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会,一座城。
2024年第一天的阳光,撒播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上,也照耀它所代表的六运会以来体育与广州城市共生共兴的光辉历程。
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步履将至,将由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广州将以打造世界体育名城的姿态拥抱盛会的到来。
1月1日,“迎2024新年·盼2025全运”广州体育故事会以偌大的天河体育场为背景展开叙事,形式新颖别致、仪式感满满。广州体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助力者共聚一堂,每位讲述者都有一段精彩的回忆,这些汇总在一起,凝结成广州体育的华美乐章和精彩瞬间。
“迎2024新年·盼2025全运”广州体育故事会现场。
“全民关注全运,全民参与全运,
全民享受全运,全民受益全运”
2010年亚运会,再一次吹响了羊城改革与前进的号角。从场馆建设到城市规划,从发展体育到改善民生,大型体育活动会对广州带来什么变化?两位城市代表以激情澎湃的发言拉开了故事会的序幕。
作为广州亚运会从申办、筹办、举办到亚运后遗产处理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体育局原局长、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江南用这两句话分享了他所理解的亚运会文化和亚运会精神:“广州神州亚洲紧密相连,五羊五星五环同在心中”“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
“去年迎来第十年的广州马拉松,报名人数突破14万;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突破80亿元;全年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超过170项100万人次参与。”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竞赛部副部长、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方旭东分享了广州体育事业的最新数据和他在天河体育中心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个跑步、打太极拳、打乒乓球、打网球、打篮球的市民挥洒汗水,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全运会,最终要全民关注全运,全民参与全运,全民享受全运,全民受益全运。”
回顾昨天,讲述今天,更是为了展望明天。方旭东表示,广州有信心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贯穿十五运会筹办全过程,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落实到筹办每一处细节,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全民健身在祖国大江南北蓬勃发展,我常年生活的广州,更是城中处处有体育,无时无刻不健身。”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曾设计多座标志性体育场馆,通过视频发来深情的寄语。“体育可以提升和彰显一座城市,体育建筑更可以幸福一城之人民。”
“1987年11月20日,就在这个场地,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六运会隆重开幕。”天河体育中心党委副书记李勤郑重地拿着一张开幕式工作人员证和一张观众门票讲述这段非凡历程。
广州曾举办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2010年亚运会,对城市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性、关键性、历史性推动作用。天河体育中心因六运而生、因九运而兴、因亚运而盛,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综合体育设施。36年来,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了近4000场赛事活动,约1.8亿人次市民入场锻炼,跻身全国十大体育公园,是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客厅”“体育殿堂”。36年前的郊野农田,变成如今广州城市中轴线上的超级CBD。
越秀山巍峨,开启广州城脉。74年前,在广州首任市长叶剑英的号召下,一万多义务劳动大军鼓足干劲,用短短6个月建成一个新的人民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
“省港杯,友谊杯,山花伴着‘波’花飞。” 越秀山体育中心主任罗鹏分享道,1979年,首届“省港杯”在越秀山体育场打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对外体育交流项目,越秀山体育场见证了广东改革开放迈出新一步。如今,这个靠人民的双手挖出来的体育场又踏上新征程,向着承办十五届全运会的目标进行改造翻新,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中作出新贡献。
“如果说广州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那么广州大学城则是这座城市青春的代名词,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一座年轻的体育场,那就是建成于2007年,规模位居广州地区第三的体育场馆群——大学城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党总支书记窦丽方介绍,这个广州市体育局下属最年轻的体育场馆,将承接 2025年全运会U16女子足球和攀岩比赛。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现在一个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民间体育故事中。
“2010年,我成为花都区一个郊区学校的体育老师,运动场地非常稀缺。经过多年努力,我发现跳绳最适合这个学校的体育发展。”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广州市花都区七星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赖宣治分享了“一条跳绳改变命运的故事”。
