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融之巅》 作者:同生辉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业内人士认为,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通过分散化投资来降低其海外的投资风险。高盛本身是投资银行业的公司,投资于双汇集团这种肉类加工企业是高盛多元化经营的典型做法。这一点从高盛2006年在我国实施的另外几个收购案例中不难看出。高盛并购的还有其他三个上市公司,分别是进行铝制品生产、玻璃器皿生产和空调生产的公司。很显然,高盛希望在中国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2. 投资具有成长性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目前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其肉制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5%,是肉类加工企业中的老大。另一方面,中国的肉类加工量在全部肉制品产量中仍然只占较低的比例,而肉制品本身同样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双汇的潜力应该是高盛选择收购其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对双汇进行充实和包装,然后待其股价高企后伺机出售获得巨额利润。高盛将双汇做到足够强的时候,如果认为其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便会择机抛售以获利。一言以蔽之:以其充足的资本投入到双汇中去,促进双汇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双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进而抬高股价,在合适的时候抛售股票并获得暴利。
4. 整合中国肉制品加工业,以实现垄断利润为目的。高盛在控制双汇集团之前已经参股了双汇的主要竞争对手雨润食品,持有其13%股权。雨润食品在香港上市,为国内大型冷冻肉生产商,是双汇的最大竞争对手。从这些事件的关联性不难看出,高盛此次控股双汇的做法,完全有趁机整合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目的,很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甚至参股关联行业公司的股票,最终赢取垄断性的市场超额利润。
1. 基本模式。
高盛收购双汇的基本方式是多元化的收购方式,高盛是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而漯河市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食品集团。从两个公司的业务类型上看,高盛与双汇的业务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性,高盛收购双汇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收购方式。
2. 具体模式。
由于高盛在收购双汇集团的股份时,遭遇到了要约收购30%底线的难题,高盛采取了较灵活的收购路径,其收购路径大概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2月,高盛策略投资(亚洲)有限公司(高盛拥有100%的股权)和鼎晖有限公司分别以51%和49%的股权投入建立罗特克斯香港公司,注册资本15亿港币,高盛拥有对该公司的绝对控制权,高盛公司通过罗特克斯香港公司中标,使用20.1亿元人民币收购收购双汇集团100%股权,从而收购双汇集团拥有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股吧)35.72%的股份。这样就避免了高盛直接收购双汇发展的情况,进而为第二步的收购打下基础,使高盛还可以具有近30%的融资比率。第二步是高盛购进海宇投资持有的双汇发展的25%的股份,通过此阶段高盛直接控制了双汇发展25%的股权,再加上之前通过罗特克斯香港公司间接控制的双汇发展35.72%的股份,使高盛共获得了对双汇发展60.72%股份的控制权。这样高盛最终获得了对双汇的实际控制权,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收入了囊中。
高盛收购双汇的价格,是一个引起很多争议的问题。对于双汇集团20.1亿元的成交价格,很多人认为高盛是以低廉的价格完成了这一收购行为。双汇集团公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其净资产为6.78亿元,最终的成交价格20.1亿元相比净资产溢价196%。双汇集团拥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2%的股份,双汇发展目前市值95亿元,双汇集团拥有的市值达34亿元。仅仅双汇发展的市值,就已经大大超出20.1亿元。同时,双汇集团还拥有很高的品牌价值,据双汇集团网站上的介绍,双汇的品牌价值达106.36亿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盛的确是以低廉的价格达到了收购双汇集团的目的。
另外,高盛收购海宇持有的双汇发展25%的股份时,起初的收购价格更是低得惊人,转让价格远远低于市场公允价值。高盛起初的要约收购这25%股份的报价仅为5.65亿元人民币,每股价格仅4.38元,不过幸亏此次收购受到证监会的关注和审核,直到2007年才收购成功。后经证监会调查,将本次要约收购的资金总额调整至将近63亿元人民币。从5.65亿元到63亿元的确是很惊人的转变。25%的股份要卖到63亿,而35.72%的股份却只卖到不足20亿元。这也充分说明双汇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高盛占到了极大的便宜。不过这也倒是非常符合高盛一贯不做亏本生意的风格。为何双汇会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被高盛收购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高盛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高盛集团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跨国并购的运作能力,漯河市政府可能正是看中了高盛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成功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才将其拱手送出,以使双汇能在国际上闯出名气。
其次,引入了好的中国伙伴,共同促进收购成功。高盛集团与鼎晖基金两家公司联合成立罗特克斯参与竞标,集合了二者之间的互补性的优势。鼎晖基金源于中金公司,继承了中金公司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国企运作方面拥有多年的经验。高盛通过鼎晖了解国企收购的运作模式和价格决定方法,从而大大节约了收购成本。
最后,也有可能是出于国家在宏观经济战略上的考虑,所以得到了监管层的默许,从而促成了此次低价收购的成功。高盛收购双汇的效果评价通过对高盛收购双汇一年内经营绩效的变化来简单分析一下高盛收购双汇的效果。高盛是投行业顶尖的企业,拥有不容置疑的强大资金实力。2006年对双汇集团的收购采取的是现金收购的方式,这种收购无疑给双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现金,而这种现金的注入也的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了双汇的进一步发展。从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二季度双汇的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还是-0.1735,高盛入主后双汇集团的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出现了显著的好转,很快上升为1.0294,并且这一增长态势在后面两个季度继续保持。接着看一下高盛收购后双汇的经营效果。双汇集团被收购后,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营业收入几乎是逐季上升,从2006年第一季度的33.07762亿元一直上升到超过40亿元。同时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也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同样是稳中有涨,特别是2007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887813亿元和1.582518亿元。此外,从2006年二季度以后,双汇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也是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充分说明了并购后双汇集团企业价值的提高。从这里的分析不难看出高盛收购双汇集团后,由于高盛强大资金实力的支持,使双汇的经营更加充满活力。双汇的赢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较之以前有明显的提高。有理由相信如果沿着这样的轨道继续发展,双汇的实力将更加强大,本身在中国肉产品加工业中就位居老大地位的双汇将有更大的盈利空间。
毫无疑问,数据显示高盛收购双汇是成功的。双汇将成为高盛投资中国企业的一个亮点,成为高盛在中国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按照双汇目前的增长势头,高盛必将从这次并购中获取巨额利润。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