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ouxi.com 2015-07-22 09:01
华夏古泉
北宋钱币在艺术性方面与前朝钱币区别主要体现在变化上,前朝钱币整体相对较固定。而北宋钱币,钱币形制较多,如徽宗时的五等钱制;钱文书法多,篆、隶、楷、行、草均能见于钱文之上,包括宋太宗、宋徽宗亲自御书钱文,能体现极强的性格特点及当时的国情;钱币成分较稳定,表现出同坑口所出的钱币,锈色较为统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北宋开国钱币宋元通宝与第一种年号钱太平通宝仍仿效后周铸币,自淳化以后钱文已增多了隶、行、草三种书体,日后又多了楷体。使一向单一的钱文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过,虽然钱文书体增多,但一般篆书、隶书有其固定的写法,行书、草书又多以临摹前朝大家为主,难有创新。笔画显得十分相似,无法明显区分书者的性格特点。
宋徽宗虽然是个昏庸的君主,但是在艺术造诣上,却是古代帝王的第一人,无出其右者。宋徽宗的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更是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在崇宁、大观、宣和等钱币上均使用了瘦金体字,不但体现了徽宗的书法功底深厚,腕力十足,也使徽宗钱币成为古钱币艺术中最有底蕴、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如果翻阅徽宗前一朝宋哲宗所铸元祐、绍圣、元符钱还能隐约看出宋元通宝的风貌。但大体宽郭已经向窄郭发展,钱文也逐渐高挺,地张逐渐加深。徽宗青年时期所铸圣宋钱仍然继承了哲宗的风格,变化较少。但崇宁年号时,徽宗正是20岁~24岁之间。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但在执政理念上希望国家富强,钱文上也第一次大胆尝试了其自创的“瘦金体”铸造钱文。
由于徽宗瘦金体笔画较细,因此钱币穿、郭都同时变细使之与钱文笔画相衬,显然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使钱文与穿、郭看起来格外和谐美观。崇宁时,钱币主要有小平与折十两种折值,钱文分元宝、通宝、重宝三种。通宝为其御书。通过这段时间小平钱不同版式的钱郭变化,大概可以看出铸造的时间。而大观以后,钱文则趋于统一,只有通宝一种,但折值则为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这种折值的递进与钱币重量的累加不成比例,显然在当时坑害了老百姓。但受其影响,日后金朝所铸泰和通宝、明所铸大中通宝、洪武通宝也均采用了这种五等钱制。
徽宗意气风发时所铸的崇宁通宝钱,其钱文十分硬瘦,四字笔画均匀,钱币构图美观。“铁画银钩”大概就是形容这一时期。但之后由于常年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人必然变得稳重,内敛。钱文也逐渐低调,不再像崇宁时期那么张扬。宣和年号时,徽宗已人到中年。铸造宣和背陕钱,钱文通字的“用”部,与宝字的“贝”部两肩的笔画明显显得圆折。这三种钱虽然均为徽宗所书瘦金体,但因时代不同,明显看出了区别。这与徽宗的变化与北宋逐渐日薄西山的国力十分切合。细细体会,让人为之叹息。
大观年号后,政和、重和、宣和铸钱不再以瘦金体为主,而多以楷书、篆书为主,显得有些“复古”,其实不然。徽宗在朝25年,大观年号以前仅有10年,铸造了建国、圣宋、崇宁、大观若干种钱币,而使用瘦金体的仅为崇宁通宝及大观通宝两种年号钱。而之后的十五年里则占徽宗朝的大半段,仅有宣和通宝背陕明显看出是瘦金体,政和重宝还带有一丝瘦金体味道,但已趋向楷书的规范。
但整体而言,徽宗钱币的风貌仍保持不变,大字、字口深、细郭、地张较薄等特点依稀可见。虽没有瘦金体的特性,但钱制共性几乎统一。
徽宗铸钱,由圣宋钱中逐渐萌芽,崇宁钱时成长壮大,大观钱时趋于稳定、成熟,政和、重和、宣和时仍保持着共性的风貌。甚至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及日后明代钱币制度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元祐通宝背陕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