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由于喜集而有苦集。苦集是核心部分,而爱欲则是随处可见的苦的温床。所谓“爱欲”,对译巴利语的kāma-。第十三经《苦蕴大经》以外道言论而引发佛的宣说。外道修行者认为,佛教说“爱欲”,说“色”,说“受”。这些也是外道关注探讨的话题。关于爱欲,佛教与外道的认知有何不同呢?《苦蕴大经》里,佛认为,关于爱欲之乐味、爱欲之过患、爱欲之出离等,世间唯有佛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在佛看来,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快乐恰恰是苦难的根源。“现世之苦蕴,以爱欲为因,以爱欲为缘,以爱欲为由,其因即爱欲。”佛举例说,有辛勤劳作的好人家子弟,却未能获得财富;又有获得财富的人试图守护其财富,却被人夺走,被水火摧毁,被不合意的后人夺走。他们都陷入悲痛,陷入愚痴。他们的痛苦,都是因为有爱欲。除此之外,国王之间的论争,家庭的论争,乃至发展到持刀夺剑攻击对方,忍受等同于死亡之苦。这些都是爱欲引发的,是爱欲的过患。

找到了苦产生的根源,灭苦就是可能的。第一四一经《分别谛经》说:“渴欲的无余离灭、舍弃、舍离、解脱、无著,这被称为苦灭圣谛”。《正见经》是舍利弗所说,所以其中对苦灭的途径讲得较为详细。例如,经文中说:通过离贪而无余灭渴欲、舍弃渴欲、拒绝渴欲、从渴欲解脱、无执着于渴欲,这些便是所谓苦灭。而最直截了当的表述是上文提到的第一四五经《教诫富楼那经》,直接说“由于喜灭而有苦灭”。

【本文节选自《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序二《探径于〈中部〉》,作者段晴,著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外国语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波你尼语法入门》、《于阗・佛教・古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卢文尺牍》、《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等,主持翻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等。】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
段晴、范晶晶 等译
定价:480.00元
ISBN:978-7-5475-1877-9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张雪杉博士等参与翻译,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协助证义。

《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