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云府〔2021〕16号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市直驻区各单位:

《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白云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8日


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二)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三)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四、强化“三大基础支撑”,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二)加强国际枢纽基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三)优化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激发发展活力

五、优化“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空间发展格局

(一)中部:建设现代功能智慧城心

1.推动白云湿地及周边建成白云中部核心区

2.推动民科园核心区建成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南部: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

1.推动白云新城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2.推动广州设计之都建成全国设计产业排头兵

3.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建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三)西部:创建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1.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建成“数字中国”实践高地

2.推动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四)北部: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

1.推动机场南临空产业区成为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2.推动民科园西部两大园区建成先进制造集聚区

3.推动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铁路经济新秀

(五)东部: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1.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国际名片

2.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成乡村振兴样板

3.推动白云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六、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

(一)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1.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2.加快培育研发创新主体

3.加强创新要素支撑

4.高标准建设重大发展平台

5.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6.构筑广州数字经济新标杆

(二)提升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强化湾区枢纽集聚力

1.打造国际空铁水陆综合枢纽

2.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3.打造国际信息枢纽

4.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三)塑造高品质城区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1.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2.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建设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四)深化再改革再开放,增创服务发展新动力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再出新再出彩

2.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坚持落实高水平区域合作

(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白云

1.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2.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

3.筑牢平安白云智慧立体防线

4.奋力开创民主法治建设新局

(六)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打造经典时尚魅力白云

1.全面推进凝心聚魂工程

2.高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打造白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谐美丽生态白云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3.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宜居共享白云

1.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兜底网

2.推动优质教育供给再升级

3.稳步筹划健康白云新篇章

4.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再强化

5.筑牢食品药品安全新防线

七、强化组织统筹,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2.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3.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凝聚建设合力开新局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1.加强规划衔接

2.加强监督考评

3.加强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落实

(三)加强要素充分保障

1.优化土地供给

2.加大资金统筹

(四)加强政策项目支撑

1.强化政策引导

2.强化项目支撑

附件: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市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是白云区全面精准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以创新、枢纽、环境为基础支撑,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窗口期和攻坚期。科学谋划白云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白云区“十四五”时期乃至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关于制定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白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制定落实“1358”发展思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经济综合实力再创新高。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5.1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4%,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8.0%,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长0.2%,连续五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7%,总量突破一千亿元,稳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前十。质量强区工作扎实推进,“四上”企业达4000家,净增8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4%,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工业用地出让面积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6.4%。高端设计、时尚创意、直播电竞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化妆品规限上企业总量翻两番,产值和销售额实现“双百亿”,“白云美湾”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建成白云特色的招商引资“全链条”服务体系,360个新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超1500亿元,成功引进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中关村信息谷、北大科技园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三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发展。省、市研发机构增至238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2家机构获认定为省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十三五”期间净增972家,增加至1090家,较“十二五”实现近9倍增长。4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7家。“十三五”时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1.2万件、授权总量2415件,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3.5倍、2倍。打造首批3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成功推动汇龙、云创汇基地获评市级示范基地。市级及以上认定或登记孵化器24家,众创空间25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重大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一园一城一示范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按下“加速键”。广州民营科技园成功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28平方公里数字经济集聚区,纳入市重点功能片区和“1+4”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收储土地近6800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生猪养殖、设施蔬菜、现代花卉三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加速成型,引进32家优质农业企业。白云新城引进银帝集团、中国化学等总部企业项目38宗,总投资约495亿元,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广州设计之都跑出“半年征拆、一年动工”新速度,引进中交四航局一公司、省交通研究院等设计创意企业,获评“广州市村级工业园高质量发展试点园区”,从村级工业园华丽蝶变为设计产业高地。全区产业平台新增施工报建面积1900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期末翻了一番。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太和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7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国企改革、政府雇员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蹄疾步稳,市场主体从20余万户增长至超47万户,新组建的5家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72.7亿元,增长3.7倍,清理集体“三资”问题合同5万份、为村社追回租金6.8亿元,仅2019年以来减税降费99亿元。3.0版“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初步建成,“办事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2%,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博会“四大奖项”、获评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2020)第七名。中欧班列发出291次专列并实现返程,货物总值达12.4亿美元。

(二)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规划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化开展42平方公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基本实现重点功能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白云新城总部集聚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民营科技园等重点平台、片区规划编制,46个项目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占全市近五分之一,数量居全市第一。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5.6平方公里,为124个国家、省、市、区重点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推进平和大押、三元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全要素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嘉奖,荣获国家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广州白云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完成重点设施项目征地3万亩、拆迁539万平方米,分别是“十二五”的10倍、15倍。投入近600亿元完善路、水、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已开通7段、34座车站、88.5公里地铁线路,建成空港大道一期二期、广佛肇高速主线、花莞高速、机场第二高速北段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增或改造市政道路162公里,建成5G基站7481个、总量全市第一,建成污水管网1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增长2倍,铺设供水管道5600公里、实现市政供水主干管全覆盖,完成电力主配网工程4363项,供电能力提升55%,管道燃气覆盖41万户。“厕所革命”三年任务提前完成,新建改造各类公厕519座。

——城市更新取得重大突破。以“五个强化”统筹“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等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首创“更新—收储—治违”成片连片综合改造模式,新增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724.7亩、完成城市更新项目7511亩,推动田心、小坪、陈田、江夏等旧村改造进入实施阶段。拆除违法建设4万宗、超3000万平方米,完成“三旧”改造、“三园”提升近19平方公里,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57个,清理“散乱污”场所5.5万家。完成土地收储2.9万亩、出让超7000亩,分别增长8倍、2.8倍,有力有效拓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PM2.5、PM10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65平方公里排水单元达标改造,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39条黑臭河涌基本实现长制久清,124宗黑臭小微水体消除黑臭,景泰涌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10个先进县(区)之一,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投入2.5亿元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体系,首创城中村“栋长制”,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3.9%,分类减量成效全市第一。生态空间逐步优化,深化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建成碧道170公里。持续推进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和镇级森林公园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54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754公顷。

(三)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城市安全防线不断巩固。构建“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雪亮工程”全面铺开,案件类警情连续4年两位数大幅下降。全力开展禁毒重点整治,三大毒情指标下降9成以上,成功摘掉“毒帽”,“白云禁毒模式”获得国家禁毒委推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多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建立“应急管理七大体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85.3%,死亡人数下降64.6%,实现“十三五”期间5年连降。校园食堂全覆盖实现“明厨亮灶”,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强力开展三年打假专项行动,建立全国首个政府专属微信打假通道,推行“串改并”行刑衔接控假新模式,知识产权侵权举报量下降5成。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发布区级26个领域、24个镇街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梳理公布32个区直部门权责清单共4823条,全覆盖设置“政务公开体验区”,政务公开考核、12345政务服务热线考核均全市排名第一。“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普法工作扎实开展。法律援助门槛显著降低,法律援助覆盖面持续扩大,线上线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效能不断提升。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组织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进一步完善,打造快速处置劳资纠纷“白云模式”,在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为A级。设立“白云信访门市”,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进一步畅通,网上信访工作得到国家信访局充分肯定。

——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网格化管理和“四标四实”行动深入实施,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先行区,四个“重点村”整治成为白云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成功打造“大源模式”、“五长”微治理等治理品牌。实现村与社区民主议事厅100%覆盖,在全市首创“大额资金监控+实时记账”财务监管体系,全部村(社)实现财务实时记账、纳入大额资金预警监控。打造党务村(社)务公开“白云模板”,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118个行政村“两委”书记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村村配有35岁以下年轻干部。社区专职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业总产值超300亿元,2020年产值增速10%,创20年来最高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15万元,是2015年的1.6倍。现代都市农业跃上新台阶,设施蔬菜、花卉园艺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5家企业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建成100个美丽宜居村、37个特色精品村。新建或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205公里,里程居全市前列。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实施”的规模化土地流转“白云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达9000亩,集体“三资”总资产增长超70%。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全省通报表扬,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居珠三角片区前列。全面完成对口帮扶“五省七县市”任务。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每年民生和公共事业投入占比超84%。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均实现就业1.5万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数接近全国一半。初步建立退役军人服务三级保障体系,双拥创建考评居全市前列。超额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任务与住房保障目标。率先全市试点创新未成年人保障服务工作。累计发放低保等社会救助金1.9亿元。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定提高。慈善事业稳步发展,2017—2019年度连续3年获评为透明度A级评价。辖内10家养老机构获省民政厅星级评定,大力推动社区居家养老“3+X”创新改革试点。民生保障工程扎实推进,筹建保障性安居住房超4万套,实施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精准补助,完成电梯加装517宗。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区图书馆新馆及18个图书分馆,总量较“十二五”期末翻了一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平和大押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云庐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25个,推出“云·飞扬”系列文化品牌活动4000余场,成功举办2019年世界定向排位赛,王者荣耀冬季冠军杯总决赛落户白云湖畔。推动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受惠群众超20万人次。体育竞技取得新突破,我区选手共获世界赛冠军4人次、全国赛冠军33人次。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建成迪士普音响、松园广作家具2家专题博物馆。

——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创新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成立9大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基本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推动培英中学、市六十五中、大同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市八十一中开办初中部,引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增优质中小学学位3.9万个,示范性高中增至9所,幼儿园达401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31%,圆满完成“5080”攻坚任务。中考、高考连创佳绩,智慧学校建设全市领先,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增至36名,建成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34个,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卫生健康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医疗资源持续优化,与省市高水平三甲医院合作建设4家区属公立医院,5家区属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建立4个城市医疗集团、25个专科联盟,简称省市重点、特色专科8个。新增医疗机构430个、床位增至近2.1万张,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增加到29大类。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全市首个国家级心脏康复中心落户我区。创新中心卫生站建设,有力促进优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沉。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建立“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区域产前诊断中心,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降至十万分之10.83、2.6‰,人口家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获评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构建“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一盘棋”防控机制,明确“五类人”操作指引,布下“3张网络”,率先在全市组建区、镇街两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筑牢“人防+技防”两道防线,筑起防控铜墙铁壁,成功经受了国内重点地区、境外重点国家、在穗涉非人员3个阶段重大考验。慎终如始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创新推出“岗前温馨提示三分钟”等防控工作制度,29家隔离酒店实现“零扩散”。2020年2月14日以来无新增本地确诊、疑似病例,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表1:白云区“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9年)

类别

“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十三五”规划完成值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占比(%)

67.24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

专利授权项数(件)

21716

市级以上企业工程研发中心(个)

高新技术企业(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民营科技园“一核四园”营业总收入(亿元)

1000(435)

新增城市道路累计里程数(公里)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5.25

森林覆盖率(%)

27.0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87.43

注:民营科技园“一核四园”营业总收入因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2015年基数由429亿元调整为216亿元,2020年目标按新统计口径由1000亿元调整为435亿元,完成值按照新统计口径。

“十三五”以来,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进展,但白云区仍处在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的攻坚期,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国宏观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全区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仍需付出更艰辛努力。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多元化任重道远。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不足。三是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待完善。重大平台产城融合作用尚未全面显现,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智慧城市建设有待加速,城市形象与先进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是综合治理能力有待全面加强。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管理任务繁重,风险管控能力还需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距离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五是生态环境工作仍待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全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仍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仍显不足,民生事业发展与群众美好期待仍有差距。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基础科学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要领域正酝酿革命性突破。5G技术与卫星互联网将引领和带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走向新高潮,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加快。这些因素为白云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战略机遇期。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双循环”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为白云区集中精力办大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创新环境迭代升级,为白云区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为白云区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战略机遇。

——“双区驱动”与“双城联动”加速高端要素集聚。国家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以同等力度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广深“双城联动,比翼齐飞”使两市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合作更紧密务实。广州中心城区高端要素虹吸效应更为显著,为白云区建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深厚积累沉淀奠定白云腾飞基石。白云区经济总量跨越了两千亿大关,集聚起完备产业链与供应链。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巩固,民科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将迎来“开花结果”。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强基赋能战略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营商环境全领域革命性流程再造与全域环境提升工作已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更新—收储—治违”城市更新综合改造模式、“重点村”综合整治、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积累了一批创新实践“白云经验”。多年艰苦卓绝努力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经验将为白云区在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全面腾飞奠定基础。

(二)面临挑战。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形势更为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经济风险点显著增多,给白云区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使白云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科技深度合作、获取全球高端要素、拓展国际经济发展新空间面临更多新挑战和压力。

——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我国受“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资本积累放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短期难获大幅提升,给白云区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提质增效增加不确定因素。资源与生态约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大,用地规模和指标日益紧缩,城市更新改造成本不断攀升,各类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给白云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以及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构成严峻考验。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持续加深,人民群众对分享发展成果的诉求愈加强烈,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增长放缓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求加大“两头”挤压,给白云区增进民生福祉增添难度。

——地方发展已全面步入区域组团竞争新阶段。区域发展已全面步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协作的组团竞争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制度差异,三地分工协作与贸易自由化发展受阻,发展合力未能充分显现,给白云区深度对接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增加制度约束。南沙、前海、横琴等自由贸易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战略功能区对高端资源的辐射力和吸附力全面显现,给白云区抢抓战略资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较大挑战。

——白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项短板。白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潜力仍未充分激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形象和品质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相比、与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顽疾仍是制约新旧动能转换最大掣肘,改革攻坚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越来越少,部分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给白云区探索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有效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带来压力。

综合判断,白云区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内外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实现全面追赶领跑任务更加紧迫;但从总体看,白云区发展韧性强、空间大、后劲足的基本特质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以敢闯敢干的担当将白云建设成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经济强区;以更积极的姿态服务于全省大局、全市大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白云力量、提供白云智慧。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环境为核心竞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深化“1358”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强二优三、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平安白云、美丽白云、法治白云、幸福白云,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奋力将白云建设成为广州最好、最强、最有活力的区之一,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作出白云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发展机遇,加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促进人口、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主动融入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白云区经济、科技创新、交通、环境、文化枢纽功能将全面升级,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率先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区、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人才强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涌现一批国际一流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率先实现枢纽功能现代化,世界级航空、铁路、信息、物流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城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自由流动的大湾区核心枢纽。率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白云、法治白云全面升级。率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健康白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形成,白云山高、流溪水长之美誉享全球。率先实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幸福白云品质更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白云实际,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统一,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的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成型,以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都市农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强区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动能更足。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核心技术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强区基本建成。

——国际枢纽能级更强。空铁水陆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现代物流网络基本建成,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彰显,信息枢纽能级大幅提升,国际交往更加密切,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更强,联通全市、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效能更显著。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主体活力更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日益成熟。

——城乡环境更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好落实,城市更新深入推进,城乡加快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现代化中心城区和美丽都市乡村初步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民生保障更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治理体系更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依法治区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更加完善,重大风险有效防范,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平安白云、法治白云、智慧白云达到更高水平。

——社会更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红色文化与岭南文化加快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白云文化影响力显著跃升。

围绕将白云建设成为广州最好、最强、最有活力的区之一总目标,推动城市治理与民生福祉更好、经济综合实力更强、发展环境更有活力,为体现规划实施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既沿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部分指标,又注重与市“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和白云区发展新目标衔接新设置部分指标。

表2:白云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2019年)

类别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值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6.5左右

民营科技园“一核三园”累计完成出让产业载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64.95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累计完成出让产业载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新增现代都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亩)

20000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专利授权项数(件)

20000

4000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新增城市道路累计里程数(公里)

人均公园和开敞空间面积(平方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幅(%)

按市下达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按市下达目标

森林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与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个)

61770

36450

人均期望寿命(岁)

82.34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张)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万吨)

四、强化“三大基础支撑”,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对接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三大功能提升,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国际枢纽、发展环境”三大基础要素支撑,不断吸引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聚焦科技变革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汇聚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围绕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紧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契机,优化提升我区与其他地区创新节点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全面融入市“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1 ,加强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整合辖内高校、科研院所、职教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及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服务产业升级、精准留才引才,协同打造全创新链产业链条。

(二)加强国际枢纽基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围绕广州市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中心节点,打造“枢纽中的枢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整合、配置能力,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枢纽和国际交往中心。坚持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高水平建设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畅通物流综合运输通道,支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港与空港、铁路港、公路港联动,优化多式联运,高水平建设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应用场景开放,以市场换产业,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整合全区会展载体资源和文化地标,发挥空港优势,打造广州北部临空会展中心,高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三)优化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激发发展活力。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和生态优势,提升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全力打造“环境”核心竞争力。把握城市化规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牵引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优化“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空间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目标,优化提升“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五片协同”:中部发挥几何中心优势,谋划建设集商务服务、行政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功能智慧城心;南部以现代服务业构筑白云中轴线,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西部以广州西岸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为引擎,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数字经济创新走廊,北部依托白云国际机场,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东部依托白云山与帽峰山优越生态环境和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心的区位优势,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五片协同打造主体功能明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和活跃增长极。

——“多核驱动”:举全区之力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区”(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发挥重大发展平台的带动作用,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镇街主战场作用,推进各级特色产业园区扩容提质、优化调整,实现“镇街+园区”联动发展。

1:白云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功能布局图 (略)

(一)中部:建设现代功能智慧城心。

发挥白云几何中心优势,高效集聚各种资源,谋划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政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白云湿地建设,建设集生态涵养、科技交流、文旅休闲、公共服务、智慧宜居于一体,富有科技基因、创新活力的白云城市中心,强化片区辐射能力,带动周边、服务广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为腾飞起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抢占产业发展新机。

1.推动白云湿地及周边建成白云中部核心区。

以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生态优先、智慧引领、文化为本、绿色发展的绿色中央活力区。打造公园中的城市,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以白云湿地为绿芯,空港大道为功能发展轴,流溪河为生态廊道,均禾都市产业文创区、嘉禾综合商住发展区与龙归高端商务集聚区有机融合的“一心一轴一廊三区”空间格局,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探索产城融合智慧新城新模式。强化轨道站点周边TOD综合开发,建设集商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态涵养、文旅休闲、综合居住于一体的白云中部核心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之城、活力之城与幸福之城。

