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发展的轨迹记录奋斗的足印,岁月的年轮镌刻历史的荣光。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力更加强劲;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奋勇争先,区域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污染防治力度空前,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磁力持续释放;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重要步伐……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变革,书写在广袤大地,刻印在人民心间。

发展的成就,源于理念的引领;奋斗的号角,鼓舞前进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发展密码”,深刻指明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奋斗路径”。

穿越时空、烛照当下、前瞻未来的智慧之光,照亮非凡征程,指引前进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贺兰山东麓,宁夏镇北堡,一片葡萄园见证发展之变。

曾经,违规露天采矿不断,贺兰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除“旧疤”,生“新肌”,种葡萄,盖酒庄,昔日矿坑变身生态园,如今,酒堡掩映,湖沼镶嵌,村民增收。

小乡村连着大中国,葡萄园藏着大逻辑。时针拨回至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显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叠加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科学把握发展大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要求“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

坚决调整发展思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指明了中国经济“怎么办”的问题。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在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引下,一路艰辛奋斗,一路披荆斩棘,中国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天宫”览胜让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让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立体交通网络穿山越海、四通八达,让天堑变为幸福通途……创新中国活力无限,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创新成果熠熠生辉。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坚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发展成效显著。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蹄疾步稳,东西南北中共谱“协奏曲”,城市与乡村携手织“锦绣”。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坚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步履铿锵。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坚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标识更加鲜明。远洋巨轮循环往复,中欧班列日夜兼程,经贸盛会好戏连台……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质量稳步提升、开放合作走深走实,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坚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更加坚信:“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辉煌。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我们党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引领我国经济克服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一路勇毅前进。

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一家外媒回顾中国这十年,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说那时的世界尚在观察中国,十年之后已经对今天的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有着清晰判断和毫不掩饰的赞叹。”

用新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号巨轮涉险滩、渡激流标注前行航向。实践充分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带动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推动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新发展理念以其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成为推动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引领中国经济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分钟,复兴号列车能行驶5833米;一分钟,白鹤滩水电站能生产“绿电”约12万千瓦时……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犹记十年前,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历史的峡谷,风起云涌、滩险浪急。看内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势在必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看外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发展大势,深刻把握规律,作出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标注了清晰的历史坐标。

由大变强,这是中国经济必须跨越的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把脉定向:“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必然随之提升。“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动能转换,这是中国经济必须经历的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壮阔征程。

提质升级、激发动力,我国发展不断向着“更高质量”迈进。0.015毫米,不到一张普通A4纸厚度的1/4,创新成果“手撕钢”,让一家企业实现了从一度长期亏损到2021年利润创建厂以来新高的发展蝶变。十年来,无数这样的企业,在自身变革中推动中国经济的质量变革。实践证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加快实现质量变革,就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降本增效、厚植优势,我国发展不断向着“更有效率”迈进。过去119人操控的轨道吊,现在仅需9人远程监控操作,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智能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生动见证。十年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约29.4亿吨二氧化碳;202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实践证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一定能实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国发展不断向着“更加公平”迈进。十年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普惠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2012年至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缩小至2.45。实践证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增进民生福祉,就一定能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绿色转型、增添后劲,我国发展不断向着“更可持续”迈进。从造纸产业污染洞庭湖水,到芦笋产业实现靠水吃水,一退一进之间,湖南沅江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映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变革。十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实践证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一定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自立自强、增强韧性,我国发展不断向着“更为安全”迈进。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北斗系统走过的历程,是“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实践证明,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国经济,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凸显,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逐浪而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的转变势不可挡。神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创造和改变,汇聚成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不止步,奋斗无穷期。锚定目标,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中国经济将不断激荡新气象,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

曾经,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在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近些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无惧风浪、挺立潮头,我们着力增强“生存力”。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凸显,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隐患进一步暴露。2022年以来,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我们不仅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还实现了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更通过强化物流保通保畅,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今年前2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循环逐步改善,消费、投资等多项指标回升向好。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必须积极作为,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稳住经济基本盘。

――中流击水、奋楫者先,我们着力增强“竞争力”。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超过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海外投资中国的脚步不停,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面向未来,必须努力培育全球最大市场,这是我们的最大竞争力。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着力增强“发展力”。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变强,到《“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推动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从川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到“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畅通经济循环的“施工图”更明确、“任务单”更清晰,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行稳致远。

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就能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们着力增强“持续力”。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以内需拉动为主,2022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9%,国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能够有效缓解外部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拨开迷雾,辨清大势,中国经济的历史坐标明确,前行航向清晰。展望未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就一定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十年奋进,大潮奔涌,气象万千;百年宏图,号角已响,征程再启。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十年间,新发展理念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鼓动发展之变。但正如穿越沙漠可能会遭遇“沙尘暴”、航行大海上也会驶过“激流暗礁”一样,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来破解。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

向着既定目标进发,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越激流、过险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前进道路上,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向着既定目标进发,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前进道路上,永葆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向着既定目标进发,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实践的思想引领,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前进道路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举措更加精准务实,我们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向着既定目标进发,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前进道路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必定能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向着既定目标进发,必须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前进道路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挑战前所未有,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紧紧依靠、用足用好独特优势,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我们完全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白洋淀边,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黄浦江畔,浦东新区改革蹄疾步稳;南海之滨,深圳特区勇立开放潮头……今天的中国,新发展理念描绘的壮美画卷,在大江南北铺展开来。

历史让人回味,现实使人惊叹,未来令人神往。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时代方位,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长风万里启新程,新的起点,新的出发,面向未来,我们坚信――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中国人民就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31日 05 版)

(责编:彭静、万鹏)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人民网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