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已获授权
编辑:吴伟
最近两个事情比较热,让“中专”这个词汇再次在主流媒体多次曝光,
一个是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初始中专学历;二是各地抢人大战,扩展至中专生可以落户。
春节前后,全国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西安、常州、广州、海口、大连等六城发布户籍新政,放宽落户条件,拉开了2019年“抢人大战”的序幕。甚至在2018年的“抢人大战”中,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沈阳市、江西省南昌市早已将落户门槛降至中专学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中专已经是很低端的所谓“人才”了,用以形容此番人才争夺的激烈。
实际上中专并不一直是LOW的代名词,在发展历史上有其辉煌与荣耀。
国家基层的基石
春节回家,免不了老同学聚会,总会聊起同学的发展。初中毕业,是同学们最早的一个分水岭,毕业的时候,有的人去读中专中师,有的人去读高中,有人啥也没考上,就在家务农。
毕业二十年,中专中师毕业的大多在县里教师或者在党政机关任职,后来读高中的大多走进了各级各类大学,漂在各个层级的城市,在家务农的有的有技术,有的做生意,也都混的不错,其实学历并没有那么想当然的在人群划分中发挥作用。
中专、中师这批人几乎构成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大多数是三年制中专毕业,留在村子里、镇上、县城里教书,构成了县级基础教育根基。后来很多优秀人才,教而优则仕,进入文教局等其他县委办局,也有很多成为地方领导,可以这么说,中专毕业生是县级这个层面管理与业务层面的基石和根本,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也在不断充实基层,但是中专层面的人才依然占据一个很大的比重。
时下,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中专生”代表,就是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易会满1964年1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是一名银行业的“老人”。
易会满的第一学历并不高,就是中专生。
他80年代毕业于一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中专院校——浙江银行学校(现已升格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城市金融专业。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学校始建于1975年,曾是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别看学历以前只是个中专,该校曾培养出大量金融人才,原农业银行总行副行长及执行董事楼文龙、原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等皆是毕业于此。而且要知道,80年代的中专生在当时已是“精英”。
另一位出身中专的高级干部就是曾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张平
,1946年1月生,安徽萧县人,中专学历。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8月入党。1963年9月至1966年9月在安徽银行学校信贷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待分配;2005年8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05年1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是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在那届中国政府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非常突出的,而作为其掌门人的张平主任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你可知道,在张平的简历中,一直保持着的仍是他在“文革”前获得的中专学历。可见张平是一个没有高学历的国家发改委主任,这在如今动辄就是博士、硕士的政府官员里,张平似乎真的显的有点另类了。
铁饭碗+金饭碗
中专最火爆的时候,应该是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几年。那时候大学没有扩招,高考考大学的更少,在河北一带的农村很少听到哪个孩子考大学了,当然最多的才是考不上中专才去读高中,在最普通的农村孩子脑子里,其实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理想。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那个时候,大学的录取率是极其低的!一直到1999年扩招之前,大学的录取都非常之低,所以去读高中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道路,因为你无法保证进入高中之后还能有不错的成绩。所以,彼时的高中不受欢迎。
那时候初中毕业,基本只有三条路可以走,最好的学生读中专、中师,中游的学生被迫去读高中,再受几年罪,冲刺一把高考,看能否鲤鱼跃龙门。学习成绩下游的小伙子们去当兵或者农民工,就是这么几条出路。
主要教育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孩子上。或者不客气一点说,是考不上中专而被迫去读高中,而中专则成为广大农村孩子的首选。考上中专便是脱离了庄稼地,上非农业户口、分配工作、干部编制。关键是再也不用种地了,可以吃商品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15岁时候的梦想就是想跟隔壁大哥一样,在县城上班,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傍晚回家的时候,自行车车把上用网兜挂一个大西瓜,吃过晚饭一家老小有个西瓜吃,那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据说,早期的那时候中专真心不好考。全县上万考生,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可见那时候的中专生有多强悍!
尤其是省属和国家级中专校,比如省银行中专,省税务中专,省外贸学校,这种学校毕业就能进银行系统和税务系统,或者外贸系统,几乎是铁饭碗+金饭碗,我们现在的证监会主席就是这省银行学校优秀人才的代表,初始学历就是中专,然后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学习,拿到更高层级的学历。事实上,当年那批中专生,大多是单位的领导了。有的能够与时俱进进修高学历的,都已经是高级领导干部了!
