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不是什么呢
前述关于性别文学的悖论,意思是女性文学虽然以“女性”这样的性别概念为标志但并非凡是女作家写的就是女性文学。作家的自然性别固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前述女性文学的现代性这一特质在时间上排除了“五四”以前的妇女古典诗词,包括以
秋瑾
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后表现了鲜明的妇女解放要求的作品,应历史地看作是我国女性文学的萌芽或前驱。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应如何概括?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及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这一概念时,一般认为应该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作品,伊丽莎白·詹威认为要看她对自己所写的生活内容的体验、理解是否是女性的。鉴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这些概念含义的模糊性,我认为应在前面冠以“现代”二字加以限制。这就把那些虽为现当代女作家所写却体现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的作品排除在外。〔9〕
女性文学也不是一个题材概念。人类生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加和共同维系的,尽管历史对男/女、社会/家庭的角色位置进行了等级制的刻板定位,但任何生活领域都难以截然划分为纯然男性或纯然女性的题材,任何女人的问题都和男人有关,反过来说也一样。题材
决定论
的实质是题材等级论,即等级制的公众/个人、集体/私人等
二元对立
模式。前者似乎是男性领地而后者则似乎注定属于女性。庐隐、
萧红
等均因此而受到过非议。2004年以前这种以题材等级论鄙薄女性文学的现象明显升温,出现了种种以“小”和“私”为
中心词
的命名(“小女人散文”、“
私小说
”、“女性小品”等)。事实上题材本身无所谓价值上的大小高低,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和写得怎么样?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在这方面的区别不在题材而在女性,一般来说习惯于以内视角和
个人记忆
、个人生存体验来处理各种生活范围的题材。
我们下面讨论
中国女性文学
,在现代性进程中事实上出现了哪些形态类别。女性文学和我国20世纪历史息息相关,不可能摆脱种种历史合力的牵制而只能在历史给定的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做出不尽相同的选择,从而呈现出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诚如
特里·伊格尔顿
所言,“语言并非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包含着表现者和被表现者对称单位的结构。它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无限展开的
蛛网
,网上的成分不断交换和循环,没有一个成分受到绝对的限定,每一种东西都受到其他各种东西的牵制和影响。”〔10〕
在这个“无限展开的蛛网”上有的成分发展了,有的成分消失了又复现了,也有新的成分出现、发展或消失,也有的成分发生了变异成为不是它原来的东西。“女性”、“妇女”、“女性主义”便是女性文学发展进程这张蛛网上三个重要的“网结”。在我国女性文学之现代性进程中,恰恰可以梳理出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
“女性”(female)是女性文学及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和“妇女”这个概念是同义的可以互换的吗?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作为
同义词
来使用的。女性与妇女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女性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漠视与无视。
据美国
后结构主义
学者白露考证,我国直至清末还没有“女性”这一概念。
中国社会
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不存在一个超越社会
人伦关系
的女性概念,凡指称女人的词语都是指在具体的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女人,如次于儿子的女儿、次于丈夫的妻子、次于父的母等,各人只有根据自己在
亲属关系
中规定的
角色规范
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
社会认可
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位置。“女性”这个词与“他、她、tā@③”这些
人称代词
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
白话文学
的主题之一,是一个超越了亲属人伦范畴超越于传统
父权制
意识形态
对女人社会
角色定位
的一个革命性反叛性符号,〔11〕也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成的概念。从20、30年代的一些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这一有别于恪守三纲五常的传统女人依附
性身份
的概念,有的文本为了与旧式的传统女人相区别,常常在“女性”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新女性”便成为“
现代女性
”的同义词。白露也指出了“女性”一词的负面含义如被动、柔弱、智力与生理上的
低能
等,这恰恰是女性概念的
暧昧性
不稳定性而在运用过程中被男性偏见所填加进去的意思。
白露还考察了“妇女”(Woman)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 在传统话语中,泛指女人时有女子、妇人、妇,也有妇女这个词,都是指的传统女人。白露所分析的妇女这个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被填加进去的意思。 她指出早期共产党人将
