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首发于 电影介绍
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观看精彩影评

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观看精彩影评

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观看精彩影评

剧情简介:

德国小镇,面目狰狞的卡里加里博士(沃纳·克劳斯 Werner Krauss饰)终于获准表演催眠术。大学生弗朗西斯(弗里德里希·费赫尔 Friedrich Feher饰)和艾伦(汉斯·海因里希 Hans Heinrich von Twardowski饰)也来观看。疯狂的卡里加里博士向众人展示他是如何催眠和控制他的搭档凯撒(康拉德·韦特 Conrad Veidt饰),并向众人宣布:凯撒可以回答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好奇的艾伦问道:我能活多久?病态的凯撒回答:活到明天凌晨。弗朗西斯并不相信,可艾伦却是满脸惊恐。随之,艾伦真的被杀害了。弗朗西斯把消息告诉了好朋友珍妮(丽尔·达戈沃 Lil Dagover饰)和她的医生父亲。他们展开了多方追捕,可惊人的秘密却丝丝入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本片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得最多的影片之一,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影片以其怪诞的表现主义风格,成为以后西方恐怖片为之效仿的鼻祖。1958年本片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由26个国家117位电影史家评选为“世界电影12佳作”的第12名。

下面是收集网友观看《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电影的精彩评论:

影评一:

作为一部经常被列入电影课程的学生必看片目清单的电影,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五千部精彩电影观看,来源微信公众号:月老信息。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直至最后尘埃落定。而卡里加利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但是,该片吸引观众的,绝对不止如此。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该片全部为影棚内拍摄,因此故事发生的小镇的风貌全部是由平面绘画和人工道具构成,甚至包括光影效果,都是直接画在布景上,而不是传统的由灯光形成——因此,为了追求正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在同一个场景内摄影机只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拍摄;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写镜头,全片更像是一出舞台剧的现场直播。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已经足以使得这一切梦魇般的氛围变得咄咄逼人了。而诸如一些高得要弯腰坐上去才不至于头碰到天花板的凳子、两条腿立于地板上供演员凭靠的古怪道具、蒙克风格的肖像画都使这层神秘和怪诞得以强化。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术士的黑袍、扁平的眉棱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至此,您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演员维纳•克劳斯此时才30多岁),被催眠者塞萨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得华》中爱德华即以此为原型)。其实使用化妆技巧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在早些时候欧内斯特•刘别谦的电影中就已经略有应用,如用烟熏妆的黑眼圈加上凌乱的发型来作为人物丧失理智的暗示;但是颠覆性的化妆效果只有在此片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另外,该片对于人物造型的思路有一点非常难得,即人物造型只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来塑造,而并非对每个人物外表都进行夸张化处理;而这点在以后的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得夸张的人物造型陷于为表现而表现的泛滥境地。

同样,该片的主要演员维纳•克劳斯(饰卡里加利博士)、康拉德•维尔迪(饰塞萨)、弗雷德理希•菲尔(饰弗朗西斯)的演出都非常出色,丝毫不见在之后的德国电影中非常普遍的矫揉造作和仿佛未脱离舞台剧演技的粗糙的夸张。

从摄影方面看,全片都是以固定镜头拍摄,因此显得比较平实一贯;而且已有一些场面调度的初步实践,如人物的出画入画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当时很多电影中都有的现象),即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或者室内的明亮或者昏暗)是通过黑白胶片的不同染色效果来传达的,如暖色代表白天、冷色代表黑夜;而比较严谨的用控制场景的光比(如天空和地面的光比)来取得比较接近真实效果的手法,则是几年后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制作中才出现的,如茂瑙的《最卑贱的人》;从技术层面看,这也跟镜头通光量、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有关。

