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原文如下:

一、张小平个人基本情况

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

二、张小平脱密期内离职情况

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三、《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相关说明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当天张小平本人拒绝了媒体的采访。张小平现供职单位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则向AI财经社表示纯属“躺枪”,并称“他今年上半年入职,平时在西安工作。”

到底是人才不被重用另择高枝,还是一起普通的劳务纠纷?无论如何,此事让航天领域人才流失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群有些特殊的航天人来说,他们“既要六便士,也要月亮”。

张小平有多重要?并不是非他莫属

据公文显示,张小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在至少四个型号发动机研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其中,在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两型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承担着“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在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中,是“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文称,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研制均造成了极大影响,“尤其是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今年二季度的研制过程中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而“该发动机的方案和研制进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据了解,文中所指“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将用于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捆绑助推器和芯一级动力,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研制却并不是“非张小平莫属”。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网截图

院长刘志让说,该公文是六院11所给仲裁机构提供的,由于仲裁机构要求,对张小平承担的任务讲得比较详细,“有些地方写得帽子有点大,有点言过其实。”他表示,张小平确实是技术骨干,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但院里技术骨干很多,副主任设计师之上还有主任设计师、副总师,一人离职不会对全局带来太大影响。

该公文之所以言过其实,核心意思是希望挽留张小平。记者了解到,航天“国家队”由于其任务特殊性,技术人员离职除了常规手续,还要根据原岗位经历一至两年的脱密期,其间不能在其他单位工作。张小平属于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为两年。他的跳槽,其实已经违反了这项规定。刘志让表示,院方一是想留住他,另一方面即使他决意辞职,也希望先调整到非保密岗位,度过脱密期再走。“这样好歹还有工资拿。”他说。

主管单位称张小平擅自离职

网文提到国企单位晋升困难、收入较低等现状。

文章称:“张小平辞职的时候没有遭到任何阻碍,领导直接就批了,估计主管领导压根不懂业务”,“如果张小平没有辞职的话,他在研究所里注定一辈子是底层,根本没机会爬上去。”

文章中提及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中国航天业地位着实不一般。

该所主攻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级、二级、助推级发动机均由该所研发。而该所的低温发动机,更是我国未来载人登月、载人空间站和深空探测任务等的主要动力。

而此次事件的核心人物张小平,离职前担任的正是该所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一职,“是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

既然张小平如此关键,怎么能让他轻易离职?

该所上级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推翻了“辞职时没有遇到任何阻碍”的说法。

刘志让回应媒体称:张小平“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该单位负责人表示:“网传盖有单位公章的文件属实 ,系单位提交地方政府劳动仲裁庭机构的文件之一。5月20日,单位向仲裁庭提交了仲裁请求,同时提交了前述文件。9月19日仲裁庭开庭,并向张小平出示了此文件,张小平遂在朋友圈大量转发。”

此事的前因后果,是否真如网文所说,钱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问:一起离职事件为何这么火

昨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公号文章,使“曲高和寡”的航天动力专业,突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援引一份加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其中写道:张小平离职前系该所研究员,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四种国家重大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并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

这份落款时间为9月17日的文件,还将张小平比喻为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张小平的离职,目前某型号发动机在今年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其后续结果将直接影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影响载人登月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文章最后将张小平的离职原因归结为年薪12万元——过低的薪资水平,和遭遇瓶颈的晋升渠道。

较低的职务层级和情况汇报中不可替代性的强烈对比,以及同意离职后又要追回的巨大反差,让张小平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彻底火了。

不过钱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早在一周前,网文所附文件已在网上流出,并在航天圈内流传。最早的一篇,发布于9月21日下午,作者是一位名叫“米迦勒”的网友。他声称,张小平的情况属于职称和职务严重不等。“现在人人都是副主任,基本占到了研制人员队伍的70%以上甚至更多”。他表示类似张小平这样的科研人员,评上研究员后如果不能进入行政管理口,“一辈子就是在副主任级别上拿着低待遇,因为技术被淘汰而淘汰。”

二问:张小平究竟是谁

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张小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在一篇张小平的论文的作者介绍中写道,张小平出生于1970年,现年48岁,其研究领域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

钱报记者翻阅其多篇论文发现,最迟在2001年,张小平就已进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进行工作。而在十年前,他已成为高级工程师。昨日,据澎湃报道,张小平的前同事称,张小平评上研究员这一职称已有多年,在原单位也是相当高水平的研究员,“是个专家型人才,不仅发表了论文,也有很多著作。”

据了解,在离职前,张小平一直在原单位从事低温发动机相关研制工作,主要侧重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等方面。至于其年薪,知情人士表示绝不止12万元。

钱报记者在湖州日报相关报道中看到,今年三月离职后,早在4月4日,张小平就已作为蓝箭公司企业代表,在湖州办理相关企业建设手续。目前,张小平已在蓝箭企业内任职。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通过中间人,与张小平取得了联系,他表示不便接受采访,相关情况以公司发布为准。

三问:张小平真有那么厉害吗

张小平真有网文说的那么厉害吗?