欧洲社会主义
政治理论
中的Woman译作妇女,强调
社会生产
与妇女的关系,
倍倍尔
的《
妇女与社会主义
》一书的翻译奠定了“妇女”一词的政治意义,30年代农村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以至毛泽东时代国家、
妇联
等政治机构继续沿用的“妇女”一词也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12〕
可见“女性”“妇女”这两个词尽管都指称了“女人”这一性别,但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也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前者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
主体性
为本质内涵,而后者则是一个被
国家权力
话语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日本,妇女的概念一般是指没有解放的老式女人;而女性一般是指现代社会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解放的新式女人。〔13〕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也应有这样的大体上的区别。
“女性”、“妇女”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恰恰与“五四”到十年“文革”女性
文学的历史
嬗变形成同构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恰恰对应了相应的两种不同的女性文学类型的基本内涵。我国女性文学与女性这个词同时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20年代后期与妇女概念内涵的政治化功能化的同时,出现了女性文学的分化,逐渐形成了恰与妇女概念的新内涵相对应的妇女文学,并在40年代出现了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在不同的话语空间的并存现象。
新中国成立
后,解放区
工农兵
文学被规定为新中国文艺的共同方向,女性文学与“五四”人的文学同时被阻遏,妇女文学以顺应时代潮流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式与工农兵文学一起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在“文革”十年中被推向极端而走向反面。80年代初,随着“五四”
新文学
传统的复苏,女性与女性文学再次出现,成为当代文学中一支既有别于男性文学又有别于妇女文学的现代性的女性文学。而妇女文学则走向了衰微。在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大约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出现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新类型,而更多的女性文学也在继续发展。
就这三种女性文学类型的关系而言,妇女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话语环境下由女性文学衍生出来的两个分支。应该承认即使是妇女文学,在其发生之初,也还是基于女人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的现代性进程的产物,但二者的思想资源不同。妇女文学的思想资源来自社会主义的妇女观,主张妇女应投身于
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
的洪流之中,在社会/阶级/集团的解放中解放自己,故更多着眼于社会底层妇女,主张知识女性要向工农兵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故其主人公多为各种社会/阶级/集团斗争中的女英雄。至于这种“社会解放我解放”的模式,究竟能否解放妇女和在何种程度上解放妇女,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
妇女学
理论问题,本文暂不展开论述。女性主义文学的思想资源显然是80年代中期才陆续译介过来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但就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多地吸取了弗尼吉亚·伍尔芙的《
一间自己的房间
》、西蒙·德·波伏娃的《
第二性
》和贝蒂·傅瑞丹的《女性迷思》、《第二阶段》这些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而对西方激进的和
学院派
的“性政治”“累斯嫔主义”以及建立在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对抗路线则采取了谨慎的既有所认同也有所保留的态度,王安忆、铁凝的一些小说则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严肃的
艺术探索
,从而使自己与西方激进的
女权主义
者拉开了距离。〔14〕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女性主义文学从自在到自觉,对
中国妇女
尤其是中国知识女性、职业
女性的精神
成长和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默默的和艰苦的探索,如80年代的
张洁
、
张辛欣
、
残雪
、
陆忆敏
、萨玛(
崔卫平
)、王小妮、
伊蕾
、
翟永明
、张烨、
张真
、叶梦、斯好,90年代铁凝、
蒋子丹
、
方方
、
徐坤
、
徐小斌
、
陈染
、
林白
。这里有一些作家在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这两个类别中同时进行了探索,正如
丁玲
是
现代文学
中在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这两种文学中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一样。不同的是前者基本上出于她们的自觉选择而后者则是无奈的在时代纷纭复杂的历史潮流里跌着跟斗,而一些众所周知的女性
文学文本
