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各组团总体规划与设计导则 万科供图

良渚文化村占地达一万亩,规划人口3-5万。规划之初是这样定位的:“良渚文化村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生活舒适,居游相融,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小镇。”其从开发以来就备受关注,被王石称为万科“代表未来的设计”。

近20年过去,良渚文化村已有2万余名村民入住,诞生出中国第一部“村民公约”,亦从“未来设计”变为现实样板,成为万科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的“范本”。

“按规律办事”

“良渚文化村从策划开始,到规划、设计、建设,都是按照基本的科学规律来操作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洸说。从2000年,南都房产与当地政府签订土地出让协议至今,他参与了良渚文化村项目的全过程。

丁洸讲述了良渚文化村营建过程中的诸多故事。在他看来,“按规律办事”是良渚文化村最核心的“营建密码”,这首先就体现在良渚文化村的规划设计阶段。

名人眼中的良渚文化村 万科供图

“当时,在中国的许多核心城市,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核心城区的居住密度和生活负荷也越来越大,人们在享受都市便利性的同时,付出了越来越多生理和心理的代价。杭州的城市生活但也开始显现出都市疲态,渴望回归和亲近自然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群无法回避的诉求。”丁洸介绍说,“我们希望良渚这个地方若干年后能够变成中国最佳的居住地,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想法。”良渚有足够“打动人”的自然山水资源,正好契合了这一想法,也正因为有同样的共识,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CIVITAS事务所于2002年受邀来杭州,开始了良渚文化村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良渚文化村前期调研与定位阶段,出于对土地的敬畏和“谋定而后动”的规律认知,整个工作团队确定了如下工作路径:从总体规划开始,依次完成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典型组团的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同时启动良渚愿景研讨,明确了八大主题村落的概念,最终确定遵循“田园城市”的理念完成总体开发导则。丁洸介绍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沿着一条林荫乡间小路,清晰分布着八个自然村落,宁静地融于自然之中。道路的有机感和人性尺度是一幅强有力的画面,也影响了我们的想法,我们意识到尽可能保留这片自然环境和人性尺度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良渚文化村最初的构想。”

“生活配套与居住功能同等重要”

“对于地产企业来说,配套设施不能直接销售,大量投入生活配套会给运营带来不小压力。但不要忘了,配套设施是完整生活的重要保障,系统完善的配套体系建设是良渚文化村开发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丁洸说。

未来之光效果图 万科供图

2002年开发之处就启动了良渚君澜度假酒店的建设,2008年开始通过建幼儿园、引进小学、打造食街、建造菜场、引进城市公交线等措施,系统完善了良渚文化村的基础生活配套设施。这一做法在当时的国内居住区开发中尚属率先之举。

“良渚君澜度假酒店是我们最早考虑建设的配套,按理说一个地方住宅还没开始销售,建酒店从运营角度看并不划算。但实际上,许多客户来看房时,看到在建的酒店,会对未来的小镇生活场景产生联想,会对我们开发企业产生信任。同样的,针对居民生活打造的村民食堂和菜场也是经典案例之一,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对‘生活配套与居住功能同等重要’规律的认知。”丁洸说。

他所说的“村民食堂”开办于2010年,通过提供放心油条、家乡烧饼等餐食,赋予村民多样的选择和满满的生活幸福感,并由此触发万科在物业服务上的延伸。目前,“村民食堂”年营业额已达千万元,基本保持盈亏平衡。

随着一个个生活场景在良渚文化村落地,文化村社区文化的酝酿和发展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应——由业主自行拟定,经面向全体良渚文化村业主开展征询,《村民公约》最终形成,这一没有强制力和惩罚措施的行为守则,成为一次自下而上的社区动员,显著增强社区居民对自己居住家园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用建筑的多元性弥补文化村成长时间的不足”

事实上,在建设过程中,良渚文化村亦有“草蛇灰线”般的规律可循。

“一个自然有机、适合人们居住的小镇环境,非常重要的是要靠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良渚的土地容量很大,足够容纳众多不同的风格,所以我们请了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设计团队,也请了明星设计师来设计地标建筑,希望对这片土地有多元视角的解读,能形成多元开放的、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生活场景,用建筑的多元差异性来弥补成长时间的不足。”丁洸说。

一场良渚的“建筑实验”,让这方位被誉为杭城“北秀”的土地成为中外知名建筑师的汇集地:由国际著名建筑师戴维•齐普菲尔德规划设计的良渚博物院和白鹭郡东住宅建筑群;由日本设计师津岛晓生设计的美丽洲堂;出自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之手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由柳亦春、张雷、齐欣、吴刚等中国实力派建筑师共同参与规划设计的玉鸟流苏街区……

其中,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化村最早确定的项目,由开发商建设完移交给政府。在设计中,建筑呈现岛(渚)、玉文化、庭院等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语汇的融合。开发商也投入大量精力与成本支持设计理念的完整表达,建筑材料全部采用建筑师指定的伊朗进口洞石。博物馆建成后交给地方政府文物部门运营,此后成为良渚文化最为集中的展示窗口之一。

2016年,由清水混凝土打造而成,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放,被人们称为“大屋顶”,迄今已举行各项艺术活动逾600场,累计接待观众及游客200余万人次,并与高晓松共建晓书馆发挥名人效应,持续内容运营,打造文化标杆。

“面向未来的转型之道”

在今年“大屋顶”举办的“微软小冰@当代艺术跨界展”上,展示了已经达到人类创作水准的人工智能产品“小冰”创作的诗句、画作,在良渚文化村迎来20岁生日之际,这似乎预示着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面向未来,良渚文化村有哪些新的畅想?丁洸认为,开发商只能为文化村提供村民活动的物理性空间,未来,良渚文化村的主人是居住在其中的村民。村民自发形成的文化共识,将比良渚文化村开发阶段的故事更为重要和珍贵。

随着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呈“人”字形的良渚文化村地块,一撇一捺也都面向未来延伸跨越。“一撇”以风情大道为国际人居轴线,以开创、自由西海岸美式湾区生活新模式的大溪谷,和首创24小时商业模式的劝学荟Qsquare两大项目为代表,承载着大型国际社区的焕新之道。而“一捺”沿玉鸟路展开,描绘出 “文创产业场景”,TOD产城融合综合体的未来之光,以“轨道+物业”为模式,承载着良渚数字文创之峰的使命,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同时链接情景商业、产业办公等多元生态。这也说明在良渚文化村产业与人居共生的2.0模式下,进入了生态复合发展新阶段。

此外,玉鸟流苏二期项目即将动工,与酒店、产业园、艺术中心形成正向强互动,呈现出文化村的活力中心。起源于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大屋顶文化”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品牌持续输出良渚遗址公园,“人类文明对话场所”莫角书院助力良渚文明传播。

追溯过往,俯瞰未来,良渚文化村遵循并将依旧遵循最基本的科学规律,不断探寻通往未来的城镇建设道路。尤其在产城融合与宜居生活的大背景下,万科将继续以“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为指引,赋予良渚文化村“一个梦想居住的地方”更丰富的内涵。值此第二十个年头,良渚文化村风华正茂。看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张斌)

【编辑:张楷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