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大學青年的行動力與熱情,除了在教室內獲得展現外,實際走入社區也是讓學生盡情揮灑創意的方式。公事所為培養大專青年對於議題的實踐力,重整過去開設實習課程規劃,引領本所學生前進高雄在地農村。結合青年力量深耕社區,累積行動能量,協助解決社區問題。

在參與社區行動過程之中,學生走入社區盤點地方資源,學習聆聽社區需求,尋找社區願景,連結地方特色產業,推動環境教育,一方面能夠深入高雄農村社區理解在地議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創造農村社區創意新觀點。

實踐方案在不同階段都會面臨到各種可能困境,讓社區與青年一齊面對思考解決方案,青年學子向社區學習到無窮的地方知識,也透過豐沛的成果展現將青年世代的所見所學回饋社區,交予地方永續活用,真正實現社會參與。

2023年

計畫名稱:廣談福影-歷史記憶遊程保存與在地推廣計畫
指導老師:謝政勳
參與學生:蔡祥宏、周欣儀、周宜平、梁詩唯、高于涵、劉恩如
行動場域:高雄市旗山區廣福社區

根據高雄市旗山戶政事務所今年(2023)五月公佈之廣福里人口統計顯示,旗山區21里中,廣福里人口數為旗山區倒數第二,隨著年輕人口逐漸外移,此種趨勢對社區呈現負面影響。在沒有年輕世代的傳承下,廣福社區的文化與歷史可能會因而被遺忘,本團隊意識到歷史紀錄與保存的重要性,因此提出本計畫希望協助廣福社區將地方歷史記憶保存下來,並透過展板及影片的呈現讓居民能「看見」社區,使其歷史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 凝聚在地意識,找回地方歷史記憶
  • 社區影像記憶保存
  • 建構地方導覽資源與遊程設計
  • 產業加值商品行銷設計
  • 目前高雄港的文化保存以哈瑪星與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為核心,進行相關文化保護與保存計畫,卻疏忽了哨船頭社區對於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地位,為了留存哨船頭過去的記憶,保護並且保存哨船頭社區之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地方旅遊價值,讓民眾認識哨船頭在高雄港發展史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決定發起本計畫,以期重新展現哨船頭的百年風華。

  • 蒐集與再現哨船頭文化記憶和歷史故事。
  • 優化社區旅遊行程,促進社區旅遊發展,增加工作機會,活絡地方經濟。
  • 向外推廣哨船頭的珍貴歷史,吸引更多人關注與重視。
  • 社區文史資料保存
  •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文獻導覽
  • 透南風工作室社區田調及影像紀錄課程
  • 哨船頭社區文史導覽
  • 社區耆老訪談
  • 社區遊程設計優化及文化導覽摺頁
  • 影像記錄: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180/youtubeicon.png
    結合觀光景點介紹與當地耆老的受訪精華片段,其中觀光景點介紹以團隊實際進入景點拍攝影片為主,並輔以團隊成員以口述旁白方式介紹,當地耆老受訪影片則擷取受訪者對哨船頭社區記憶的精華片段,將所有受訪者的訪談內容整合成哨船頭歷史風華,期待能夠透過影片喚醒居民對社區共同的歷史記憶,同時展現社區活力。
  • 我國自2002年起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工作(限塑政策),規定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7大類約2萬家商店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旨在落實塑膠袋減量計畫。然而,傳統市場並不在政策管轄範圍內,為協助市場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量,以實現真正的減塑效果。本團隊在今年的5到6月這段期間,針對市場攤販對於市場消費者自行攜帶提袋、餐具的態度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部分攤販並不反對消費者自行攜帶環保餐具等用品,甚至認為這樣的行為模式很好;也在同時段觀察消費者購買時的情形,發現在大舞台早市裡並無良好的指南,來提供他們做為攜帶環保容器時的參考指南。因此本團隊希望透過分類市場攤販販售的種類品項(像是:生肉攤、蔬菜攤、水果攤等)提供消費者市場的無塑指南做為容器攜帶的參考指引,並設計為期兩週的試辦活動,以蒐集市場減塑推動實務與現況與環保容器適用性評估。