还受到过多次批判。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比丁玲年轻得多的蒋子丹、徐坤们不再是别无选择而是在一定限度内赢得了
自主选择
的权利。
有论者批评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对女性文学和妇女文学这两种文本存在着严重的偏斜和理论上的
误植
,并认为这样的批评拉大了这两种文本的距离。〔15〕此言恐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这两种文本的实际。由女性文学而出现了与主导意识形态同构的妇女文学,这本身就说明了二者的差异,加之政治作为一种强大的权力话语的控制和干预,使原本具有合理性的妇女文学走向了政治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这一概念的现代性内涵,导致了女性、妇女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双重失落,在被
男性化
的同时也失落了自己作为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人的价值。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新生,其内在的思想底蕴不能不是对政治化的妇女
文学的反思
。这不是哪一个女作家个人的问题,这两种文本的差异自然也不是依照哪一位批判者主观意志所能够消泯的。论者将
丁玲
的《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水》、《田家冲》,50年代
菡子
、
茹志鹃
、
刘真
等对战争题材的书写归之为“政治文本”,意思是“对
政治意识形态
的直接讲述”。萧红的《
呼兰河传
》,
张洁
的《沉重的翅膀》不幸也被划入“政治文本”。至于是什么样的政治则语焉不详,更不提即使是这些对当时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直接讲述”的作品(且不论这样的概括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是
不准确
的),也有不少为当时的政治所不容,刘真的《英雄的乐章》、《春大姐》,茹志鹃的《
百合花
》、《
静静的产院
》,
宗璞
的《
红豆
》等都受到过左倾政治的批判,至于
杨沫
的《
青春之歌
》在政治压力下由初版本到再版本的重大变化,更是政治对妇女文学的强力扭曲和规范。在这里,女作家和女性文学批评者的价值立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从妇女作为人的价值立场出发还是从
泛泛而论
的暧昧不明的
政治立场
出发?论者将庐隐、
冰心
、
凌叔华
、
苏青
、
张爱玲
及
丁玲
的《
我在霞村的时候
》、
张洁
的《
方舟
》、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
刘西鸿
的《你不可改变我》等归之为“性别文本”即“渲染性别意识、批判
父权
话语的文学书写”。这“性别文本”是指女人的“自然性别”(sex)还是“
社会性别
”(gender)?而“性别意识”包不包括女人作为人的意识?而“渲染性别意识、批判父权意识”这样的界定,即使仅指上述的女性主义文学,也基本上不符合这些作品的思想和
价值取向
。
徐坤
的《女娲》、《出走》、《厨房》,
蒋子丹
的《
桑烟为谁升起
》、《
绝响
》、《
等待黄昏
》、《贞操游戏》、《从此以后》,铁凝的《玫瑰门》、《对面》、《
麦秸垛
》、《
棉花垛
》、《
孕妇和牛
》,陈染的《破开》、《
无处告别
》、《私人生活》,
林白
的《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及近作《
说吧,房间
》、方方的《暗示》,萨玛的《父亲》、王小妮的《应该做一个制作者》、张烨的《鬼男》等女性主义文学名篇都是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探寻女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的。她们鲜明的作为人的性别意识无论是体现在对
父权制
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还是体现在对女人自身身体的认识对母性和爱的新的认同以及人性的审视,都立足于人性的提升完善和女性的成长与解放这一女性人文理想的价值立场,这也正是女性文学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性别,超越
时效性
和功利性而具有长久的历史和
美学价值
的原因。
女性文学
女性:人—女人—个人
女性概念的质的
规定性
是女人作为人的
主体性
,而女性文学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
创作主体
言说主体在文学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的探寻。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女性这一概念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女人基于人的觉醒而改变、超越封建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这种强制性命名和塑造,表现在由他者、次性的身份到作为人的主体性要求。表现在女人由依附性到独立性这一精神的艰难蜕变。
女性和女性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女性文学批评中一个复杂的和棘手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应回避的问题。女性主体性的思想资源是女性
人文主义
,“
女人也是人
”便是她的思想起点。女性
主体性
探寻和建构的全部困难全部复杂性和难以言说都凝聚在这个类似
同义反复
的
判断句
里面了。没有谁能说清楚作为人的女人究竟是什么?觉醒的意识到了自己人之为人的女性可以说出我不是什么(不是男人的奴隶、附庸、玩偶……)却难以从正面说出自己究竟是什么。
这或许就是
解构主义
的女性主义何以把女性文学批评的实践限制在“
完全否定
的”“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的范畴之内,就是克里斯多娃说女性主义“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协,我们可以说‘这个不是’和‘那个也不是’”〔16〕的初衷。这种主张发挥了女性这一概念内涵的革命性、反叛性,当它面对
