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老实的稀饭  ·  How to Install Docker ...·  4 月前    · 
强健的吐司  ·  Chapter 8 Interacting ...·  11 月前    · 
胆小的咖啡  ·  draft-ietf-idr-sr-poli ...·  1 年前    · 

一面是金牌创业者,一面是金牌投资人,

雷军创业小米数载,似乎愈发偏爱自己投资人的身份,且是硕果累累、收获颇丰!

今年2月伴随华米科技纳斯达克敲钟,目前小米生态链阵营已经累计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三板公司,以及数家细分领域独角兽。

小米是如何冲出BAT层层重围,似一条鲶鱼,搅动这一滩流深的静水。

没有乐视生态圈的高调和野心,小米却以IoT 为切入点,以高性价比的硬件为抓手,慢慢搭建起属于雷军属于小米的产业生态链。

本文聚焦小米产业链,分析了小米的商业模式以及电商产业链的演化过程,为想要布局生态链的企业人士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投资人提供参考。

小米生态链——一支整编航母战队

当年立志做一家世界级的伟大公司,雷军借智能手机的风口,在2010年创始小米,八年起起伏伏,既有过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的低谷,也有过得意之时。

如何打破BAT现有格局,用什么作为切入点撬动市场,打造一个百亿级的公司,是雷军一直以来的困扰。

直到2013年,小米决心布局生态链起,也许,打破BAT格局的机会来了......

“小米是个手机公司,也是个互联网公司,也是个新零售公司“雷军在近期不断强调。

五年来,小米借助手机的火爆将产品迅速扩展。

手机周边,比如说手机的耳机、移动电源、蓝牙音箱;

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小米手环,小米的智能手表;

传统白电的智能化,比如净水器、净化器;

极客酷玩类产品,比如平衡车,智能积木;

生活方式类,比如小米插线板。

以下企业名单是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部分)名称,排名不分先后:

1、企业:华米科技

产品:小米手环、小米手环2、华米手表

安徽华米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公司,由小米公司和合肥华恒电子联合成立。小米手环累计卖出了2300万只,按每个79元计算,累计销售额是18.17亿元。

2、企业:万魔声学

产品:小米活塞耳机、小米头戴式耳机、小米圈铁耳机、小米胶囊耳机等

万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加一联创(1more,2015年更名为万魔声学)是一家专注于手机数码配件研发、生产的电子科技公司,产品包括耳机、电源等,隶属于加一联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企业:绿米科技

产品:智能家庭(多功能网关、小米温湿度传感器、小米人体传感器、小米门窗传感器、小米无线开关、魔方控制器、小米智能插座(ZigBee版)、温湿度、)

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家庭产品的研发。

4、企业:紫米电子

产品:小米移动电源、彩虹电池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紫米科技,2013年年底推出了第一款小米移动电源,2个月后问鼎全球第一。2014年销售额达到11亿元,2015年仅移动电源就销售了2000万只。紫米科技除了销售移动电源,还推出了彩色电池、数据线等。

5、企业:智米科技

产品: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空气净化器2、智米直流变频电风扇、智米除菌加湿器、米家PM 2.5检测仪、米家空气净化器Pro。

北京智米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小米空气净化器,致力于小米空气净化器。智能空气净化器.

小米手机是整个生态链的基石

小米最先是在手机领域取得成功的,在2011年,小米手机上市, 凭借“高品质+合理定价+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吸引了大批忠诚粉丝,打造了小米的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

随后几年,每年打造数款旗舰机的速度,稳定占领国内手机中低端机的市场,即使在众多强势手机品牌的多重夹击之下, 2017年逆势重回全球销量第五。

据此,小米依托底层手机硬件,走出了一条与BAT截然不同的路径,避免PC端与移动端的流量正面厮杀,专注于手机领域,积累大批忠诚客户,依托这些用户的数据及流量,布局生态链。

有舍才有得, 要知道小米手机的单机利润极低 ,根据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17第三季度,小米的单机利润仅 为 2 美元,及其微弱的利润。不仅远低于苹果 151 美元和三星的 31 美元,还低于国内华为(15 美元) 和 OV(14、13美元) 等手机厂商 。

这也正是因为要搭建小米生态链而不得不舍弃的一部分利润,而这部分利润,也将会通过生态链的其他路径回到小米手中,充盈“生态圈竹林”的枝叶。

看准蚂蚁市场,借势消费升级的风口

何为蚂蚁市场?