    希望透過社群,向民眾傳遞正確觀念,並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預計透過知識目標的傳遞,讓民眾了解塑膠使用量過多的問題,以及塑膠可能對人體及環境造成的傷害。另外,也將記錄本團隊於大舞台市場的實習過程,同時分享減塑相關資訊,例如政府政策、如何選擇環保容器等等。

  • 辦理減塑工作坊: 為了解市場零售業者對於減塑議題之看法,蒐集一線工作者對於減塑相關議題看法與實際執行之可行性,以及前來市場採買的民眾對於減少塑膠袋使用之態度。
  • 快閃行動:學生市場試買體驗、全市抽獎活動、循環袋活動
    舉辦為期兩週的試辦活動,採取多元且豐富的活動內容及提供優惠誘因,吸引消費者注意。 舉辦活動包括快閃活動、全市抽獎活動、循環袋活動,以及針對學生族群的學生試買活動;並透過試辦前後的計數以及紀錄活動參與人次,藉此評估試辦活動的成效及主要影響族群。
    活動詳情網站連結: https://sites.google.com/view/justreduce
  • 本團隊在透過實際走訪旗山糖廠社區後,發現糖廠社區發展協會過去主要著重在「百年糖廠」與「製糖產業文化」的記錄與保存,對於糖廠社區裡的人文故事與記憶卻較少著墨,近年來糖廠社區開始蒐集關於糖廠老照片,希冀能發掘出過去在地產業及周邊生活聚落之文化記憶與故事。
    本計畫動機為與社區共同參與紀錄糖廠過去生活記憶之行動,在察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後,投入進行社區資源盤點工作,與社區共同找出屬於在地特有的故事記憶並加以記錄與保存,使其歷史記憶能夠被傳承。

    糖廠社區孕育深厚的歷史糖業文化以及農業生活蘊含,由於人口外移衰退快速故本團隊欲選擇從興中路沒落商店街文化著手,找尋社區過往記憶。 初期 透過工作坊資源盤點與訪談,協助社區彙整相關文化資產典故、自然景觀資源調查,將社區文史文化結合手做明信片讓傳統價值再現; 中期以地方探索,社區碗糕店、中藥行、中街攤販文化紀錄,收集社區舊有回憶,一同對文化保存進行貢獻,並對居民訪談,最終產出地方文創資料,回饋給社區。

  • 在地文史資料蒐集─時光倒流工作坊、興中街飲食與商家訪談
  • 糖廠社區發展協會過去主要著重在記錄糖廠與製糖產業文化歷史,較少著墨於社區本身的人文故事與文化記憶,因此為避免糖廠社區的特有記憶消逝,我們蒐集並紀錄社區過去生活聚落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脈絡。

  • 製作在地文史文創商品─記憶の蛋、傳情明信片:
  • 透過時光倒流工作坊、興中街飲食與商家訪談等在地文史資料蒐集,製作成在地文史文創商品-「記憶の蛋」及「傳情明信片」,記憶の蛋裝載社區居民的特色故事,傳情明信片則收錄10位訪談長者的回憶錄,印製傳情明信片並贈送糖廠社區,供居民或者遊客觀覽。

  • 旗山糖廠社區青年參與紀錄片: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180/youtubeicon.png
    介紹糖廠社區與本次參與的所有過程,並從訪談的過程中,得到反思與對未來糖廠社區的期望,並希望可以帶動未來返鄉青年的意願和想法。
  • 梓官蚵仔寮除了坐擁壯闊的海港景致及興盛的漁業外,還保有豐富的紅樹林生態及百年歷史古蹟建築。然而,蚵仔寮地區就和台灣大部分的農、漁村社區遇到相同的瓶頸,面對著青年人口外移、在地人口老化的現象,蚵仔寮獨有的漁村風貌及經濟發展,極需要被推廣及發揚。
    團隊實際走訪蚵仔寮地區後發現,社區內缺乏遊客中心或相關之場域供外地旅客索取當地特色美食及私房景點的相關資料(觀光旅遊地圖手冊),導致許多具有在地特色之美食與景點可能未被發掘,外地來遊玩的旅客僅透過網路上資料去認識蚵仔寮,錯過深入體驗道地蚵仔寮的機會,加上受到疫情的衝擊,國內觀光產業深受影響。因此,我們察覺到蚵仔寮文化需要擴展,開始積極投入本計畫並蒐集相關資料,協助蚵仔寮地區美食及景點被更多遊客看見,讓在地特色的美食及景點發揚光大,使其能在疫情過後恢復往日生機。

