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淀教科院)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与科学有概念联系的社会议题,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议题方向多来源于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内容已经出现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其本质跨学科学习更是当前各级各类课程教学相关文件提倡的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多项国际实证研究显示SSI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在强调科学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今天,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研究将更具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9月组织21所学校组建研究共同体,在北师大项目专家指导下,启动“以大概念为统领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团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开启课程设计与实施,开展课堂教学和研讨,初步形成案例和实践经验。2023年6月19日,课题组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召开“生态文明教育-社会性科学议题特色课程建设研讨会”,汇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以八一学校为代表的课题校的SSI课程建设经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谭笑副教授、北京市八一学校沈军校长、王华蓓副校长等专家领导莅临指导,课题组负责海淀教科院刘晓宇老师主持本次研讨会。
以小见大,让研究真正落地
沈军校长在致辞中分享了对不同学科组共建第三方空间、学校生态文明特色办学方向、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探索三个维度的思考,希望八一老师们在这个项目中,聚焦一两个问题形成一种经验,一种模式,让更多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更微小的命题、更微观的视野去完成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个真实情景问题的解决。也希望在座的老师们继续努力,能够让这个项目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不是几个人的小团队层面,使课程真正形成一种模式,形成一种落地的行为。
扎实有效,区域引领探索SSI课程
刘晓宇老师以“以议促学·以议促思”为题向在场教师汇报了海淀区SSI课程探索的历程和成果。刘老师在分享中回顾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带领团队重温了开展的13次理论培训、10次专题研讨、2所学校课堂跟踪、40余次经验分享等研究活动,汇报了研究团队在深化SSI理论认识、探寻SSI课程开发模式、总结SSI课程实施路径、形成SSI培训课程和课程案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三轮实施,SSI课程持续开发与迭代
北京市八一学校“机动汽车能源的现在与未来”选修课开设了三个学期,这门跨学科的课程在实施中一直在迭代,不断地完善。陈春翔老师代表学校研究团队从议题选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迭代、SSI课程思考等方面分享了“汽车能源”议题课程建设的过程和实施效果。八一的议题课程从基于化学学科的多学科联合模式走向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模式,聚焦“能量”这一概念,通过不同维度的系列学习任务和最终的“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谁更值得买?”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能量观、系统观和负责任的决策力。
任务式教学,促进学生SSI学习
八一学校的韩浩文老师分享“汽车能源”议题课程政策方面的教学展示。韩老师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设置核心议题能源问题背后的经济原理和政策运行机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例,并把总任务分解成四个子任务。让学生在小组搜集资料完成四个子任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我国能源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在培养科学论证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国际视野看待我国能源安全,利用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从而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
深化SSI课程主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祁雪丹老师介绍了学校“保护生物多样性——南海子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的议题课程。学校的SSI课程也是在选修课开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和研究,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的现状,形成了研究报告。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教师团队通过教研,固化了开展跨学科学生项目的流程和方法,并形成了评价体系和框架。同时,基于该议题的学习和成果,团队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并申请了其他由此课题衍生的市级课题。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SSI课程的生成性问题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的杨华老师作题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以“海绵校园”为例》的案例分享。知春分校的学生在校园雨水花园的建设中生发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展现了他们的科学质疑精神,不断深化和拓展学校SSI课程内容。比如,学生由于发现学校的雨水花园几乎不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引发了争议问题:雨水花园真的能净化污水吗?带着问题学生来到奥森的龙形水系进行水样采集,检测结果却让学生发现本该由西向东逐层递进净化的龙形水系的最尾端氮含量却最高,通过再次的考察和研究,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制定了减少或不向水中投放垃圾及鱼食的计划。
研究“学”与“教”,创立SSI课程联合教研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唐枫主任从“学科合作——从教研组到年级组”“项目合作——‘老带新’相互促进”“专家合作——发挥专家团队力量”三个方面分享了育新学校在两个SSI学习活动开展中,在联合教研模式方面总结的经验和策略。育新学校SSI课程做得十分扎实,也在去年获评北师大项目组的优秀案例。唐老师的发言提出了很多跨学科课程实施中需要去正视的问题,也给与会老师很多启发。
特色课程收官,SSI辩论赛展风采
当天也是八一学校“机动汽车能源的现在与未来”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就“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谁更值得买?”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与会教师一起观摩了本节课并参与了最佳辩手的投票。八一学校高中化学教研组长金新颖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学生在辩论赛场上的思维表现和使用证据能力。
专家点评引领,促研究持续提升
吴颖惠院长对研讨会上展示的一些议题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并强调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希望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但真实的社会问题都是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深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议题研究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就要考虑所学到的数学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化学的方法,也包括学习的历史的方法、地理的方法、生物学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基本就形成了一个社会性议题的结构。跨学科的议题学习是一个慢功夫,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最后写成报告,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这个方案进行交流。一个好的社会议题可以说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学生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谭笑教授结合教师的交流分享和学生辩论课指出,在我们试图讨论或解决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权衡星形图中的科学、经济、社会、伦理等各部分在议题解决中所占的比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各部分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当然在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或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每个人赋予这些部分的比重也会有很大不同。今天看到有几所学校的课程走出了校园,回归到了日常的场景、社区的场景中,这些对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深入讨论议题并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出决策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也是SSI课程实施的关键。
一校一课程,校校有特色。一门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SSI课程这类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以及不断的优化。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希望通过群体课题的研究,继续突破各校课程实施中的难点,梳理经验,固化成果,形成海淀区的SSI课程群,突出SSI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作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