中师:农村子弟的上升阶梯
中师是中专生的一个部分,主要是指师范类的中专生,目标很明确,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包括现在的广大农村地区,扛大旗的都是中师毕业生,笔者作为70后学生,我们在90年代上下读小学读初中的时候,大批老师都是中师毕业,包括我们自己的同学,也有更多读的中师,成为扎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
笔者95年初中毕业,当年已经是中师热度衰减的时候,中专尤其是好的省属中专依然很热,比如省银行学校,外贸学校,在每个县里也就几个名额,你要在全县上万人中考到前几名才能去。
当然中师这种选择就是没那么热,毕竟毕业之后的选择比较窄,大多只能回到生源地去当“孩子王”,所以热度没那么高。
但是一辈子务农的老爸却对教师情有独钟,比如老爸认为教师不用风吹日晒、不用起早贪黑,也不用担心这个月有工资,下个月就是歇菜了,关键是还有两个月的假期,可以帮家里干农活,还能守在家里,每天能看见父母,这就是老一辈父母最大的期望,关键是吃商品粮,干部身份。
于是在95年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抉择,中考结束,成绩还可以,省属中专的通知到了,同时,县一中的通知也到了,何去何从,摆在16岁的我面前。父母的期望是短平快,稳妥且确定的拿下这个干部名额去读中专,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全部问题,再也不为我揪心。而我自己其实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农村几乎见不到大学生,很难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整个纠结了暑假两个月,选择困难症严重,其实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中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还是看大多数同学去了县一中,也就赌了一把,退还了中专通知书,去一中报道,我现在还记得我老爸说的话,“唬着是个炮仗,谁知道响不响”,他心里对我高中三年没底,溢于言表,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只好低头前行。当然最后的结局还好,98年高考,解决了所有的疑虑,才最终翻页。
当时在村小和初中的老师们,大多是中师毕业,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特殊十年对教育的荒废,全国各地需要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师范就读,3-4年学制,毕业后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这些人被称为中师生。他们的中专入学年龄普遍在14-15岁,17-18岁毕业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只有极少部分会进入高一级大专继续深造。
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与此同时,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
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6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最早的一批中师生已经退休,大多都把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教育,这些人实际上智商都很高,如果读高中考大学,都会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却又局限于农村的视野和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最好的年级、最好成绩去了中师,最好的年华给了基层学校,可以说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些在读大学的人。
以后几十年各行各业做得好的普遍都是师范生,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相当一部分都是教师改行的,成为各行业的精英,那一时期很多政府机关选拔人才,都是直接从学校老师里挑选。
以至于很多地方教育系统明文规定不允许老师跳槽,不允许在教师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学校后大器有成的。数十年风云变幻,我们似乎不能说他们被埋没,因为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真正基石和农村子弟社会进阶的阶梯。
中专的落幕:不包分配
其实,在我纠结读高中还是读中专的1995年,中专已经开始没落了,因为毕业不再包分配,而更早之前的中专都是包分配的,只要是正常毕业,都会安排个正式的工作给你,最差也就是回生源地当老师。
但在95年前后,中专不再包分配,都是自主择业
,这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最大的弊端,计划经济环境出来的人,还是希望更多确定性的结果,于是中专的吸引力断崖式下降,在26年前,也就是1992年之前,初中毕业生考上中师和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而在1998年之后,考上中师和中专的难度就急转而下,甚至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大翻转”,中师和中专的价值一下子出现严重“贬值”的状况。尤其是1999年前后大学扩招,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高考的趋势,就没有人再去读中专。
到了2000年以后中专开始彻底不包分配
,录取的学生人数也变多了,招生的条件放宽了,慢慢中专生从逐渐是优等生变成了中等生逐渐招收末等生。优秀学生都去读高中考大学,这个中专时代才逐步结束,淡出主流。
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却让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毕竟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而那些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与这批优秀中师生比,实力可能又有明显的差距。
30年前中专中师 VS 985、211
虽然现在的社会发展,在主流语境中已经几乎看不到中专的字眼(这也是为啥证监会主席的初始学历这么受人关注的原因,也是为啥争夺人口进入中专落户的层面)。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三十年前的中专生个顶个的优秀,真的不亚于现在的985和211的大学生。
甚至有人总结:
二十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一本非重点大学
三十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985,211重点大学
1977年至八十年代中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
本人虽然很不太赞同这种类比,毕竟中专和大学的视野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完全不是一个层级,但是作为培养的学生生源的角度而言,这些三十年前的中专生绝对优秀,这是可以确信的。
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基石:中专生
春节回老家才发现,初中同学一大批在95年读了中师和后来的职教中心,拿到了教师证,毕业之后都回到各自的乡镇和村小,扎下根来,成为优秀的教师,这些人安心、稳定,虽然可能不是那么有进取之心,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繁荣的时代,坚守教学一线,尤其是为后来的一代代农村孩子读书、走出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是很大的功臣。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对他们自身来说,一辈子从事中小学教育,可能有点委屈。他们的素质,以中国当前的标准来衡量,绝不是一个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他们当年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他们当年所处的较低的位置所迫。而当他们走上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在这个职业岗位上终老。老师说,当时国家规定,中师学生毕业后,必须在教师岗位上服务五年,才能报考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安心地当好中小学教师,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一条路。学生考试的各种排名、教师岗位的各种考核、各种水平能力测试,几乎让每一个教师天天都喘不过气来,而所获得的收入,却非常羞涩。当然,他们之中,也有极少数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成了大学教授,或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我本人的一位师弟就是中专毕业考取了北师大物理系的研究生,后来在大学任教。也有极少数人,在文学与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学历有高低,智慧无差别
学历,都是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后发的国家,学历是一个逐步水涨船高的过程,在80年代,中专生放在识字率都不高的中国大陆来说,就是高材生。学历的高低必须放在一定的时期里来评判,发改委主任、证监会主席初始学历是中专毕业生,但是大家要知道,当时是一流的初中生上中专,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还是干部身份。
其实,学历可能会在不同时代有高低之分,但是优秀的人群所拥有的智慧是一样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张平主任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无限,关键在于怎样挖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个人走进了社会,必须明白最要紧的是什么,必须明白要靠什么生存,所以说能力和智慧比啥都重要,真的不需要外在的文凭来证明你的能力与智慧。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百度百科
简书@26年前的中专,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您怎样看待中专生?
您身边有中专出身的行业精英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