2.推动民科园核心区建成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

立足全国首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围绕建设“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定位,规划铺就“一核三园”新布局,推动民科园在新时代再出发。推动园区整体创建省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系统整体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全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先行示范区,聚焦民营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先行探索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综合实验区,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的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加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层次的产城融合模式,开展新型园区城市设计,建设“数字民科园”,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南部: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

围绕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制度创新和动力转换,积极推进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一体式融合发展,强化文化交流、区域交往与政务服务效能,以白云新城作为总部集聚区、广州时尚之都作为高端商务集聚区,整体打造广州新城市会客厅。

1.推动白云新城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加快推动白云新城核心区建设,发挥白云新城高端要素集聚优势,重点围绕专业设计、高端商贸、特色金融、航空服务、会展服务、法律服务、时尚创意等发展现代楼宇经济,壮大总部经济,打造白云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广州律师大厦等载体大力发展律师业务、公证、司法鉴定、法律研究等产业,打造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加快构建白云新城智慧商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信息中心、知识中心、交流中心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打造成为“广州第二文化中心”,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2.推动广州设计之都建成全国设计产业排头兵。

加快广州设计之都核心区开发建设,引进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时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运营与增值服务等各环节领军企业。举办大师对话论坛、国际创意展览、设计成果会展,扩大园区国际影响力。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激活新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华南首个“一带一路”设计服务贸易中心、世界一流的设计要素集聚地,点亮广州设计之光。

3.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建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依托广州白云站,推动国际商贸与时尚创意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时尚服装、时尚皮具、时尚化妆品以及商业商务等四大产业园区,打造湾区时尚产业基地。推动国际时尚发布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总部大楼、广东服装大厦等项目建设,不断汇聚全球时尚产业资源,打造国际商贸发展示范区,推动白云时尚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将广州时尚之都打造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三)西部:创建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衔接全市“一江两岸三带”布局,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与广州西岸成为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驱动引擎。着力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携手佛山市南海区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持续扎实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为广州建设“粤港澳的数字要素流通试验田、全国数字核心技术策源地和全球数字产业变革新标杆”提供重要支撑。沿广州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打造滨江绿色开放空间,绘制广州西部亮丽天际线和景观带,创建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精治管理的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1.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建成“数字中国”实践高地。

充分发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江、河、林、田、湖”一体化生态骨架优势及位处广佛同城融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围绕“五园两区”空间布局,集聚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围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纳入省级重点平台,探索设立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管理机构。共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打造“数字中国”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

2.推动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依托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沿珠江西岸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数字应用、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发挥地处广州西部、珠江沿岸,接壤佛山优势,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四)北部: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

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广州临空经济核心承载区,打造现代化的港城融合国际航空枢纽门户。加快临空高端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临空先进制造业和临空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高端房地产、酒店公寓、城市综合体等城市配套,形成区域商业、商务、会展中心。谋划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与智能家居产业园互融互通,以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现代物流等产业为集群,以智能智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植根性和竞争力强、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

1.推动机场南临空产业区成为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完善与空港经济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标准建设空铁融合发展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大力发展临空总部经济、临空先进制造、会展商务等产业,加快航空运输、维修、通航、金融、空港能源等临空相关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鼓励高附加值航空产品研发制造。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促进与临空密切关联的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白云临空经济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力争打造成国际先进、功能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高端的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2.推动民科园西部两大园区建成先进制造集聚区。

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民科园西部两个各约10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铸就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依托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聚焦车辆装备和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系统集成等领域,深化建链强链补链招商,集聚产业链核心环节骨干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融通发展,培育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圈。依托智能家居产业园,巩固智能家居产业国际领先地位,实施智能家居产业质量变革工程,全面开展“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行动,建成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示范平台;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探索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全球定制之都”核心节点。

3.推动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铁路经济新秀。

围绕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广州市大交通网络体系战略,大力发展“铁路港+”产业生态圈,重点引入与铁路经济相关项目。依托周边水道,谋划打造千吨级通航功能的内河运输港口,接轨广州南沙港深水码头,以“空铁水陆”多式联运模式与南沙保税港区开展保税货物转关出口。发挥跨境铁路运输与“空铁水陆”交通枢纽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城市配送、智能仓储、综合展销、跨境电商等业态发展,打造跨境商品集聚交易、中转跨境贸易、综合展销于一体的铁路经济产业园。

(五)东部: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发挥东部片区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心及毗邻天河智慧城、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区位优势,重点依托美丽健康产业园、和龙科技创新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重大平台,发挥极点带动效应,推动化妆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美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设施蔬菜和花卉园艺产业园,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突显“城市之肺”生态优势,加强白云山与帽峰山森林绿地系统保护,重点发展高端医养康养产业,树立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1.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国际名片。

把握健康中国战略导向,聚焦化妆品、生物医药与健康两大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引进激光质子刀治疗等重点项目,积极招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海洋生物化妆品国家级实验室,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带动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聚合发展,构建全球领先的化妆品研发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华南新药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载体,强化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依托白云电商渠道优势,推动化妆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白云美湾”美丽健康产业集聚区,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全国标杆。

2.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成乡村振兴样板。

立足建设广州市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总体定位,重点建设“四带三园两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障集成区、近郊休闲农业首选区和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区。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重点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依托流溪湾及现有花卉苗木产业集聚优势,打造集生产、交易、科研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和设施蔬菜产业园。

3.推动白云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坚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于石湖供应链创新园南侧、广从快速路东侧、李坑焚烧厂西侧规划构建“技术先进、环境优良”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转,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特色鲜明、环保设施齐全、科研技术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专栏1:“十四五”时期各镇街发展指引

镇街

把握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与智能家居产业园两大民科园西部园区建设机遇,发挥临空区位优势,增强江高空铁枢纽地位,补齐水陆联运短板,积极配合市、区谋划建设千吨级通航功能的运输港口。以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为牵引,以空铁融合为战略支撑,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引擎,以“智造创新,生态江高”为宗旨,将江高打造成为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通过构建“一心一城三园三带”协同互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以环境改善为突破口,全面推动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通过进一步强化数字智造、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定制3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合理布局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房地产、乡村旅游4大现代服务业,推动都市农业提质增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341”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江高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

以空港经济发展战略为主线,全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白云北部空港城。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FBO)、航空产业城、机场噪音搬迁区、机场三期扩建项目、留用地开发等壮大发展空港经济,力促航空物流产业园临空港配套产业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落户。在大力扶持辖内大型航空企业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镇域商业配套,加快在机场周边区域建设五星级酒店、主题购物广场、特色服务中心等的开发建设,打造多元产业集聚区。依托高增地铁站会展中心,强化高增地铁站周边TOD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会展经济、航空总部、国际商贸、展览展示等临空商务商贸产业。依托流溪湾与空港优势,大力发展流溪湾都市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乡村振兴“人和样板”。推动化妆品制造企业集聚,打造东华西成化妆品产业园,融入全区化妆品产业链条,发展化妆品展贸、销售、体验等高附加值环节,导入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以及检测检验等功能。

结合广州民科园核心区建设,高效推动田心、大沥、营溪、谢家庄等村城市更新工作,依托和龙科技创新谷,促成中科脑智在南方设立灵长类模型构建与研究中心,盘活和龙水库北政府储备地块和奶牛场地块的土地利用,打造城乡融合、配套完善、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创新经济高地;推进头陂村百悦百泰项目、白山村农业孵化园项目落地生根,构建东部远郊村“美丽乡村群”和高端康养业态的集聚发展新模式;完善沙亭安置区建设、推动京珠高速物流服务区智慧物流项目落地建成,打通断头路、完善周边路网框架规划,打造广佛环帽峰山站点产城融合新片;整合、升级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业与互联网+进一步结合,打造兴丰、穗丰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打造广州都市农业示范区、湾区临空智造产城融合示范镇、国际美丽健康产业基地。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商贸服务业向高端、精细化方向发展,未来主攻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美丽美妆产业和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注重区域内临空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凸显区域现代服务品质,使现代产业体系更具备竞争力。积极构建“一轴两心五区、两带两园多廊”空间发展格局,积极谋划打造临空电子信息产业园、广州智慧城市产业园、广州临空先进制造业会展中心、美丽健康产业园、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南区)、马沥物联网产业园、高教科技园、花卉现代产业园和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发展平台。

立足三元里历史文化、区位和产业优势,科学谋划“一心一核两片三区”空间格局,继续提升三元里街白云区域交往中心地位,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核心引领带动,南北两翼文化片区齐飞,三片产业集聚区协同支撑,共同打造白云区域交往中心的总体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阵列。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1+4+N”现代产业体系,即在北部打造总部经济集聚核心,推动总部经济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有效推动航空服务、高端商贸、美丽健康产业和时尚创意产业为主的都市消费产业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特色金融、会展、商务服务、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集聚三元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模式。

以打造广州西岸核心区为目标,借助华为广州研发中心项目,按照“一城两区一带”空间布局,科学谋划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为传统优势产业和时尚创意、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为重点的“1+1+X”现代产业新体系,发挥数字科技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优势。

依托白云新城建设,联合融通公司,推动部队物业转型升级改造,引进高端产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交通路网,落实轨道交通建设,统筹市政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更新开发联动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景泰。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推动“数字政府”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民性、便利性。

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和5G技术场景支持下的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计划以辛有志严选为龙头,以国际单位科技创意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具有鲜明的黄石特色的网络直播带货基地,形成供应链、产业链的全周期闭环,做大做强做优电商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积极承接“黄金围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及广州白云站建设带来的辐射效应,以地铁站点经济为依托,建设地铁经济商圈,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推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导入作为发展的重点,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制造业、工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作用。抓住田心村城中村改造的机遇,继续推进辖区其他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区域人居环境实质性改善。

以广州白云站建设、棠溪整村改造、远景路产业升级等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白云新城高端商圈优势,整合街道物业资源,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及总部经济进驻。围绕“两纵两横”,打造“两路一片区”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坚实等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立足白云新城中央商务区和西部科技走廊区位优势,借助广州白云站、广州时尚之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小坪棠涌整村改造、5G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科技应用之都”和“活力商贸之都”。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鲜明“一心四片区”(广州白云站广州时尚之都核心、百信现代商贸集聚区、小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棠涌5G+产业集聚区、粤运智慧交通集聚区)。全力构建总部经济+三大支柱产业(时尚创意、现代商贸、智慧交通)+X个新兴产业(5G+产业、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美丽健康)的“1+3+X”现代产业体系。

以“筑总部经济,创时尚商圈,建幸福美丽同和”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区域,加快同宝路片区、天健广场片区、同和地铁出口片区的发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突出质量引领,发展大健康产业、商贸文旅产业、汽车产业和教育产业四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项目建设,推进攻城拔寨项目进度,完成沙太北路、同宝路升级改造,打造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优质时尚商圈,推动区域升值;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美丽同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打造智能综合指挥中心平台,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全面建设法治城区。

立足基础、借智湾区,以更高水平的资源统筹,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探索产科融合、产服融合、产文融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新路。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医疗科研、高端医疗服务、医疗总部经济、健康大数据服务、健康培训服务等领域,以新型商贸、教育培训产业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营造产业生态、推动产城融合、加强湾区合作为导向,采取一核引领、四区支撑、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核四区两轴”的产业空间格局,以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为重心,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导入腾挪空间,打造白云区现代产业发展新阵地;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充分发挥位于白云城市中心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山水景观优势,加快推动科教、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集聚,争创白云区城市中心宜居宜业的创新活力区。积极构建“3+1”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发展以汽车+生物医药+教育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提质商贸服务业作为重点配套产业。重点布局智慧出行、汽车展贸、科技金融、数字服务、健康服务、电商新零售、科学教育等高价值链的产业项目,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一轴三片三组团”的空间格局,谋划建设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中心的产教综合服务平台、以汽车小镇为中心的汽车产业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优质电商平台和健康医疗资源为中心的健康医疗新零售集聚区。

打造生态优化、智慧引领、文化为本、绿色发展的白云城市中心。以白云湿地项目启动为发展引擎,加快白云四线等区域交通及地铁规划建设,推动优质中学、三甲医院、房地产、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落地,着力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商旅等城市功能配置及设施建设,深挖平和大押民俗历史文化内涵,整合舞火龙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促进文旅商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既有产业园区、商业中心,又有历史文化、湿地生态的白云城市中心。

打造广州总部经济白云片区、广州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云经济”与“无接触经济”的重要板块。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1+2+5”为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一个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和美丽健康两大领域,建设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科研服务、美丽健康五大板块。着力产业引进、产业优化和产业融合,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较大生产基地的企业在白云中心商务区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方位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集聚产业优势,构建“总部+基地”“总部+研发”等发展模式,加快区域产业优化和产业融合。

立足广州西岸区位优势,以广清高速为界分区域发展,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研发总部聚集区和国际高端商贸聚集区。升级原有传统鞋服产业,发展时尚创意、现代商贸两大主导产业,植入新兴数字科技,发展数字商务和科技服务两大基础产业,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现代商贸展销、时尚创意设计、信息科技服务、数字商务服务四个产业区。依托广州白云站、白云二线及广州十三号线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全面梳理辖内土地资源信息,除保留现有优质载体和预留集体城市更新发展用地外,谋划整体连片发展,重点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平台建设,导入时尚服装、时尚皮具、时尚化妆品以及软件信息、商业商务产业。

抢抓白云区加快推进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重要机遇,依托广佛同城门户节点的区位优势,以数字经济为主导,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十四五”期间,金沙街将打造“一带一廊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优化提升珠江西航道滨江文化休闲带和浔峰山脉生态绿廊,谋划建设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商务办公集聚区、商贸服务集聚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广佛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区。

围绕广州新城市会客厅的定位,打造文化会展核心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基层治理示范街。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画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搭建跨境会议承接配置平台,结合广东实验中学和广州市培英中学提高街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会展核心区建设。依托总部企业带动总部集聚区的整体发展。基于广州市法治创建示范街、广州市示范监察站、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示范街和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统筹做好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引领基层治理示范街各项工作出新出彩。

构筑现代服务业新标杆,打造“1+2+N”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广州设计之都和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等平台建设,全力发展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突出发展法律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两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未来汽车、现代商贸和化妆品等若干经济增长点,打造现代服务业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城市更新,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构建“一芯一环三片五站”空间格局。以广州设计之都为核芯动力,沿重要交通干道,串联两大组团中的重要产业社区,形成片区产城融合环。采取“站点(轨道)+物业”模式对轨道交通资源进行上盖物业开发,谋划沿线土地的集约节约建设和发展,分别打造白云大道北和创意园(鹤边站)两个区域门户型TOD、黄边产业社区型TOD、鹤南(鹤龙站)核心商圈型TOD、彭边社区商业型TOD。

构建“一城一区一园一廊”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南部数字经济云湖竞城、北部国际铁路产业经济区、中部先进制造产业园、文旅教体生态发展绿廊协同发展。强化现代产业引领,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高能级数字经济,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为平台,以电子竞技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数字科技产业。做优高品质铁路经济,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广州起点”优势,深挖铁路及其关联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和现代物流产业。搭建中欧、中亚联运及贸易的一体化运营平台;打造集物流、商贸、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建设广东国际铁路物流产业园;打造“全球食品贸易港”;建设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做精高质量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融合数字经济等技术手段,推动化妆品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打造都市消费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经济制造。

坚持全面开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建设“世界级数字湖区”为发展愿景,着力把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为“数字中国”战略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江、河、林、田、湖”一体化生态骨架优势及位处广佛同城融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围绕“五园两区”空间布局,集聚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围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北大科技园、哈工大大数据集团、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发展,积极培育区块链、智能制造、网络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智慧民生服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提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石门力量”。

把握龙归街作为白云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立足全国首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引导传统产业转移升级、吸引新兴创新赋能,构建“一芯两轴三片四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创建“白云区新兴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城区”。以“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核芯,重点引进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谋划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总部区+中央商务区、科创智造区;打造105创新发展轴、106科技发展轴;谋划北部未来产业区、中部产城融合区、南部产业提质区;建设临空科技产业基地、时尚美业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4大基地,培育临空科技产业集群、推动时尚美业提质增效、争创生物科技产业标杆、打造循环经济新增长极。

构建以和龙科技创新谷启动区为中心点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全力促进电商产业、现代服务业升级迭代,以打造品类齐全的供应链平台集聚以及“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产业特色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格局,继续巩固大源村社会治理成果,实现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形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五大方面的全面突破,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开放创新平台为特色的基层行政管理单元。

六、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

(一)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1.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市“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发展成为更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依托广州民营科技园建设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同步举办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及论坛,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和百强榜单,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充分用好一流高校科技资源,加强与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工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加快建设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北大科技园、哈工大产学研城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

——推动高水平创新型机构建设。引导区内企业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落实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负面清单”制度,共建一批机制活、效率高、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在轨道交通、美丽健康、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国外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科技合作。

——完善高质量孵化育成载体。以特色化、集约化、高端化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提升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孵化载体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组建“创业管家—创业顾问—超级导师”多级创业导师梯队。聚焦高成长科技企业个性化需求,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配套完善的企业服务载体,打造大湾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加速器集群之一。

2.加快培育研发创新主体。

——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落实广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计划,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五大领域未来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高度集聚,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服务,完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5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家以上,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办大事”能力。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采用政府采购、贷款贴息、科技特派员、共享科研设备和仪器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科技型企业,不断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充分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活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云聚英才”计划,推动五大引才聚才工程,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驿站、人才大厦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流聚才引才育才综合平台,力争5年内全区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翻一番,进入全市前列。坚持引才引智引技与引进产业企业相结合,扩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精尖缺”人才及其团队,建立专家智库。创新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支持民营企业自建商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民企高管。用好区内职业院校资源,创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优化安家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税收优惠等组合式服务。新建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办好“青创杯”白云分赛场、“云创杯”等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3.加强创新要素支撑。

