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音“口水化”表现为拖泥带水、口无遮拦、旁若无人、滥用网络语言等,其主因是主持人对播音“口语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广播电视节目是集体创作,要破解播音“口水化”现象,不仅要在主持人身上下功夫,更要从培训、管理、监督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主持人 “口水化” 口语化
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注重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主持人采用“说”“侃”“聊”等播报方式,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口语化”播音主持能有效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但作为大众传媒和主流媒体,广播电视节目在追求亲民的同时,更应讲究规范性、庄重性,把握好“口语化”的分寸,避免因过度随意甚至“越界”而产生“口水化”现象。
“口水化”的四种表现
播音“口水化”的具体表现不一,但归纳起来四种情形:
一是拖泥带水。有些主持人将日常生活的口头禅、语气词如“这个”“那个”“然后”“哎呀”“哇噻”等带入节目中甚至频繁使用,看似“口语化”,实则拖泥带水,浪费听众的宝贵时间。有的主持人废话连串:“今天是10号,明天是11号,后天就是12号啦!”此类与播报内容无关的“口水”,严重影响节目有效信息的传播,应当避免。还有的主持人对播报的内容缺乏理解,该发挥的地方不说或说得很少,不该细说的地方反倒滔滔不绝,废话连篇,容易引起反感。
二是口无遮拦。主持人在“说”新闻的过程中,脱稿表述、即兴发挥值得肯定,但有的主持人故弄玄虚,有时甚至口无遮拦。比如,有主持人在播报强行加塞、违规超车等交通不文明现象的新闻之后,点评说当事人是“急着去报到”,让人听来很不舒服。还有的主持人在播报“一名乘客在快速公交车厢吐痰引众人指责”的新闻时,绘声绘色模仿乘客吐痰声,而此时正是午餐时间,不难想象听众端着碗吃着美食,突然听到吐痰声,会是什么感受。这种逞口舌一时之快,不仅有损媒体形象,而且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是旁若无人。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会夹杂搞怪的语调,有时会突然发笑或者笑声过大。在两个以上主持人搭档的节目中,要么是相互抢话,各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是一个主持人在讲话时,另外一个主持人在一边打岔,全然不顾听众的感受。主持人似乎想营造轻松的氛围,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四是滥用网络语言。时下,网络流行词汇层出不穷,“点赞”“给力”这些词在新闻播报中常常听到,主持人将这些词汇运用到“口语化”播报中,显得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不过,网络语言从产生到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有一个过程。主持人在“说”新闻时,不分场合,喜欢使用“吓死宝宝了”“萌萌达”“铁粉”甚至“屌丝”“然并卵”“狗带”等格调不高的网络流行词汇,就值得商榷了。
杜绝“口水化”的对策
“口水化”现象集中体现在主持人身上,因此,分析“口水化”现象,首先要从主持人身上找原因。
一是专业素养不高。在国外,主播多从记者干起,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多具有多年的记者经历。在我国,白岩松等知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样具有多年新闻记者的从业经历。经过新闻采编岗位的历练后,这些新闻主播具有驾驭节目的底气和能力,知道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一旦有突发情况也能应付自如。现在,很多主持人成长经历较为单一,缺乏一线新闻采编的训练,加之生活阅历不够,说新闻时不知道如何发挥,容易“跑偏”。
二是准备不足。只有对新闻稿件充分理解,再结合自身知识积累进行解读,播报时才能有感而发,“说”得入情入理。因此,留足备稿时间是必需的。但有的主持人认为临场发挥就能将节目凑合过去,到岗不准时,“功课”没做好,对节目内容不熟悉,信口开河。