    在盤點蚵仔寮的資源中,發現許多在地美食與其故事並未被記錄,許多特色景點亦鮮少被推廣,這些美食故事和景點背後的歷史,都藏著濃濃的鄉愁與時代的光陰,為避免社區遺失了這樣的瑰寶,本團隊期望藉著紀錄蚵仔寮人與美食和在地事物的連結,讓更多居民和遊客了解關於蚵仔寮的幸福食光。

  • 蚵仔寮美食文化地圖
  • 蚵仔寮美食景點導覽手冊
  • 特色店家明信片
  • 美食環保杯套
  • 蚵仔寮幸福食光影片(上集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180/youtubeicon.png 、下集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180/youtubeicon.png
  • 蚵仔寮實習青年參與紀錄片: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180/youtubeicon.png
    紀錄團隊參與此次社區行動過程,展示團隊進入社區踏查、社區夥伴討論、舉辦工作坊到後續店家訪談等活動紀、學生的實習心得。
  • 行動場域:高雄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

    本計畫希冀透過透過公民咖啡館機制之建立(即賦予現有時光咖啡屋以公共議題討論場域之內涵),增進當地青年和既往未參與住戶投入公共事務,並透過i-Voting方式將公共參與討論內容落實為具體決策方案,落實社區居民的公民權利;並透過上述機制的設計和實施,為社區未來的自主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培養社區營造的永續動力。建立社區對話線上平台「前鎮・路中廟社區大小事臉書社團」,輔佐媒體投票機制施,為社區未來的自主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培養社區營造的永續動力。

    ■建置前鎮・路中廟社區大小事臉書社團
    建置線上平台「前鎮・路中廟社區大小事臉書社團」作為本次社區行動i-Voting機制線上投票平台,規劃線上平台的功能及操作可行性,內容涵蓋社區議題及線上投票的操作方式、社區關切議題內容討論區、社區活動花絮等記錄,以增進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心及高度的參與感。

    ■辦理公民咖啡館活動,以社區現有的場域作為議題討論
    辦理「社區意象與記憶採集」「社區空間活化的再想像」二場工作坊,針對社區空間活化、以社區現有的場域作為議題討論,提供社區居民針對社區空間活化、將空間規劃融入社區記憶等面向作討論,逐步建立社區成員對議題成立到付諸實踐的操作模式。

    高雄市旗山區南勝社區為一多元文化組成之社區,有大陳島移民、閩南、客家、與新住民等,因高齡化及青年人口外流,部分在地文化逐漸消失及被淡忘。為此公事所師生團隊透過本計畫,以文化記憶角度切入,傳承社區長者記憶故事,紀錄傳統文化料理,也藉由訪談料理傳承者,發掘出許多失傳的料理小撇步與料理背後那一段深刻動人的在地故事。

    ■以「傳承、延續、融合」三項核心理念,傳承了南勝料理文化特色與烹飪技巧。

    ■藉由拍攝紀錄片以及文化食譜手冊的產出,回饋於南勝社區,成為其文化資產與永續經營的脈絡。

    ■落實USR理念,透過學校與社區連結,帶動地方繁榮與發展,建立社區特色文化且凝聚社區共識;促使青年走入社區,達成「青銀共創」及傳承南勝歷史故事的願景。

    2020年

    計畫名稱:時間搶救計畫─路中廟時間銀行產業紀錄推動計畫
    指導老師:蔡錦昌
    參與學生:許湘瑩、楊文茜、李雯薪、李欣潔、黃盈語、陳似銜、曾亮瑜、劉品君、劉雋軒

