在地大柴旦后,7位青年和工委抽调的8位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到了《柴达木报》创刊号的筹备工作中。

缺人员、少设备、条件苦……但是所有参与报纸创刊的人员没有一个人抱怨自然条件的严酷、工作的艰辛,不分工种齐上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12月1日,作为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柴达木报》诞生了!

回忆起那段经历,已经是81岁高龄的杨老感慨地说,那时的我们真的很单纯,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想的就是如何把报纸办好,没有一个人想着退缩。那种环境特别能锻炼人,半年期间自己就发表了60多篇作品,有消息、通讯、社论等等,这些作品除了在《柴达木报》上发表外,还被《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旅行者杂志》转载,对宣传柴达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采访中,杨老不止一次地提到,真正走进了柴达木接触到了这里的人,才理解了这里的人们所坚守的柴达木精神。上天总是公平的,在赐予贫瘠苍凉的同时,又赐予了无穷宝藏,在赐予无穷宝藏的同时,又让人们付出不尽辛劳。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柴达木盆地,战严寒、斗风沙,造就了坚韧不拔的柴达木精神,在祖国西部的开发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足以让世人震撼和铭记。

柴达木恶劣的环境也锻炼了大家的意志,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大家要克服种种困难。有的人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病了几天,但是病情刚有所好转,就立即出发去采访。杨老说,在他们当时看来,只要不倒下就不算病。有时候出去采访,碰上大雪天,坐在满载货物的卡车顶上,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雪人,可是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就连夜赶写稿件。在采访中,他们还与干部、牧民一起,参加站岗放哨,这种沸腾的战斗生活,鼓舞了大家,也教育了大家。杨老特别提到,在柴达木的半年时间,除了在业务能力上提高得特别快之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收获。所有建设者们开发盆地的理想、战胜困难的气概,自始至终鼓舞着大家,教育着大家,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读书和实习时养成的习惯影响了杨春贵的一生,就是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书店都是杨老必去的场所之一。杨老回忆说,有一次自己去茫崖采访,在回大柴旦等车期间,闲来无事就到书店逛了逛,谁知道一进书店就被一本名为《烈士亲属的回忆》的书籍所吸引,翻看几页后就爱不释手,干脆买了之后回到招待所细读。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连夜赶写了一篇名为《一本生动的共产主义教科书——<烈士亲属的读后>》的读后感,后来这篇读后感在1959年5月9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

采访中,杨老也一直提及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而只有认真读好书受其感染,才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世界。

比如,对于60年前建设柴达木的艰苦,作为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记者是有所耳闻的,但杨老却说,正是因为条件艰苦所以才特别能锻炼人,那时在所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身上满满都是正能量的东西,而这种正能量的东西反过来也影响了自己,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自己才能写出那么多鼓舞士气的好文章。

整个采访过程,杨老说的最多的就是采访对象带给自己的震撼,他谦虚地说,自己以前对柴达木的了解太少了,只有真正到了柴达木,才算是理解了为什么会有大家所传颂的柴达木精神以及它的真正内涵。他很少提及自己的成就,很多线索还是记者通过杨老的学生和别的渠道获得的。

采访结束的时候,应记者的请求,杨老带领我们一行4人参观了他的书房。在那里,记者见到了许多杨老视为珍宝的东西,这里面包括杨老自实习以后发表、出版的所有作品(发表在报纸的作品均被杨老一一剪贴在一本厚厚的书本上,旁边标明了作品发表的时间和载体。发表在《柴达木报》专栏、最后编辑出版的图书《可爱的柴达木》被杨老珍藏在一个文件袋中,这是第一次系统宣传柴达木精神的图书,可见这本书在杨老心目中的地位。当时记者就在心中暗自感慨,和杨老比起来,我们这些后辈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像杨老这样的前辈学习。)和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在这些老照片中,记者有幸目睹了当时参与《柴达木报》创刊的四位青年的风采。

大学毕业后,杨春贵服从组织分配转到哲学系读了三年研究生,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工作,后来随同当医生的妻子下放到广西河池山区整整7年。7年时间里,他常常背着行李下乡采访,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回首当年,杨老感触地说:“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艰辛困苦,成为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这种记忆后来变成了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时变得较为实际而不是那么空泛。”不愧是大学者,能把困难和压力转化为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在抱怨中消磨了自己的斗志。

1978年6月,杨春贵被调到刚刚复校不久的中央党校工作,2001年7月从党校副校长岗位退休。退休后,杨老在集中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时,仍坚持为中央党校的干部学员和研究生授课。

采访杨老的过程轻松愉快,就像是与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聊天,尽管记者知道杨老是我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这里不得不承认,记者以前真的是有点自以为是的浅薄,感谢这次采访,通过与杨老的交谈,让记者在思想上得到了净化。如果有机会,期待与杨老这样的大师们再次促膝长谈。

【采访手记】与大师对话是对心灵的洗涤

刚接到采访杨春贵老先生的任务时,内心一直是忐忑不安的,一边是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一边是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地位悬殊导致的担心,一直占据着记者的内心,甚至在见到老先生的前一分钟,记者还在担心见到老先生该怎么说,如果说错话该怎么办……

不知道为什么,见到老先生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老先生见面时的和蔼一笑吧。

作为对创办《柴达木报》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先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智慧儒雅、和蔼亲切,已经81岁的他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不得不让记者佩服他的思路清晰,博学多才。

采访杨春贵老先生与其说是一次前辈与后辈共同回顾《柴达木日报》的成长历程,还不如说是一次对记者心灵的洗涤过程。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杨春贵老先生对后辈的关怀可以说是周到细致、无微不至。采访之前,同事和老先生有过联系,当得知我们四个人携带了很多设备行李时,老先生让学校派了一辆7座的商务车到机场接我们,可这些我们事前并不知情,还是后来在采访中老先生无意说起的。老先生说本来是想派一辆小轿车去接我们,可他想我们人多又带了那么多设备行李,担心小车又拉人又装设备不够用,所以才改派了商务车。老先生说来是无意,可在记者看来这一件在他看来很平常的小事,体现的正是他对后辈平易近人的关怀。采访结束我们准备离开北京时,老先生又打来电话询问我们怎么走,需要再派车送站吗?对几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后辈都如此上心,可想而知老先生平时的为人。

我们无法想象50多年前,杨春贵老先生和他的同伴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柴达木地区的第一份报纸的,单单是老先生对后辈的关怀,就足以让我们这些平时有点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采访杨春贵老先生的过程轻松愉快,老先生几次说到,那个时代人很单纯,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它,而不是像现在有些人想到的是有什么好处。老先生还说,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作为记者就要发现身边的美好,然后报道出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之前,大多数学者特别是德高望重的学者给记者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可采访杨春贵老先生的过程,让记者不止一次的反省,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否则偏见会阻碍你发现真善美。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大多数人都浮躁地活着,忙着各种自以为重要的事,忙到忘记了忙的目的。说世界浮躁的人自己也浮躁着,说自己浮躁的人好像也不打算改变浮躁,因为让浮躁存在的理由遍地都是,而宁静,找不到滋生的土壤。

也许是我们只顾走路,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忘了放飞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有能力选择,一定不愿意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所以,多想想自己已经得到的幸福,多品味自己先前攀比的人的艰辛之处,满足感就会抵消不满和抱怨,心态也许自然平衡了。

放慢自己前行的步伐,多看看沿途的风景,时时反省一下自身的不足,去发现世界的美好,人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 (文章 来源:柴达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