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内容提要】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 数字技术 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在新形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各领域创新层出不穷,这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

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扎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文明正在谱写新时代的新华章。五千年中华文明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实现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逐渐熔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各民族交往交融、各宗教信仰和谐共存,胸怀天下、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坚持和而不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浸润、涵泳、成长于伟大的中华文明之中的中国国际传播者,应该挺起精神的脊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从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汲取力量、获得灵感、提炼标识,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世界领略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的夺目光彩。

2.党的创新理论的“两个结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对外讲明白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文化根脉,阐释好中华文化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

3.中华优秀文化正成为世界解码中国奇迹的新钥匙。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其他国家希望了解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这“两大奇迹”的“密码”,众多发展中国家期待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汲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历史逻辑,从而催生了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根据有关机构调查,当代国际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境外社交平台上,中华传统文化、美食、建筑等内容被广泛转发热议。针对外国受众需求新变化,还存在我们说得不够充分和讲得不够好的情况,比如中国实践说得多、中国理念说得少,中国力量说得多、中国文化说得少,宏大叙事说得多、生动细节说得少。国际传播工作者要努力弥合关于文化传播的供需错位,真正让国际受众通过浑身创意、满目创新、中国特色的媒体产品,充分解析中国奇迹的密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文明交流互鉴是破解美西方对我国围堵遏制的新路径。当前,美西方反华势力出于战略利益考量、意识形态偏见等原因,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中国进行遏制,除了政治打压、经济“脱钩”,还炮制各种歪理邪说,干扰正常人文交流,对中国形象进行系统性抹黑。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和坚定,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讲究斗争策略,让世界人民识破美西方反华势力反人类、反进步和维护霸权罪恶的本质。其中行之有效且日益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充分阐释宣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讲清楚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搞文化霸权,不强加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不搞对抗、不搞“小圈子”,而是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数字技术带来文化传播的“变与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数字科技日新月异,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有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格局性变化,拓展了崭新空间,催生了许多新业态。

1.全程媒体拓展文化传播边界。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从日常传播角度看,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信息快速传播,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传播随时随地在发生;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个新的文化事件也都在这样的传播链条之中,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捕捉和记录。从更广的视角看,随着考古发现、文明探源、跨学科研究等工作的推进,一个文明、文化体从萌芽、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实、记录和丰富,媒体对其报道也更加全面。在策划文化传播时,我们要充分用好全程素材库,找准切入点,点面结合呈现中华文明的“大场面”和“小细节”,展示中华文化的生动气韵。

2.全息媒体丰富文化传播形态。“全息”的概念从信息技术的维度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图文、视频、游戏、AR乃至集大成的元宇宙,使文化传播形态更加丰富。信息技术既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又能丰富呈现的形式,“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是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到文化数据化、要素化的过程,是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过程,是视觉听觉到触觉感觉的过程,同时科技公司正持续研发空间计算设备及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为沉浸式传播提供了更大助力,一场文化单向传播向文化全息体验和交互转变的“大变革”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3.全员媒体壮大文化传播主体。当前,人人都有摄像机、麦克风,人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生产工具,传播关系已经发生本质变化,一台手机成了所有人的“延伸”,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单链条传播变成了受众也是传播者、甚至可以反向面对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进行信息传播的“全员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传播,创造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释放。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国外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也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

4.全效媒体增强文化传播效能。随着新技术全面、深入介入媒体产业全流程,文化传播效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使用户画像更为清晰,让文化内容生产者能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和习惯,进而更有针对性地生产和提供文化精品;另一方面,在初次传播后又可通过获取受众反馈,开展传播效果分析,以便进一步优化后续传播内容,完善传播策略。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成为国际传播工作者的重要助手,能根据基本素材迅速生产适应不同受众、不同平台的产品,拓展分众传播,更好抵达目标受众。

三、用“数与智”大力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创新

中国日报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天然有着鲜明的改革基因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一直积极拥抱时代,运用最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以报为基、深度融合,推动内容、技术、理念、手段、平台、渠道、机制、队伍全面创新,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创新管理为保障,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1.“元”气淋漓:依托“元宇宙”、人工智能打造中华文化数字传播使者。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文化产品,为中国日报在元宇宙空间做好国际传播、讲好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日报于2022年设立探“元”工作室,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和“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出中国日报首位数字员工“元曦”,并以“中华文化探源者”的身份亮相,受到全球关注。这也是报业领域首位文化传播数字人,目前已推出贺兰山岩画、甲骨文、剪纸、茶文化、敦煌等相关主题视频9个,传播量达2亿人次。国风元气少女“元曦”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表层内容,更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展现出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包容开放、胸怀天下的特点,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元”工作室在行业领先的数字人驱动技术与AI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重塑新闻产品视角,增强节目沉浸感和视听体验,将数字人的科幻感与传统文化的美感充分融合,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扩展表达边界。