——构建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谋划建设中国民营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支持民科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综合实验区。集聚一批技术转移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定期举办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引进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和优质项目落地,促进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以赛代评”机制,增强科技信贷供给,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配置。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完善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搭建企业改制上市“绿色通道”,助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鼓励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多元化发展,开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组合金融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科技保险市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满足科技保险公司及人员需求的科技保险创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

4.高标准建设重大发展平台。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一园一城一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示范园区,推动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推动广州民营科技园3年内完成核心区整体收储,5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倍增,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营收达200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以上。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四带三园两大集聚区”,打造“菜篮子”保障集成区、都市休闲农业首选区和新兴业态集聚区。加快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广州西岸、和龙科技创新谷等平台发展,支持镇街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联动发展、赛龙夺锦,确保每个镇街都有重大发展平台辐射带动。

2:“十四五”时期白云区重点谋划连片产业园 区(略)

5.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深入实施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和市“八大提质工程”,实现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例达70%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8%以上,实现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例达70%以上。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等五大领域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轨道交通、临空经济、美丽健康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互联网赋能带动产业升级,加快推动化妆品、家居、皮具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在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灯光音响等领域发展服务型制造,建设全国化妆品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统计,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发展,聚集建筑企业龙头总部,打造千亿级的产业。

专栏2:先进制造业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产业集群

建立完善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面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五大领域,加速对接先进地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研究院,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等平台创新支撑能力,体系化建设创新应用试验场,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

构筑未来产业先发优势。推动氮化镓、氮化铝等新材料率先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行业规模化创新应用,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链。建立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助推车载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等研发制造,加速催化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产业。强化新基建市场需求牵引机制,发展与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建设密切联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产业。依托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等创新资源,推动神经技术突破、可穿戴设备变革等,培育壮大类脑智能产业。发挥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研究优势,规划建设广东省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政产学研协同推进激光质子刀、离子注入机等技术创新,驱动激光等离子体产业体系建设。

高端装备产业

聚焦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先进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打造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强化广州地铁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聚焦车辆装备和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系统集成等领域,深化建链强链补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圈。支持企业与广州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行业优势主体深层次合作,组建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联合体,创建技术创新中心。

智能定制产业

推动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灯光音响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增强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培育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家具制造等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整体提升产业运营质量和效率。探索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鼓励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协会商会参与或主导定制产品标准制定,打造“全球定制之都”核心节点。在家具、服装等领域建设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形成设计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新态势。

美丽健康产业

推动化妆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引进原材料、彩妆、洗涤、护肤、包材等细分领域优质项目,擦亮“白云美湾”区域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化妆品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化妆品产业研究院,打造研究产业集群,支持港澳台等地权威检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检测认证结果互认范围,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化妆品研发和检测体系。学习“众陶联”经验,打造化妆品产业供应链平台。引导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特色化发展,加快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剂型改造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CRO、CMO等新模式为着力点,促进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华南新药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载体,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

新材料产业

以围绕高端、应用对接为重点,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壮大发展有色金属、先进化工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保持本土企业在高性能密封胶、塑料改性添加剂等领域领先地位。培育发展高性能、高品质金属3D打印材料,加强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研发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金属粉末。开展新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对接,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性骨干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研发生产以围绕高端、应用对接为重点,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壮大发展有色金属、先进化工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保持本土企业在高性能密封胶、塑料改性添加剂等领域领先地位。培育发展高性能、高品质金属3D打印材料,加强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研发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金属粉末。开展新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对接,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性骨干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法律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会议展览等服务业。优化“一个总部、五个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和供应链平台。强化金融的血脉作用,制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做大做强白云金控等平台,积极引进银行、信托、保险、证券、风投等金融机构总部和龙头企业。依托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抓住广州创建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多产业圈层的临空经济。力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例达70%以上。

专栏3: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两大行动

发展计划

激发传统优势

服务业新活力

推动航空服务业能级提升,促进现代航空配套服务业集聚,重点发展航空总部、航空营运、航空商务、航空物流等航空型服务。积极布局现代物流业,提升“空铁水陆”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水平,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普洛斯·广交白云综台物流基地等项目推动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智慧仓储等物流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培育基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业态。

壮大新兴服务业

发展新动能

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航空金融、汽车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大力发展会展服务,加快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载体建设,推动高端会议会展高质量发展,促进会展业与航空、金融、商务、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外资会展会议企业在白云设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鼓励国际会展会议组织在白云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会展业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强与港澳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专业设计。推动“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实体化运作,在白云新城商圈建设全国直播电商之都,在广州设计之都建设国际设计品牌集聚地。

——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种养殖、深加工以及总部销售、都市观光等产业,建设万亩设施蔬菜、万亩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园,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快空港文旅小镇二期建设,打造成为展示全国、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做好“农业+”生态、电商、旅游等文章,在流溪河、巴江河、帽峰山沿线周边打造一批高质量农业公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电商基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积极推动北斗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智慧三农信息管理系统。

专栏4:现代都市农业四大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产业

设施蔬菜产业

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发展。集约规模流转乌溪村、竹二村、龙塘村等多村连片耕地,加大农业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建立集中连片、长期稳定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有效供给为核心,加快白云区蔬菜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创新,集成设施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贸易、休闲体验、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设施蔬菜产业园,加大田头冷库、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加工配送中心、交易市场和科研中心落地。

都市智慧花卉产业

大力发展都市智慧花卉产业。以花卉种质资源与渠道市场为产业核心建设开放式花卉产业格局,搭设智库研发、国际交流、孵化转化三个平台,构建名优花卉生产、产品生产示范、主题研学旅游、种苗繁育供给、技术标准数据、质量检验检测六大花卉产业集群。以花卉龙头企业引导花农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花卉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花卉生产和销售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以打造流溪河花卉休闲观光带,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都市观光旅游典范,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与综合效益。

生猪养殖产业

推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依托钟落潭镇沙田林场和陈洞地块,规划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形成“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生态农牧示范园,充分保障全区“菜篮子”产品猪肉供应。

农产品加工业

拓展延伸农产品加工链。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大户、专业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市场拓展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央大厨房”,构建农副产品超市餐饮业产销一体化、冷链安全、电子交易商品等主副食品配送网络,建立供应广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配送系统。围绕绿色优质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果蔬产品、水产品、休闲食品开发,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6.构筑广州数字经济新标杆。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引导和培育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等环节产业化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5G通信技术研发与商用。加快发展高端软件,鼓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研发,发展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与教育软件。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集聚,推动区块链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加速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交互引擎、数字特效、全息成像、裸眼3D等数字创意关键核心应用技术集中攻关。培育发展数字消费、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高端装备、家具制造、新材料与精细化工、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发挥服装、化妆品、皮具等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形成“1+3+N”模式 2 ,推动集群内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直播电商规范发展、提质增效,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一站式”直播基地、电商人才培育孵化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头部网红、头部直播电商机构、MCN机构,打造全国直播电商之都。加速文化旅游、交通出行、商业零售、医疗卫生等场景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支持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

(二)提升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强化湾区枢纽集聚力。

1.打造国际空铁水陆综合枢纽。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推进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和第四、第五跑道建设,着力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配合推进T3综合交通中心建设,将高铁、城际、地铁植入机场,实现与珠三角枢纽机场高铁互联,增强人流、物流中转和集散能力。配合推动白云国际机场服务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织密国铁、城际轨道、地铁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加快推进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广州白云站、广湛高铁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谋划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块功能融合布局,强化铁路资源连通“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的功能。推进广清城际等城际轨道项目建设,加快地铁11号线、12号线、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等项目建设,实现镇街地铁全覆盖,5年内实现建成地铁总里程达180公里以上。

——构建内通外连的畅通路网。畅通内循环,健全“十一横九纵”区域协同骨架路网,疏解优化白云东西向交通,推进交通微循环建设。优化外循环,构建“十一高二快”对外交通主通道,加快广佛同城衔接路网建设,推动白云区与大湾区东西两翼和北部城市实现快速通达,打造覆盖大湾区城际及市内接驳公交线路网络,5年内实现建成道路达2200公里以上。

——加快补齐水运发展短板。填补水路运输空白,建设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配套水运码头(白坭河码头),谋划珠江西航道游轮港。重点加强滘心港口、巴江港口建设,提升珠江西航道通航能力,完善水陆集疏运系统,推进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等船舶运输组织方式。

2.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优化物流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物流总部基地,促进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整合集聚,增强现代物流总部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物流企业集聚发展。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打造“一大物流枢纽”核心,加快综合保税区南区物流基地、石湖智慧供应链总部基地、神山港湾式物流基地、钟落潭港湾物流基地、广物国际物流基地“五大物流基地”建设,推进人和镇城市配送中心、良田快递分拨配送中心、大源云仓配送中心等“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多层次“1+5+X”物流空间布局。

——支持物流创新发展。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创新发展多式联运,重点发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和铁海联运。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联运技术和装备升级,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节能低碳发展。引导和鼓励交通物流、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物流运营平台以及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业务协作,通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多种物流资源向综合交通枢纽集聚。实现从物流集散地向“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国际物流中心蜕变。

——支持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与综合交通、制造业融合的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交通运输、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营物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

3.打造国际信息枢纽。

——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以白云有线广电网络为基础整合推进“一张网”建设,深入推进光纤网络覆盖,实现主干网、接入网等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加快城中村“光纤改造”工程、“村村通光纤”工程,消除宽带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确保重要交通枢纽、主要行政、文化核心和热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满足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典型场景应用需求,5年建成5G基站1.5万个、应用场景达2000个以上。着力夯实物联网感知设施,扩大窄带物联网络(NB—IoT)覆盖范围,加速推进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推动窄带物联网络技术在智慧社区、智慧“城中村”等项目中的数据采集、聚集应用,加速智能抄表、智能停车、智能家居、水务监测等业务应用推广。建设生态高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智慧白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环境及搭建基础管理平台,建设灾备中心,提升容灾备灾和系统及时恢复能力。

——建设白云公共数字平台。深化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依托政务云服务平台新建及更新各部门业务系统,推动已有业务系统逐步向云平台迁移。完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和交换,构建全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完善视频云平台,整合全区现有视频资源和市有关视频资源。建设物联网平台,加强智能终端接入管理、数据采集和解析。建设融合通信平台,实现传统信息化业务与语音、图像、视频等实时通信。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将各类时空信息在一张图上进行叠加整合,实现时空信息的完整展现。建设AI应用平台,为各类业务AI应用提供能力支撑。

——打造数字要素流动试验田。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和数据隐私保护制度体系,规范数据收集、处理、开放、共享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制定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数据机构数据开放计划和数据资源清单,建设公共数据开放目录,以数据开放共享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各行业数据资源利用,加快推进数字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全面提升多领域、规范化数据开放利用价值。

4.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提升交往空间承载力。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白云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文化馆新馆等地标性建筑打造国际交往承载地。依托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将各类主题会议会展、文化交流、鉴赏活动常态化,构建集商务洽谈、旅游休闲、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加强国际交流互通。

——集聚国际交往资源。发挥空港优势,整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载体资源,搭建跨境会议承接配置平台,积极引进港澳会展组织机构、国际品牌展会、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项目,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全球市长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学术研讨、行业峰会等高端会议,增强国际交往能力。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实施华侨华人人脉涵养计划,织密侨务对外合作新网,打造白云侨务活动新品牌,对接不同地区海外重点华商,打造侨务招商引资品牌。

(三)塑造高品质城区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1.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推动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司法行政保护协作机制,落实知识产权边境与内陆全链条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各级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实施,重点培育和扶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健全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向经营专业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技术经纪市场,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以及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的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形式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双创”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把握双创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形成高效便捷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升级提质一批双创基地,引导区内孵化器向专业型、投资型孵化器转型,支持优质孵化器做大做强,提升科技孵化器发展质量。支持综合性孵化器提升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孵化器群落。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利用存量空间,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增强创新创业孵化功能,支持孵化器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办好白云创新创业大赛、双创系列活动,打造双创活动高端品牌。

2.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全领域革命性流程再造,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优质高效服务链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退出通道。积极构建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续抓好“掌上税务局”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加快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水电气接入服务与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推进业务流程改造,大力推行容缺补正、备案管理、豁免审批等告知承诺办理方式,创建全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先行示范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智慧白云“1+1+N”平台体系,全覆盖应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动城市治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营造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实行“包容、审慎、开放”的监管模式,实施包容期柔性监管,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做好企业贴身服务,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企业建议、咨询、投诉平台。推动全国工商联将民科园纳入“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实行重点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拓展信用报告和信用承诺应用场景,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信用联合奖惩“一张单”,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事中事后监管、招投标等业务流程,形成部门联合奖惩机制。

——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竞争政策与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发力度,禁止设置歧视性准入条件、歧视性补贴政策。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非法集资、诈骗、制假侵权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和监管力量下沉,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畅通执法监督渠道,发挥公益诉讼制度在促进依法行政建设中的作用,督促行政机关执法规范化,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健全市场主体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参与权。

——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环境。全面提高市场开放度,落实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服务业为突破口试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率先探索“非禁即入”制度落实,推动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加快外资商事服务“跨境通”推广应用,加强与口岸单位系统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共享应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3.建设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各条管控底线,精准配置空间资源,实行减量发展、适度发展、留白增绿。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充分衔接“三线一单”空间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探索规划“战略留白”,保护和活化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推进土地储备及成片连片开发,5年内完成国有产业用地出让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开工产业项目200宗、盘活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350万平方米以上,充分保障各类项目用地需求。统筹推动基本农田、耕地连片,通过工程措施将零星分散农用地调整为耕地,为全区零散基本农田整合提供空间。创新区级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提高村集体和农户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品质。坚持“全周期管理”意识,健全区级城市更新全周期管理体系,统筹做好土地收储、产业布局、公建配套、基础设施等整体规划。对标一流,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品质生活圈。实施精品工程,打造高品质城市景观带和景观节点,继续推进花景建设,擦亮“花城”广州名片。建设精品街区,打造样板示范路,整合活化利用历史遗迹,实现“一道路一特色一景观”。坚持规划管控下的更新改造公开化、市场化、规范化,规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纵深推进“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等九项重点工作,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旧村改造5年盘活24平方公里以上存量土地,拆除违法建设5000万平方米以上。常态化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城市品质进步标杆。

——建设“精明发展”智慧城市。提升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5G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逐步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加强提高水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全面完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构建“大、中、小”海绵设施系统,全面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建成区雨污分流率达90%以上;加强电力供应保障,供电能力每年提升5%。完善“五纵五横”燃气管网,推进管道燃气入户发展,提升全区管道燃气用户覆盖率及报装率。打造智慧城市治理技术平台,加快重点领域和区域示范应用,规划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卫生、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园区和项目建设。完善“四标四实”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安全、生态监管、污染防治等基础社会治理数据互通共享。

——构建美丽绿色生态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严格保护山体森林、流溪河流域农林生态,突出广州“绿肺”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保护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推动白云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提升珠江、流溪河两岸环境品质,高标准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白云特色的“万里碧道”,5年内实现碧道总长500公里以上。展现“水城交融、林路相随”秀丽生态,争创生态城区、森林城区、花园城区样板。

(四)深化再改革再开放,增创服务发展新动力。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再出新再出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优质供给,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大力破除低端供给,坚决出清污染产业。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推行质量发展、标准化等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等领域质量监管,提升全区供给质量水平。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信息化成本、物流成本等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政策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执行省、市降低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单位费率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金融发展谋划,制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生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特色产业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业态,推动金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中小民营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并按规定进行宗地分割使用的有效机制,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与新型产业用地(M0)供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探索完善村集体建设用地产业导入模式,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财政奖补激励措施,试点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有效衔接,试行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视同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职称。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者专业技术人员与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加快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衔接。

——深化公有企业公有资产改革。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支持国有经济在基础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区域中发挥主导作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区属国有企业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培育2—5家上市公司。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全面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镇街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固化率达100%。

——推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改革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制定实施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一揽子政策,从要素配置、应用场景、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统战工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设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广东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基地作用,建设全国首个以民营科技为特点的综合展示服务平台,打造“两个健康”示范点,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集体资产、民生服务供给、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同向同进、相互衔接、协同配套,每年重点实施10个改革项目,提高改革综合效能。深化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改进优质学校办学和学位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办学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新办学校质量,快速提高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总量。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基层党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全市重大影响力的创造型引领型“白云改革”品牌。

2.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美食经济、颜值经济,推动消费向定制化、时尚化、高端化发展。高标准打造特色商圈,将白云新城、新市、同和、京溪等商圈打造为一流商圈,推动嘉禾望岗、三元里等优质时尚商圈提质升级,打造美食地标、精品旅游线路等都市文旅商圈,做强汽车、化妆品、服装、皮具等专业展贸商圈,建设白云站商圈为区域级消费中心,推动农村地区消费高端发展,提升镇域商业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传统消费,培育国际消费能力,发展国际“购物节”“汽车文化节”等消费平台,培育个性定制、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加强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营造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力度。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谋划布局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代表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应急等领域,加大民生和生态型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养老、托幼、优抚等保障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重大平台与重大工程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金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不断夯实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硬件基础。深化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持续谋划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优化投资结构。

——强化全区招商使命担当。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拓宽招商引企渠道,对招商部门、团队内非公务员岗位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创新物业招商工作机制。坚持对内挖潜和对外招引相结合,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联动审批制度。完善项目落地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项目代办代建工作机制,启动“先建后验”试点,探索企业“供地即开工”模式。加强招商资源整合,整合境外资产,将云港国际打造为白云招商引资、国际交往的窗口平台。加强同国内外商协会、专业机构以及省、市有关部门合作,主动链接国家、省、市大型招商平台,对接高端要素及资源。全力办好招商引资活动,高水平打造招商推介平台,营造良好引资引技引智氛围。面向重点发展产业实施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以商招商。