至此,《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作为魏玛时期表现主义“最伟大的工艺成就”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因此,当捷克人汉斯•亚诺维茨和奥地利人卡尔•梅耶在他们的剧本中融入了他们自己在“精神病院、性犯罪、节日市集上表演”等方面的个人经历,斥诸于一个混合了“残忍、急躁、幻想和疯狂”的角色后,献给一个因经历战争、《凡尔赛条约》而纷乱、暗淡、屈辱且满身创伤的德国,其所有精心设计的超现实工艺便有了一个虽然模糊但终归是现实的宣泄口,而最终成就了一部够得上伟大的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对该片的解读更是大大提高了该片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卡》片其实是作者对当时德国社会和后来的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隐喻——虽然以严谨的态度看来,克拉考尔的观点多少有点被误解。

流亡美国前后,对完整性的渴望和德国民众的集体意识一直是克拉考尔关注的,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正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产物。“(社会形势)不可避免的恶化,致使大批的德国民众无法自制地靠向了希特勒。早期德国电影所预示的内容在现实中正在上演,银幕上的典型形象最终在现实中出现……关于最终厄运的黑暗预言已经应验。”这段话便是克拉考尔作品的研究者盖特鲁德•科赫对《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观点的总结。虽然科赫之前也曾因为克拉考尔其实很少看过他自己书中所提到的电影,而说明“他对那四十年电影史(地了解)仅是来自他的记忆”,也有更极端者指责克拉考尔的言论乃是“难民(流亡者)对(母国)的复仇”。但事实上克拉考尔把电影和现实联系起来更多的乃是因为电影和现实的偶合而使得电影情节和现实有相似性,而非电影的预言性。所以,关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否真的是作者对纳粹势力和第三帝国的晦涩预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键;关键在于《卡》片代表了一群魏玛共和初期的电影作者,而且他们因经历、时局和生存状态而共同发出了蒙克般的“尖叫”——而谁又曾在意蒙克的《尖叫》是不是对第三帝国的预言呢?!

除此之外,《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一片的题材还是带有很多饶有趣味的元素的,比如影片中涉及到的梦游和催眠术。在19世纪末,德国人冯特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同时精神分析也经由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苦心经营而开始传播,夏尔科有关催眠的研究也已经在巴黎开展了,并通过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产生影响。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在柏林成立,精神分析被正式介绍到德国。至此,世纪交界的德语世界中弥漫着的心理学硝烟不可谓不浓厚。而通过去学术化和通俗化,这种心理研究倾向更是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元素频繁出现在银幕上,特别是催眠、精神控制之类的元素,非常符合表现主义塑造疯狂、神秘人物形象的口味——如本片和几年后弗里茨•朗的《赌徒马布斯博士》。而派伯斯特1926年的《一个灵魂的秘密》,据萨杜尔所述,要比好莱坞早20年从事心理分析。

最后,对于影片的剪辑以及开头和结尾处的现实主义场景,其意图和来龙去脉至今亦有争论,但是无论最初的版本是何种面目,始终不会影响到这是一部杰出影片的事实。《卡》片除了开电影表现主义的先河外,还启迪了当时电影界制作电影的方式,继卢米埃尔的火车头和梅里爱的月球之后,人们又一次惊呼原来电影可以拍成这样;而在人们一惊一乍的同时,它还有意无意地成了“恐怖 / 惊悚片”这一类电影的鼻祖,甚至因为片中的一些手法,它还夸张地成了“黑色电影”的滥觞。不过最重要的是:有感于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创见的电影人便开始崛起,德国电影从此走进了鲜衣怒马的年代。

影评二:

影片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精神病院里的男主角弗朗西斯与病友讲述自己的经历,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了故事情节。

那是一个布景非常诡异奇特的小镇,某一天小镇举办了一个奇特的展览会,奇特的展览会里有一个最为怪异奇特的展览,那就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里关于梦游者凯撒神奇预言的展览。展览会举办的当天,卡里加里博士曾经申请举办展览会的小镇负责任离奇死亡。第二天弗朗西斯应好友爱伦之邀参加展览,当爱伦向预言者凯撒提问他能活多久时,梦游者凯撒睁开了那画着浓郁眼影的大大的双眼说明天早上。于是爱伦受精了,不对,是受惊了。弗朗西斯和爱伦离开了小屋在路上遇到了女主角,并且两人同时爱上了女主角珍妮。正当两位绅士追逐美女的情节即将展开时爱伦在夜晚自己床上被谋杀了,死法和展览会负责人一模一样。弗朗西斯得知此事伤心欲绝,并怀疑此事是卡里加里博士作祟,于是一直监视着他。

