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研制具有50-100个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芯片工艺,从物理层设计、制造,到算法运行实现自主研发,全面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功能,并应用于大数据处理等重大实际问题。
成立不久,
2017年9月
,实验室就挖来了一位业界*大牛,世界*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
施尧耘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弟子。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密西根大学任教。
至于回国加入阿里的原因,施尧耘当时的回答是“这家公司要做的也正是我要做的:让量子计算落地”。
入职后,施尧耘担任
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
,主要工作就是组建并负责这个量子计算实验室。
而且这也是阿里巴巴对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最繁荣的时期。
2017年9月施尧耘入职,
10月,阿里就成立了达摩院
,宣布3年投资1000亿元投入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等基础科学研究。
于是,量子计算实验室划归达摩院门下,并作为其重点部署的前沿技术方向之一。
而后,接二连三有这个领域的前沿牛人加入量子实验室。
入职后的施尧耘,
在西雅图搞了个实验室的第二办公地点
,并且雷厉风行,火速在西雅图挖来了
担任量子实验室量子科学家、硬件团队负责人。
邓曾在量子计算公司D-Wave Systems担任高级科学家,领导新一代量子处理器的研发工作。
再然后,也就是前后脚的功夫,两次理论计算机最高奖哥德尔奖得主、匈牙利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马里奥·塞格德
(Mario Szegedy),也被挖来了。
2018年初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研究团队基本组建完成。
那时候的施尧耘定下目标,五年时间内,实验室要建立量子计算的体系结构,挖掘量子计算机的潜力,要解决经典计算无法解决的一部分问题。
此后,量子实验室确实对外拿出了一些不俗的成果:
2018年5月
,施尧耘团队宣布研发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模拟了81(9x9)比特40层的作为基准的谷歌随机量子电路(之前达到这个层数的模拟器只能处理49比特)。
这一成果,超过了谷歌量子硬件当时可以实现的规模。
自阿里组织架构调整,蔡崇信和吴泳铭重返公司掌舵后,阿里作出了多项调整,其中在基础计算方面,撤回了“拆分阿里云独立”的决定,认为在新的计算革新周期,需要加大投入,确保云智的持续*。
但另一方面,对量子计算也作出了“搁浅”决定,等待更好的时机再上车。
这一决定最后的大赢家,自然是浙江大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获得了巨人的遗产。
参考链接:[1]https://thequantuminsider.com/2023/06/28/signs-of-a-private-quantum-investment-slowdown-in-first-half-of-2023/[2]https://growthlist.co/quantum-computing-start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