——积极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等政策红利,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支持高附加值、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逐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规模,推进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巩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欧班列始发地等平台对外开放优势,推动通关更加便利,及时解决收汇难等问题,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关键节点,发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的作用,以优质涉外法律服务助推外贸发展。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做大做强中欧精品班列,推动中欧班列运营单位申请设立出口监管仓、外贸经营权,建立与国外政府贸易促进机构和相关企业、市场对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中欧班列运营+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园运营”于一体的贸易带动型商业模式。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开展保税货物多式联运,探索“公铁联运”转关出口,鼓励跨境电商专列出口。发挥区内化妆品、皮具、服装专业市场优势,做强“专业市场+跨境电商”模式。以中港皮具城为试点,打造市场采购贸易重点项目,培育成为广州市5家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扎实做好双向投资促进工作。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探索“非禁即入”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打造承接外商投资项目的载体,从建设用地供应、人才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保障服务,促进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外资合法权益保护。鼓励企业瞄准国外市场“走出去”,挖掘提升与东盟、非洲、中东欧、西亚国家的合作潜能,形成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开放“大平台”。

3.坚持落实高水平区域合作。

——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白云所能”,以“湾区通”工程为牵引,推进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站等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机制“软联通”。加强设计、法律、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探索共建共享大湾区重要科研和创新平台,探索“大湾区孵化+园区转化”协同发展模式。深化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持续实施以“六计划一保障”为体系的支持港澳青年来云发展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重要承载区。

——全力服务广州深圳实现更高质量的“比翼双飞”。用好省同等力度支持广州以及特事特办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改革协同、工作衔接,在支持服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中拓展白云发展新空间。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枢纽功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推动两市交通物流互联互通,共同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加强与深圳兄弟区的学习交流,率先复制应用试点经验,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白云新城等重大平台与深圳各区优势产业精准对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物流大网络,助力广州深圳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全力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服务“一核”主引擎建设,共建共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深化与珠三角城市在创新、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以“白云—南海”高质量发展融合平台为主抓手落实广佛同城合作,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和“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服务“一带”主战场、“一区”新标杆建设,推进与粤东西北城市对接合作,落实广清一体化部署,加强旅游、农产品等绿色领域合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治理经验共享。

(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白云。

1.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高标准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搭建“一平台四中心” 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区级架构,推动区、镇街、村居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为2022年下半年广州一次性高分通过复审验收、争当“试点合格城市”“试点模范城市”作出白云贡献。

——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以“白云信访门市”为基础,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白云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镇街全覆盖,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公证、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的衔接,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跑一地”,完善“法院+工会”和“人社+工会”劳资纠纷诉前、裁前化解机制,促进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创建新时代“枫桥式镇街”和“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健全和完善白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全力提升社会心理疏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村”综合整治延伸扩面,将大源村打造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基层治理创新示范村。建立健全群防共治机制,打造“一镇街一群防共治品牌队伍”,擦亮“白云快递小哥”等基层治理品牌。实施“平安网格”创建工程,丰富网格“五长”微治理模式内涵,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沟通群众、汇聚民意、协商共治、解决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完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乐融白云”服务品牌内涵,持续优化来穗人员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精心打造具有白云特色的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的融合服务平台,引导推动来穗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出租屋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栋长制”,探索推广出租屋协同共治第三方代管模式。

2.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

——建设城市运行智慧大脑。整合各部门、各领域、各区域的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承载城市运行监测、事件管理处置、决策分析、应急指挥等业务为一体的智慧大脑,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态势监测、可视化展示、事件预警和专题分析,为城市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以智慧大脑为核心,建立“区—镇街—村居”三级的联动协同、指挥调度、综合评价指挥运行与联动体系,实现“基层信息上得来、全局态势可感知、综合业务协同办、应急事件协同调、职能部门综合评”的宏观管理与精细治理相协同的联动机制。

——市容市貌换新颜提升城区品质。推动城管监控指挥系统扩容升级,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城市执法等专业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实现城中村、内街内巷、水域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建立健全区、镇(街)、村三级一体的城乡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理顺环卫管理权责。完成垃圾运输、河涌保洁环卫作业质量规范汇编,形成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落实公厕卫生保洁管理质量标准,完善环卫公厕日常监管制度,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深化公安城管联合执法,确立日常执法与专项行动互为补充的联合执法模式,推进“六乱”常态化治理。推动“五路一城”等核心区域景观升级,持续推进容貌示范社区等示范点创建。强化户外广告招牌信息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实现户外广告和招牌智慧化管理。

——依法打击违法建设。落实违法建设拆除行动计划,力争拆违5000万平方米,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控新增违法建设,分类有序处置存量违法建设。统筹推进违建治理工作,坚持违法建设治理与环境治理、还绿于民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改造连片开发、产业转型升级、扫黑除恶、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严格落实属地镇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四个最严”控违措施,对新增违建按照快速查处流程立查立拆。提升控违专业能力,强化违法建筑物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融合多元数据,构建高时效、高精度的违法建筑三维数据系统。以城乡基础网格为依托,完善网格化巡查制度,实现违法建设的有效管控和精准打击。

——努力打造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区。推进垃圾分类社区志愿服务,发动党员、志愿者、环卫工和保洁人员站桶督导。制定奖惩机制,引导居民习惯养成,形成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建设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推进垃圾智能分类监管。升级改造分类基础设施,按照“绿化、美化、亮化”要求,优化分类收集房、投放点,提升居民分类投放体验。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全区垃圾分类城乡一体,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中村、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

3.筑牢平安白云智慧立体防线。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持续深化维护国家整治安全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加强各类阵地建设管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决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风险、一般风险化为政治风险,坚决守好守住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禁毒工作示范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打击黄赌毒、盗抢骗专项行动,实施新一轮压减警情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案件类警情在全市占比逐年下降、“万人日均警情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统一权威、高效智能的指挥新体系,强化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完善分级响应与属地为主相结合的应急处置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构建镇(街)、重点单位、高危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创新实战化应急演练。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工矿商贸、特种设备、危化险品、管线燃气、地质灾害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

——强化网络安全。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城市网络信息安全运维保障中心,保障智慧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云计算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终端设备及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运维与协同防御指挥,实现网络安全管理“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支持安全运维、安全咨询、安全认证等安全服务商协同推进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4.奋力开创民主法治建设新局。

——深化各级民主建设。实现民主议事厅建设全覆盖,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和“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区委、区政府部门同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对口联系和协商制度。

——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开展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考评,强化区级法学会机构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等,深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畅顺“两法衔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持续巩固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法律援助活动,做大做优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完善党政主导、工会运行的职工维权机制,打造“法院+工会”“人社+工会”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品牌。加强全社会法治宣传,重点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努力将白云打造成为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中心城区之一。

(六)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打造经典时尚魅力白云。

1.全面推进凝心聚魂工程。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完善多层级学习、全覆盖宣讲、大众化阐释的理论武装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织开展白云劳动模范评选。高标准建好用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讲好白云故事。

——深化全域文明创建。落实基层宣讲骨干、宣讲阵地和宣传平台一体化,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建设“文明白云”。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激发社会正能量,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全域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敢想会干、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新时代白云精神。聚焦“五个认同”,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高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机制,深入推进三元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办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加强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深入挖掘和梳理白云区岭南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岭南文化传承活化体制机制,推进岭南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精准衔接。重点扶持扒龙舟、醒狮等白云区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推动广式红木宫灯、广式硬木家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新增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对非遗传承人培养进行专项财政补贴。依托重点文化文物单位、岭南文化展馆、艺术画廊,加强白云区岭南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培育一批岭南传统文化创意领军产品品牌。加强对白云区内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岭南文化研究成果和岭南文艺作品,充分彰显白云区岭南文化魅力。

——完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加快白云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文化馆新馆和白云区工人文化宫建设,高水平建成白云新城现代化文化核心区。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建设党群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着眼打通“最后一公里”。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等新方式,建设全面感应、立体互联、共享协作的智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科技馆。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镇街一综合体育场馆”,夯实“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细化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根据各种特殊群体的不同特征,从服务空间、服务设施、服务形式、专职服务人员及培训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提升,不断满足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多种适合特殊群体的阅读资源,提供适宜的阅读空间,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进郑仙诞旅游文化周等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发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动白云区传统文化传播。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庆”形式,深入挖掘白云特色符号资源,整合民俗活动资源,突出展示地方特色形象。做大做强“桃花雅集”、“云·飞扬”白云欢乐文化季、北村粤剧墟、神农草堂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品牌,把白云区公共文化活动融入羊城之夏、南国书香节等重大系列活动,借助节庆开展阅读推广,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

3.打造白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打造白云文商旅融合新品牌。坚持以商承文,引进培育商旅文融合企业、品牌,深化文化、餐饮、旅游与体育、娱乐、竞赛表演、酒店会展等行业融合,激发文商旅融合消费潜力。引导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优秀文化资源、艺术创意元素更多融入商业空间规划设计,丰富商业空间文化内涵,打造文化体验式商业载体。打造“特色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三元里皮具商圈、云湖竞城、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松园广作家具博物馆等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线路。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挖掘白云区非遗、古村落、古建筑、历史名人、民俗等资源,策划白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广州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时尚品质发展。依托广州白云站建设,推动广州时尚之都规划与建设,结合白云区化妆品、服装业、皮具业等时尚产业发展,将文化融入时尚设计、开发,做大做强广东时装周品牌,提升白云时尚文化知名度。

——点亮白云设计之光。依托广州设计之都举办大师对话论坛、国际创意展览、设计成果会展,吸引和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设计产业集群。加快国内外著名设计企业集聚,打造广州首个B2B设计服务共享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

——全力提升电竞能级。进一步完善电竞产业生态,引进电竞产业链上、中、下游龙头企业,夯实游戏研发、内容制作、赛事举办等领域产业基础,培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广州原创电竞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加快云湖竞城电竞产业园建设,完善电竞特色商业配套等功能,打造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电竞体验街区。

——助力动漫扩容提质。大力推动白云区动漫产业补链、强链,构建白云区动漫产业生态圈,打造大湾区动漫产业新高地。推动白云区动漫产业与服装、鞋帽、美妆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原创动漫IP与区传统优势制造业在品牌授权和衍生品制造上达成合作。

——创新发展体育产业。整合文化、体育和广电资源,大力培育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引领健身休闲旅游发展,培育一批集现场观赛、参与体验与参观游览的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依托省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着力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谐美丽生态白云。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速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引领乡村产业特色发展,做精做细以“农业+”生态、电商、旅游现代都市特色精品农业,协同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打造精品乡村民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产业。打造钟落潭大健康产业特色、太和山地休闲特色、江高岭南水乡特色、人和空港特色四张名片。

——建设岭南都市宜居美丽乡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把钟落潭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流溪湾“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和三大美丽乡村群打造成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标杆。推动钟落潭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工作,促进“以镇带村”一体发展。深入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基本解决宅基地“一户多宅”、农村违法建设问题,不断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现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规范有序、管控有效。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建设。

——壮大“三农”人才专业队伍。加大力度培育新一代爱农民、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民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开展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促进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带头人队伍,提升主体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地承包仲裁等人才队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和弘扬我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具有白云特色的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培育造就新时代精勤农民。

——建设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格局。构建“家底清晰、民主有序、财务规范、资产增值、立体监督”的治理体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集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产权保护更加有效。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化党组织对民主议事的指导,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报告”制度,构建党建引领的民主协商议事体系。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村社银行账户监管。加强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集体“三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深化“白云模板”线上线下多重监督渠道建设,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省新一轮对口帮扶和“万企帮万村”行动,完善东西部协作、省内外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合作、转移就业、消费扶贫、民生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落实兜底保障。创新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流动等模式。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创建广东省减贫治理综合改革试验区。

2.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企业自治、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局面。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

——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巩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衔接落实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完善污染源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蓝天行动”,突出臭氧污染精准治理,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能力,强化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环保监管和综合整治,加大对机动车等移动源和扬尘等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方案,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持续推进“碧水行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与网格化治水机制,做实4个地表水考核断面、39条黑臭河涌、重点一级支流污染水体治理及长制久清常态化管护工作,保障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等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推进广佛跨界主要河流、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绿色生态水网,打造人水互动的美丽水岸。扎实开展“净土行动”,推进实施土壤分级分类管控,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工作,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来源,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治理。

3.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增强绿色供给,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使用环保原材料、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绿色包装,引导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加强对包装印刷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开展绿色回收,鼓励企业开展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处理。

——推进衣、食、住、行等领域绿色化。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餐饮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餐具、更多提供可降解打包盒。倡导珍惜水、电等资源能源,树立爱粮节粮等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推广绿色服装,遏制将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作为服装原料的行为。倡导绿色居住,引导家具等行业采用水性木器涂料、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等环保型原材料。鼓励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环保出行,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宜居共享白云。

1.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兜底网。

——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重点群体创业政策扶持,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全面推进“双到双零”就业援助服务。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计划,推进“粤菜师傅”实践示范基地、“广东技工”白云区技能人才数字化平台、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进一步发挥白云工匠培育工作室功能,打造技能人才摇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监督、指导和服务,推进劳动合同智慧化管理,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孤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组织数量增加。深化殡葬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殡葬服务。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正确引导居民住房健康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住房。

——增强“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深化“3+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24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深化“家政+养老”融合发展,基本建成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力度和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体系,增强家庭养育照护服务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规范机构服务管理,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快退役军人服务站场所两室一厅一墙规范化建设,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专干培训,提高服务退役军人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积极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优抚对象信息采集、社保接续、应急救助资金申请、退役军人信访方面等工作,让“双拥模范区”成为白云品牌。

2.推动优质教育供给再升级。

——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打造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北部覆盖延伸,确保乡村教育振兴取得实效。完善集团化办学整体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加快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永平校区和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渠道,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民办教育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稳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改革工作。持续构建“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谋划好后“5080”时代新篇章。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育人工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加强与省市名校、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等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提高干部教师管理水平,强化师资智慧化管理。持续提升学校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水平,打造高水平规范化体育运动基地,重点打造高水平艺术团队。有序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现智慧白云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常态化应用,争创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3.稳步筹划健康白云新篇章。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力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积极引进省市及三甲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多渠道办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市优质医疗卫生项目落地实施,扩建区中医医院。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东部南方医院医疗联盟、西部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中部一轴两翼多点的“中医长廊”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区属公立医院竞争力。加快特色中医药强区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医护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育长效机制,提升医疗软实力。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防协同机制,提升妇幼保健、医养结合工作水平,推动白云特色“一元钱看病”项目落地开花。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建设覆盖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推广不随地吐痰、正确规范洗手、室内经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好习惯。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引导群众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精准宣传和健康干预妇女、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人群及其关注的健康问题。

4.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再强化。

——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做好医院、隔离酒店、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等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和重大公共活动疫情防控。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健全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机制,完善紧缺急需物资储备清单目录和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推动建立政府储备、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全力配合做好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三期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东省暨广州市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建设。

5.筑牢食品药品安全新防线。

——确保食品供应充足。保障“粮袋子”安全稳固,全力抓改革、补短板、强监督,确保“米袋子”货足价稳,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点工程建设,依托江南果蔬市场、江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和配送。坚决打击农业领域捏造、散布重要农产品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价格过高上涨等不正当行为。

——守好饮食用药安全防线。深入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战略,用5年左右时间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八大现代化治理体系,扎实开展十项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构建社会共治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七、强化组织统筹,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决策咨询制度,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深入推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覆盖推行“党支部建在经济社、业委会和网格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化五级基层组织治理体系,持续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擦亮“4+5+1”基层党建制度、换届选举“六公开”、村级组织员等党建品牌,高标准完成村社“两委”换届选举,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两个三年整顿”,优化构建“选、育、用、管”闭环管理系统,全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领头雁”队伍。优化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站)功能,打造一批集党务、政务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示范点。大力提升机关、国企、学校等全领域党建水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按照“忠诚干净担当”选人用人,锤炼干部“七种能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3.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完善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破解“一把手”监督和班子成员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巡审融合”工作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纠治教育医疗、招生就业、养老社保、水环境治理、征地拆迁、执法司法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4.凝聚建设合力开新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工青妇、关工委、老同志和社会组织等更好发挥作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化云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海外联谊交流,筑牢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魂、梦”。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1.加强规划衔接。

建立以本规划为战略导向的经济治理体系,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区各类规划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加强与各专项规划与镇街规划之间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间安排科学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各类专项规划为骨架,以镇街规划为基础,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2.加强监督考评。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指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协调,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解决规划实施问题的对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落实。

专栏5: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

序号

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扩大就业工作

社会保险事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水污染防治工作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文物保护事业

全民健身事业

应急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

药品安全工作

妇女儿童家庭工作

残疾人事业

上述事项为上级要求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项,需制定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予以推进落实。

(三)加强要素充分保障。

1.优化土地供给。

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实行全区土地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开发,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全力保障区“十四五”时期区重大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发展用地需求。

2.加大资金统筹。

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预算管理,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政策项目支撑。

1.强化政策引导。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枢纽门户、营商环境、空间布局、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

2.强化项目支撑。

发挥重大项目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加强与年度投资计划和滚动计划相衔接。实施横向、纵向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合力。注重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并举,切实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推动审批手续简化和资源优先配置。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透明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


附件: 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docx


注释:

1 :“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1”指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2”指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第一个“4”指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二个“4”指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N”指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2 :“1+3+N”模式指每个行业组建“平台+行业解决方案商+龙头企业,协同N个数字化转型生态伙伴”联合体。

