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当加强对经典文献和专著论文的研读,夯实学术研究的基础。现从历史学院各系的培养方案中列出各专业学习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希望新入学的研究生加强主文献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基本史料的价值,汲取研究成果之所长,用批判和思辨的方法,理解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用于自身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与完善。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必读书目: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华书局,2009年。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8.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集》,联经出版社,2020年。
9.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10.李伯谦、陈星灿主编:《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1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2.保罗·巴恩著,杨佳慧译:《考古通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
选读书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3.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2004年。
4.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5.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
6.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8.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9.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
11.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12.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3.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
14.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高星、侯亚梅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2年。
18.夏鼐:《夏鼐日记》(十卷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9.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于海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世界史专业
一、
古代西亚南亚对外交流史
(一)原始文献集(选读)
1.Douglas R. Frayne ed.,
Presargonic Period (2700-2350 BC
), (Toronto, Buffalo,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8
2.Douglas R. Frayne ed.,
Sargonic and Gutian Periods (2334-2113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Early Periods
volume 2, (Toronto Buffalo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3
3.A.Kirk Grayson.
Assyrian Periods Volume 1.-Assyrian Rulers of the Third and Second Millennia BC(To 1115 BC)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7.
4.A.Kirk Grayson.
Assyrian Periods Volume 2-Assyrian Rulers of the Early First Millennia BC I(1114-859 BC)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1.
5.A.Kirk Grayson.
Assyrian Periods Volume 3-Assyrian Rulers of the Early First Millennia BC II(858-745 BC)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
6.Haylm Tadmor and Shigeo Yamada.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Volume 1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iglath-pileser III(744-727 BC) and Shalmaneser V(726-722 BC), Kings of Assyria
. Eisenbrauns, 2011.
7.A.Kirk Grayson and James Novotn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Volume 3/1-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Sennacherib, King of Assyria(704-681 BC)
, Part 1. Eisenbrauns, 2012.
8.A.Kirk Grayson and James Novotn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Volume 3/2-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Sennacherib, King of Assyria(704-681 BC)
, Part 2. Eisenbrauns, 2014.
9.Erle Leicht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Volume 4-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Esarhaddon , King of Assyria(680-669 BC).
Eisenbrauns, 2011.
(二)著作
10.Bryce, T.R.,
The World of the Neo-Hittite Kingdo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1.Foster, Benjamin R., Karen Polinger Foster,
Civilizations of Ancient Iraq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12.Klaus Karttunen,
India and the Hellenistic World
,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17.
13.Kramer, Samuel Noah,
The Sumerians: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harac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14.Kuhrt, Amélie,
The Ancient Near East, c. 3000-330 BC
, Routledge, 1997
15.Meyers, Eric M. e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in the Near East
, (New York, Oxo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6.Oppenheim, A.L.,
Ancient Mesopotamia: Portrait of a Dead Civilization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17.Gregory L. Possehl,
The Indus Civilization: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Altamira Press, 2020.
18.Postgate JN.
Early Mesopotamia. Society and economy at the dawn of history
. London: Routledge, 1992
19.Ratnagar, S.,
Encounters: the Westerly Trade of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0.Sasson, Jack M. ed.
Civ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2000
21.Thapar, Romilar,
From Lineage to State: Social Formations in the Mid-First Millenium BC in the Ganga Valley
(Bomb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2.Thapar, R.,
Ancient Indian Social History
, New Delhi, Orient Longman, 1978.
23.Von Sonden, Wolfram,
The Ancient Orient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Michigan: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24.拱玉书:《西亚考古史》,文物出版社2002年
25.李政:《赫梯文明研究》,昆仑出版社,2018年
26.刘健主编:《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27.施治生、刘欣如主编:《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8.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9.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30.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31.刘欣如:《古代社会物质文明》,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32.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
二、
俄罗斯史
(一)专著
1.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2.[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著:《俄国史教程》(第1—5卷),张草纫、浦允南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3.[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俄罗斯史》(第八版),杨烨、卿文辉、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4.陈之骅著:《历史唯物主义与俄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5.刘爽著:《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6.[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著:《俄国社会史》(上下卷),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该书为陈启能主编《人文前沿丛书》之一。
7.[英]奥兰多·费吉斯著:《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郭丹杰、曾小楚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8.[日]土肥恒之著:《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李文明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
9.[日]和田春树著:《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易爱华、张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10.[俄]А.А.丹尼洛夫、А.Ф.菲利波夫主编:《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师参考书》,吴恩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1. А.Н.Сахаров(отв.ред.)идр. Реформы и реформаторы в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 Сб. ст. / М. Изд. центр Ин-та рос.истории, 1996.