    行動場域: 高雄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

    高雄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匯集許多舊住戶及新住戶,該社區希望能透過辦理社區時間銀行來加以增進鄰里互動。透過公事所師生團隊與社區幹部的先期討論,主要聚焦於兩個面向的合作:首先本團隊希望透過協助社區時間銀行成立自行經營的咖啡吧,來增進時間銀行的使用管道。再者,本團隊希望透過創意發想協助社區時間銀行辦理市集,藉以拓廣時間銀行的觸及人群。透過師生團隊、專業設計師與社區幹部的共同討論來決定具體行動方案,藉以協助社區完成其目標。

    ■社區時間銀行咖啡吧成立

    師生團隊主要在社區時間銀行咖啡吧成立上負責協助logo及menu的設計,這些設計成為該咖啡吧的意象基礎,也有助於推廣行銷。此外,本團隊協助整理社區咖啡吧台手培訓紀錄,藉此記錄下學員的成長過程以及對於社區的認同感。

    ■社區創意市集辦理

    本團隊協助辦理該社區九月份社區時間銀行暨中秋節晚會市集,透過設計闖關遊戲,結合社區新成立的咖啡吧和臉書粉絲團,讓參與民眾更認識到時間銀行的理念、機制和對民眾的意義。本次活動參加人次達150人次,讓社區時間銀行活動更加推廣。

    ■社區時間銀行網路行銷

    本團隊協助成立社區時間銀行臉書粉絲團,透過師生團隊和專業講師培力社區民眾學會經營臉書社群及貼文宣傳的技能,臉書按讚人數超過200人,貼文觸及人數可超過1000人。未來將臉書粉絲團交由社區經營,作為多元的行銷管道。

    計畫名稱 點亮眷村新生命‧創造南勝新回憶
    指導老師:謝政勳
    參與學生:洪毓芳、邱鈺婷、吳乾順、顧崇德、莊碩宇、李宜樺、陳昭穎

    行動場域: 高雄市旗山區南勝社區

    台灣農村普遍面臨人口高齡化及青壯年人力外移等課題,導致農村發展凋敝與邊緣化,故以農村社區發展議題為研擬學習之主體,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過程,啟發學生對農村議題的深化了解進而提擬具體地方創生實踐思維與行動策略。另亦期學生能擴展對草根型非營利組織的多元想像,培養同理心、整合思考、協同合作之特質。農村實踐場域設定是位處高雄市旗山區與大樹區之間的嶺口地方─南勝社區,其鄰近斜張橋及佛陀紀念館,該社區為一個盛產荔枝的小鄉村。本課程先期為了解社區目前之需求,已與南勝社區發展協會之核心幹部做一初步討論及達成合作共識,提出規劃引領學生參與介入之部分主要有二:一為思考如何讓農村生活環境場域更具特色與魅力(針對「勝荔園區」部分);另一為透過深入社區訪談與調查,發掘並記錄社區內逐漸被遺忘的的文化歷史脈絡。課程進行過程中,除修課學生外亦將邀請相關業師、社區居民一同參與「設計思考工作坊」,讓學生能與農村在地交流、對話,體認地方問題,統整性地去思索如何讓南勝社區發揮生活、生態、生產等優勢條件,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地方魅力與經濟文化價值。

    ■社區景觀意象改造

    許多遊客可能會透過各式各樣的網路管道認識南勝,進而走訪,此次打造的景觀意象可在民眾來南勝走訪時,認識到這邊多樣化的生態樣貌以及透過打卡景點的設計,持續累積南勝社區在網路上的能見度,持續提升南勝社區的觀光價值,此次一共產出:9組社區景觀意象造景(生態造景公仔5組、打卡造景4組);透過工作坊、公仔協力製作,讓居民參與的過程中提升社區凝聚力、地方歸屬感;社區發展協會在導覽社區時,可透過公仔讓遊客更理解社區特色,提升觀光價值。