3 :一平台四中心指: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平台,区级矛盾调处纠纷化解中心、区视频应用中心、网格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云府〔2021〕16号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市直驻区各单位:  《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白云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2021年5月28日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二)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三)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四、强化“三大基础支撑”,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二)加强国际枢纽基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三)优化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激发发展活力   五、优化“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空间发展格局   (一)中部:建设现代功能智慧城心   1.推动白云湿地及周边建成白云中部核心区   2.推动民科园核心区建成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南部: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   1.推动白云新城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2.推动广州设计之都建成全国设计产业排头兵   3.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建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三)西部:创建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1.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建成“数字中国”实践高地   2.推动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四)北部: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   1.推动机场南临空产业区成为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2.推动民科园西部两大园区建成先进制造集聚区   3.推动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铁路经济新秀   (五)东部: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1.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国际名片   2.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成乡村振兴样板   3.推动白云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六、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   (一)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1.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2.加快培育研发创新主体   3.加强创新要素支撑   4.高标准建设重大发展平台   5.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6.构筑广州数字经济新标杆   (二)提升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强化湾区枢纽集聚力   1.打造国际空铁水陆综合枢纽   2.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3.打造国际信息枢纽   4.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三)塑造高品质城区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1.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2.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建设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四)深化再改革再开放,增创服务发展新动力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再出新再出彩   2.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坚持落实高水平区域合作   (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白云   1.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2.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   3.筑牢平安白云智慧立体防线   4.奋力开创民主法治建设新局   (六)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打造经典时尚魅力白云   1.全面推进凝心聚魂工程   2.高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打造白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谐美丽生态白云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3.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宜居共享白云   1.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兜底网   2.推动优质教育供给再升级   3.稳步筹划健康白云新篇章   4.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再强化   5.筑牢食品药品安全新防线   七、强化组织统筹,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2.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3.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凝聚建设合力开新局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1.加强规划衔接   2.加强监督考评   3.加强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落实   (三)加强要素充分保障   1.优化土地供给   2.加大资金统筹   (四)加强政策项目支撑   1.强化政策引导   2.强化项目支撑  附件: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市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是白云区全面精准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以创新、枢纽、环境为基础支撑,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窗口期和攻坚期。科学谋划白云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白云区“十四五”时期乃至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关于制定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白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制定落实“1358”发展思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经济综合实力再创新高。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5.1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4%,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8.0%,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长0.2%,连续五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7%,总量突破一千亿元,稳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前十。质量强区工作扎实推进,“四上”企业达4000家,净增8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4%,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工业用地出让面积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6.4%。高端设计、时尚创意、直播电竞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化妆品规限上企业总量翻两番,产值和销售额实现“双百亿”,“白云美湾”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建成白云特色的招商引资“全链条”服务体系,360个新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超1500亿元,成功引进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中关村信息谷、北大科技园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三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发展。省、市研发机构增至238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2家机构获认定为省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十三五”期间净增972家,增加至1090家,较“十二五”实现近9倍增长。4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7家。“十三五”时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1.2万件、授权总量2415件,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3.5倍、2倍。打造首批3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成功推动汇龙、云创汇基地获评市级示范基地。市级及以上认定或登记孵化器24家,众创空间25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重大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一园一城一示范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按下“加速键”。广州民营科技园成功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28平方公里数字经济集聚区,纳入市重点功能片区和“1+4”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收储土地近6800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生猪养殖、设施蔬菜、现代花卉三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加速成型,引进32家优质农业企业。白云新城引进银帝集团、中国化学等总部企业项目38宗,总投资约495亿元,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广州设计之都跑出“半年征拆、一年动工”新速度,引进中交四航局一公司、省交通研究院等设计创意企业,获评“广州市村级工业园高质量发展试点园区”,从村级工业园华丽蝶变为设计产业高地。全区产业平台新增施工报建面积1900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期末翻了一番。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太和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7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国企改革、政府雇员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蹄疾步稳,市场主体从20余万户增长至超47万户,新组建的5家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72.7亿元,增长3.7倍,清理集体“三资”问题合同5万份、为村社追回租金6.8亿元,仅2019年以来减税降费99亿元。3.0版“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初步建成,“办事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2%,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博会“四大奖项”、获评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2020)第七名。中欧班列发出291次专列并实现返程,货物总值达12.4亿美元。  (二)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规划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化开展42平方公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基本实现重点功能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白云新城总部集聚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民营科技园等重点平台、片区规划编制,46个项目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占全市近五分之一,数量居全市第一。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5.6平方公里,为124个国家、省、市、区重点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推进平和大押、三元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全要素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嘉奖,荣获国家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广州白云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完成重点设施项目征地3万亩、拆迁539万平方米,分别是“十二五”的10倍、15倍。投入近600亿元完善路、水、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已开通7段、34座车站、88.5公里地铁线路,建成空港大道一期二期、广佛肇高速主线、花莞高速、机场第二高速北段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增或改造市政道路162公里,建成5G基站7481个、总量全市第一,建成污水管网1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增长2倍,铺设供水管道5600公里、实现市政供水主干管全覆盖,完成电力主配网工程4363项,供电能力提升55%,管道燃气覆盖41万户。“厕所革命”三年任务提前完成,新建改造各类公厕519座。  ——城市更新取得重大突破。以“五个强化”统筹“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等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首创“更新—收储—治违”成片连片综合改造模式,新增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724.7亩、完成城市更新项目7511亩,推动田心、小坪、陈田、江夏等旧村改造进入实施阶段。拆除违法建设4万宗、超3000万平方米,完成“三旧”改造、“三园”提升近19平方公里,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57个,清理“散乱污”场所5.5万家。完成土地收储2.9万亩、出让超7000亩,分别增长8倍、2.8倍,有力有效拓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PM2.5、PM10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65平方公里排水单元达标改造,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39条黑臭河涌基本实现长制久清,124宗黑臭小微水体消除黑臭,景泰涌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10个先进县(区)之一,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投入2.5亿元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体系,首创城中村“栋长制”,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3.9%,分类减量成效全市第一。生态空间逐步优化,深化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建成碧道170公里。持续推进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和镇级森林公园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54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754公顷。  (三)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城市安全防线不断巩固。构建“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雪亮工程”全面铺开,案件类警情连续4年两位数大幅下降。全力开展禁毒重点整治,三大毒情指标下降9成以上,成功摘掉“毒帽”,“白云禁毒模式”获得国家禁毒委推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多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建立“应急管理七大体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85.3%,死亡人数下降64.6%,实现“十三五”期间5年连降。校园食堂全覆盖实现“明厨亮灶”,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强力开展三年打假专项行动,建立全国首个政府专属微信打假通道,推行“串改并”行刑衔接控假新模式,知识产权侵权举报量下降5成。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发布区级26个领域、24个镇街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梳理公布32个区直部门权责清单共4823条,全覆盖设置“政务公开体验区”,政务公开考核、12345政务服务热线考核均全市排名第一。“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普法工作扎实开展。法律援助门槛显著降低,法律援助覆盖面持续扩大,线上线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效能不断提升。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组织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进一步完善,打造快速处置劳资纠纷“白云模式”,在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为A级。设立“白云信访门市”,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进一步畅通,网上信访工作得到国家信访局充分肯定。  ——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网格化管理和“四标四实”行动深入实施,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先行区,四个“重点村”整治成为白云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成功打造“大源模式”、“五长”微治理等治理品牌。实现村与社区民主议事厅100%覆盖,在全市首创“大额资金监控+实时记账”财务监管体系,全部村(社)实现财务实时记账、纳入大额资金预警监控。打造党务村(社)务公开“白云模板”,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118个行政村“两委”书记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村村配有35岁以下年轻干部。社区专职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业总产值超300亿元,2020年产值增速10%,创20年来最高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15万元,是2015年的1.6倍。现代都市农业跃上新台阶,设施蔬菜、花卉园艺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5家企业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建成100个美丽宜居村、37个特色精品村。新建或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205公里,里程居全市前列。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实施”的规模化土地流转“白云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达9000亩,集体“三资”总资产增长超70%。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全省通报表扬,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居珠三角片区前列。全面完成对口帮扶“五省七县市”任务。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每年民生和公共事业投入占比超84%。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均实现就业1.5万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数接近全国一半。初步建立退役军人服务三级保障体系,双拥创建考评居全市前列。超额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任务与住房保障目标。率先全市试点创新未成年人保障服务工作。累计发放低保等社会救助金1.9亿元。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定提高。慈善事业稳步发展,2017—2019年度连续3年获评为透明度A级评价。辖内10家养老机构获省民政厅星级评定,大力推动社区居家养老“3+X”创新改革试点。民生保障工程扎实推进,筹建保障性安居住房超4万套,实施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精准补助,完成电梯加装517宗。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区图书馆新馆及18个图书分馆,总量较“十二五”期末翻了一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平和大押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云庐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25个,推出“云·飞扬”系列文化品牌活动4000余场,成功举办2019年世界定向排位赛,王者荣耀冬季冠军杯总决赛落户白云湖畔。推动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受惠群众超20万人次。体育竞技取得新突破,我区选手共获世界赛冠军4人次、全国赛冠军33人次。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建成迪士普音响、松园广作家具2家专题博物馆。  ——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创新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成立9大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基本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推动培英中学、市六十五中、大同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市八十一中开办初中部,引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增优质中小学学位3.9万个,示范性高中增至9所,幼儿园达401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31%,圆满完成“5080”攻坚任务。中考、高考连创佳绩,智慧学校建设全市领先,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增至36名,建成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34个,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卫生健康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医疗资源持续优化,与省市高水平三甲医院合作建设4家区属公立医院,5家区属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建立4个城市医疗集团、25个专科联盟,简称省市重点、特色专科8个。新增医疗机构430个、床位增至近2.1万张,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增加到29大类。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全市首个国家级心脏康复中心落户我区。创新中心卫生站建设,有力促进优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沉。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建立“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区域产前诊断中心,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降至十万分之10.83、2.6‰,人口家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获评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构建“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一盘棋”防控机制,明确“五类人”操作指引,布下“3张网络”,率先在全市组建区、镇街两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筑牢“人防+技防”两道防线,筑起防控铜墙铁壁,成功经受了国内重点地区、境外重点国家、在穗涉非人员3个阶段重大考验。慎终如始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创新推出“岗前温馨提示三分钟”等防控工作制度,29家隔离酒店实现“零扩散”。2020年2月14日以来无新增本地确诊、疑似病例,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表1:白云区“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 “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十三五”规划完成值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占比(%) 67.24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 (2019年) 专利授权项数(件) 21716 市级以上企业工程研发中心(个) 高新技术企业(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民营科技园“一核四园”营业总收入(亿元) 1000(435) 新增城市道路累计里程数(公里)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5.25 森林覆盖率(%) 27.0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87.43   注:民营科技园“一核四园”营业总收入因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2015年基数由429亿元调整为216亿元,2020年目标按新统计口径由1000亿元调整为435亿元,完成值按照新统计口径。  “十三五”以来,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进展,但白云区仍处在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的攻坚期,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国宏观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全区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仍需付出更艰辛努力。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多元化任重道远。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不足。三是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待完善。重大平台产城融合作用尚未全面显现,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智慧城市建设有待加速,城市形象与先进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是综合治理能力有待全面加强。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管理任务繁重,风险管控能力还需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距离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五是生态环境工作仍待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全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仍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仍显不足,民生事业发展与群众美好期待仍有差距。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基础科学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要领域正酝酿革命性突破。5G技术与卫星互联网将引领和带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走向新高潮,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加快。这些因素为白云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战略机遇期。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双循环”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为白云区集中精力办大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创新环境迭代升级,为白云区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为白云区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战略机遇。  ——“双区驱动”与“双城联动”加速高端要素集聚。国家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以同等力度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广深“双城联动,比翼齐飞”使两市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合作更紧密务实。广州中心城区高端要素虹吸效应更为显著,为白云区建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深厚积累沉淀奠定白云腾飞基石。白云区经济总量跨越了两千亿大关,集聚起完备产业链与供应链。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巩固,民科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将迎来“开花结果”。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强基赋能战略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营商环境全领域革命性流程再造与全域环境提升工作已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更新—收储—治违”城市更新综合改造模式、“重点村”综合整治、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积累了一批创新实践“白云经验”。多年艰苦卓绝努力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经验将为白云区在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全面腾飞奠定基础。  (二)面临挑战。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形势更为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经济风险点显著增多,给白云区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使白云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科技深度合作、获取全球高端要素、拓展国际经济发展新空间面临更多新挑战和压力。  ——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我国受“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资本积累放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短期难获大幅提升,给白云区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提质增效增加不确定因素。资源与生态约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大,用地规模和指标日益紧缩,城市更新改造成本不断攀升,各类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给白云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以及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构成严峻考验。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持续加深,人民群众对分享发展成果的诉求愈加强烈,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增长放缓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求加大“两头”挤压,给白云区增进民生福祉增添难度。  ——地方发展已全面步入区域组团竞争新阶段。区域发展已全面步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协作的组团竞争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制度差异,三地分工协作与贸易自由化发展受阻,发展合力未能充分显现,给白云区深度对接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增加制度约束。南沙、前海、横琴等自由贸易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战略功能区对高端资源的辐射力和吸附力全面显现,给白云区抢抓战略资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较大挑战。  ——白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项短板。白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潜力仍未充分激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形象和品质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相比、与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顽疾仍是制约新旧动能转换最大掣肘,改革攻坚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越来越少,部分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给白云区探索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有效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带来压力。  综合判断,白云区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内外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实现全面追赶领跑任务更加紧迫;但从总体看,白云区发展韧性强、空间大、后劲足的基本特质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以敢闯敢干的担当将白云建设成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经济强区;以更积极的姿态服务于全省大局、全市大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白云力量、提供白云智慧。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环境为核心竞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深化“1358”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强二优三、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平安白云、美丽白云、法治白云、幸福白云,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奋力将白云建设成为广州最好、最强、最有活力的区之一,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作出白云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发展机遇,加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促进人口、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主动融入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白云区经济、科技创新、交通、环境、文化枢纽功能将全面升级,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率先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区、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人才强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涌现一批国际一流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率先实现枢纽功能现代化,世界级航空、铁路、信息、物流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城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自由流动的大湾区核心枢纽。率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白云、法治白云全面升级。率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健康白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形成,白云山高、流溪水长之美誉享全球。率先实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幸福白云品质更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白云实际,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统一,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的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成型,以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都市农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强区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动能更足。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核心技术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强区基本建成。  ——国际枢纽能级更强。空铁水陆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现代物流网络基本建成,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彰显,信息枢纽能级大幅提升,国际交往更加密切,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更强,联通全市、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效能更显著。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主体活力更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日益成熟。  ——城乡环境更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好落实,城市更新深入推进,城乡加快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现代化中心城区和美丽都市乡村初步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民生保障更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治理体系更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依法治区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更加完善,重大风险有效防范,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平安白云、法治白云、智慧白云达到更高水平。  ——社会更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红色文化与岭南文化加快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白云文化影响力显著跃升。  围绕将白云建设成为广州最好、最强、最有活力的区之一总目标,推动城市治理与民生福祉更好、经济综合实力更强、发展环境更有活力,为体现规划实施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既沿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部分指标,又注重与市“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和白云区发展新目标衔接新设置部分指标。表2:白云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类别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6.5左右 民营科技园“一核三园”累计完成出让产业载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64.95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累计完成出让产业载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新增现代都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亩) 20000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19年) 专利授权项数(件) 20000 4000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新增城市道路累计里程数(公里) 人均公园和开敞空间面积(平方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幅(%) 按市下达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按市下达目标 森林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与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个) 61770 36450 人均期望寿命(岁) 82.34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张)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万吨)   四、强化“三大基础支撑”,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对接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三大功能提升,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国际枢纽、发展环境”三大基础要素支撑,不断吸引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提升白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聚焦科技变革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汇聚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围绕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紧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契机,优化提升我区与其他地区创新节点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全面融入市“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1,加强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整合辖内高校、科研院所、职教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及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服务产业升级、精准留才引才,协同打造全创新链产业链条。  (二)加强国际枢纽基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围绕广州市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中心节点,打造“枢纽中的枢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整合、配置能力,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枢纽和国际交往中心。坚持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高水平建设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畅通物流综合运输通道,支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港与空港、铁路港、公路港联动,优化多式联运,高水平建设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应用场景开放,以市场换产业,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整合全区会展载体资源和文化地标,发挥空港优势,打造广州北部临空会展中心,高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三)优化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激发发展活力。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和生态优势,提升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全力打造“环境”核心竞争力。