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的进化分支实在太多了。
牙齿是所有动物中最多的蜗牛;智商超高,爱好揍鱼的章鱼;婀娜多姿的海蛞蝓;总体长可达13米的南极中爪鱿......啥玩意儿,软体动物都想掺一脚。(南极中爪鱿我之前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
今天这些常规的路线,咱们都不讲,来说说已经灭绝了的菊石亚纲。
菊石从中奥陶世一直存活到了晚白垩纪那颗让地球宕机重启的大陨石。在这个意外发生之前,菊石家族一直欣欣向荣,种族数量和物种丰富性都是非常巨大的。在古生代中,菊石更是占据了中级生态位,化石数量远远高于同时期的辐鳍鱼类30倍不止。
现在在某宝搜索化石,菊石和三叶虫的化石依然多的离谱,仿佛在地球下次大灭绝前都不会脱销。
这么庞大的种群和丰富的数量,自然也就滋生了许许多多的奇葩。尽管没有“塔利怪物”那么让人不知从何入手,但菊石科的成员们,对自己外形也是有够随意的。
就在2020年11月,外媒CNET报道了由纽约雪城大学的Linda Ivany教授和研究员Emily Artruc对一种菊石物种的最新研究,这就是最大双菊石(Diplomoceras maximum)
最大双菊石体长最大为1.5m,与现存的头足纲动物一样,它拥有很多的软体触手,光看前端倒是与乌贼差距不大,但它背上了一个形似回形针的钙质硬壳。这里插一嘴,
菊石与角石和鹦鹉螺尽管看起来类似,且都属于头足纲,但是分属于不同的亚纲,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近。
菊石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四期,正常菊石就是这样一个旋一个旋的叠加。
最大双菊石也遵守着这样的规律,但是它们的形状实在特异。一开始都是带旋的,但是普通菊石开始叠加旋的时候,它的螺壳就开始直愣愣的伸长,直到10多年后,才会开始第二次加旋。一直到成为完全体,最大双菊石得经历大约200年!要知道现今还存活的头足纲动物,都是带壳的鹦鹉螺,寿命为20年左右;乌贼和章鱼,它们的平均寿命仅有5年。
关于它寿命的推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当研究者检查螺壳时,他们发现螺壳表面有一层一层的纹路,再检测了碳和氧同位素后,他们发现同位素信号中存在重复的模式,说明这些纹路的形成条件是有一定规律的!
最大双菊石是生活在南极的,当它们捕食了以深海冷泉中甲烷微生物为食的猎物后,就会将吸收到的甲烷转变成碳保存于壳中,而这些碳是具有代谢性的,大概一年能形成一层纹路,所以就可以相对精确的得知最大双菊石的寿命,以及螺壳加旋的时间。
所以最大双菊石到底为何要发展出这么特异的外壳呢?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外壳特异的菊石数量可不小,如果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许就能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为有许多的未知,让古生物圈的每一次新发现都振奋科学界。在感谢古生物学家的同时,我也想为他们的发量祈福,希望“头发越少,知识越广”的魔咒能被破除。
参考资料文献:
1-门凤岐 赵祥麟.,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 古生物学导论 (第二版):地质出版社,1993
2-Hauschke N , Sch?Llmann L , Keupp H . Oriented attachment of a stalked cirripede on an orthoconic heteromorph ammonite – implications for the swimming position of the latter[J].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ontologie Abhandlungen, 2011, 262(2):199-212.
3-Masukawa, G., & Ando, H. (2018). Late 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 heteromorph-dominated ammonoid assemblages of the Nakaminato Group, central Honshu, Japan: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eontological implications. Cretaceous Research, 91, 362–381. doi:10.1016/j.cretres.2018.06.018
4-Remin Z, Machalski M, Jagt J W M. The stratigraphically earliest record of Diplomoceras cylindraceum (heteromorph ammonite)–implications for Campanian/Maastrichtian boundary definition[J]. Geological Quarterly, 2015, 59(4): 843-848, doi: 10.7306/gq. 1253.
5-Genya M , Hisao A . Late 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 heteromorph-dominated ammonoid assemblages of the Nakaminato Group, central Honshu, Japan: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eontological implications[J].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91:362-38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