在赖宣治的带领下,七星小学跳绳队跳出了名堂,跳出了骄人成绩:先后培养出39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3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1000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七星奇迹”。
“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广州中学初三学生赖一言是一名“高尔夫少女”。她分享道,自己从小就进入世界冠军冯珊珊在华康小学成立的“珊珊班”,期待有一天能像学姐一样站在最高的领奖台,看五星红旗升起。因此在周末都在球场训练,一次次发球,一记记推杆,一遍遍思考,日复一日的训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4年她加入了广州市高尔夫青少年队;2021年又顺利加入广东省高尔夫球青少年队,成为省队最年轻的队员。
“大型团体操《凌云志》马上就要开始了……”一段来自1987年六运会直播的电视片,开启了故事会第二个环节“流金岁月”。第一位分享者就是六运会开幕式的主持人之一,全国十佳主持人、广东广播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侯玉婷。
“当时,我就是在上面的演播厅里,与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宋世雄老师、孙正平老师、韩乔生老师共同主持。整整16天,全部没有差错。”侯玉婷感叹当年一幕幕还历历在目。
作为体育节目主持人,广东广播电视台五佳主持人央金换一个角度,讲述了她眼中的体育记者的故事。
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的25个场馆,每天近60场赛事,几百位运动员的资料,记者们要了如指掌。但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挑战的是天气。央金回忆道,睫毛和眉毛都挂满冰霜是她的同事们的常态。“零下30℃不戴手套,5秒手就会觉得疼痛,但在比赛现场,必须脱掉手套工作,即便简单按下开机键都变得困难。”但这些都是“体育守望者” 该承担的责任,“因为我们前方是信仰,我们身后是祖国!”
2010年亚运会,让广州闪耀世界舞台;但广州的亚运故事,是从更早前开始的。故事会邀来两位广州申亚陈述人,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分享光辉背后的奋斗往事。
“It’s my gigantic honor to join this great event.(我十分荣幸能参与到今天的活动中)”以纯正英语开场,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瞬间把大家拉回到近20年前那个面向评委陈述广州市概况、体育、医疗等八个方面准备工作的现场。
在10分钟内,肖海鹏全英文、全脱稿地围绕广州亚运医疗保障资源、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及能力等方面进行陈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作简要精准分析、提出应急预案,“亚奥理事会官员认为陈述perfect(完美),宣布取消问答环节,当即予以通过”。
“我作为一个广州人,为亚运会又为全运会出力,感到无上光荣。”肖海鹏以粤语分享道,如今广州医疗应急救治体系更加完善,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海陆空”医疗救治圈已初步形成,相信到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举办的时候,医疗界将能为全运会提供更加迅速、可靠的医疗保障。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公关部部长尹捷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申亚陈述人之一,最让她感动的,其实是亚运会期间日本记者对她说的一段话。“对方说,在广州亚运会印象最深的不是运动员,而是这座城市里的人,能感受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享受,以及因为亚运会对城市发展和设施提升带来的喜悦。”
在媒体代表分享环节,广州日报编委、全媒体体育部(频道)主任陈伟胜深情回忆了37年前自己入职体育新闻行业,恰逢全国六运会,从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1987年第6届全运会是我在广州采访的第一项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陈伟胜表示,“回首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广州申办、举办大赛史。2届全运会和亚运会的举办,让广州城市有了新中轴线;当年我采访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履新发出的广州申亚第一文,使得广州在激烈的国内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手,为广州世纪大发展赢得历史机遇。也正是广州举办了亚运会之后,才巩固了‘北上广’的地位,广州真正跻身于中国超级城市行列。”
入职22年的广州电视台竞赛频道记者董闻,同样对自己的体育新闻经历感慨颇多,“为广州体育工作,不仅是情怀,更是责任;不仅是选择,更是热爱;不求名留青史,但求不辱使命。”
他回忆起两个工作场景,其中一个场景是在广州亚运会,在高48米的升降机机位上,摄像师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间,每天工作6小时,连续坚持6天,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董闻介绍说,体育运动尤其是大型赛事,观众特别需要看得更清、色彩更鲜艳、快速镜头捕捉得更精准,这正是影视超高清技术的优势所在。广州广播电视台2023年制作顶级赛事4K转播超过200小时,还在超高清传播生态构建和技术升级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正在积极备战巴黎奥运会的“亚洲飞人”、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虽然无法来到体育故事会现场,但他也一直关注广州体育事业,并通过视频送上新年问候,“体育对于我来说就像阳光和空气,运动会对于我来说,确定了我一生的志向。我已经是34岁的老将,从未停止奔跑,或许直到有一天我跑不动了,我还会看着学生奔跑。这就是体育,在我的记忆里,融入我的生命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广州在与我一同奔跑。我生于中山,扎根广州,常常感叹这座城市对于体育的热爱。我很确定,这座城市与全运会是双向奔赴的。”苏炳添说,励志是每一位运动员的底色。
广州是运动之城,也是体育明星和冠军的摇篮,这里诞生过11位奥运会冠军,还有众多世界和亚洲冠军。