12. Орлов А.С., Георгиев В.А., Георгиева Н.Г., Сивохина Т.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Проспект, 2010.
(
二
)论文
1.刘祖熙:《试论俄罗斯文明》,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4期。
2.刘祖熙:《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
3.刘祖熙:《萨哈罗夫等新编俄国通史(前二卷)评述》,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李显荣:《评述苏联几部彼得大帝传》,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5期。
5.孙成木:《试探十九世纪中叶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载《世界历史》1987年第1期。
6.于沛:《马克思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11期。
7.姚海:《战争对俄国发展道路的影响》,载《世界历史》2009年第1期。
8.曹维安:《俄国史学界关于古罗斯国家起源问题的争论》,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1期。
9.Б.Н.米罗诺夫、张广翔:《地理因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载《史学月刊》,2016年第6期。
10.王晓菊:《西伯利亚开发与俄国现代化(1861—1917)》,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11.张广翔:《十九世纪俄国村社制度下的农民生活世界——兼论近三十年来俄国村社研究的转向》,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2.罗爱林:《试论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4期。
13.张建华:《以“路标”为界——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波澜》,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4.白晓红:《俄国斯拉夫派的政治思想》,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
15. Кабузан В.М. Немецкое насе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XVIII- началеXXвека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и размещение)//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1989. № 12.
16. Игнаьев А. В. Последний царь и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2001. № 6.
17. Куликов С.В. Император Николай II как реформатор: к постановке проблемы// 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2009. № 4.
18. Gregory L. Freeze, The Orthodox Church and Serfdom in Prereform Russia, Slavic Review, 1989, Vol. 48, No. 3.
19.[日]和田春樹:《日露戦争開戦にいたるロシアの動き》,《ロシア史研究》,2006年第78巻。
20. [日]松里公孝、阎德学:《对东正教两大常识的误读》,载《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6期。
三、
非洲近现代史
(一)专著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何芳川宁骚艾周昌郑家馨陆庭恩彭坤元:《非洲通史(3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非洲通史(8卷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
4.杨灏城:《埃及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5.杨灏城、江淳:《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6.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7.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1914—193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8.李安山:《非洲现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9.刘鸿武等:《尼日利亚建国百年史(1914—2014)》,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10.Kevin Shillington:《Hisrory of Africa》,RED GLOBE PRESS2019年出版
(二)论文
1.陆庭恩:《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是怎样产生的》,载《历史研究》1978.11.15。
2.陆庭恩:《非洲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遗留》,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3.宁骚:《试论当代非洲的部族问题》,载《世界历史》1983.5.1。
4.郑家馨:《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研究》,载《世界历史》1997.4.15。
5.郑家馨:《英布战争性质辨析》,载《世界历史》1984.6.29。
6.杨灏城:《评埃及民族领袖札格卢勒——纪念埃及1919年革命70周年》,载《世界历史》1989.3.2
7.杨灏城:《纳赛尔军人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载《世界历史》1992.1.31。
8.李安山:《日不落帝国的崩溃——论英国非殖民化的“计划”问题》,载《历史研究》1995-2-15。
9.李安山:《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50年西方史学论争述评》,载《世界历史》1996-6-15。
10.李安山《论西非民族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载《世界历史》1986-4-1。
11.艾周昌:《南非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15。
12.彭坤元、秦晓鹰、梅伟强:《苏丹人民反殖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一八八一年至一八八五年的马赫迪武装起义》,载《历史研究》1978-6-15。
13.彭坤元、秦晓鹰、梅伟强:《略论非洲的酋长制度》,载《西亚非洲》1997-2-15。
14.吴秉真:《非洲奴隶贸易四百年始末》,载《世界历史》1984-4-30。
15.毕健康:《当代埃及政党制度的演进》,载《世界历史》2001-10-15。
16.Katunga J. Minga1,African Discourses on,Journal of Black Studies,2021, Vol. 52(1)
the Africanization and Decolonization of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17.Frederick Cooper,“Possibility and Constraint: African In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49, Issue.2, 2008。
18.Cheikh Anta Babou,“Decolonization or National Liberation: Debating the End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Africa”,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32, 2010。
19.Benson O. Igboin,“Colonialism and African Cultural Values”,African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Vol.3, No.6, 2011。
20 Stephen Ocheni,“Analysis of Colonialism and Its Impact in Africa”,Basil C. Nwankw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Vol.8, No.3, 2012。
四、近现代西欧经济社会史
1.[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下卷),张绪山、李增洪、侯树栋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英]亨利・斯坦利・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 1150-1400年农民生活状况研究》,龙秀清、孙立田、赵文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意]卡洛·M.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苏世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5.[英]克里斯托弗·戴尔:《转型的时代: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与社会》,莫玉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版。
6.(美)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等:《英国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7.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英)阿萨•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0.(英)布伦丹•西姆斯:《千年英欧史:英国与欧洲,1000年的冲突与合作》,李云天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