小镇上又出现了谋杀案,一个满脸胡茬的男子在谋杀一位老妇人未遂时被抓,于是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就是神秘杀手。弗朗西斯就放弃了对卡里加里博士的怀疑与监视。然而胡茬男人却只肯承认自己是想杀老妇人,但并不是神秘凶手,他只是想让人把他的杀人行为追加到神秘凶手上去。

这是一直寻找父亲的女主也想通过梦游者凯撒了解父亲的下落,但当她看到凯撒时顿时被吓尿而逃。当晚弗朗西斯又重新怀疑到卡里加里博士并且蹲守监视,而躺在自己床上的女主却遭到了神秘凶手的掳劫,凶手赫然就是凯撒。所幸被仆人及时发现并救回,凯撒则跌下悬崖。

女主醒来之后告诉大家凶手是凯撒,男主不信因为他整晚盯梢,凯撒就在小屋里。女主死咬凯撒,于是弗朗西斯和警察去博士家搜查,发现原来箱子里的凯撒是个假人,而博士趁机逃走了。

弗朗西斯追查到了一家精神病院,询问是否有一个叫卡里加里博士的病人,却意外发现博士原来不是精神病人,而是这里的院长,当场吓昏(真没用),他连忙朝医生反应说院长就是卡里加里博士并且是多宗谋杀案的凶手,于是医生们趁院长睡着时翻阅他的抽屉发现日记里面供认不讳的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动机和作案经过,原来他在模仿17世纪的卡里加里博士研究梦游者,并沉迷于利用梦游者犯罪的实验。

随后凯撒被找到了,在事实和证据之间院长终于伏法并且精神崩溃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影片回到现实,弗朗西斯和病友回到院内看到了凯撒,又看到了珍妮,最后居然看到了完好无损的院长,弗朗西斯发狂了。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他这个精神病人的分裂和幻想。他根据同是病人的珍妮和凯撒和自己分裂出的好友爱伦构成了整部影片这个疾患诡谲的故事。

二·叙事

本片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手法,在早期电影实属鲜见,当然倒叙也是惊悚片最得力的叙述方式。

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医生们翻阅院长的书籍和日记的同时影片不断切换到院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情节,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和悬念,关注随时担心博士突然醒过来。

三·镜头

景别多元化,各种类别都有,但大量的特写开始成熟运用,反应人物表情,细节,超近距离的面部特写徒增恐惧感。

机位完全固定,只有一处移动镜头,就是在医生们阅读日记的时候,有一个横向摇动的镜头,看得出是维恩对电影镜头拍摄技巧的尝试。

四·化妆造型

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的造型都奇特诡谲丑陋恐怖,当然这也在暗示其实主人公就是精神病患者,情绪不正常。

五·布景灯光

大量低光,使人物面相发白,增添恐惧效果、

布景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们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如锯齿的屋顶和梯形的窗户扭曲透视的线条来反映人物变态的心理和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极具先锋性和开创性

六·影调

虽然是黑白片但明显能看出影片分为蓝调和黄调。黄调多为正常叙事,蓝调多为表现人物心理或细节。

七·表演

动作缓慢,表情多变,夸张丰富,戏剧化、

八·风格

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电影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用扭曲疯狂的影像表达自由意识的迷茫,权威意识的反抗。受弗洛衣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九·影响

成为后世惊悚片争先模仿的对象,如不直接拍摄凶手杀人而是通过影子杀人增加了神秘感保留了悬念。根据生活真实细节产生幻想与《穆赫兰道》《二次曝光》相似,关于精神病幻觉与否的开放式结局,马丁·斯科塞西的《禁闭岛》简直如出一辙。

十·预见性

影片表达人们被博士蒙蔽利用的情节,随后被隐喻为德国人民受希特勒和纳粹的蒙蔽。

发布于 2020-05-26 15:08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