把握城市化规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牵引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优化“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空间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目标,优化提升“五大功能片区”,构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五片协同”:中部发挥几何中心优势,谋划建设集商务服务、行政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功能智慧城心;南部以现代服务业构筑白云中轴线,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西部以广州西岸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为引擎,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数字经济创新走廊,北部依托白云国际机场,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东部依托白云山与帽峰山优越生态环境和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心的区位优势,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五片协同打造主体功能明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和活跃增长极。  ——“多核驱动”:举全区之力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区”(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发挥重大发展平台的带动作用,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镇街主战场作用,推进各级特色产业园区扩容提质、优化调整,实现“镇街+园区”联动发展。图1:白云区“五片协同,多核驱动”功能布局图(略)  (一)中部:建设现代功能智慧城心。  发挥白云几何中心优势,高效集聚各种资源,谋划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政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白云湿地建设,建设集生态涵养、科技交流、文旅休闲、公共服务、智慧宜居于一体,富有科技基因、创新活力的白云城市中心,强化片区辐射能力,带动周边、服务广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为腾飞起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抢占产业发展新机。  1.推动白云湿地及周边建成白云中部核心区。  以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生态优先、智慧引领、文化为本、绿色发展的绿色中央活力区。打造公园中的城市,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以白云湿地为绿芯,空港大道为功能发展轴,流溪河为生态廊道,均禾都市产业文创区、嘉禾综合商住发展区与龙归高端商务集聚区有机融合的“一心一轴一廊三区”空间格局,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探索产城融合智慧新城新模式。强化轨道站点周边TOD综合开发,建设集商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态涵养、文旅休闲、综合居住于一体的白云中部核心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之城、活力之城与幸福之城。  2.推动民科园核心区建成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  立足全国首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围绕建设“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定位,规划铺就“一核三园”新布局,推动民科园在新时代再出发。推动园区整体创建省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系统整体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全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先行示范区,聚焦民营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先行探索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综合实验区,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的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加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层次的产城融合模式,开展新型园区城市设计,建设“数字民科园”,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南部:点亮总部经济时尚之都。  围绕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制度创新和动力转换,积极推进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一体式融合发展,强化文化交流、区域交往与政务服务效能,以白云新城作为总部集聚区、广州时尚之都作为高端商务集聚区,整体打造广州新城市会客厅。  1.推动白云新城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加快推动白云新城核心区建设,发挥白云新城高端要素集聚优势,重点围绕专业设计、高端商贸、特色金融、航空服务、会展服务、法律服务、时尚创意等发展现代楼宇经济,壮大总部经济,打造白云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广州律师大厦等载体大力发展律师业务、公证、司法鉴定、法律研究等产业,打造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加快构建白云新城智慧商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信息中心、知识中心、交流中心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打造成为“广州第二文化中心”,建成广州标志性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2.推动广州设计之都建成全国设计产业排头兵。  加快广州设计之都核心区开发建设,引进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时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运营与增值服务等各环节领军企业。举办大师对话论坛、国际创意展览、设计成果会展,扩大园区国际影响力。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激活新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华南首个“一带一路”设计服务贸易中心、世界一流的设计要素集聚地,点亮广州设计之光。  3.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建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依托广州白云站,推动国际商贸与时尚创意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时尚服装、时尚皮具、时尚化妆品以及商业商务等四大产业园区,打造湾区时尚产业基地。推动国际时尚发布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总部大楼、广东服装大厦等项目建设,不断汇聚全球时尚产业资源,打造国际商贸发展示范区,推动白云时尚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将广州时尚之都打造成华南时尚新坐标。  (三)西部:创建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衔接全市“一江两岸三带”布局,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与广州西岸成为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驱动引擎。着力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携手佛山市南海区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持续扎实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为广州建设“粤港澳的数字要素流通试验田、全国数字核心技术策源地和全球数字产业变革新标杆”提供重要支撑。沿广州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打造滨江绿色开放空间,绘制广州西部亮丽天际线和景观带,创建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精治管理的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  1.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建成“数字中国”实践高地。  充分发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江、河、林、田、湖”一体化生态骨架优势及位处广佛同城融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围绕“五园两区”空间布局,集聚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围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纳入省级重点平台,探索设立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管理机构。共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打造“数字中国”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  2.推动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依托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沿珠江西岸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数字应用、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发挥地处广州西部、珠江沿岸,接壤佛山优势,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四)北部: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城。  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广州临空经济核心承载区,打造现代化的港城融合国际航空枢纽门户。加快临空高端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临空先进制造业和临空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高端房地产、酒店公寓、城市综合体等城市配套,形成区域商业、商务、会展中心。谋划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与智能家居产业园互融互通,以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现代物流等产业为集群,以智能智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植根性和竞争力强、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  1.推动机场南临空产业区成为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完善与空港经济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高标准建设空铁融合发展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大力发展临空总部经济、临空先进制造、会展商务等产业,加快航空运输、维修、通航、金融、空港能源等临空相关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鼓励高附加值航空产品研发制造。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促进与临空密切关联的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白云临空经济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力争打造成国际先进、功能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高端的国家临空产业示范区。  2.推动民科园西部两大园区建成先进制造集聚区。  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民科园西部两个各约10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铸就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依托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聚焦车辆装备和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系统集成等领域,深化建链强链补链招商,集聚产业链核心环节骨干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融通发展,培育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圈。依托智能家居产业园,巩固智能家居产业国际领先地位,实施智能家居产业质量变革工程,全面开展“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行动,建成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示范平台;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探索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全球定制之都”核心节点。  3.推动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铁路经济新秀。  围绕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广州市大交通网络体系战略,大力发展“铁路港+”产业生态圈,重点引入与铁路经济相关项目。依托周边水道,谋划打造千吨级通航功能的内河运输港口,接轨广州南沙港深水码头,以“空铁水陆”多式联运模式与南沙保税港区开展保税货物转关出口。发挥跨境铁路运输与“空铁水陆”交通枢纽优势,促进现代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城市配送、智能仓储、综合展销、跨境电商等业态发展,打造跨境商品集聚交易、中转跨境贸易、综合展销于一体的铁路经济产业园。  (五)东部:树立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发挥东部片区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心及毗邻天河智慧城、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区位优势,重点依托美丽健康产业园、和龙科技创新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重大平台,发挥极点带动效应,推动化妆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美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设施蔬菜和花卉园艺产业园,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突显“城市之肺”生态优势,加强白云山与帽峰山森林绿地系统保护,重点发展高端医养康养产业,树立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美丽健康科创门户。  1.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国际名片。  把握健康中国战略导向,聚焦化妆品、生物医药与健康两大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引进激光质子刀治疗等重点项目,积极招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海洋生物化妆品国家级实验室,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带动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聚合发展,构建全球领先的化妆品研发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华南新药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载体,强化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依托白云电商渠道优势,推动化妆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白云美湾”美丽健康产业集聚区,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全国标杆。  2.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成乡村振兴样板。  立足建设广州市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总体定位,重点建设“四带三园两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障集成区、近郊休闲农业首选区和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区。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重点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依托流溪湾及现有花卉苗木产业集聚优势,打造集生产、交易、科研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和设施蔬菜产业园。  3.推动白云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坚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于石湖供应链创新园南侧、广从快速路东侧、李坑焚烧厂西侧规划构建“技术先进、环境优良”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转,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特色鲜明、环保设施齐全、科研技术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专栏1:“十四五”时期各镇街发展指引镇街 把握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与智能家居产业园两大民科园西部园区建设机遇,发挥临空区位优势,增强江高空铁枢纽地位,补齐水陆联运短板,积极配合市、区谋划建设千吨级通航功能的运输港口。以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为牵引,以空铁融合为战略支撑,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引擎,以“智造创新,生态江高”为宗旨,将江高打造成为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通过构建“一心一城三园三带”协同互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以环境改善为突破口,全面推动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通过进一步强化数字智造、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定制3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合理布局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房地产、乡村旅游4大现代服务业,推动都市农业提质增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341”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江高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智造城。 以空港经济发展战略为主线,全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白云北部空港城。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FBO)、航空产业城、机场噪音搬迁区、机场三期扩建项目、留用地开发等壮大发展空港经济,力促航空物流产业园临空港配套产业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落户。在大力扶持辖内大型航空企业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镇域商业配套,加快在机场周边区域建设五星级酒店、主题购物广场、特色服务中心等的开发建设,打造多元产业集聚区。依托高增地铁站会展中心,强化高增地铁站周边TOD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会展经济、航空总部、国际商贸、展览展示等临空商务商贸产业。依托流溪湾与空港优势,大力发展流溪湾都市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乡村振兴“人和样板”。推动化妆品制造企业集聚,打造东华西成化妆品产业园,融入全区化妆品产业链条,发展化妆品展贸、销售、体验等高附加值环节,导入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以及检测检验等功能。 结合广州民科园核心区建设,高效推动田心、大沥、营溪、谢家庄等村城市更新工作,依托和龙科技创新谷,促成中科脑智在南方设立灵长类模型构建与研究中心,盘活和龙水库北政府储备地块和奶牛场地块的土地利用,打造城乡融合、配套完善、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创新经济高地;推进头陂村百悦百泰项目、白山村农业孵化园项目落地生根,构建东部远郊村“美丽乡村群”和高端康养业态的集聚发展新模式;完善沙亭安置区建设、推动京珠高速物流服务区智慧物流项目落地建成,打通断头路、完善周边路网框架规划,打造广佛环帽峰山站点产城融合新片;整合、升级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业与互联网+进一步结合,打造兴丰、穗丰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打造广州都市农业示范区、湾区临空智造产城融合示范镇、国际美丽健康产业基地。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商贸服务业向高端、精细化方向发展,未来主攻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美丽美妆产业和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注重区域内临空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凸显区域现代服务品质,使现代产业体系更具备竞争力。积极构建“一轴两心五区、两带两园多廊”空间发展格局,积极谋划打造临空电子信息产业园、广州智慧城市产业园、广州临空先进制造业会展中心、美丽健康产业园、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南区)、马沥物联网产业园、高教科技园、花卉现代产业园和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发展平台。 立足三元里历史文化、区位和产业优势,科学谋划“一心一核两片三区”空间格局,继续提升三元里街白云区域交往中心地位,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核心引领带动,南北两翼文化片区齐飞,三片产业集聚区协同支撑,共同打造白云区域交往中心的总体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阵列。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1+4+N”现代产业体系,即在北部打造总部经济集聚核心,推动总部经济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有效推动航空服务、高端商贸、美丽健康产业和时尚创意产业为主的都市消费产业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特色金融、会展、商务服务、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集聚三元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模式。 以打造广州西岸核心区为目标,借助华为广州研发中心项目,按照“一城两区一带”空间布局,科学谋划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为传统优势产业和时尚创意、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为重点的“1+1+X”现代产业新体系,发挥数字科技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优势。 依托白云新城建设,联合融通公司,推动部队物业转型升级改造,引进高端产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交通路网,落实轨道交通建设,统筹市政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更新开发联动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景泰。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推动“数字政府”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民性、便利性。 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和5G技术场景支持下的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计划以辛有志严选为龙头,以国际单位科技创意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具有鲜明的黄石特色的网络直播带货基地,形成供应链、产业链的全周期闭环,做大做强做优电商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积极承接“黄金围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及广州白云站建设带来的辐射效应,以地铁站点经济为依托,建设地铁经济商圈,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推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导入作为发展的重点,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制造业、工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作用。抓住田心村城中村改造的机遇,继续推进辖区其他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区域人居环境实质性改善。 以广州白云站建设、棠溪整村改造、远景路产业升级等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白云新城高端商圈优势,整合街道物业资源,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及总部经济进驻。围绕“两纵两横”,打造“两路一片区”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坚实等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立足白云新城中央商务区和西部科技走廊区位优势,借助广州白云站、广州时尚之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小坪棠涌整村改造、5G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科技应用之都”和“活力商贸之都”。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鲜明“一心四片区”(广州白云站广州时尚之都核心、百信现代商贸集聚区、小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棠涌5G+产业集聚区、粤运智慧交通集聚区)。全力构建总部经济+三大支柱产业(时尚创意、现代商贸、智慧交通)+X个新兴产业(5G+产业、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美丽健康)的“1+3+X”现代产业体系。 以“筑总部经济,创时尚商圈,建幸福美丽同和”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区域,加快同宝路片区、天健广场片区、同和地铁出口片区的发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突出质量引领,发展大健康产业、商贸文旅产业、汽车产业和教育产业四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项目建设,推进攻城拔寨项目进度,完成沙太北路、同宝路升级改造,打造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优质时尚商圈,推动区域升值;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美丽同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打造智能综合指挥中心平台,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全面建设法治城区。 立足基础、借智湾区,以更高水平的资源统筹,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探索产科融合、产服融合、产文融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新路。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医疗科研、高端医疗服务、医疗总部经济、健康大数据服务、健康培训服务等领域,以新型商贸、教育培训产业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营造产业生态、推动产城融合、加强湾区合作为导向,采取一核引领、四区支撑、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核四区两轴”的产业空间格局,以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为重心,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导入腾挪空间,打造白云区现代产业发展新阵地;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充分发挥位于白云城市中心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山水景观优势,加快推动科教、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集聚,争创白云区城市中心宜居宜业的创新活力区。积极构建“3+1”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发展以汽车+生物医药+教育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提质商贸服务业作为重点配套产业。重点布局智慧出行、汽车展贸、科技金融、数字服务、健康服务、电商新零售、科学教育等高价值链的产业项目,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一轴三片三组团”的空间格局,谋划建设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中心的产教综合服务平台、以汽车小镇为中心的汽车产业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优质电商平台和健康医疗资源为中心的健康医疗新零售集聚区。 打造生态优化、智慧引领、文化为本、绿色发展的白云城市中心。以白云湿地项目启动为发展引擎,加快白云四线等区域交通及地铁规划建设,推动优质中学、三甲医院、房地产、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落地,着力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商旅等城市功能配置及设施建设,深挖平和大押民俗历史文化内涵,整合舞火龙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促进文旅商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既有产业园区、商业中心,又有历史文化、湿地生态的白云城市中心。 打造广州总部经济白云片区、广州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云经济”与“无接触经济”的重要板块。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1+2+5”为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一个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和美丽健康两大领域,建设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科研服务、美丽健康五大板块。着力产业引进、产业优化和产业融合,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较大生产基地的企业在白云中心商务区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方位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集聚产业优势,构建“总部+基地”“总部+研发”等发展模式,加快区域产业优化和产业融合。 立足广州西岸区位优势,以广清高速为界分区域发展,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研发总部聚集区和国际高端商贸聚集区。升级原有传统鞋服产业,发展时尚创意、现代商贸两大主导产业,植入新兴数字科技,发展数字商务和科技服务两大基础产业,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现代商贸展销、时尚创意设计、信息科技服务、数字商务服务四个产业区。依托广州白云站、白云二线及广州十三号线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全面梳理辖内土地资源信息,除保留现有优质载体和预留集体城市更新发展用地外,谋划整体连片发展,重点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平台建设,导入时尚服装、时尚皮具、时尚化妆品以及软件信息、商业商务产业。 抢抓白云区加快推进广州西岸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重要机遇,依托广佛同城门户节点的区位优势,以数字经济为主导,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十四五”期间,金沙街将打造“一带一廊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优化提升珠江西航道滨江文化休闲带和浔峰山脉生态绿廊,谋划建设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商务办公集聚区、商贸服务集聚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广佛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区。 围绕广州新城市会客厅的定位,打造文化会展核心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基层治理示范街。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画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搭建跨境会议承接配置平台,结合广东实验中学和广州市培英中学提高街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会展核心区建设。依托总部企业带动总部集聚区的整体发展。基于广州市法治创建示范街、广州市示范监察站、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示范街和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统筹做好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引领基层治理示范街各项工作出新出彩。 构筑现代服务业新标杆,打造“1+2+N”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广州设计之都和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等平台建设,全力发展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突出发展法律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两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未来汽车、现代商贸和化妆品等若干经济增长点,打造现代服务业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城市更新,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构建“一芯一环三片五站”空间格局。以广州设计之都为核芯动力,沿重要交通干道,串联两大组团中的重要产业社区,形成片区产城融合环。采取“站点(轨道)+物业”模式对轨道交通资源进行上盖物业开发,谋划沿线土地的集约节约建设和发展,分别打造白云大道北和创意园(鹤边站)两个区域门户型TOD、黄边产业社区型TOD、鹤南(鹤龙站)核心商圈型TOD、彭边社区商业型TOD。 构建“一城一区一园一廊”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南部数字经济云湖竞城、北部国际铁路产业经济区、中部先进制造产业园、文旅教体生态发展绿廊协同发展。强化现代产业引领,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高能级数字经济,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为平台,以电子竞技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数字科技产业。做优高品质铁路经济,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广州起点”优势,深挖铁路及其关联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和现代物流产业。搭建中欧、中亚联运及贸易的一体化运营平台;打造集物流、商贸、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建设广东国际铁路物流产业园;打造“全球食品贸易港”;建设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做精高质量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融合数字经济等技术手段,推动化妆品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打造都市消费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经济制造。 坚持全面开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建设“世界级数字湖区”为发展愿景,着力把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为“数字中国”战略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江、河、林、田、湖”一体化生态骨架优势及位处广佛同城融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围绕“五园两区”空间布局,集聚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围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北大科技园、哈工大大数据集团、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发展,积极培育区块链、智能制造、网络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智慧民生服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提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石门力量”。 把握龙归街作为白云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立足全国首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引导传统产业转移升级、吸引新兴创新赋能,构建“一芯两轴三片四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创建“白云区新兴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城区”。以“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核芯,重点引进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谋划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总部区+中央商务区、科创智造区;打造105创新发展轴、106科技发展轴;谋划北部未来产业区、中部产城融合区、南部产业提质区;建设临空科技产业基地、时尚美业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4大基地,培育临空科技产业集群、推动时尚美业提质增效、争创生物科技产业标杆、打造循环经济新增长极。 构建以和龙科技创新谷启动区为中心点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全力促进电商产业、现代服务业升级迭代,以打造品类齐全的供应链平台集聚以及“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产业特色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格局,继续巩固大源村社会治理成果,实现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形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五大方面的全面突破,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开放创新平台为特色的基层行政管理单元。   六、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开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  (一)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1.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市“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发展成为更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依托广州民营科技园建设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同步举办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及论坛,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和百强榜单,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充分用好一流高校科技资源,加强与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工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加快建设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北大科技园、哈工大产学研城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  ——推动高水平创新型机构建设。引导区内企业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落实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负面清单”制度,共建一批机制活、效率高、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在轨道交通、美丽健康、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国外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科技合作。  ——完善高质量孵化育成载体。以特色化、集约化、高端化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提升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孵化载体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组建“创业管家—创业顾问—超级导师”多级创业导师梯队。聚焦高成长科技企业个性化需求,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配套完善的企业服务载体,打造大湾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加速器集群之一。  2.加快培育研发创新主体。  ——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落实广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计划,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五大领域未来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高度集聚,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服务,完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5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家以上,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办大事”能力。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采用政府采购、贷款贴息、科技特派员、共享科研设备和仪器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科技型企业,不断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充分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活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云聚英才”计划,推动五大引才聚才工程,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驿站、人才大厦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流聚才引才育才综合平台,力争5年内全区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翻一番,进入全市前列。坚持引才引智引技与引进产业企业相结合,扩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精尖缺”人才及其团队,建立专家智库。创新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支持民营企业自建商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民企高管。用好区内职业院校资源,创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优化安家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税收优惠等组合式服务。新建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办好“青创杯”白云分赛场、“云创杯”等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3.加强创新要素支撑。  ——构建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谋划建设中国民营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支持民科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综合实验区。集聚一批技术转移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定期举办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引进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和优质项目落地,促进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以赛代评”机制,增强科技信贷供给,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配置。