五、
日本史
(一)专著
1.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出版
2.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出版
3.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出版
4.宋念申:《发现东亚》,新星出版社2018出版
5.杨栋梁:《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出版
6.《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岩波書店2007-2010出版
7.中村正則:《戦後史》,岩波書店2005出版
8.(美)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出版
9.(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出版
10.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
(二)论文
11.万峰:日本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沿革考析,《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
12.汤重南:全球视野下的中日关系,《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13.蒋立峰: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政治三元素,《世界历史》,1987年第1期
14.周一良: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5.沈仁安:日本史学新流派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6.李玉:试论1924-1932年的日本政党政治,《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17.宋成有: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18.武安隆:日本知识阶层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作用和心态,《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9.王家骅:幕末日本人西洋观的变迁,《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20.王振锁:试论自民党政权,《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21.邹有恒:论战后日本农地改革,《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2.王晓秋:鸦片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世界历史》,1990年第5期
23.武寅:试论日本军国主义的两面性,《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24.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25.陈景彦:西风东渐与中日知识分子的回应,《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6.李秀石:从神道国教化到靖国神社-论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祭祀政治,《世界历史》,1998年第6期
27.刘岳兵: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8.李卓:日本传统家族制度与日本人家的观念,《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
29.唐利国:两面性的日本近代化先驱-论吉田松阴思想的非近代性,《世界历史》,2016年第4期
30.郑毅:荣耀与挫折:一战后日本外交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
六、
北美史
1.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生活三联新知书店2003年版
2.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艾尔弗雷德·克洛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艾尔弗雷德·克洛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威廉·克罗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威廉·克罗农:《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和大西部》,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8.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荒野与美国思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9.J.R.麦克尼尔:《太阳下的新事物:世界环境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0.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1.布雷特·雷·沃克:《毒岛:日本工业病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加吉尔·古哈合:《这片开裂的土地:印度生态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刘翠溶、伊懋可:《积渐所致: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版
14.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七、
太平洋史
(一)中文书目
1.[美]阿里吉、[日]滨下武志、[美]马克·塞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唐家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5.[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6.[西]胡里奥·克里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黄锦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
7.[美]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陈昌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8.[德]卡尔·豪斯霍弗:《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马勇、张培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0年。
9.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起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
10.[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陈建军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
11.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徐毅、袁为鹏、乔士容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12.[美]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夏继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13.[德]米夏埃尔·诺尔特:《海洋全球史》,夏嫱、魏子扬译,北京:三联书店,2021年。
14.[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美]彭慕兰、[美]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16.[澳]唐纳德·狄侬等主编:《剑桥太平洋岛民史》,张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17.[美]王国斌、[美]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周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18.王元崇:《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年。
19.[美]威廉·伯恩斯坦:《伟大的贸易:贸易如何塑造世界》,郝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
20.[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涂怡超、罗怡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21.[加]唐纳德·B.弗里曼:《太平洋史》,王成志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2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2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4.[荷]雨果·格劳秀斯:《论海洋自由或荷兰参与东印度贸易的权利》,马忠法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
25.张海鹏总主编:《中国海域史》(1~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26.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二)英文书目
27.Dennis O. Flynn and Arturo Giráldez, eds.,
The Pacific World: Lands, People and History of the Pacific, 1500-1900
, 17 vols.,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2009.
