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舆论对群众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可怕的,而不同于教育普及、网络发达的现代,古代能有效控制舆论导向的,往往都是手握笔杆子的读书人。很多不明就里的百姓甚至会把许多民间小说、故事中杜撰的情节当成真正的事实去传播。由此,这些通俗小说、民间故事也具有引导舆论、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小说、故事的流传越广,影响力越大,这种作用也就越强。而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古典小说不外《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红楼梦》、《西游记》以神话背景为主,没有明显的历史背景。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不同了。因为《水浒传》原本一米八的武大郎变成了人们口中的“三寸钉”,还穿越时空和武松成了兄弟。而《三国演义》则坐实了曹操奸雄之名,也把刘备、孔明等塑造成了闪闪发光的忠义之士。
在这部以历史人物为基础却夹带着大量改写的小说中,作者有意抬高了一些人,也刻意贬低了一些人。其中被黑得最惨的人应该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了。
周瑜是江东有名的青年才俊,不仅身材魁伟,容貌俊美,而且极为精通音律,即使是在醉酒中,他也能听出抚琴的人弹错了哪一个音调,并且回头看弹错的人。是东吴万千少女的春闺梦里人。唐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
如果仅仅只这样,还不足为奇。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足智多谋。《三国志》中,他是第一个提出“联刘抗曹”的人,火烧赤壁、大破曹仁都是他的计策。他是东吴年纪最轻的中郎将,连孙权都坦言他能当上皇帝,坐拥天下三分,周瑜功不可没。《江表传》称其“少年有美才。”连诸葛亮都称赞他的才能不在萧何、韩信之下。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周瑜对于孙氏一族的忠诚。他与东吴孙氏的渊源开始于他和孙策的交情。两人同年同月生,自幼交好,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所以一直鼎力帮助孙策。而在孙坚、孙策相继去世之后,他也一心辅佐孙权,从未动摇。无论曹操如何威逼利诱想让他归顺,都被他严辞拒绝。
《三国演义》基本保留了他才貌双全、足智多谋的形象,但为了罗贯中为了不让他遮蔽“三国演义第一军师”诸葛亮的光辉,特意把他塑造成一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没有大局意识的人。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甚至被气死,还说出什么“既生瑜,何生亮”的可笑遗憾。但这恰恰也是笔者最为不平的地方。
周瑜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周瑜才略过人,二十四岁就被孙策封为中郎将,孙策去世后,孙权对他更加倚重,荣宠殊甚,难免有人不服。不服周瑜的人当然有不服周瑜的资格,这个人就是程普。
程普何许人也?他是最早追随孙坚创业的将领,在周瑜和孙策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他就跟着孙策讨伐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破吕布、斩华雄,平定江东。当江东父老都对周瑜这位少年将军高看一眼的时候,这位三朝元老不以为然。周瑜充其量就是孙策的莫逆之交,程普却是孙坚的左膀右臂,从这点看,辈分比周瑜高,资格比周瑜老。而且如果古代真的有“功劳簿”的话,他的“功劳簿”肯定比周瑜的更厚。因此即使处在对等的位置上,他也总觉得周瑜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后辈。每次遇到周瑜的时候,都态度倨傲、摆足了架子、而且经常公然挑衅周瑜。
周瑜是个有胸襟的人,他不仅尽量退让、避免冲突,而且在双方意见不同的时候,都会言辞恳切地和他交换意见、说明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程普也为周瑜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说出:“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着甘甜的酒酿,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后期两个人在赤壁之战中有很默契的合作。这简直就是三国版的廉颇和蔺相如啊!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承认了周瑜的能力和智慧,也承认了周瑜的英俊潇洒,还提高了周瑜的后世知名度。但笔者仍然觉得他受到了最大的冤枉。因为一个人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相貌美丑取决于人的审美观念,是很主观的。你根据自己的观念来描述他人的容貌也并不为过。能力高低、才华大小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不能断言。唯独辱没人品,是对一个人最大、最彻底的辱没。
历史上的周瑜忠义不输关羽,贤德不让孔明,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美玉。既然这个玉一般的人曾经真实存在过,他就不应该遭到后世平白无故的抹黑。温故而知新,并尽量公正客观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这才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三国志》、《江表传》
2020-02-10
阅读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