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向外国出口的代表产品主要是瓷器、丝绸和茶叶三大类。
在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一度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
由此,世界公认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成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外国人看到中国瓷器如此精美漂亮,他们认定瓷器之都就是中国,而中国(China)也代表着瓷器。
据记载,明代外销的瓷器并没有在上面落英文标识款。真正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印制在出口瓷器上,是始于清代晚期。
有史料介绍说,中国出口外销瓷器
款识
有三个阶段:
早期如清同治以前的中国外销瓷器,一般是没有任何年款书写的。但到了鸦片战争的咸丰后期,由于国际贸易间的各方要求:必须写明外销产品的出处。这时中国窑工才在器物的底部(碗盘居多)使用China 红色印章,且不是正中。延至清光绪时期,国际贸易的要求更为苛刻,器物的底部需要完整的书写“Made in China”才能正常出口。所以,写全Made in China的瓷器多为光绪和民国后的器物。
不过,这一推断表述已经受到了挑战:2018年5月的一条媒体报道说:“太平洋海上资源救助组织从爪哇海底的沉船打捞上来了200吨
中国南宋时期
的文物,其中包括铁铸品、象牙、醇香树脂以及两箱带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瓷器。而瓷器上面的文字为考古学家的断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实际上,瓷器由中国发明早已无可非议。而现今的瓷器,已经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至于中国出口瓷器上的产地标识出现时间,只能说明国际间贸易管理水平的发展阶段而已。
瓷器的话题太庞大,品质、年限、造型、背景、出产窑地、官窑、民窑、用途、量产等等,哪一个都可以宏篇巨论,洋洋洒洒说不完。本文只是管中窥豹,当拉西凑说几句皮毛。
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
陶和瓷
两大类。
人们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才配称为“瓷器”。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匠对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有了新的提升和发展。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高水平瓷器的发源地。现代在浙江省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展示了那一时期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水平。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陆路和海路传输到世界许多国家。
据记载,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遗址中也有发现。宋代海运发达,在通往亚非的交通线的主要地区,均发现有中国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有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
因为瓷器生产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中国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开辟了横渡印度洋通往非洲东海岸的航路,中国瓷器行销更广。
与郑和同行的费信(1388~?)在《星槎胜览》中记述,进行瓷器交易的有20余国。欧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贩去中国瓷器,从16世纪起,葡萄牙、荷兰商人则亲自来中国贩运。近人考察,1602年至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多达1600万件以上。
可以断定,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尤其是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的烧瓷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数百年。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标志。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邻国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就能仿造越窑、汝窑的青瓷制品,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至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中国风格凸显其中。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同世界多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