28.Alastair D. Couper,
Sailors and Traders: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Peoples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29.Dennis O. Flynn, Arturo Giráldez and James Sobredo, eds.,
Studies in Pacific History: Economics, Politics, and Migration
,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2.
30.Dennis O. Flynn, Lionel Frost, and A. J. H. Latham,
Pacific Centuries: Pacific and Pacific Rim History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
,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31.David Armitage and Alison Bashford, eds.,
Pacific Histories: Ocean, Land, Peopl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32.David Armitage, Alison Bashford and Sujit Sivasundaram, eds.,
Oceanic Historie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33.David Igler,
The Great Ocean: Pacific Worlds from Captain Cook to the Gold Rush
,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34.D. E. Mungello,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West, 1500-1800
,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9.
35.Donald Denoo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ers
, Cambridge, U.K.;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6.Donald D. Johns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acific: Private Interests and Public Policies, 1784-1899
,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5.
37.Epeli Hau‘ofa,
We are the Ocean: Selected Works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38.Ernest S. Dodge,
Islands and Empires: Western Impact on the Pacific and East Asia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6.
39.Göran Burenhult,
New World and Pacific Civilizations: Cultures of America, Asia, and the Pacific
, San Francisco: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4.
40.Gregory T. Cushman,
Guano and the Opening of the Pacific World: A Global Ecological Histor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41.John E. Wills, Jr., ed.,
China and Maritime Europe, 1500-1800: Trade, Settlement, Diplomacy, and Missions
,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42.J. R. McNeill,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the Pacific World
, Aldershot;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1.
43.Matt K. Matsuda,
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
,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44.O. H. K. Spate,
The Spanish Lake
, Canberra: ANU E Press, 2004.
45.Paul D’Arcy, ed.,
Peoples of the Pacific: The History of Oceania to 1870
, Aldershot, Engl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Variorum, 2008.
46.Paul D’Arcy,
The People of the Sea: Environment, Identity, and History in Ocean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47.Robert Borofsky, ed.,
Remembrance of Pacific Pasts: An Invitation to Remake History
, Honolulu: University Hawaii Press, 2000.
48.Ronald C. Po,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49.Sandrine Dubroca,
The Opening of the West and the Pacific, 1770-1846
, Paris, 2011.
50.Sarolta Takacs, ed.,
The Modern World
, Volume 5,
Civilization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 Armonk, NY: M. E. Sharpe, Inc., 2008.
51.Simon Winchester,
Pacific: The Ocean of the Future
, London: William Collins, 2015.
52.Stuart Banner,
Possessing the Pacific: Land, Settlers, and Indigenous People from Australia to Alaska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3.Tanya Storch, ed.,
Religions and Missionaries around the Pacific, 1500-1900
, Aldershot, Engl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Variorum, 2006.
54.Toon van Meijl and Paul van der Grijp, eds.,
European Imagery and Colonial History in the Pacific
, Saarbrücken: Verlag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 Breitenbach GmbH, 1994.
55.Wang Gungwu,
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6.W. David McIntyre,
Winding up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八、
战后国际关系史
1.[英]阿拉斯泰尔·兰姆祝,梁俊艳译、张云校对:《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陈宗海:《冷战后中印外交关系研究(1991—200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6.傅高义等:《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1972—1992)》,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7.宫力:《从解冻走向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贾庆国:《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9.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10.罗伯特·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在谈判中合作(1969—198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12.吕昭义、孙建波等:《中印边界问题、印巴领土纠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吕昭义等:《中美印三边关系:形成中的动态平衡体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4.马工程教材《世界现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15.马工程教材《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
16.潘一宁:《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对抗(1954—1973)——越南战争的国际关系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7.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1947—19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9.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1.汪熙:《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1823—199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22.王宏纬:《当代中印关系述评》,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年版。
25.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26.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7.张曙光:《接触外交:尼克松政府与解冻中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8.郑瑞祥:《印度的崛起与中印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9.郑汕、郑绍生、杨平学编著:《中印军事斗争历史回顾与启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0.周卫平著:《百年中印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31.MacFarquhar R.,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9-71, New York: Praeger; 1972.