我国许多行业目前所处在的“蚂蚁市场”,市场中巨头仅仅占据着 15%—30%的市场份额,剩下巨大的市场则由数以万 计的小厂商供应与服务,类似于“蚂蚁们”占据了市场最大的蛋糕。

油烟机行业非常典型,可能方太、老板、帅康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30%,剩下70%都是被数以万计的小企业分掉,我们叫它蚂蚁市场。

蚂蚁市场的特点是门槛低,谁都能够上手,你便宜,我可以更便宜。

但是今天中国的物流成本、渠道成本都非常贵,这种市场一旦形成,很难重新洗牌形成巨头。比如方太就很难用很低的价格占领市场,因为渠道成本太高了。

蚂蚁市场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分化:

第一,出现大量的廉价货,因为很多小厂在做。

第二,一两家做得好的,因为占的比例太小,为了保持盈利状态,它会做极高端的产品,这些产品毛利非常高。

小说《三体》里面有一个词,叫“降维攻击”,意为将攻击目标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其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就蚂蚁市场而言,渠道就是最重要的维度。

小米进入蚂蚁市场的标准姿势:

1.用速度拉开距离;

2.用规模降低成本,稳定供应链;

3.用海量的销量和口碑,获得品牌认可度。

4.自有渠道的优势降低成本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众多小米的爆款产品,比如:小米充电宝、小米手环、小米电子秤无不是蚂蚁市场。

近几年,“消费升级”的概念不绝于耳,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伴随的就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力以及对品质的追求。小米是在第一时间看准了方向就开始布局,事实证明,这条路没有错。

目前火爆的“网易严选”也是在走同样的路径。

小米的“物联网”野心

先来看两张知乎网友的贴出来的手机截图。

所谓 IoT(物联网)便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基础上,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

腾讯垄断了人与人的连接;淘宝垄断了人与商品的连接;百度垄断了人与信息的连接。

留给小米的路本就不多。物联网这条路可谓是道阻且长,又是踏上了多少尸骨走上来的。

放眼未来,IoT的时代即将到来,而小米显然准备的更为充分。

投资+孵化,占股不控股

“我们不控股 不谋求永久利益一致性,所有团队都可以自由生长”

“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看这个公司的老大是不是和小米有共同的价值观,不追求暴利,不挣快钱,做国民企业,做新国货。 他们一定不是我们的子公司,一定是独立公司,可能有一天比小米还大,所以小米生态链公司加在一起有1+1大于2的组合”

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小米的生态链投资模式是:选择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投资但不控股,授权使用小米品牌(例如紫米移动电源、云米净水器、华米可穿戴设备),帮助这些企业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提供小米的销售渠道、平台与售后服务。

用小的资金,撬动一个巨大的商业体量,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而小米做的就是传输他的基因给生态链公司,一个是对高品质的把控,一个是对成本的控制。

用雷军的话来说 “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米,提前布局IoT(物联网)”。

小米的工程师投资团队一直坚持两点准则:

(1)只看产品与技术,不看商业计 划书;

那么小米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只是为了得到生态链企业壮大后的的股权回报吗?

显然小米的格局不限于此,小米希望自身模式在这些生态链企业中实现复制,进而形成一整个走在各个细分行业尖端的供应商体系。 而不控股,正是希望激励这些企业,在自由的空间中壮大。

资本运作成熟,多家IPO

2017年和2018年是作为“投资方”身份的小米丰收的一年。

2017 年底,润米(母公司开润股份)和青米(母公司动力未来)已分别登陆 A 股和新 三板;

2018年初,华米科技登陆美股。 华米科技成立于2014年1月,主要产品小米品牌的智能手环及智能秤、自主品牌AMAZFIT米动系列的智能手环及智能手表。2016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截止2017年9月30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000万只。

据招股书显示,华米2017年前3季出货量达1160万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成立以来,到2017年9月30日,一共发货4530万件,注册使用者496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环出货商。

据此也可以看出,小米的生态链布局已显示出巨大的能量,雷军表示未来小米要进入100个行业,诞生更多的独角兽。

与乐视生态圈对比

自从雷军喊出“生态链”的那一天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被与乐视的生态圈做对比,双方的明争暗斗也是不绝于耳。

结果已分,胜负已明!

为何成功者不是乐视?其中种种原因,其实外人也很难看清,甚至局内人也是迷乱其间,

但是单与小米对比来看,乐视的做法确实太过激进和烧钱,而且相比于小米只是参股投资的轻模式,乐视不仅要投资还要经营,风险更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虽说唯快不破,但是活下来也是第一步。

小米的模式上面已经分析了很多,总体来说是一个航母舰队的模式,围绕小米的品牌,做渠道做产业链。 但是乐视横跨了家电、手机、汽车、体育、金融、内容、云计算等诸多不同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其专业性,真正要出好这一套组合拳着实不易,很显然, 乐视的流量不足以支撑整个体系,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加大,大企业病凸显,看似强大的堤坝,最终还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来源:沃土企业智库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 END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