    ■眷村生活回憶紀錄

    南勝社區的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過去的鄉鎮歷史發展中,並無政府單位將早期南勝社區的發展狀況清楚描繪,導致在人口外流的現狀裡,社區過往的樣態訊息十分破碎,眷村生活回憶紀錄摺頁為南勝留存一份較為詳盡的早期樣貌,為避免南勝因世代更迭,後輩拼湊不出南勝的歷史脈絡軌跡,此次計畫一共產出:500本「眷村生活回憶紀錄摺頁」留存於社區發展協會、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成果發表會提供約100本手冊給居民與貴賓了解,作為居民可珍藏的刊物;透過工作坊、焦點訪談,讓居民參與的過程中提升社區凝聚力、地方歸屬感;以摺頁的形式呈現耆老們對於社區的歷史回憶,在以水彩手繪圖呈現於摺頁攤開後之背面,較為詳盡的文字紀錄檔交予社區保留,未來可作文化傳承之用;透過5個的在地耆老的口述,作為造訪者、外地遊客進一步認識社區過去發展歷程的媒介,以增加對南勝社區的印象;未來可作為地方教育機構(如南勝國小)進行認識故鄉的課程教材。

    ■耆老訪談影像紀錄

    過去南勝社區在數位資訊保存方面裡,並無透過較專業的設備、拍攝技巧來保存社區發展脈絡,透過10分鐘的紀錄片,精華紀錄耆老們認識的南勝社區,此份資料可用於社區未來在展示特色時,完整呈現人文方面的社區特色,為社區的獨特性增添底蘊,此次一共產出:產出10分鐘紀錄片,重點式記錄耆老對於早期南勝社區的生活樣貌,可作為社區歷史脈絡保存之重要數位財產;透過訪談,再一次邀請耆老們詳盡回憶過往生活點滴,增加居民之間的在地連結;訪談過程讓本團隊更加瞭解當地眷村文化歷史及感受其重要性;而在記載眷村文化同時,也協助社區能繼續延續這部份眷村的生活文化記憶;成果影片將發布於YouTube,讓更多民眾可以看到影片,增加對南勝社區的印象。

    2019年

    計畫名稱:荔枝木產品優化加值計畫
    指導老師:謝政勳
    參與學生:阮敬瑩、林佳霈、盧憶婷、張娪蜜、黃至凰、楊昀、張賀賀

    行動場域:高雄市 旗山區南勝社區

    近年來「循環經濟」成為許多地方創生的共同目標,在減少環境負擔的前提之下進而展開創生行動。南勝社區以荔枝樹木,開發荔枝木餐具商品,但在製作及設計包裝上卻無法確立標準製作流程。因此公事所師生協助社區改善此產品,讓廢棄木找到其附加價值,協助社區產業邁向「循環經濟」的第一步。

    廢棄荔枝木的改良
    邀請木作專家—侯成育(小木作生活木質有限公司負責人)一同參與工作坊改良荔枝木餐具,解決木頭易發霉等問題,並制定產製標準化流程,使品質更加穩定。

    社區意象加產品印象
    團隊辦理包裝設計工作坊,邀請設計專家—林杰輝(映品形象設計事務研究所藝術總監)解說包裝設計基礎、指導包裝雛形修正,帶領團隊及居民共同挖掘社區意象,轉化呈現於包裝視覺上,增加吸睛度和記憶點。

    ■建立教學系統,突破人力困境
    將 DIY 體驗活動納入社區遊程中,並將DIY 教學轉化為影片與圖文展板,藉此解決人力不足之問題,使社區民眾未來可自主發展與經營。

    2018-2019年

    計畫名稱:檸靜的夏天─青年啟檬時代體驗營
    指導老師:謝政勳‧蔡錦昌
    參與學生:劉佳融、蘇良委、郭育齊、張庭嘉、王予柔、李婕安

    行動場域:高雄市旗山區大林社區
    計畫名稱:大林社區文化保存與產業行銷整合發展計劃
    指導老師:蔡錦昌
    參與學生:田倫蜜、何麗貞、劉容翔、李明親、陳冠瑜、紀鈞耀、呂冠佑、張家瑋