三是认识偏差。对“口语化”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口语化”就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也不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比如在网络用语、地区方言和外语的使用上,2014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过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不夹杂不必要的外文。有些主持人未把这些规定放在心上,片面追求标新立异,过于自我表现,忽视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不过,将播音“口水化”都归咎于主持人,未免失之偏颇。广播电视节目是集体创作的产品,电视节目尤为突出,主持人不过是将这一产品呈现给听众观众的最终一环。有些记者在写稿时,包括有些责编在改稿时,不重视“口语化”,喜欢写长句子,爱用拗口的词语甚至生僻的字,主持人播报时不得不对文稿进行重新组织,以求尽量表述得通俗化些,一旦理解上有偏差,难免产生“口水”。此外,有些节目负责人为了追求收视(听)率,过分强调播报的“口语化”,片面追求个性化风格,对节目中不规范的“口语化”播音监督不严,纠正不力,也是导致“口水化”现象盛行的原因。
解决播音“口水化”的思路
防止和避免播音“口水化”现象发生,关键在人。要加强对节目生产环节各个岗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强化制度约束,鼓励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要文风朴实,尽量“口语化”,为主持人的“二度创作”打好基础;鼓励主持人参与一线新闻采访,培养扎实的新闻业务功底。
一是加强培训。首先,要持续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主持人,责编、栏目负责人也要做到“应知应会”。通过规章制度培训,强化主持人和责编、栏目负责人的大局意识、守纪意识、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口语化”与“口水化”的界限,把握“口语化”播音的“分寸感”,避免随意为节目“注水”;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主持人的人格修养、知识功底、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确保“口语化”播音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培训。要求记者编辑多写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报道,尤其在文稿的口播部分,切忌写长句,或使用学术气息太浓的词汇,也不要摘文件、抄讲话,生搬概念、堆砌数字,以免主持人在进行“口语化”处理时犯难,或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要求主持人尽可能参与到一线新闻采访中去,增加基层体验,这样既能锻炼新闻采编能力,又能增加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二是加强管理。首先要严格管理制度,督促主持人准时到岗,充分备稿。一般来说,一档30分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至少需要两小时备稿,才能将节目内容消化吸收。厦门广电集团严抓主持人管理,综合类电视新闻节目《厦视直播室》采用适度“说新闻”的方式播报,颇受观众喜爱,在每晚19:35~20:25的黄金时段常年保持10%以上的市场份额;广播新闻资讯类节目《早班直通车》的主持人在“聊新闻”的时候,客串新闻中的各色人物,以简短的麻辣小品剧形式“再现”新闻事件,既提供了资讯,又富有趣味性,受到听众的喜爱,在7:30~9:00早高峰时段收听市场份额稳定在23%左右。其次是严格落实审稿审片制度,主持人对播报内容的个性化修改,应当尽可能以文字形式体现,由责编或栏目负责人等把关审核,避免主持人“信口开河”。例如《厦视直播室》最后的“新闻热词”环节,就是由主持人撰写的,但所有文字须经责编审核,既给予主持人适度的发挥空间,也保证了导向和尺度。
三是加强监督。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监督员、新闻阅评员队伍的作用。新闻监督员、阅评员具备新闻专业素养,是办好节目的“啄木鸟”和“矫正器”,他们可以从语言文字规范和普通受众感受等角度对杜绝“口水化”提出意见和建议。厦门广电集团建立起了一支近百人的市民评议员队伍,每月形成一份《广播电视评议》,指出节目中存在的包括“口水化”现象等在内的各类不足,节目部门也及时做出改进和反馈,有效减少了“口水化”现象。
(作者系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摘要:播音“口水化”表现为拖泥带水、口无遮拦、旁若无人、滥用网络语言等,其主因是主持人对播音“口语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广播电视节目是集体创作,要破解播音“口水化”现象,不仅要在主持人身上下功夫,更要从培训、管理、监督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主持人 “口水化” 口语化