32.Harry Harding,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55,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1989.
33.Harry Har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2.
34.Acharya, Alka. China & India: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8.
35.Gopalan, Sita. India and Non-alignment: a study of 1962 Sino-Indian conflict. New Delhi: Spick & Span Publications, 1986.
36.Diamond, Lany, and Schell, Orvillle, eds., China’s Influence and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 Hoover Press, 2019
九、
中亚史、高加索史
(一)《苏联史》
1.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3.苏联科学院历史所编:《苏联民族政策文件汇编(苏联的形成)》,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译,1954年版。
4.(美)沙希利·浦洛基:《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5.(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6.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中亚近代史》
7.王治来、丁笃本:《中亚通史》(近代卷,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8.恰赫里亚尔-阿德尔等主编,吴强、许勤华等译:《中亚文明史》(第5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版。
9.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10.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孟楠《俄国统治中亚政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2.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3.(美)迈克尔-刘金:《俄国在中亚》,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三)《中亚现代史》
14.王治来、丁笃本:《中亚通史》(现代卷,四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恰赫里亚尔-阿德尔等主编,吴强、许勤华等译:《中亚文明史》(6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版。
16.伊斯拉姆·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条件和保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阿斯卡尔·阿卡耶夫《难忘的十年》,武柳、雅思、远方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8.萨巴尔穆拉特-土库曼巴什:《鲁赫纳玛》,李京洲、邢艳琦、侯静娜译,阿什哈巴德2003年版。
19.努·纳扎尔巴耶夫:《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永庆等译,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十、
德国近现代史
(一)专著
1.邢来顺、吴友法主编:《德国通史》(6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德】赫伯特·格隆德曼:《德意志史》(4卷本),张载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1991、1998、1999年版。
4.【美】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下),范德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英】玛丽·弗尔布鲁克:《德国史:1918~2014》(第四版),卿文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6.Hans-Ulrich Wehler,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C.H.Beck,1987-2008。
7.Thomas Nipperdey,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C.H.Beck,1987.
8.Thomas Nipperdey,Deutsche Geschichte1866-1918,C.H.Beck,1987.
9.Heinrich August Winkler,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C.H.Beck,2000.
10.Heinrich August Winkler,Geschichte des Westens,C.H.Beck,2016.
11.Klaus Große Kracht,Die zankende Zunft,Vandenhoecka Ruprecht,2005.
12.Jürgen Kocka,Sozialgeschichte,Vandenboeck a Ruprecht,1986.
13.Thomas Nipperdey,Gesellschaft, Kultur,Theorie,Vandenhoeck a Ruprecht,1976.
14.Thomas Nipperdey,Nachdenken über die deutsche Geschichte,Vandenhoeck a Ruprecht,1986.
(二)论文
1、丁建弘: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吴友法: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邸文:第三帝国与教会,《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4、黄正柏:德意志民族思想文化与纳粹主义的兴起,《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5期
5、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景德祥:二战后联邦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7、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8、郑寅达:20世纪的法西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9、孟钟捷:如何培育健康的历史意识——试论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历史叙述,《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
10、王亚平:中世纪的远程贸易和德国城市的兴起,《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1、孙立新:关于近代中德关系史研究的新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12、刘新利:中世纪德意志人的民族自我意识,《文史哲》,2002年第2期
13、徐健:19世纪初德国的自由主义国家理论及其实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4、周建明:民国时期的中德贸易(1919—1941),《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5、李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泛欧”运动的兴起,《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4年第3期
16、侯树栋:国家、王权与帝国:中古德意志政治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7、罗衡林:德意志犹太人的社会集团与纳粹统治,《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18、王涛:数字人文框架下《德意志人物志》的群像描绘与类型分析,《历史研究》,2018年第5期
19、王宏波:德意志帝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史评论》,2020年第1期
20、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十一、
马
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向
唯物史观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程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杨耕:《重构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7.Paul Blackledege ,
Reflection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y
, Manchester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6.