    行動場域:高雄市旗山區大林社區

    大林社區是在臺灣少見的黃檸檬重要產地,居民將次級的檸檬做成環保清潔劑與乳液等商品。公事所團隊以深根在地文化、文化教育及活化產業為主要目標,分別利用兩年的時間拍攝地方紀錄片、舉辦營隊活動、出版在地刊物及重新改良環保清潔劑,期望透過循序漸進的挖掘社區問題,並一一提出解決方案,與居民一同利用地方特色資源,使社區未來願景逐漸成形。

    ■體驗活動,傳遞文化教育
    公事所團隊舉辦「檸靜的夏天—青年啟檬時代體驗營」, 內容安排社區導覽、食農體驗等活動,學員在工作坊中將社區的特色遊程、土地現況歸納整理,產出紀錄片「大林的故事」與社區觀光摺頁,並透過影片「檸靜的夏天」傳遞學員社區參與的感受與想法。

    ■在地刊物,保存地方文化與傳承
    拜訪地方教會及駐廟耆老、訪談地方焦點人物、蒐集舊時照片,將文本資料及口述內容以故事敘述手法、活潑的設計彙整,並重新編輯成在地刊物—「林萌爺孫,樂遊大林」,引領讀者細細挖掘社區的每寸土地。

    ■產業活化,檸檬精油-清潔慕斯改良計畫
    團隊先初步瞭解原產品資訊,同時以問卷調查客群意見,並舉辦產品包裝設計工作坊,邀請居民一同參與討論,重新定位產品方向,再針對產品的客群設計視覺形象、包裝改良及規劃銷售通路。

    2017年

    計畫名稱:廠開大門─百年糖廠×青年代願景工作坊
    指導老師:謝政勳
    參與學生:陳毓森、陳韋丞、趙洺齊、陳冠潔、游景筑、扈琇欽

    行動場域: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

    糖廠社區位於旗山糖廠內,蘊含深厚的糖業文化歷史,社區期待發展願景能與糖廠園區建立起緊密的連結。公事所師生透過初期的文化資源盤點、自然景觀等實地考察,分別彙整出以友善環境及糖業歷史的主題遊程,並舉辦社區願景協力工作坊招募有志青年一同參與,藉由深入的在地體驗、導覽及講座,與居民一同規劃社區未來願景的可能性。

    ■資源挖掘與彙整,主題遊程新方案
    與居民一同進行田野調查,以飽含歷史文化的糖廠社區為中心向外發掘農事體驗、自然景觀等觀光資源,將遊憩資源彙整及設計,提出「友善生態之旅」及「歷史糖業之旅」等主題式遊程。

    ■社區特色體驗活動
    椪糖製作、香蕉樹幹剝絲加工、香蕉絲編織、植物染等體驗,是糖廠社區創新在地優勢與傳統文化發展出的體驗活動。由居民帶領工作坊學員,導覽社區土地、體驗獨特活動。

    ■廠開大門:百年糖廠×青年世代願景工作坊
    工作坊規劃社區特色體驗及講座等活動,期待從青年世代的角度出發,激盪出社區發展的實踐方向,並辦理願景工作坊成果發表會,展示學員所規劃的創新行動方案及合作成果。

    行動場域:高雄市旗山區南新社區

    昔日因香蕉產業而興盛的南新社區,近年來面臨產業轉型衝擊,雖轉而發展社區觀光,卻存有人力不足、缺乏創新及市場吸引力等問題。公事所邀請在地居民為團隊學生導覽,同時進行地方田野調查以加深對社區的瞭解,學生以不同角度改良原社區遊程,並辦理體驗工作坊邀請遊客一同參與,過程中挖掘出社區問題及解決方案並回饋給社區,使社區觀光發展再造生機、永續發展。

