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合作者日前首次合成新核素
214
U
,并在重核区首次发现强的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导致
α
衰变中
α
粒子形成几率显著增强的现象。相关成果于
4
月
14
日以亮点文章
“
编辑推荐
”
(
Editors’ Suggestion
)的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物理学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
被《NATURE》和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
寻找和合成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α
衰变是重核区原子核的普遍衰变模式。因此,
α
衰变谱学不仅是用来鉴别重核和超重核素的有利工具,也是研究原子核结构信息的有效方法。
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子
-
核子相互作用,对理解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核结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原子核壳结构演化、集体性和形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轻核区发现的原子核幻数产生或消失的现象大多数都与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息息相关。然而,在重核区,尤其是在中子壳
N
= 126
附近的轻锕系核区,关于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导致原子核结构变化的实验证据还非常有限。
图
1:
214,216
U
中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导致
α
粒子形成几率增强的示意图(张志远
/
图)
来自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充气反冲核谱仪
SHANS
装置,在
N
= 126
附近的轻锕系核区首次合成了新核素
214
U
,并同时精确测量了
216,218
U
的
α
衰变性质。其中,新核素
214
U
仅观察到两条
α
衰变链,其核反应的产生截面仅为
10pb
,是目前
SHANS
谱仪上合成的新核素中反应截面最低的原子核,也是目前发现的最轻的铀同位素。
根据新测量的实验数据,科研人员首次在重核区发现了强的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导致
α
衰变中
α
粒子预形成几率显著增强的现象。研究人员提取了偶偶核
α
衰变约化宽度的物理量,并研究了
Po-Pu
核区
α
衰变约化宽度的系统性。研究发现,质子
-
中子相互作用在
N
< 126
偶偶核
α
衰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相互作用越强,约化衰变宽度也越大,因此
α
粒子的预形成几率也越大。
研究还发现,
214,216
U
的
α
衰变宽度明显偏离了系统性趋势,大约是已知
Po-Th
核素衰变宽度的两倍。在大规模壳模型理论计算的支持下,这种奇特的
α
衰变宽度增强效应被成功地解释为占据
π1
f
7/2
轨道的价质子和占据
ν1
f
5/2
轨道的价中子间相互作用突然增强的结果。
该实验现象的发现也预示着在极端缺中子的超铀核区(
Z
> 92,
N
< 126
)存在类似的效应,将促进人们对原子核
α
衰变过程中
α
粒子预形成物理机制的更深入理解。
图2:实验测量的新核素
214
U
的两条α衰变链。(图源:PRL)
图3:Po-Pu偶偶核约化α衰变宽度随中子数(a)和
N
p
N
n
值(b)变化的系统性,图中实心圆点表示本工作中提取的
214,216,218
U的α衰变宽度。
N
p
和
N
n
分别代表原子核中价质子和价中子的数目,它们的乘积一般用来衡量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图源/PRL)
该研究主要由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核物理中心新核素合成团队负责,联合同济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山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约克大学、北京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国内外
11
家单位共同完成。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B
类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及英国科学技术装置委员会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6.152502
Physics
杂志报道链接: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4/s43
(超重核与核结构室 供稿)
ICP备案号:
陇ICP备05000649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