8.Jon Elster,
Karl Marx: A Reader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9.Marcus Roberts ,
Analytical Marxism: A Critique
,London: Verso,1996.
10.Andrew Levine,
A Future for Marxism:Althusser, the Analytical Turn and the Revival of Socialist theory
, London: Pluto Press,2003.
十二、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方向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前沿课程文献
1.王晴佳、张旭鹏:《当代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人物、派别、焦点》,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乔·古尔迪、大卫·阿米蒂奇:《历史学宣言》,孙岳译,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
3.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晏可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弗朗索瓦·阿尔托格:《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黄艳红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版。
5.肖恩·格雷厄姆:《探索历史大数据:历史学家的宏观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6.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全球史是什么》,杜宪兵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7.南希·帕特纳、萨拉·富特:《史学理论手册》,余伟、何立民译,格致出版社2017版。
8. Marek Tamm and Peter Burke, eds.,
Debating New Approaches to History
, London: Bloomsbury, 2019.
9. Sasha Handley, Rohan McWilliam, and Lucy Noakes, eds.,
New Direction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 London: Bloomsbury, 2018.
10. Zoltán Boldizsár Simon,
History in Times of Unprecedented Change: A Theory for the 21st Century
,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19.
十三、
中外文明比较方向
文明与文明史研究课程书目
1.白钢:《东西方古典语言与文明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2.江林昌:《书写中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3.刘家和主编:《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庞卓恒:《中西文化的历史比较》,《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6.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9.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
10.Willibald Steinmetz, ed.,
The Force of Comparison: A New Perspective o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
, New York:Berghahn Books, 2019.
一、中国古代史学科博士研究生
文献阅读:(1)各专业方向学生必读不少于10本,选读书目不少于20本。(2)阅读过程中须领会基本史料的价值,汲取研究成果之所长,用批判和思辨的方法,理解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用于自身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与完善。(3)由招生导师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提供给学生。
二、专门史学科博士研究生
文献阅读:(1)各专业方向学生必读不少于10本,选读书目不少于20本。(2)阅读过程中须领会基本史料的价值,汲取研究成果之所长,用批判和思辨的方法,理解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用于自身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与完善。(3)由招生导师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提供给学生。
三、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文献阅读:(1)各专业方向学生必读不少于10本,选读书目不少于20本。(2)阅读过程中须领会基本史料的价值,汲取研究成果之所长,用批判和思辨的方法,理解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用于自身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与完善。(3)由招生导师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提供给学生。
一、研读(以下论著自行择取50%研读)
(一)专著(31部)
1.中国近代通史(10卷本),张海鹏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
2.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共4卷),金冲及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建朗 黄克武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4.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美]费正清 刘广京 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美]费正清 编,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著,中华书局,2018年。
7.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华书局,2016年。
晚清政治史
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2.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瞿同祖 著,范忠信、何鹏、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
3.湘军兵志,罗尔纲 著,中华书局,1984年。
4.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李剑农 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1.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 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
2.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增订本,罗荣渠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中华书局,2000年。
思想史和文化史
1.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2.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罗志田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美]杜赞奇,王福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4.国学与汉学,桑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 著,林同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2.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修订版,熊月之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共党史和革命史
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2.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黄道炫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日]石川桢浩 著,袁广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外关系史
1.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全三卷),[美]马士 著,张汇文、姚曾廙、杨志信、马伯煌、伍丹戈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2.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中华民国史
1.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王奇生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2.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邓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军绅政权 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陈志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论文(35篇)
晚清政治史
1.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汪熙,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井上清,李薇,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3.康有为的海外活动和保皇会的前期评价,汤志钧,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4.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章开沅,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5.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教案的考察,丁名楠,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6.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李时岳,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李文海,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2.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吴景平,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3.清末苏州商会的历史特点,朱英,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思想史和文化史
1.试论道咸间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冯天瑜,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姜义华,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3.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熊月之,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章清,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5.“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杨念群,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6.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黄克武,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
7.中西文化问题,黎澍,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8.现代化与民主化、科学化,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第1期。
9.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耿云志,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0.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桑兵,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汪朝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陈春声,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3.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王笛,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王先明,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李金铮,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重评《多余的话》,陈铁健,历史研究,1979。
3.试论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唐宝林,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1.方法论问题,刘大年,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外关系史
1.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薛衔天,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陶文钊,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3.若即若离:战后中朝两党关系的初步形成(1945—1950),沈志华,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2期。
4.沙俄与辛亥革命,余绳武,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6期。
