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可‧雷明、喬治‧狄金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死亡是生命必經過程,失去父母、伴侶、寵物……對成年人來說,都有不同意義的思考與悲傷,如何度過這段不太容易的日子,長年專注死亡與臨終關懷的專家提出13個務實有用的方法。
對於悲傷的成年人而言,死亡提醒了我們自己必死的命運。另外一名成年人的死亡凸顯了生命的脆弱。和任何死亡一樣,生命中都會留下空白,尤其當死者一直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占據了我們的大部分生命時,比如說父母和伴侶甚至寵物。
失去配偶
配偶的死亡,不同於父母和孩子的死亡,通常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2個個體選擇一起生活,而現在這種聯繫被打破了。生活會出現改變,通常是巨大的改變。梅洛迪‧奧爾森指出和配偶死亡聯繫在一起的各種因素會導致調整的時間尤其漫長:配偶的意外死亡,對於死者的高度依賴,活著的那位配偶在另一半死亡之前身體狀況較差。
婚姻建立的依賴關係會對活著的人生活中留下巨大的空虛。當其中1名成員去世時,家庭關係中的勞動分工也會受到影響。配偶通常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即使在十分不完美的婚姻中,也會建立起重要的連結。
根據凱薩琳‧桑德斯的研究,不同的情境變數會對配偶之後的喪親之痛產生影響。
如果活著的人擁有良好的朋友和家庭網絡,他們組成的支援會給他/她提供巨大的幫助,幫助他/她「好起來」,尤其在伴侶剛剛去世的那些日子裡。
對於許多失去配偶的人而言,一個人吃飯是非常痛苦的經驗。事實上,
孤寂感
是喪偶之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活著的人會感受到死去伴侶的存在。當挫折幾乎難以忍受時,宗教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主要的支柱,會給他們帶來希望。
失去父(母)親
只有10%的成年人在25歲之前失去父(母),但到54歲的時候,50%的人失去了雙親,而到了72歲的時候,75%的人失去了雙親。平均看來,雙親去世的事件間隔大約為13年,大多數情況下,父親會先於母親去世。母親的死亡最可能出現在她的成年子女54到64歲之間,而父親則是35到54歲。
對於成年的孩子而言,愈年輕,對父母的依戀就愈深,因為和年紀更大更成熟的人比,童年時依賴父母的回憶在他們的腦海中更加鮮明。成年了的兄弟姊妹會在重新評價家庭的意義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時,感受到強烈的情緒。
父(母)的去世,尤其是後去世的父(母)也不在的時候,通常會讓已經存在的模式更加突出
──
隨著兄弟姊妹們都長大了,好的關係變得更好,而壞的關係也變得更差。
雙親都去世後,通常家庭儀式的焦點會出現變化。當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和不平衡的父(母)—子(女)關係相比,兄弟姊妹間的關係較為平衡;而雙親都去世後,會有一名兄弟姊妹出來打破這種平衡的關係。
瓊‧道格拉斯在研究中年人對於父母死亡的反應時發現,對於許多人而言,
在整合失去父(母)的過程中,面臨了親權的喪失,意識到死亡是自己人生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部分。既要割斷又要維繫父(母)
—
子(女)關係,要面對自己的死亡而不能向絕望讓步,這些要求引發的張力迫使許多人都走向了新的視角
—
整合的一個新階段。
失去寵物
對於許多人來說,寵物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看看寵物的死亡就能弄明白很多社會問題,比如說人們賦予寵物以人格的過程。我們關心寵物,跟他們說話,就「好像」他們是家庭成員一般。(要記得,如果你將某事定義為真的,它就會因此變成真的。)
寵物通常會和家人一起生活很多年,就和孩子們去上大學或者自立之前在家裡住的時間一樣長。寵物會讓人們覺得自己被需要,能排解寂寞,能成為人類的朋友和伴侶。事實上,就算他們不是家庭成員,或者只算是「虛擬親屬」,但是否仍然是家庭的一部分?因此,寵物的死亡會為家庭成員帶來創傷。就像家庭中其他成員去世的結局一樣,寵物的死亡會帶來巨大的空虛。
對於不喜歡寵物的人,這樣的死亡看起來可能不重要,他們會對別人因為伴侶寵物的去世而爆發出的悲傷感到嗤之以鼻。這種反應可能會造成悲傷剝奪的情形。正因如此,約翰‧霍曼斯在《為什麼要養狗》中告訴不養寵物的人,在寵物生命的最後階段照料牠,在牠去世後為之傷心,這在某些方面比因為人類的去世而傷心還要複雜,因為伴侶動物的定義是什麼還遠未蓋棺定論——是名義上的人類抑或只是屬於某人的動物。
和其他與臨終和死亡事件有關的醫護人員一樣,獸醫對於討論安樂死的問題和告知寵物主人壞消息的問題也心有顧慮。如果牠處於慢性病的末期,寵物主人面臨的難題就不是「要不要」而是「什麼時候」去結束這病患的生命。在做出這種決定時,寵物的主人會非常依賴獸醫的判斷,他們會建議什麼時候是進行安樂死的「合適時機」—既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平均起來,美國的獸醫每個月會給8隻寵物進行安樂死。獸醫有幫助人們決定動物生死的「特權」。
為寵物在獸醫站進行安樂死的費用在50到100美元之間,在家裡進行安樂死的費用為290到400美金。寵物火化之後的費用(比如土葬和火葬)在50到350美元不等,取決於牠的重量/身形大小,以及是狗還是貓。很少有寵物會葬在墓園中,但寵物墓園的存在說明了人們對伴侶動物的深厚情感。如今,美國有370家寵物墓園和火葬場,土葬的費用在500到730美元不等,取決於動物的體型,這比讓獸醫對動物進行處理的費用還要昂貴。