昨晚11点半,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官网发布《关于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其中表示: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钱报记者从张小平入职的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张小平目前已入职,主要在西安工作,网上流传张小平跳槽蓝箭航天后年薪从12万涨到百万,不属实。

“其实不能用挖这个词。我们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一分子,是一个补充。”对于张小平跳到蓝箭航天后的工作,昨天蓝箭航天CEO张昌武没有正面回应,他表示其实中国航天已经有足够多的积累,不会因一两个人就影响大的节奏。

公司高级工程师袁宇表示,其实来蓝箭航天,个人待遇并没有提高多少,其实就只想把航天这个事情搞好。“从来不干预工程师的想法,只要大家把创造力和执行力聚合起来,一起做出一个产品,脚踏实地往前走。”他比较认同蓝箭的氛围。

四问:商业航天企业为何频繁抢人

针对此事,钱报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同样跳出体制的航天从业人员。目前任职于国内某民营卫星企业的刘先生说,几天前他就看到圈子里有在传这事。文章有夸大之处,刘先生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他是什么职务,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了60多年,绝不会因为一两个人就停下来。”他说,如果张小平确属核心人物,那他根本不可能这样轻易离职,“更别说6个月后才曝光”。不过,刘先生表示,现在航天科研人员从科研院所流向民营航天企业的趋势愈发明显。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鼓励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企业的老板不少也都是体制内跳出去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想“上天”,科研人员也希望有更好的待遇和机会,当然一拍即合。

刘先生说,在他周边,就不断有人跳出体制,但其实钱并不是他们跳槽的主因,“要是为了钱,我早转行干金融了。”他说,在民营企业里受限制更少,利用平台资源可以参与更多的项目研发,“更容易出成果,成就感更多。”

人才外流呈上升趋势

事实上,“张小平离职”并非孤例,航天领域人才流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据《今日科院》的调查报告《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显示,2012年~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2012年,四家院所共流出507人,2016年,该数据则为916人,流出率为80%。流失主体为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

一位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9年工作经历的前员工章越(化名)告诉《每日人物》,他和张小平一样,在半年前离开了这家国企,投身民营企业。张小平的情况非常普遍,去年就有一批骨干离开了某国企研究院,导致了一些技术的停滞。

也有六院员工称,此事主人公张小平的情况较为特殊,“作为重要涉密人员,张小平事件的性质是‘劳动关系纠纷’。而且张小平不在岗期间,还陆续动员其他有关员工离职。”

拥有“国宝级工程师”的民企啥来头?

张小平入职的新企业名为“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官方介绍称,这是一家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城,自家工程师因离职走红网络之时,蓝箭的创始团队却对此显得不那么关心。恰好在9月27日同天,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设的试车台进行了20秒的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

湖州是蓝箭航天的“朱雀火箭研制基地”,张小平也去过那里。2018年4月4日,张小平作为蓝箭公司企业代表到浙江湖州开发区环保局,办理企业建设项目“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评文件承诺备案。之后,他在接受《湖州日报》采访时说:“不到一周就把环评的所有流程办好了,速度很快。”

之所以选择湖州,张昌武曾向《南方周末》解释称,蓝箭航天选择湖州,其实是先选择浙江,因为浙江的航天制造业发达,而且江浙一带的资本环境有利于后续公司获取资金支持。

与零壹空间、星际荣耀首先研制“固体探空”火箭不同,蓝箭航天一开始便将精力投入到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方面,这也与“讨人公函”中张小平的专业介绍吻合。公文称:“张小平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与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

除张小平外,蓝箭航天还“挖来”很多“国家队”选手。

资料显示,创始人张昌武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于汇丰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主要从事汽车金融等领域。2015年6月,出身金融行业的张昌武找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曾在欧洲航天局任职15年的宇航系统高级工程师吴树范创建了蓝箭空间。

而蓝箭航天的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航天系统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北大后EMBA二十余位同学走进亦庄蓝箭航天总部》一文称:“蓝箭公司的工程师都是原来国家航天科技领域从事总体研制、运算、组件的顶尖工程师。”

网文称:“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对此,知名财经博主何夕援引六院员工称:“张小平年收入23万,并非网传文章所说的12万,这个收入在西安并不算低,所以仅就这件事来说,研究院并没有愧对他们。”

张小平所跳槽的蓝箭航天可能并不差钱。

公开资料显示,蓝箭航天2015年获得创想天使基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获得由永柏资本、陕西金控资本等机构的逾亿元A轮融;2017年获得西安市高新区投资基金数千万元A+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是今年4月,蓝箭航天获2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风科技、国开熔华产业投资基金等。

从2015年成立至今,蓝箭航天目前融资额超过5亿元。其中,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还为其提供了超过2亿元的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

整个民营航天业也是一片红火,资本竞相涌入。中国金融投资网数据显示,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共有7家中国私人太空公司募资,金额为16.6亿元。其中,最大一轮融资为科工火箭获得的12亿元人民币A轮投资。

也许,对于拥有大批专业航天技术人才的研究所来说,更严峻的挖角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