父权
统治和男性中心的非人道性和偏执性时,其思想的锋芒是锐利的。然而遗憾的是它把这种革命性、反叛性推向了极端,推向了对女性的
主体性
要求和在女性文学中所已经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探寻和建构的消解。它过分夸大了
父权制
以来男/女两项压迫/被压迫的对立地位,夸大了话语中的男性偏见色彩、把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天然合理的斗争引向了
怀疑主义
和
虚无主义
,成为没有自己坚实的理论立足点的实践。在思维方式上,也违背了
后现代主义
对“虚假的普遍主义”的反思,把女人和男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统一的“类”,以一概而论的思维方式看待无比丰富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作为个人的女人和男人。“由于它否认存在着一个
认识论
上有意义和具体的主体,它使女性主义不可能具有自己的批评。”〔17〕
好在女性文学尤其是我国的女性文学并不是按照这种理论写出来的。从“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的意义和“
何处是归程
”的探寻开始直到80、90年代的女性诗歌、女性散文和女性小说,女性
自我认识
自我价值
的探寻,如思想的活水流贯其中。这便是日渐清晰的“女性:人——女人——个人”。也就是说,我国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
主体性
探寻,大体上经历了“人(和男人一样的)——女人(和男人不一样的)——个人(以独立的提升了的具体的千差万别的个人将做人与做女人统一起来)这样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这也恰恰是我国女性文学的一条基本的贯穿性的内在理路。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大体上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强调男女平等到强调男女的不同和对立,直到90年代对学院派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全体女人”这一概念的解构,出现了“我独特我完整我是我自己”的个人化趋向,出现了以个人的自由自主为底线的多种形态的做人与做女人的统一。不言而喻这里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我国没有自己的理论形态的女性文学又是不一样的。
何以会这样?按照
后现代主义
对
主体性
的理解,主体性这个概念正如和
社会现象
紧密相关的话语一样,不可能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稳定的封闭的概念。重要的是在什么样的主客观因素下出现了什么样的主体性内涵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不是性文学
女性文学从古至今地一步步走来,一直不曾停下脚步。随着“女性世纪”的到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魅力,铺天盖地的走到大众面前,以一种势不可当气势,傲然屹立在文学论坛之中。翻读大大小小的报刊和杂志,你不难发现当今的女作家群是那么的壮观。先锋作家、
美女作家
的美名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时之间,文坛晃动的净是女性面孔,女性文学更是风光无限。
女性文学在走向女性本体和主体方面,在女性自我生命体验和女性本体欲望表达等方面,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内在、明显和豁达;在艺术表现上,注重了把“我”推向前台,文章日益变得个体化,时常从
儿女情
、家务事等庸常生活支点切入社会。这本是女性文学的一大进步,但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一些女作家开始偏离传统轨道,转型为“小女人”或“私人化”、“隐私化”写作,她们关注的世界只有身体和性,只有爱情和自我。在这些女作家眼里,女性主义是女性写作的惟一选择,女性意识覆盖了人生的全部。《
上海宝贝
》、《糖》等
美女作家
的作品给人一种脂粉的甜腻味和生活腐烂的气息。而到了
九丹
的《
乌鸦
》,更是把
床笫之欢
写得恣意汪洋。难怪有人谑称她们是“身体派作家”。年轻作家这样写倒也罢了,可如今,一些传统作家如
张抗抗
、
池莉
、铁凝也步其后尘。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
水与火的缠绵
》、张抗抗的《
作女
》,光书名就令人想入非非了。翻开张抗抗的新作《作女》,其目录就不由人脸红耳热: “ ‘作’战的人生有声有色;男人和女人一块‘作’才好;现在不‘作’更待何时;‘作’的欲望从哪里来……“这究竟是阅读提示,还是故意诱导读者?让人不明白的是:难道非得靠性描写和带有煽情的书名,才能取悦读者的眼球吗?这种自我作践“女性文学”的行为,怎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呢?
女性文学
对女性文学的期待
“女性擅写性灵文字。一情一景一细一节,都能化出万千情思满腹感慨。”这是女作家
素素
评价台湾散文家
张晓风
时说的一句话。在人心浮躁、文坛充满
功利主义
的时下,不知道到哪里去阅读这么美妙的文字了。性文学的泛滥不仅辱没了女性作家的名声,更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这是出版商的错,还是女性作家自身行为所致?
文学评论家
白烨
指出:当今女性作家在相当多的作品中以一种从心灵到肉体都采取叛逆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也是女性解放自己的一个必然过程。
张抗抗
也在《
作女
》的后记中称“是为‘她世纪’留存的一部‘作女’档案”。问题是,如果用过激的言语、身体和性来表述这种叛逆精神,恐怕并非上策。道理明摆着,女性文学不是性文学。如果女性文学类同于地摊作品的话,那真的离退幕不远了。
女性文学不是性文学!在为女性作家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断喝一声,以免女性文学沦落到性文学的尴尬境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性文学将会以其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