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完善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搭建企业改制上市“绿色通道”,助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鼓励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多元化发展,开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组合金融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科技保险市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满足科技保险公司及人员需求的科技保险创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  4.高标准建设重大发展平台。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一园一城一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示范园区,推动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推动广州民营科技园3年内完成核心区整体收储,5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倍增,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营收达200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以上。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四带三园两大集聚区”,打造“菜篮子”保障集成区、都市休闲农业首选区和新兴业态集聚区。加快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广州西岸、和龙科技创新谷等平台发展,支持镇街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联动发展、赛龙夺锦,确保每个镇街都有重大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图2:“十四五”时期白云区重点谋划连片产业园区(略)  5.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深入实施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和市“八大提质工程”,实现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例达70%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8%以上,实现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例达70%以上。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等五大领域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轨道交通、临空经济、美丽健康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互联网赋能带动产业升级,加快推动化妆品、家居、皮具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在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灯光音响等领域发展服务型制造,建设全国化妆品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统计,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发展,聚集建筑企业龙头总部,打造千亿级的产业。专栏2:先进制造业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建立完善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面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五大领域,加速对接先进地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研究院,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等平台创新支撑能力,体系化建设创新应用试验场,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 构筑未来产业先发优势。推动氮化镓、氮化铝等新材料率先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行业规模化创新应用,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链。建立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助推车载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等研发制造,加速催化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产业。强化新基建市场需求牵引机制,发展与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建设密切联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产业。依托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等创新资源,推动神经技术突破、可穿戴设备变革等,培育壮大类脑智能产业。发挥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研究优势,规划建设广东省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政产学研协同推进激光质子刀、离子注入机等技术创新,驱动激光等离子体产业体系建设。 高端装备产业 聚焦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先进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打造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强化广州地铁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聚焦车辆装备和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系统集成等领域,深化建链强链补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圈。支持企业与广州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行业优势主体深层次合作,组建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联合体,创建技术创新中心。 智能定制产业 推动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灯光音响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增强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培育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家具制造等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整体提升产业运营质量和效率。探索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鼓励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协会商会参与或主导定制产品标准制定,打造“全球定制之都”核心节点。在家具、服装等领域建设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形成设计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新态势。 美丽健康产业 推动化妆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引进原材料、彩妆、洗涤、护肤、包材等细分领域优质项目,擦亮“白云美湾”区域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化妆品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化妆品产业研究院,打造研究产业集群,支持港澳台等地权威检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检测认证结果互认范围,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化妆品研发和检测体系。学习“众陶联”经验,打造化妆品产业供应链平台。引导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特色化发展,加快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剂型改造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CRO、CMO等新模式为着力点,促进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华南新药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载体,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 新材料产业 以围绕高端、应用对接为重点,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壮大发展有色金属、先进化工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保持本土企业在高性能密封胶、塑料改性添加剂等领域领先地位。培育发展高性能、高品质金属3D打印材料,加强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研发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金属粉末。开展新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对接,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性骨干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研发生产以围绕高端、应用对接为重点,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壮大发展有色金属、先进化工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保持本土企业在高性能密封胶、塑料改性添加剂等领域领先地位。培育发展高性能、高品质金属3D打印材料,加强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研发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金属粉末。开展新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对接,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性骨干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法律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会议展览等服务业。优化“一个总部、五个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和供应链平台。强化金融的血脉作用,制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做大做强白云金控等平台,积极引进银行、信托、保险、证券、风投等金融机构总部和龙头企业。依托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抓住广州创建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多产业圈层的临空经济。力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例达70%以上。专栏3: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两大行动发展计划 激发传统优势服务业新活力 推动航空服务业能级提升,促进现代航空配套服务业集聚,重点发展航空总部、航空营运、航空商务、航空物流等航空型服务。积极布局现代物流业,提升“空铁水陆”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水平,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普洛斯·广交白云综台物流基地等项目推动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智慧仓储等物流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培育基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业态。 壮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航空金融、汽车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大力发展会展服务,加快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载体建设,推动高端会议会展高质量发展,促进会展业与航空、金融、商务、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外资会展会议企业在白云设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鼓励国际会展会议组织在白云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会展业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强与港澳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专业设计。推动“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实体化运作,在白云新城商圈建设全国直播电商之都,在广州设计之都建设国际设计品牌集聚地。   ——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种养殖、深加工以及总部销售、都市观光等产业,建设万亩设施蔬菜、万亩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园,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快空港文旅小镇二期建设,打造成为展示全国、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做好“农业+”生态、电商、旅游等文章,在流溪河、巴江河、帽峰山沿线周边打造一批高质量农业公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电商基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积极推动北斗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智慧三农信息管理系统。专栏4:现代都市农业四大产业发展重点重点产业 设施蔬菜产业 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发展。集约规模流转乌溪村、竹二村、龙塘村等多村连片耕地,加大农业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建立集中连片、长期稳定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有效供给为核心,加快白云区蔬菜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创新,集成设施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贸易、休闲体验、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设施蔬菜产业园,加大田头冷库、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加工配送中心、交易市场和科研中心落地。 都市智慧花卉产业 大力发展都市智慧花卉产业。以花卉种质资源与渠道市场为产业核心建设开放式花卉产业格局,搭设智库研发、国际交流、孵化转化三个平台,构建名优花卉生产、产品生产示范、主题研学旅游、种苗繁育供给、技术标准数据、质量检验检测六大花卉产业集群。以花卉龙头企业引导花农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花卉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花卉生产和销售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以打造流溪河花卉休闲观光带,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都市观光旅游典范,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与综合效益。 生猪养殖产业 推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依托钟落潭镇沙田林场和陈洞地块,规划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形成“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生态农牧示范园,充分保障全区“菜篮子”产品猪肉供应。 农产品加工业 拓展延伸农产品加工链。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大户、专业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市场拓展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央大厨房”,构建农副产品超市餐饮业产销一体化、冷链安全、电子交易商品等主副食品配送网络,建立供应广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配送系统。围绕绿色优质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果蔬产品、水产品、休闲食品开发,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6.构筑广州数字经济新标杆。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引导和培育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等环节产业化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5G通信技术研发与商用。加快发展高端软件,鼓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研发,发展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与教育软件。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集聚,推动区块链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加速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交互引擎、数字特效、全息成像、裸眼3D等数字创意关键核心应用技术集中攻关。培育发展数字消费、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高端装备、家具制造、新材料与精细化工、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发挥服装、化妆品、皮具等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形成“1+3+N”模式2,推动集群内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直播电商规范发展、提质增效,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一站式”直播基地、电商人才培育孵化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头部网红、头部直播电商机构、MCN机构,打造全国直播电商之都。加速文化旅游、交通出行、商业零售、医疗卫生等场景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支持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  (二)提升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强化湾区枢纽集聚力。  1.打造国际空铁水陆综合枢纽。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推进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和第四、第五跑道建设,着力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配合推进T3综合交通中心建设,将高铁、城际、地铁植入机场,实现与珠三角枢纽机场高铁互联,增强人流、物流中转和集散能力。配合推动白云国际机场服务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织密国铁、城际轨道、地铁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加快推进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广州白云站、广湛高铁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谋划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块功能融合布局,强化铁路资源连通“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的功能。推进广清城际等城际轨道项目建设,加快地铁11号线、12号线、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等项目建设,实现镇街地铁全覆盖,5年内实现建成地铁总里程达180公里以上。  ——构建内通外连的畅通路网。畅通内循环,健全“十一横九纵”区域协同骨架路网,疏解优化白云东西向交通,推进交通微循环建设。优化外循环,构建“十一高二快”对外交通主通道,加快广佛同城衔接路网建设,推动白云区与大湾区东西两翼和北部城市实现快速通达,打造覆盖大湾区城际及市内接驳公交线路网络,5年内实现建成道路达2200公里以上。  ——加快补齐水运发展短板。填补水路运输空白,建设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配套水运码头(白坭河码头),谋划珠江西航道游轮港。重点加强滘心港口、巴江港口建设,提升珠江西航道通航能力,完善水陆集疏运系统,推进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等船舶运输组织方式。  2.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优化物流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物流总部基地,促进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整合集聚,增强现代物流总部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物流企业集聚发展。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打造“一大物流枢纽”核心,加快综合保税区南区物流基地、石湖智慧供应链总部基地、神山港湾式物流基地、钟落潭港湾物流基地、广物国际物流基地“五大物流基地”建设,推进人和镇城市配送中心、良田快递分拨配送中心、大源云仓配送中心等“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多层次“1+5+X”物流空间布局。  ——支持物流创新发展。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创新发展多式联运,重点发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和铁海联运。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联运技术和装备升级,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节能低碳发展。引导和鼓励交通物流、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物流运营平台以及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业务协作,通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多种物流资源向综合交通枢纽集聚。实现从物流集散地向“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国际物流中心蜕变。  ——支持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与综合交通、制造业融合的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交通运输、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营物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  3.打造国际信息枢纽。  ——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以白云有线广电网络为基础整合推进“一张网”建设,深入推进光纤网络覆盖,实现主干网、接入网等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加快城中村“光纤改造”工程、“村村通光纤”工程,消除宽带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确保重要交通枢纽、主要行政、文化核心和热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满足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典型场景应用需求,5年建成5G基站1.5万个、应用场景达2000个以上。着力夯实物联网感知设施,扩大窄带物联网络(NB—IoT)覆盖范围,加速推进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推动窄带物联网络技术在智慧社区、智慧“城中村”等项目中的数据采集、聚集应用,加速智能抄表、智能停车、智能家居、水务监测等业务应用推广。建设生态高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智慧白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环境及搭建基础管理平台,建设灾备中心,提升容灾备灾和系统及时恢复能力。  ——建设白云公共数字平台。深化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依托政务云服务平台新建及更新各部门业务系统,推动已有业务系统逐步向云平台迁移。完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和交换,构建全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完善视频云平台,整合全区现有视频资源和市有关视频资源。建设物联网平台,加强智能终端接入管理、数据采集和解析。建设融合通信平台,实现传统信息化业务与语音、图像、视频等实时通信。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将各类时空信息在一张图上进行叠加整合,实现时空信息的完整展现。建设AI应用平台,为各类业务AI应用提供能力支撑。  ——打造数字要素流动试验田。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和数据隐私保护制度体系,规范数据收集、处理、开放、共享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制定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数据机构数据开放计划和数据资源清单,建设公共数据开放目录,以数据开放共享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各行业数据资源利用,加快推进数字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全面提升多领域、规范化数据开放利用价值。  4.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提升交往空间承载力。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白云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文化馆新馆等地标性建筑打造国际交往承载地。依托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将各类主题会议会展、文化交流、鉴赏活动常态化,构建集商务洽谈、旅游休闲、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加强国际交流互通。  ——集聚国际交往资源。发挥空港优势,整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载体资源,搭建跨境会议承接配置平台,积极引进港澳会展组织机构、国际品牌展会、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项目,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全球市长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学术研讨、行业峰会等高端会议,增强国际交往能力。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实施华侨华人人脉涵养计划,织密侨务对外合作新网,打造白云侨务活动新品牌,对接不同地区海外重点华商,打造侨务招商引资品牌。  (三)塑造高品质城区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1.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推动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司法行政保护协作机制,落实知识产权边境与内陆全链条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各级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实施,重点培育和扶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健全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向经营专业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技术经纪市场,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以及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的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形式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双创”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把握双创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形成高效便捷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升级提质一批双创基地,引导区内孵化器向专业型、投资型孵化器转型,支持优质孵化器做大做强,提升科技孵化器发展质量。支持综合性孵化器提升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孵化器群落。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利用存量空间,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增强创新创业孵化功能,支持孵化器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办好白云创新创业大赛、双创系列活动,打造双创活动高端品牌。  2.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全领域革命性流程再造,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优质高效服务链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退出通道。积极构建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续抓好“掌上税务局”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加快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水电气接入服务与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推进业务流程改造,大力推行容缺补正、备案管理、豁免审批等告知承诺办理方式,创建全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先行示范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智慧白云“1+1+N”平台体系,全覆盖应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动城市治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营造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实行“包容、审慎、开放”的监管模式,实施包容期柔性监管,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做好企业贴身服务,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企业建议、咨询、投诉平台。推动全国工商联将民科园纳入“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实行重点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拓展信用报告和信用承诺应用场景,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信用联合奖惩“一张单”,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事中事后监管、招投标等业务流程,形成部门联合奖惩机制。  ——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竞争政策与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发力度,禁止设置歧视性准入条件、歧视性补贴政策。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非法集资、诈骗、制假侵权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和监管力量下沉,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畅通执法监督渠道,发挥公益诉讼制度在促进依法行政建设中的作用,督促行政机关执法规范化,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健全市场主体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参与权。  ——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环境。全面提高市场开放度,落实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服务业为突破口试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率先探索“非禁即入”制度落实,推动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加快外资商事服务“跨境通”推广应用,加强与口岸单位系统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共享应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3.建设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各条管控底线,精准配置空间资源,实行减量发展、适度发展、留白增绿。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充分衔接“三线一单”空间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探索规划“战略留白”,保护和活化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推进土地储备及成片连片开发,5年内完成国有产业用地出让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开工产业项目200宗、盘活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350万平方米以上,充分保障各类项目用地需求。统筹推动基本农田、耕地连片,通过工程措施将零星分散农用地调整为耕地,为全区零散基本农田整合提供空间。创新区级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提高村集体和农户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品质。坚持“全周期管理”意识,健全区级城市更新全周期管理体系,统筹做好土地收储、产业布局、公建配套、基础设施等整体规划。对标一流,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品质生活圈。实施精品工程,打造高品质城市景观带和景观节点,继续推进花景建设,擦亮“花城”广州名片。建设精品街区,打造样板示范路,整合活化利用历史遗迹,实现“一道路一特色一景观”。坚持规划管控下的更新改造公开化、市场化、规范化,规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纵深推进“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等九项重点工作,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旧村改造5年盘活24平方公里以上存量土地,拆除违法建设5000万平方米以上。常态化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城市品质进步标杆。  ——建设“精明发展”智慧城市。提升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5G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逐步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加强提高水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全面完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构建“大、中、小”海绵设施系统,全面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建成区雨污分流率达90%以上;加强电力供应保障,供电能力每年提升5%。完善“五纵五横”燃气管网,推进管道燃气入户发展,提升全区管道燃气用户覆盖率及报装率。打造智慧城市治理技术平台,加快重点领域和区域示范应用,规划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卫生、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园区和项目建设。完善“四标四实”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安全、生态监管、污染防治等基础社会治理数据互通共享。  ——构建美丽绿色生态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严格保护山体森林、流溪河流域农林生态,突出广州“绿肺”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保护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推动白云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提升珠江、流溪河两岸环境品质,高标准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白云特色的“万里碧道”,5年内实现碧道总长500公里以上。展现“水城交融、林路相随”秀丽生态,争创生态城区、森林城区、花园城区样板。  (四)深化再改革再开放,增创服务发展新动力。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再出新再出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优质供给,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大力破除低端供给,坚决出清污染产业。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推行质量发展、标准化等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等领域质量监管,提升全区供给质量水平。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信息化成本、物流成本等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落实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政策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执行省、市降低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单位费率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金融发展谋划,制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生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特色产业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业态,推动金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中小民营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并按规定进行宗地分割使用的有效机制,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与新型产业用地(M0)供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探索完善村集体建设用地产业导入模式,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财政奖补激励措施,试点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有效衔接,试行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视同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职称。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者专业技术人员与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加快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衔接。  ——深化公有企业公有资产改革。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支持国有经济在基础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区域中发挥主导作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区属国有企业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培育2—5家上市公司。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全面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镇街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固化率达100%。  ——推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改革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制定实施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一揽子政策,从要素配置、应用场景、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统战工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设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广东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基地作用,建设全国首个以民营科技为特点的综合展示服务平台,打造“两个健康”示范点,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集体资产、民生服务供给、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同向同进、相互衔接、协同配套,每年重点实施10个改革项目,提高改革综合效能。深化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改进优质学校办学和学位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办学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新办学校质量,快速提高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总量。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基层党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全市重大影响力的创造型引领型“白云改革”品牌。  2.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美食经济、颜值经济,推动消费向定制化、时尚化、高端化发展。高标准打造特色商圈,将白云新城、新市、同和、京溪等商圈打造为一流商圈,推动嘉禾望岗、三元里等优质时尚商圈提质升级,打造美食地标、精品旅游线路等都市文旅商圈,做强汽车、化妆品、服装、皮具等专业展贸商圈,建设白云站商圈为区域级消费中心,推动农村地区消费高端发展,提升镇域商业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传统消费,培育国际消费能力,发展国际“购物节”“汽车文化节”等消费平台,培育个性定制、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加强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营造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力度。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谋划布局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代表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应急等领域,加大民生和生态型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养老、托幼、优抚等保障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重大平台与重大工程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金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不断夯实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硬件基础。深化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持续谋划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优化投资结构。  ——强化全区招商使命担当。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拓宽招商引企渠道,对招商部门、团队内非公务员岗位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创新物业招商工作机制。坚持对内挖潜和对外招引相结合,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联动审批制度。完善项目落地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项目代办代建工作机制,启动“先建后验”试点,探索企业“供地即开工”模式。加强招商资源整合,整合境外资产,将云港国际打造为白云招商引资、国际交往的窗口平台。加强同国内外商协会、专业机构以及省、市有关部门合作,主动链接国家、省、市大型招商平台,对接高端要素及资源。全力办好招商引资活动,高水平打造招商推介平台,营造良好引资引技引智氛围。面向重点发展产业实施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以商招商。  ——积极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等政策红利,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支持高附加值、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逐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规模,推进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巩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欧班列始发地等平台对外开放优势,推动通关更加便利,及时解决收汇难等问题,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关键节点,发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的作用,以优质涉外法律服务助推外贸发展。