2.虚实交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游戏新闻”“互动新闻”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中国日报精心打造《中国这十年》XR创意视频,结合两位美籍记者在中国多年工作、生活经历,搭建5个定制化XR场景,让动画特效和XR场景设计完美呈现了主题意境,创造出跨越时空、虚实结合的全新叙事空间,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中国过去十年在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国外交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推出《十年刊·致祖国》互动H5产品,邀请网友作为“移动头版主编”,选择一个交通工具当作时光机,在系列插画中“穿越时光”,重温过去十年的大事件,通过预设程序生成个性化“中国日报头版”,让每个人心中的“这十年”跃然屏上。

此外,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还试水“元宇宙画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新视界工作室设计的“大美中国”系列版面在网络空间里展示。观众一经登录,即可在沉浸式游览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魅力,并与各地网友开展线上互动。“大美中国”系列版面自2022年推出以来,每月以四联版的大体量报道深度聚焦中国世界遗产并开展全媒体传播,每期报道以特别设计的杂志化封面为开篇,综合运用鲜明的人文地理元素、灵动的设计排版与大气的空间布局,营造了中式审美的独特意境,在2023年世界新闻设计大赛中获得“特别报道”卓越奖。

3.动静相宜:“特色设计+短视频”彰显国潮国风。中国日报充分发挥美术特色优势,创设画时代工作室,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画时代工作室成员受邀参与北京冬奥会美术设计,经过300多稿打磨,最终以中国结的造型和雪花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惊艳全球的“北京冬奥雪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浪漫”。与全国知名美术学院共同成立画时代美院国传联盟,通过“美术+国传”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美学话语创新、艺术表达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加大中华文化产品供给,让世界更好了解生动立体、丰富多彩的中国。中国日报在中央媒体中开创以长图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打造“图图是道”栏目,开发“海报工坊”品牌,用海外受众能看懂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中国风手绘二十四节气海报最为典型。“图图是道”栏目还运用动图技术,嵌入音视频产品,加强与读者互动,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形成独特品牌,于2021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我们还探索让版面动起来的新产品,动新闻、视频海报等逐步成为常态,很多读者反映,这些创意令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4.润物无声:“新闻+文化+政务服务”拓展文化“出海”之路。中国日报着力建设中国对外政务信息服务平台,为海外受众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英文政务信息与服务,包含英文网站集群和社交媒体矩阵,总用户量约3000万人,其中超过50%来自海外,主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已建设运营“投资中国”“留学中国”“就业中国”“企业中国”等垂直化平台,还专门开通“文旅中国”“文博中国”“演艺中国”“文‘画’中国”等细分平台。2022年11月,平台推出重点稿件《云水谣:一个古镇与电影的故事》,通过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地云水谣古镇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被300余家海外媒体网站转载,覆盖受众超过1.95亿人。2022年,为发动更多人共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文旅中国”平台举办“大美中国”英文图文和短视频征集活动,收到约6500件作品。2023年,中国日报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文明瑰宝 _互鉴使者”全媒体传播作品推介活动,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开展数字敦煌项目海外传播,拓展合作平台功能,更好推动内容“出海”,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5.以心传心:外脑外嘴外眼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日报充分发挥外籍专家作用,推出《开箱中国》等一系列文化体验类视频节目,围绕中国美食、美景、年轻人生活方式等主题,以外籍记者亲身体验的沉浸式叙事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底蕴,以历史传统与当代潮流相结合,以跨越时空的画面转场突出反差与趣味,让海外受众对中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自2021年6月起,《开箱中国》已播出17集,引起海外网友热烈反响,全网流量超过2.5亿人次,其中,视频《老祖宗的神仙审美,每一个局部都能拿来当壁纸》由两位身着唐代服饰的主持人带领观众“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探讨千年前的中华美学如何影响当代中国艺术与日常审美,讲述当代“敦煌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中国日报还设立了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推进“中国观察”智库建设,努力发展一支对华友好、“能言善传”的海外专家、网红大V队伍。例如,“新斯诺对话”“新斯诺中国行”“围炉漫话”等栏目,从多个维度展示当代中国风貌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6.同向未来:发挥青少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日报旗下青少年工作平台21世纪报社立足“传媒+教育”跨行业特性,重塑“国传化、数字化、效率化”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布局。在继续办好“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中国让我没想到”等中外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同时,创新“Z世代”工作,以智能化、沉浸式提升交互感,在融合内容生产、传播和服务等方面再造流程,助力青少年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度。如推出《读报时间》数字课程,通过数字孪生方式,帮助青少年丰富知识、增强表达能力。打造“少年会客厅”“Z言Z语”等双语新媒体矩阵,搭建全球青少年交流平台,发起“Z世代”唱享中国等活动,培养国际传播“新势力”。其中,“少年会客厅”第二季第二期《“Z世代”探源中华文明》邀请中国和美国、法国等多国青少年同访河南博物院,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受到国内外青少年广泛关注。

秦汉雄风、大唐气象……中华文明长卷包含无数精彩篇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世界文明谱系里,中华文明的光焰经久不息、耀眼夺目;我们亲身见证和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何其有幸,更感到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外讲清楚,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发表于《对外传播》杂志第322期

作者:曲莹璞,系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