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道德是人为限定、约定俗成的一些规范,只要某种观点或者行为符合这些规范,那么就可以认为其是道德的。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判断道德的线索和依据有时候并不唯一,甚至充满争议,而且对于年纪尚幼的儿童来说,判断某种观点或者行为是否道德也比较困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过一个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儿童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1、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岁~5岁)。处在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2、他律道德阶段(6岁~8岁)。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通常会认为外在权威制定的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3、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岁~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逐渐认识到规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4、自律道德阶段(10
岁
~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规范内化,并在具体事情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2岁~5岁的儿童可能并不能理解成人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他们更习惯从事实或者结果的层面去考虑问题,将满足自身需要作为首要任务;
6岁~8岁的儿童可能会非常刻板地运用、极其严格地执行他所学到的规范。在他看来,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都应当接受“赎罪性”的惩罚;
直到12岁左右,在正确的引导之下,儿童才会逐渐形成自律的道德观念。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够根据环境、角色身份等因素来对某件具体事情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儿童的观点或者行为看起来不道德或者“残忍”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他的年龄是否能理解我们所谓的道德,然后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儿童来说,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了解平等、尊重、生命等议题,从而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观念;对于六七岁的儿童来说,可以帮助他学会在特定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总而言之,家长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持续不断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秦佳悦)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编:赵鹏(实习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