    ■由青年出發,貼近彼此的遊程規劃
    透過工作坊以青年返鄉的「主題演講」、「社區認識」、「農務體驗」和「遊程發想」四大環節來激盪青年們的思考,藉由每個學員不同專業領域與觀點,規劃出四種創新社區遊程方案,同時將體驗與想法反饋給社區。

    2015年

    計畫名稱:打狗文化探索營─來自哈瑪星的你
    指導老師:彭渰雯
    參與學生:李政彥、阮英富、邱志豪、賴佳欣、楊淑為、鄭巧宜、陳信瑋

    行動場域:高雄市鼓山區哈瑪星社區

    哈瑪星為打狗的起源地,擁有悠久且豐富的歷史文化,為培養在地學童對於地方瞭解與認同,公事所與在地組織「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合作共同設計出符合學童的文化營隊—「打狗文化探索營」,以遊戲互動的方式取代艱深的歷史資料,強化學童與地方的文化連結,同時增進與地方組織的夥伴關係,建立更多交流及互動。

    ■走出教科書「打狗文化探索營」
    藉由安排兩天的營隊活動,帶領在地學童走訪哈瑪星周邊文史地點、武德殿劍道體驗,以快問快答、闖關活動等遊戲方式,翻轉一成不變的學習型態,激發孩童對地方的好奇心,並透過分享自身所學,加深地方認同感。

    計畫名稱:農村CEO─青年返鄉農村學習營
    指導老師:郭瑞坤

    參與學生:劉貞君、侯百芸、楊明學、蘇盈如

    行動場域:高雄市大樹區龍目社區

    龍目社區盛產龍眼、荔枝、鳳梨等農特產,社造成果延續地區特色,是其他農村社區的學習標竿。然而,社區仍希望進一步解決農產及觀光產業的規劃設計不足、社區文化保存及行銷困境等問題。學生們透過深入參與社區服務以及舉辦營隊活動,邀請更多人關注青年返鄉議題,推廣在地生活體驗與活化地方產業。

    ■齊心規劃,最深入的社區服務
    協助社區舉辦一日農夫體驗活動,透過此社區服務更加了解農村的現況,學習如何運用在地特色帶動社區觀光發展。

    ■農村CEO-青年返鄉農村學習營
    砍竹、下田除草、製作鳳梨醬,都是農村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將這些日常農事規劃在學習營中,讓青年學習以不同角度認識及觀察農村生態,並安排小組討論與發表,激發出社區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2014年

    計畫名稱:農村社區服務─金來樂棗趣
    指導老師:郭瑞坤
    參與學生:李穎傑、方允澤、賴丞彥、王珮蓉、陳良敬、許玳慈、王惠巧、林智偉

    行動場域:高雄市燕巢區金山社區

    高雄燕巢區金山社區雖孕育豐富觀光與產業資源,卻仍面臨缺乏深度調查、農產品欠缺加值與差異化、觀光產業景點無法滿足深度旅遊、文化產業活動辦理困境及資訊網路連結等問題。為保存在地文化及開發地方產業多元發展,公事所與社區居民協力共同解決社區困境,攜手共創農村新風貌。

    ■深度探訪金山社區加值地方「軟資源」
    透過深度挖掘,協同社區居民規劃觀光路線,並設計金山社區「芭樂摺頁」,以「藏寶」為概念繪製金山地圖,內容呈現在地人文自然景點、遊玩路線及及 DIY 體驗活動等資訊,帶領遊客探險飽含文化價值的金山社區。

    ■推廣農村體驗為社區注入新色彩
    協辦「芭鮮棗到金山來」產業活化活動;學生自主發起「農村工作坊」,用種植芭樂相關農務來設計體驗活動;以及主辦「金山半日遊」活動,創新豐富農村內涵。

    ■多元化包裝設計,提升產品加值與差異化
    為凸顯社區的農產品價值,同時分別針對棗子、芭樂設計多款圖案貼紙,以便配合不同包裝禮盒使用,讓農家可多元化的自由搭配當季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