5.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曾业英,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6.顾维钧与华盛顿会议,金光耀,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中华民国史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蒋永敬,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2.蒋介石的中日苏关系观与“制俄攘日”构想——兼论蒋汪分歧的一个重要侧面,鹿锡俊,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中国边疆历史系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马大正著:《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林荣贵:《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炜:《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年。
吕一燃:《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阎学通:《中国与周边中等国家关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希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1949-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邢广程主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边疆稳定和发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
邢广程、李国强:《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
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大龙:《政权与族群: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
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方盛举:《当代中国陆地边疆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理论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博士
1.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9第4期。
2.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62年第5期。
3.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4.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5.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6.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7.于沛:《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构建(1949—2019)》,《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8.苏秉琦:《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二卷序言》,《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9.翁独健:《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10.王家范:《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史林》2003年第6期。
11.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桑兵等编:《近代中国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载桑兵等编:《近代中国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08年版。
13.桑兵:《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14.侯云灏:《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15.瞿林东:《再谈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2期。
16.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7.陈其泰:《历史分析法在史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18.董立河:《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人文反思评析》,《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19.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20.宁可:《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学科建设探讨之一》,《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2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第2期。
22.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3.林甘泉:《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4.于沛:《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25.李振宏:《论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26.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7.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28.张广智:《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文史哲》2006年第4期。
29.彭刚:《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0.杨华:《近四十年来美国中国学理论、范式与方法对国内史学研究的影响》,《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
31.褚艳红:《他山之石与中国故事——我国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探索》,《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32.夏春涛:《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33.夏春涛:《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34.夏春涛:《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
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
35.马俊亚:《史实的构建:历史真理与理性差序》,《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
36.崔志海:《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37.杨念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38.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9.杨念群:《“新典范”和“旧史学”的冲突与调适:对中国现当代史学变革的一个贯通性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0.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
41.王晴佳:《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42.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3.张艳国:《植入与生长: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
44.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5.胡逢祥:《唯物史观与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
46.冯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l期。
47.陈锋:《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的流变》,《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
48.庞卓恒:《历史运动的层次和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49.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0.吴英:《唯物史观: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史学集刊》2017年第6期。
51.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探讨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52.张旭鹏:《全球史与民族叙事:中国特色的全球史何以可能》,《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
53.张旭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54.张旭鹏:《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西方话语冲击下的中国史学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55.张旭鹏:《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56.董欣洁:《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史学集刊》2020年第2期。
57.董欣洁:《中国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58.杨艳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史学》,《史学集刊》2021年第4期。
59.左玉河:《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5期。
60.左玉河:《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1.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瞿林东等著:《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4.于沛主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5.[德]罗梅君著:《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美]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8.张剑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陈启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吴英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期大林论历史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吴玉贵、杨艳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3册,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5.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王也扬、赵庆云:《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17.梁启超著:《新史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18.[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著:《史学原论》,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鲁滨孙著:《新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0.胡逢祥等著:《中国近现代思潮与流派》3卷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21.章学诚:《文史通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2.李大钊:《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23.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三联书店2015年版。
24.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5年版。
26.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7.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8.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中西书局2014年版。
31.王先明:《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3.[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4.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5.陈其泰主编:《中国历史编纂学史》5卷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
36.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学史》9卷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37.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38.王学典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9.张广智主编:《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3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40.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4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3.[美]布赖萨赫:《西方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4.邓京力:《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45.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王晴佳、张旭鹏:《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人物、派别、焦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47.[加]南希·帕特纳等编:《史学理论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8.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49.姜芃主编:《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