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2023年11月13—16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盛世筝韵——2023年金钟之星全国古筝艺术盛典”系列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举办。

本次活动隆重召开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并开展了三场中国筝乐艺术特殊贡献人物专题研讨会、文艺服务志愿行等学术活动。汇聚了逾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筝演奏家与教育者,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古筝教学法的革新、作品创作的多元化、乐器技术的现代化改良,以及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与探讨。通过跨地域、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与会者共同探索了古筝艺术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路径。此外,活动期间举办了“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2023金钟之星古筝艺术盛典”两场音乐会,不仅是当代古筝艺术高水准的一次集中展示,亦是筝界精英与“金钟奖”得主才华的璀璨绽放。

一、总结与展望——古筝艺术研讨会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植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11月14日上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市槐荫区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彰显了学界对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深切期望,学会会长王中山主持开幕式。

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会承载着古筝艺术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重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国际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王中山在本次理事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回顾并总结了学会近年在促进古筝艺术发展方面的显著成就。通过策划专业性高水平赛事与活动以及对教学体系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进而将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为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奠定基石。随后,来自全国的理事代表们就各地区古筝的现况与发展趋势、教学实践与普及教育的地方性创新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展开交流,为古筝艺术地域性特征及传统流派风格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次理事会议,实质上是对古筝艺术传承发展、交融共生的深度挖掘,探索在尊重并保持各流派风格的基础上,拓宽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和创新边界。同时,当代筝乐教育、演奏及创作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如何交融,构成了其发展道路上亟须持续探索的重要议题。

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乐器制作与改良是支撑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业化发展重要的三个重要方面。为此,本次活动举办了三场“中国筝乐艺术特殊贡献人物”专题研讨会,主题分别为:戈弘与中国古筝艺术理论研讨会、何占豪与当代中国筝乐艺术创作研讨会、王国振与中国古筝乐器制作与改良研讨会,以总结与表彰他们为古筝艺术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研究中,音乐审美与流派风格构成了理解其深厚内涵的关键维度。在“戈弘与中国古筝艺术理论研讨会”中,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戈弘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古筝艺术的当代审美观念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剖析。他对筝乐的“韵”与“味”进行深刻解读,强调古筝艺术“韵律之美”与“意境之美”双重构建的审美特征。他认为流派是动态的、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强调了流派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主题发言后,与会代表探讨了古筝艺术审美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变迁与融合,辨析了不同流派间技法、风格借鉴的核心要素。

在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交汇点上,筝乐新作的现代性建构是古筝艺术发展的又一重要议题。在“何占豪与当代中国筝乐艺术创作研讨会”上,作曲家何占豪深度剖析了他的筝乐创作理念及其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论证了音乐作为情感与思想传达媒介的独到之处,强调其内在的表现力。1980年代以来,何占豪创作、改编多部以古筝为对象的协奏曲、独奏曲,推动了古筝艺术进入新的阶段。通过阐述创作历程与实践思路,何占豪所遵循的在创作中践行“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这一核心理念,为当代筝乐创作提供了一条既根植传统又拥抱创新的发展路径。

解决古筝艺术发展中乐器制作与改良的实际问题,以实现理论与经验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乐器制作厂成为古筝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王国振与中国古筝乐器制作与改良研讨会”中,敦煌古筝领军人王国振针对其乐器厂运营现状及其制作改良古筝的尝试等方面进行讲述,专家学者与制琴师围绕古筝的制作工艺、声学特性、演奏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交流的宝贵机会,还促进了对古筝改良创新路径的前瞻思考。

此外,活动期间在济南市槐荫区营市东街小学举办了“文艺服务志愿行——古筝名家公益讲座”,上海音乐学院教师祁瑶以“筝演奏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为题开展讲座。

二、音乐会述评

“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和“2023金钟之星古筝艺术盛典音乐会”分别于11月14日、15日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两场音乐会汇聚了当今筝乐传统流派名家、专业院校名师及多位古筝“金钟奖”的获得者,由指挥家夏小汤执棒,与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联袂带来古筝盛宴,集中展现了当代筝乐艺术的成就。

