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真实课堂跟直播还是不一样

《中国教育网络》:您尝试课堂直播的初衷是什么?

苏德矿:为什么要尝试呢? 现在的大学生喜欢玩手机,课堂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信息的干扰。我想,现在有那么多直播平台,为何不试试把平时讲课内容拿去实况直播? 大学老师也要占领网络阵地,不然孩子们都去打游戏聊微信了。

《中国教育网络》:您用什么工具做直播?在技术方面存在问题吗?

苏德矿:在课堂放个三角架、放个手机,选好角度,然后就开始直播。 现在浙大一个叫做犀利直播的学生创业团队帮我录课程。

直播软件有时候会卡,这可能是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对于直播来说,我的要求有两点,第一,屏幕上的字大家能看清楚;第二,我说的话大家能听得清楚。以后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效果应该越来越好。反正作为教师要紧跟潮流,直播、微博、微信??什么方式能对教学有促进,我觉得就应该大胆地使用。

《中国教育网络》:直播之后,课堂内的学生有什么反馈?

苏德矿:他们很欢迎。数学有一个推理过程,上课时有的学生未必能反应过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有了直播,他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回头再思考。那些有事没到课堂的学生也可以观看直播或者以后再看。

直播结束之后,我把视频放到微博。如果有看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马上在微博上形成一个讨论主题,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

本班的课堂有微信群。我经常把学生作业里存在的典型错误和好的解法用手机拍下来,传到微信群。看着很简单,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现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工具很多,这使得学生不会错过内容,不像传统课堂,错过了就错过了,所以互联网参与的教学真正是突破时空的。

《中国教育网络》:本班的学生会因为有直播就不去课堂吗?

苏德矿:其实观看直播课程和真实地在课堂上课仍然是不一样的,真实课堂中的内容以外的因素是会影响到他参与学习的热情的。上课时大家坐在一起,可以互动,可以讨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上课的氛围以及老师讲课的情绪,这些氛围会影响学习的心情和参与度。所以说,直播不能完全代替课堂,但它可以作为辅助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得更好。

孤单与热闹,各有各的风味

《中国教育网络》:课堂直播,您觉得有意思的方面是哪些?

苏德矿:有趣之处有两点,第一,课堂外学生的参与。我在台上讲,课堂外的学生可以在屏幕上发弹幕,你会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评论和问题。第二,可以对话,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立刻在微博里转发@ 我,形成互动。

《中国教育网络》:除了课堂内容吸引人外,您觉得您的直播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苏德矿:我觉得是互动。几千到几万人同时观看一个课程,他们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很热闹,很有趣,那种大规模的即时互动是直播最大的魅力。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直播跟慕课相比,有什么不同?

苏德矿:从学习者角度来看,直播比慕课灵活,方便。直播可以转发整个视频,但慕课不能。在学习慕课的过程中也不能发起讨论,但是直播可以马上发出去。而且直播也没必要一定注册账户和密码,只要想看就可以参与进来。在课堂直播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放些音乐,这样看似很简单的因素让直播变得很亲切。

从教师层面来说,慕课花在课程制作上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慕课的录制很正式,一是要求用比较专业的摄像机拍摄,需要多个人的协调,摄像,剪辑等各个环节都要协调好。二是对课程内容要切分成10 分钟左右的短课程,对我来说不过瘾。

我觉得直播应该更接近原始课堂的学习氛围。慕课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在谈,一个人静静地在看,直播是一个人在讲,很多人在看在讨论。慕课是孤孤单单的,而直播是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的风味。

《中国教育网络》:您的直播后续准备怎么做?会一直做下去吗?

苏德矿:当然会一直做下去,因为是件好事,对学生有帮助,对我来说,工作量也并没有增加多少。

除了数学问题的探讨,我在微博上会回答和转发各种关于大学生涯的内容。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除了知识的分享,我觉得还应该有人生经历的分享,鼓励他们拥有梦想。

现在只要想学,就有很多机会和平台,关键是学生要不要学。我在微博上每天都会转发几十条信息,很多都是激励大家学习,点燃学习热情的。比如,前不久有个新闻说,美国的一个四胞胎全部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数学系录取。他们都长得很帅。我转发说,这么有颜值还这么努力,何况我们一般人呢。你没有颜值,再不努力,你想干吗?

《中国教育网络》:从教师的角度,您认为教育邻域还可以有哪些手机直播应用?

苏德矿:我觉得很多课程都可以直播,其他老师也可以直播,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优秀课程。

直播可以应用的领域很多。考试也可以直播,在这样一种监督机制下,作弊就会减少。不仅是教育邻域,很多邻域都可以直播,比如,名医可以通过直播给大家科普疾病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直播的应用空间很广泛。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请将#替换为@)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