什麼時候讓寵物「安息」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赫伯特‧尼伯格和阿琳‧費雪建議詢問寵物的主人,
寵物還能否從事牠以前喜歡的那些活動,牠生活中是痛苦更多還是歡樂更多,牠是否因為年邁和生病變得衝動暴躁,是否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功能,而主人有沒有足夠的錢和時間為生病的寵物維持生命。
無論最後的決定如何,這都不是個容易的選擇。
如果寵物被執行了安樂死,通常會讓人們產生罪惡感,一項研究表明,儘管獸醫會安慰寵物的主人並給出建議,但仍有50%的寵物主人會有這種感覺。我做得對嗎?我是不是應該再等等?我決定「殺死」我的寵物(最好的朋友),那我成了什麼人?我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嗎?可以替代安樂死的另外一項選擇是動物臨終計畫,這在美國是一種新興的服務。這種服務鼓勵人們如果動物在逐漸死亡的過程中不用忍受激烈由漫長的痛苦的話,不要冒然結束牠們的生命。
善終可以有許多形式,臨終項目提供的選擇能夠幫助寵物在相對較小的痛苦中死亡。
和人們討論寵物帶來的喪親之痛可以讓人們分享自己的悲傷、恐懼和失落。
威絲曼對失去寵物的主人進行的研究表明,寵物去世和人類去世所造成的悲傷中有許多相似之處——沉溺在悲傷中的情形非常普遍;人們說自己會把一些影子和聲音誤以為是自己的寵物;會感受到罪惡感和矛盾的情緒;在悲傷過程中會出現相應的孤寂感和空虛感。根據米莉‧科達羅的說法,如果輔導者承認並且證實了失去寵物會帶來種種影響,這能夠重新授予失去了寵物的人以感受這種被低估了的悲傷的權利。
悲傷者的自助指南
以下的一些做法可以幫助那些所愛之人去世而悲痛的人們。將這份清單看成是曾經進行過成功嘗試的各類人給出的建議合集。
1. 定期和朋友聊天
和他人聊一聊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你能為自己做的最棒的事情之一。
2. 散步
如果可以的話,每天都出去散步。如果你喜歡的話,和別人一起。
3. 探訪墓地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麼做。但如果這樣讓你感覺不錯,就這麼辦吧。別聽別人說這是種病態的行為。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4. 種點植物以做紀念
種一株花,一叢灌木,或者一棵樹來紀念去世的故人。
5. 如果你獨居又喜歡動物,養隻寵物
寵物帶來的關注和感情或許可以幫助你適應因為那位重要人物去世都感受到的關注和感情的缺失。
6. 提前規劃特殊的日子
生日、周年紀念日、假期和其他特殊的日期可能會很難過,尤其是前1、2年。提前想一想要怎麼度過這些日子。
做的事情要和你之前有所不同,這是承認生活中出現變化了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要確保在那天會有一些時刻能想起來那個人的存在。
7. 允許自己大笑
有時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事,就像過去一樣。這不會汙染你對愛人的紀念。
8. 允許自己哭泣
悲傷會自然引起哭泣。你會覺得尷尬,但處在你的狀態下,這再平常不過了。正確的經驗法則是:想哭就哭出來吧。
9. 每天都計畫至少完成一件事
哪怕你的悲傷非常痛苦,你的能量非常低,每天都計畫至少完成一件事,哪怕是件小事。然後跟著你的計畫走,一天接著一天。
10. 寫日記
寫下你的想法和感情。什麼時候想寫,就什麼時候寫,但一週至少要寫幾次,如果做不到一天寫幾次的話。
11. 考慮加入互助小組
和一群有著類似生活經歷的人待在一起會非常療癒。你會發現你的感情多麼的正常。
12. 發洩你的感情而非抑制
當你感覺悲傷的時候,你會因為自己生氣而感覺尷尬。但生氣是非常正常的反應。如果你待在一個空房子裡,那就大喊。哭泣。擊打那些柔軟的東西。
13. 每天感恩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仍然會有事情讓您覺得感恩。或許是你的回憶,你的其他家人,支援你的人,你的工作,你自己的健康——各種各樣的事。
(本文摘自邁可.雷明、喬治‧狄金森著,《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木馬文化出版)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
→
https://goo.gl/E1eQ5U
2020/03/3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FB
→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1.
工作狂老闆說「退休後多的是時間玩」,結果還沒退休就離世!Brenda:減少收入換自由的人生,喝50元的咖啡也很開心
2.
國小同學睽違38年重逢,每月爬2次郊山當同學會!半百小山混搭團:人生下半場一起走,直到不能走為止
3.
工作30年的總經理卻被逼提早退休,如何為自己留一條路?中年離職必做3件事,可不居功絕不扛罪
4.
身體強壯,心智才能強韌!吳若權50後考健身教練證照:一樣花錢,與其老後去復健,不如現在去健身
5.
70多歲自費100萬做最新手術,3年後心臟是好了人卻失智!醫師:她錯過了離開這世界最好的時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