14日晚,“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共演奏九部作品,包括五首传统筝曲和四首筝与交响乐合奏作品。上半场是一次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深刻致敬与活态传承的展现,充分展示了传统古筝流派特色与深厚音乐文化底蕴。音乐会以山东青少年筝乐团齐奏的古曲《渔舟唱晚》(娄树华传谱)拉开序幕,青少年筝乐团的齐奏不仅描绘了渔船渐远的宁静美景,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整场音乐会奠定了高雅而温馨的基调。山东筝派传承人韩秀英演奏的由张为昭传谱、韩庭贵整理的山东筝曲《鸿雁夜啼》,体现了山东筝派特有的刚柔并济、情感细腻的风格;河南曹派古筝主要传承人之一曹永安演奏的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以及纯熟的演奏技巧,充分表现了河南筝派激昂奔放的特征。广东客家筝派传人饶蜀行、岭南筝派传人陈蔚旻演奏的客家筝曲《出水莲》,展现了两种筝派风格的融合与对话,体现了不同筝派间相互借鉴与尊重的开放态度。潮州筝传承人林乔、黄楚英、高百坚合奏的《寒鸦戏水》,通过三位演奏者的精妙演绎,展现了传统潮州筝曲独有的韵味与魅力,为音乐会的上半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下半场是四首筝与交响乐合奏的作品,通过筝与交响乐的创新融合,体现了其在当代音乐语境下的新发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语言的深度对话。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张珊与四川音乐学院江澹曦联袂演出的《闹元宵》(曹东扶编曲,王中山改编,陈哲配器),其丰富的层次与动态对比不仅保留了民间音乐的活泼与生动,更通过交响乐的宏大气魄,赋予了作品更为广阔的音乐空间与情感深度。上海音乐学院王蔚演绎的《高山流水》(浙江筝曲,龚华华配器)结合了浙江筝曲的细腻温婉与交响乐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古筝与交响乐队之间既对比又和谐的美学关系。中央音乐学院李萌对《海青》(弦索备考古曲,李萌改编,谢鹏配器)的演绎无疑是具有挑战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琴弦断裂对于任何一位演奏家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然而,李萌凭借其卓越的专业素养完成了作品的演绎,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意想不到的紧张感与戏剧性,再现了“艺无止境,境由心生”的艺术体悟。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演奏的《春风吟》(王中山作曲,陈哲配器)基于中州古调《慢吟》旋律,巧妙融合了《阳春白雪》与《风雨铁马》的元素。王中山展现了对音乐的深刻洞察与精湛表达,既是对古典美学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审美的探索,使《春风吟》成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将音乐会氛围推向了高潮。本场音乐会由多位当今传统筝乐流派名家和国内专业院校知名古筝教授联袂出演,充分体现出“源于传统,高于传统,韵味依然”①的发展方向,也延续了现代古筝多元多向的发展路径②。

15日晚的“2023金钟之星古筝艺术盛典音乐会”,六位历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金奖获得者携手交响乐团,共同诠释六部风格迥异的古筝协奏曲。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曹照照对《如是》(王丹红作曲)的演绎令人动容,古筝与交响乐团的协奏如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旋律流转间、摇指点弹间,勾勒出柳如是坚韧卓绝的生平。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程皓如演奏的《兰陵王》(方崇清作曲),以音乐叙事的跌宕起伏展现了古筝在表现历史题材时的叙事力与情感深度,让听众共鸣于那份超越时代的傲骨与气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刘颖演奏的《望故乡》(王中山作曲,邢代峰配器)则融合河南豫剧唱腔曲调,巧用河南筝派特有技法,勾勒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在旋律的跌宕纵横间展现出演奏家对情感的细腻刻画。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刘乐演奏的《万里无云》(郝维亚作曲),以其空灵开阔的音乐画面,通过古筝与交响乐的对话,构建了一个悠然而辽远的听觉世界。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宋心馨对《苍歌引》(陈哲作曲)的演绎,展现了作品深邃的音乐意蕴与技术挑战,丰富的技法,如细腻的滚拂、急促的扫弦与精准的按滑,加之与乐队的紧密对话,将作品的气势与细腻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任洁演奏的《望秦川》(景建树、王中山作曲)中既有雄浑壮阔的史诗感,又不乏细腻温婉的民族风情,展现了古筝与交响乐在表现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上的深刻融合。本场音乐会创作曲目题材多元丰富,艺术内涵深刻,演奏者所展现的高超艺术境界,是当代古筝艺术创作、演奏、表演最高水准的呈现。