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做大做强中欧精品班列,推动中欧班列运营单位申请设立出口监管仓、外贸经营权,建立与国外政府贸易促进机构和相关企业、市场对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中欧班列运营+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园运营”于一体的贸易带动型商业模式。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开展保税货物多式联运,探索“公铁联运”转关出口,鼓励跨境电商专列出口。发挥区内化妆品、皮具、服装专业市场优势,做强“专业市场+跨境电商”模式。以中港皮具城为试点,打造市场采购贸易重点项目,培育成为广州市5家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扎实做好双向投资促进工作。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探索“非禁即入”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打造承接外商投资项目的载体,从建设用地供应、人才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保障服务,促进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外资合法权益保护。鼓励企业瞄准国外市场“走出去”,挖掘提升与东盟、非洲、中东欧、西亚国家的合作潜能,形成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开放“大平台”。  3.坚持落实高水平区域合作。  ——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白云所能”,以“湾区通”工程为牵引,推进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站等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机制“软联通”。加强设计、法律、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探索共建共享大湾区重要科研和创新平台,探索“大湾区孵化+园区转化”协同发展模式。深化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持续实施以“六计划一保障”为体系的支持港澳青年来云发展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重要承载区。  ——全力服务广州深圳实现更高质量的“比翼双飞”。用好省同等力度支持广州以及特事特办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改革协同、工作衔接,在支持服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中拓展白云发展新空间。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枢纽功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推动两市交通物流互联互通,共同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加强与深圳兄弟区的学习交流,率先复制应用试点经验,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白云新城等重大平台与深圳各区优势产业精准对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物流大网络,助力广州深圳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全力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服务“一核”主引擎建设,共建共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深化与珠三角城市在创新、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以“白云—南海”高质量发展融合平台为主抓手落实广佛同城合作,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和“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服务“一带”主战场、“一区”新标杆建设,推进与粤东西北城市对接合作,落实广清一体化部署,加强旅游、农产品等绿色领域合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治理经验共享。  (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白云。  1.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高标准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搭建“一平台四中心”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区级架构,推动区、镇街、村居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为2022年下半年广州一次性高分通过复审验收、争当“试点合格城市”“试点模范城市”作出白云贡献。  ——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以“白云信访门市”为基础,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白云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镇街全覆盖,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公证、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的衔接,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跑一地”,完善“法院+工会”和“人社+工会”劳资纠纷诉前、裁前化解机制,促进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创建新时代“枫桥式镇街”和“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健全和完善白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全力提升社会心理疏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村”综合整治延伸扩面,将大源村打造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基层治理创新示范村。建立健全群防共治机制,打造“一镇街一群防共治品牌队伍”,擦亮“白云快递小哥”等基层治理品牌。实施“平安网格”创建工程,丰富网格“五长”微治理模式内涵,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沟通群众、汇聚民意、协商共治、解决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完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乐融白云”服务品牌内涵,持续优化来穗人员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精心打造具有白云特色的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的融合服务平台,引导推动来穗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出租屋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栋长制”,探索推广出租屋协同共治第三方代管模式。  2.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  ——建设城市运行智慧大脑。整合各部门、各领域、各区域的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承载城市运行监测、事件管理处置、决策分析、应急指挥等业务为一体的智慧大脑,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态势监测、可视化展示、事件预警和专题分析,为城市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以智慧大脑为核心,建立“区—镇街—村居”三级的联动协同、指挥调度、综合评价指挥运行与联动体系,实现“基层信息上得来、全局态势可感知、综合业务协同办、应急事件协同调、职能部门综合评”的宏观管理与精细治理相协同的联动机制。  ——市容市貌换新颜提升城区品质。推动城管监控指挥系统扩容升级,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城市执法等专业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实现城中村、内街内巷、水域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建立健全区、镇(街)、村三级一体的城乡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理顺环卫管理权责。完成垃圾运输、河涌保洁环卫作业质量规范汇编,形成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落实公厕卫生保洁管理质量标准,完善环卫公厕日常监管制度,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深化公安城管联合执法,确立日常执法与专项行动互为补充的联合执法模式,推进“六乱”常态化治理。推动“五路一城”等核心区域景观升级,持续推进容貌示范社区等示范点创建。强化户外广告招牌信息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实现户外广告和招牌智慧化管理。  ——依法打击违法建设。落实违法建设拆除行动计划,力争拆违5000万平方米,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控新增违法建设,分类有序处置存量违法建设。统筹推进违建治理工作,坚持违法建设治理与环境治理、还绿于民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改造连片开发、产业转型升级、扫黑除恶、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严格落实属地镇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四个最严”控违措施,对新增违建按照快速查处流程立查立拆。提升控违专业能力,强化违法建筑物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融合多元数据,构建高时效、高精度的违法建筑三维数据系统。以城乡基础网格为依托,完善网格化巡查制度,实现违法建设的有效管控和精准打击。  ——努力打造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区。推进垃圾分类社区志愿服务,发动党员、志愿者、环卫工和保洁人员站桶督导。制定奖惩机制,引导居民习惯养成,形成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建设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推进垃圾智能分类监管。升级改造分类基础设施,按照“绿化、美化、亮化”要求,优化分类收集房、投放点,提升居民分类投放体验。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全区垃圾分类城乡一体,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中村、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  3.筑牢平安白云智慧立体防线。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持续深化维护国家整治安全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加强各类阵地建设管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决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风险、一般风险化为政治风险,坚决守好守住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禁毒工作示范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打击黄赌毒、盗抢骗专项行动,实施新一轮压减警情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案件类警情在全市占比逐年下降、“万人日均警情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统一权威、高效智能的指挥新体系,强化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完善分级响应与属地为主相结合的应急处置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构建镇(街)、重点单位、高危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创新实战化应急演练。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工矿商贸、特种设备、危化险品、管线燃气、地质灾害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  ——强化网络安全。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城市网络信息安全运维保障中心,保障智慧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云计算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终端设备及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运维与协同防御指挥,实现网络安全管理“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支持安全运维、安全咨询、安全认证等安全服务商协同推进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4.奋力开创民主法治建设新局。  ——深化各级民主建设。实现民主议事厅建设全覆盖,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和“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区委、区政府部门同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对口联系和协商制度。  ——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开展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考评,强化区级法学会机构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等,深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畅顺“两法衔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持续巩固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法律援助活动,做大做优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完善党政主导、工会运行的职工维权机制,打造“法院+工会”“人社+工会”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品牌。加强全社会法治宣传,重点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努力将白云打造成为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中心城区之一。  (六)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打造经典时尚魅力白云。  1.全面推进凝心聚魂工程。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完善多层级学习、全覆盖宣讲、大众化阐释的理论武装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织开展白云劳动模范评选。高标准建好用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讲好白云故事。  ——深化全域文明创建。落实基层宣讲骨干、宣讲阵地和宣传平台一体化,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建设“文明白云”。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激发社会正能量,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全域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敢想会干、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新时代白云精神。聚焦“五个认同”,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高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机制,深入推进三元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办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加强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深入挖掘和梳理白云区岭南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岭南文化传承活化体制机制,推进岭南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精准衔接。重点扶持扒龙舟、醒狮等白云区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推动广式红木宫灯、广式硬木家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新增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对非遗传承人培养进行专项财政补贴。依托重点文化文物单位、岭南文化展馆、艺术画廊,加强白云区岭南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培育一批岭南传统文化创意领军产品品牌。加强对白云区内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岭南文化研究成果和岭南文艺作品,充分彰显白云区岭南文化魅力。  ——完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加快白云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文化馆新馆和白云区工人文化宫建设,高水平建成白云新城现代化文化核心区。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建设党群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着眼打通“最后一公里”。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等新方式,建设全面感应、立体互联、共享协作的智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科技馆。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镇街一综合体育场馆”,夯实“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细化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根据各种特殊群体的不同特征,从服务空间、服务设施、服务形式、专职服务人员及培训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提升,不断满足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多种适合特殊群体的阅读资源,提供适宜的阅读空间,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进郑仙诞旅游文化周等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发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动白云区传统文化传播。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庆”形式,深入挖掘白云特色符号资源,整合民俗活动资源,突出展示地方特色形象。做大做强“桃花雅集”、“云·飞扬”白云欢乐文化季、北村粤剧墟、神农草堂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品牌,把白云区公共文化活动融入羊城之夏、南国书香节等重大系列活动,借助节庆开展阅读推广,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  3.打造白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打造白云文商旅融合新品牌。坚持以商承文,引进培育商旅文融合企业、品牌,深化文化、餐饮、旅游与体育、娱乐、竞赛表演、酒店会展等行业融合,激发文商旅融合消费潜力。引导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优秀文化资源、艺术创意元素更多融入商业空间规划设计,丰富商业空间文化内涵,打造文化体验式商业载体。打造“特色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三元里皮具商圈、云湖竞城、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松园广作家具博物馆等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线路。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挖掘白云区非遗、古村落、古建筑、历史名人、民俗等资源,策划白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广州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时尚品质发展。依托广州白云站建设,推动广州时尚之都规划与建设,结合白云区化妆品、服装业、皮具业等时尚产业发展,将文化融入时尚设计、开发,做大做强广东时装周品牌,提升白云时尚文化知名度。  ——点亮白云设计之光。依托广州设计之都举办大师对话论坛、国际创意展览、设计成果会展,吸引和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设计产业集群。加快国内外著名设计企业集聚,打造广州首个B2B设计服务共享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  ——全力提升电竞能级。进一步完善电竞产业生态,引进电竞产业链上、中、下游龙头企业,夯实游戏研发、内容制作、赛事举办等领域产业基础,培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广州原创电竞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加快云湖竞城电竞产业园建设,完善电竞特色商业配套等功能,打造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电竞体验街区。  ——助力动漫扩容提质。大力推动白云区动漫产业补链、强链,构建白云区动漫产业生态圈,打造大湾区动漫产业新高地。推动白云区动漫产业与服装、鞋帽、美妆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原创动漫IP与区传统优势制造业在品牌授权和衍生品制造上达成合作。  ——创新发展体育产业。整合文化、体育和广电资源,大力培育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引领健身休闲旅游发展,培育一批集现场观赛、参与体验与参观游览的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依托省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着力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谐美丽生态白云。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速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引领乡村产业特色发展,做精做细以“农业+”生态、电商、旅游现代都市特色精品农业,协同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打造精品乡村民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产业。打造钟落潭大健康产业特色、太和山地休闲特色、江高岭南水乡特色、人和空港特色四张名片。  ——建设岭南都市宜居美丽乡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把钟落潭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流溪湾“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和三大美丽乡村群打造成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标杆。推动钟落潭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工作,促进“以镇带村”一体发展。深入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基本解决宅基地“一户多宅”、农村违法建设问题,不断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现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规范有序、管控有效。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建设。  ——壮大“三农”人才专业队伍。加大力度培育新一代爱农民、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民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开展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促进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带头人队伍,提升主体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地承包仲裁等人才队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和弘扬我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具有白云特色的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培育造就新时代精勤农民。  ——建设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格局。构建“家底清晰、民主有序、财务规范、资产增值、立体监督”的治理体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集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产权保护更加有效。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化党组织对民主议事的指导,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报告”制度,构建党建引领的民主协商议事体系。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村社银行账户监管。加强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集体“三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深化“白云模板”线上线下多重监督渠道建设,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省新一轮对口帮扶和“万企帮万村”行动,完善东西部协作、省内外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合作、转移就业、消费扶贫、民生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落实兜底保障。创新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流动等模式。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创建广东省减贫治理综合改革试验区。  2.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企业自治、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局面。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  ——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巩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衔接落实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完善污染源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蓝天行动”,突出臭氧污染精准治理,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能力,强化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环保监管和综合整治,加大对机动车等移动源和扬尘等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方案,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持续推进“碧水行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与网格化治水机制,做实4个地表水考核断面、39条黑臭河涌、重点一级支流污染水体治理及长制久清常态化管护工作,保障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等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推进广佛跨界主要河流、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绿色生态水网,打造人水互动的美丽水岸。扎实开展“净土行动”,推进实施土壤分级分类管控,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工作,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来源,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治理。  3.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增强绿色供给,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使用环保原材料、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绿色包装,引导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加强对包装印刷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开展绿色回收,鼓励企业开展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处理。  ——推进衣、食、住、行等领域绿色化。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餐饮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餐具、更多提供可降解打包盒。倡导珍惜水、电等资源能源,树立爱粮节粮等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推广绿色服装,遏制将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作为服装原料的行为。倡导绿色居住,引导家具等行业采用水性木器涂料、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等环保型原材料。鼓励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环保出行,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幸福宜居共享白云。  1.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兜底网。  ——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重点群体创业政策扶持,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全面推进“双到双零”就业援助服务。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计划,推进“粤菜师傅”实践示范基地、“广东技工”白云区技能人才数字化平台、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进一步发挥白云工匠培育工作室功能,打造技能人才摇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监督、指导和服务,推进劳动合同智慧化管理,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孤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组织数量增加。深化殡葬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殡葬服务。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正确引导居民住房健康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住房。  ——增强“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深化“3+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24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深化“家政+养老”融合发展,基本建成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力度和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体系,增强家庭养育照护服务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规范机构服务管理,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快退役军人服务站场所两室一厅一墙规范化建设,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专干培训,提高服务退役军人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积极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优抚对象信息采集、社保接续、应急救助资金申请、退役军人信访方面等工作,让“双拥模范区”成为白云品牌。  2.推动优质教育供给再升级。  ——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打造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北部覆盖延伸,确保乡村教育振兴取得实效。完善集团化办学整体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加快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永平校区和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渠道,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民办教育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稳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改革工作。持续构建“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谋划好后“5080”时代新篇章。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育人工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加强与省市名校、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等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提高干部教师管理水平,强化师资智慧化管理。持续提升学校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水平,打造高水平规范化体育运动基地,重点打造高水平艺术团队。有序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现智慧白云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常态化应用,争创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3.稳步筹划健康白云新篇章。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力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积极引进省市及三甲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多渠道办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市优质医疗卫生项目落地实施,扩建区中医医院。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东部南方医院医疗联盟、西部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中部一轴两翼多点的“中医长廊”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区属公立医院竞争力。加快特色中医药强区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医护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育长效机制,提升医疗软实力。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防协同机制,提升妇幼保健、医养结合工作水平,推动白云特色“一元钱看病”项目落地开花。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建设覆盖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推广不随地吐痰、正确规范洗手、室内经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好习惯。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引导群众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精准宣传和健康干预妇女、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人群及其关注的健康问题。  4.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再强化。  ——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做好医院、隔离酒店、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等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和重大公共活动疫情防控。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健全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机制,完善紧缺急需物资储备清单目录和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推动建立政府储备、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全力配合做好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三期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东省暨广州市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建设。  5.筑牢食品药品安全新防线。  ——确保食品供应充足。保障“粮袋子”安全稳固,全力抓改革、补短板、强监督,确保“米袋子”货足价稳,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点工程建设,依托江南果蔬市场、江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和配送。坚决打击农业领域捏造、散布重要农产品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价格过高上涨等不正当行为。  ——守好饮食用药安全防线。深入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战略,用5年左右时间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八大现代化治理体系,扎实开展十项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构建社会共治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七、强化组织统筹,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决策咨询制度,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深入推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覆盖推行“党支部建在经济社、业委会和网格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化五级基层组织治理体系,持续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擦亮“4+5+1”基层党建制度、换届选举“六公开”、村级组织员等党建品牌,高标准完成村社“两委”换届选举,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两个三年整顿”,优化构建“选、育、用、管”闭环管理系统,全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领头雁”队伍。优化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站)功能,打造一批集党务、政务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示范点。大力提升机关、国企、学校等全领域党建水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按照“忠诚干净担当”选人用人,锤炼干部“七种能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3.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完善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破解“一把手”监督和班子成员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巡审融合”工作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纠治教育医疗、招生就业、养老社保、水环境治理、征地拆迁、执法司法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4.凝聚建设合力开新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工青妇、关工委、老同志和社会组织等更好发挥作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化云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海外联谊交流,筑牢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魂、梦”。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1.加强规划衔接。  建立以本规划为战略导向的经济治理体系,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区各类规划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加强与各专项规划与镇街规划之间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间安排科学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各类专项规划为骨架,以镇街规划为基础,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2.加强监督考评。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指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协调,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解决规划实施问题的对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落实。专栏5: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序号 上级要求列入规划事项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扩大就业工作 社会保险事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水污染防治工作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文物保护事业 全民健身事业 应急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 药品安全工作 妇女儿童家庭工作 残疾人事业   上述事项为上级要求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项,需制定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予以推进落实。  (三)加强要素充分保障。  1.优化土地供给。  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实行全区土地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开发,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全力保障区“十四五”时期区重大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发展用地需求。  2.加大资金统筹。  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预算管理,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政策项目支撑。  1.强化政策引导。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枢纽门户、营商环境、空间布局、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  2.强化项目支撑。  发挥重大项目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加强与年度投资计划和滚动计划相衔接。实施横向、纵向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合力。注重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并举,切实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推动审批手续简化和资源优先配置。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透明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  附件: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docx注释:    1:“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1”指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2”指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第一个“4”指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二个“4”指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N”指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2:“1+3+N”模式指每个行业组建“平台+行业解决方案商+龙头企业,协同N个数字化转型生态伙伴”联合体。   3:一平台四中心指: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平台,区级矛盾调处纠纷化解中心、区视频应用中心、网格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云府〔2021〕16号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