体操世界冠军刘婷婷因为伤病两度与奥运会擦肩而过,她希望抓住最后的机会,代表广东队出战粤港澳全运会,为自己的家乡再立新功。2024年是体育人践行“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冲刺之年,同时也是备战十五届全运会的提高之年。“希望能够站在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赛场上,为广东代表团争金夺银,为广州争得荣誉。”刘婷婷表示。
来自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击剑队的运动员刘东鑫,是众多青少年选手中的一员,扎根基层、勤学苦练,是他们训练学习的日常,一次次失败后卷土重来,是他们厚积薄发的勇气和实力。
刘东鑫表示,“一开始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很沮丧,教练鼓励我‘别灰心,你的路还长着呢’。次年,四年一次的省运会如期而至,我一路过关斩将,如愿获得了个人和团体的双料冠军。”
已经荣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刘东鑫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全运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捧回冠军奖杯。
一届成功的比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志愿者是其中最美的风景,他们用微笑和服务诠释着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
香港籍志愿者、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柳妍熙是一名来穗创业的香港青年,她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14岁就获得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及4×100米“双料冠军”。
“2021年,我从香港来到广州创业,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志愿之城’的浓厚氛围,并有幸加入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队。”柳妍熙表示期待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她会带上家人好友一起去做志愿者。
澳门籍志愿者、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广州) 青年高校志愿服务队副队长许诗彗表示,“今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全力投入迎接2025年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能有幸见证并亲历全运会这样的运动盛会,是我们湾区青年的幸运。”
广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强力支撑。在企业代表分享环节,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超佐和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志雄讲述了企业成长发展的经历。
李超佐表示,2001年九运会,珠实集团总包建设了广州体育馆,珠江文体就此成立,开创了市场化运营大型场馆的先河。九运会后,珠江文体以破解大型场馆赛后利用难题为己任,20多年来,运营场馆从1个到了25个,体量位居全国前列;参与保障了广州亚运会、世乒赛、苏迪曼杯、男篮世界杯、杭州亚运会等顶级赛事,成功实现了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
“提起双鱼,想必大家都会想起那颗虽然很小,但却满载着荣耀的国球乒乓。”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志雄说,“从广州走向全国,从中国迈向世界,双鱼70年的发展与全运会息息相关。”
他介绍,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乒乓球比赛在广州举行,作为本土品牌的双鱼,首次成为国内顶级赛事的比赛器材,并得到业界一致认可。从全运会到亚运会、奥运会,广州双鱼的身影在海内外大赛中频频亮相。2024年,双鱼将再一次出征奥运,为巴黎奥运会提供比赛用乒乓球,继续弘扬国球荣耀、为国争光。
在广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来自高校的智库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代表分享环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民族体质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谭建湘建言,以粤港澳全运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广东广州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地区的资源,能够打造一种全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时任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曾经说‘体育不仅可以为国争光,还可以为国增利’,相信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中,我们一定能够贡献出新的广州智慧和广东智慧。”
广州体育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钊建议广州借助2025年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积极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引擎地位和引领作用,一是借助全运会赛事活动的机遇,以足球、羽毛球、马术、马拉松等项目为重点,引领打造大湾区系列赛事,通过体育影响力,为广州“链”湾区“接”世界;二是借助全运会市场开发的机遇,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一批广州品牌企业进入港澳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吸引一批香港、澳门和优质企业、机构落户广州,通过产业带动力,协同港澳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引领大湾区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方晴 孙嘉晖
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