三、古筝艺术的三条发展道路

本次盛典活动,既充分展现了当代古筝艺术表演体系的成就与高度,同时也意在探索古筝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面对新时期的文化需求与使命,站在全球化的文化潮流与背景中思索古筝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本次学术活动中各位专家学者与艺术家们共同呈现了古筝艺术的三条发展道路。

其一,传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流派是古筝艺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传统古筝艺术高度发达的象征,更是构成当今古筝艺术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石。学习传统音乐流派要从观念上认知与西方、专业化之间的不同体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在艺术内涵与思维特征。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内容。标识——代表曲目,各流派与风格中的大量乐曲所构成的丰富传统资源成为学习筝乐最直接和表层的内容。味道——音乐风格,筝乐音乐本体风格包括音阶调式的音律特征、体系性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方式以及由这些技术所构成的音乐本体风格。品性——传承体系,传统筝乐是以演奏家为核心的音乐体系,乐谱通常只记录骨干音,从而留给流派和演奏家进行创造的空间。每个演奏家都是基于传统的创演者,如我国传统筝乐的传承中工尺谱、二四谱等,学习者在掌握器乐演奏之前往往需要跟随老师进行乐谱或旋律的念唱,从而将仅记录骨干信息的乐谱生成为完整而可以演奏的旋律。这一过程是形成不同旋律风格的关键,更是民间乐师培养、展示其音乐创造性的环节。审美——思维观念,审美和思维观念是传统音乐文化最核心和最具身份认同意义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且具有的复杂而精致的审美观念,如“移情、意境、气韵、留白、中正、和谐、自然、空寂”等众多的审美范畴,更有悠久的音乐审美命题,如“尽善尽美、大音希声、声无哀乐、琴者禁也、琴者心也”等,以及详细描述音乐审美状态的“二十四况”。这些审美观念是在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代表着传统音乐整体的审美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不同的流派基于各自的地理文化空间和社会语境,形成了流派性的审美志趣,如在形容潮州筝曲时的“清新淡雅”“优雅”“清丽”等,在形容山东筝曲时的“跌宕起伏”“古朴凝重”等。③

其二,专业化体系的精深发展。随着中国器乐近百年的专业化发展,逐渐确立了音乐作为艺术,其复杂的表演技术体系与丰富的音声表达成为古筝艺术得以独立与自足的基础,更是其音乐最重要的形式与内容。加之大量作曲家积累的多部表达时代人文精神的作品,及随之逐渐成熟的观众群体和市场,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道路。理论研究、创作人才、作品积累、乐器改革、技术体系、训练系统、演奏及组合形式、梯队建设等方面既是已经取得成就的领域,也将是专业化体系进一步精深发展的方向。

其三,多元化世界音乐潮流。在西方音乐成为世界音乐交流学习的中心之前,不同音乐文化之间通常是地域性的传播与互动,学者们称之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涵化”现象。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基于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需求来接受、调整与改变来自其他文化的音乐体系,使之符合自身的审美理想,由此而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生态。源自中国的筝,在向周边国家的传播与交流中,结合各地不同

音乐文化,形成了从乐器形制、演奏技法、传承方式、审美观念等多方面都不尽相同的筝乐传统体系,共同构成筝乐丰富而多元的现状与格局。学习这些不同的筝乐传统,是在全球化时代筝乐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文化资源。以此为基础,由筝乐拓展到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以及当代作曲思维的结合与大众音乐元素的融入,探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音乐“金钟奖”见证与推动着当代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获奖者体现了当今专业化体系的最高水准与成果。面对已取得的成果,大家将目光投向未来,探索古筝艺术的多种发展之路。不同的道路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的系统,审美层面的多元化是音乐艺术的最高价值和最终追求。立足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精深专业化发展及多元世界音乐等多条道路相互融入与创新,以更加丰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满足当代社会及民众对多元音乐审美的精神需求,共建古筝艺术发展更具时代气质的坦途。

①高哲睿著,高百坚编《高哲睿潮筝遗稿》,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②冯光钰《从扬州古筝学术交流活动看筝乐的现代传播发展》,《音乐探索》2008年第4期,第3-5页。

③参见王先艳《论传统器乐流派的四重境界——“中国潮筝·第二届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述评》,《人民音乐》2020年第5期,第47-49页。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社科重点项目)“传统器乐工尺谱套曲研究”(项目编号:SZ202310046021)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传统器乐工尺谱套曲研究”(项目编号:22GJB020)阶段性成果]

楚晴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先艳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