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注重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主持人采用“说”“侃”“聊”等播报方式,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口语化”播音主持能有效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但作为大众传媒和主流媒体,广播电视节目在追求亲民的同时,更应讲究规范性、庄重性,把握好“口语化”的分寸,避免因过度随意甚至“越界”而产生“口水化”现象。
“口水化”的四种表现
播音“口水化”的具体表现不一,但归纳起来四种情形:
一是拖泥带水。有些主持人将日常生活的口头禅、语气词如“这个”“那个”“然后”“哎呀”“哇噻”等带入节目中甚至频繁使用,看似“口语化”,实则拖泥带水,浪费听众的宝贵时间。有的主持人废话连串:“今天是10号,明天是11号,后天就是12号啦!”此类与播报内容无关的“口水”,严重影响节目有效信息的传播,应当避免。还有的主持人对播报的内容缺乏理解,该发挥的地方不说或说得很少,不该细说的地方反倒滔滔不绝,废话连篇,容易引起反感。
二是口无遮拦。主持人在“说”新闻的过程中,脱稿表述、即兴发挥值得肯定,但有的主持人故弄玄虚,有时甚至口无遮拦。比如,有主持人在播报强行加塞、违规超车等交通不文明现象的新闻之后,点评说当事人是“急着去报到”,让人听来很不舒服。还有的主持人在播报“一名乘客在快速公交车厢吐痰引众人指责”的新闻时,绘声绘色模仿乘客吐痰声,而此时正是午餐时间,不难想象听众端着碗吃着美食,突然听到吐痰声,会是什么感受。这种逞口舌一时之快,不仅有损媒体形象,而且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是旁若无人。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会夹杂搞怪的语调,有时会突然发笑或者笑声过大。在两个以上主持人搭档的节目中,要么是相互抢话,各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是一个主持人在讲话时,另外一个主持人在一边打岔,全然不顾听众的感受。主持人似乎想营造轻松的氛围,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四是滥用网络语言。时下,网络流行词汇层出不穷,“点赞”“给力”这些词在新闻播报中常常听到,主持人将这些词汇运用到“口语化”播报中,显得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不过,网络语言从产生到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有一个过程。主持人在“说”新闻时,不分场合,喜欢使用“吓死宝宝了”“萌萌达”“铁粉”甚至“屌丝”“然并卵”“狗带”等格调不高的网络流行词汇,就值得商榷了。
杜绝“口水化”的对策
“口水化”现象集中体现在主持人身上,因此,分析“口水化”现象,首先要从主持人身上找原因。
一是专业素养不高。在国外,主播多从记者干起,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多具有多年的记者经历。在我国,白岩松等知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样具有多年新闻记者的从业经历。经过新闻采编岗位的历练后,这些新闻主播具有驾驭节目的底气和能力,知道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一旦有突发情况也能应付自如。现在,很多主持人成长经历较为单一,缺乏一线新闻采编的训练,加之生活阅历不够,说新闻时不知道如何发挥,容易“跑偏”。
二是准备不足。只有对新闻稿件充分理解,再结合自身知识积累进行解读,播报时才能有感而发,“说”得入情入理。因此,留足备稿时间是必需的。但有的主持人认为临场发挥就能将节目凑合过去,到岗不准时,“功课”没做好,对节目内容不熟悉,信口开河。
三是认识偏差。对“口语化”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口语化”就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也不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比如在网络用语、地区方言和外语的使用上,2014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过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不夹杂不必要的外文。有些主持人未把这些规定放在心上,片面追求标新立异,过于自我表现,忽视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不过,将播音“口水化”都归咎于主持人,未免失之偏颇。广播电视节目是集体创作的产品,电视节目尤为突出,主持人不过是将这一产品呈现给听众观众的最终一环。有些记者在写稿时,包括有些责编在改稿时,不重视“口语化”,喜欢写长句子,爱用拗口的词语甚至生僻的字,主持人播报时不得不对文稿进行重新组织,以求尽量表述得通俗化些,一旦理解上有偏差,难免产生“口水”。此外,有些节目负责人为了追求收视(听)率,过分强调播报的“口语化”,片面追求个性化风格,对节目中不规范的“口语化”播音监督不严,纠正不力,也是导致“口水化”现象盛行的原因。
解决播音“口水化”的思路
防止和避免播音“口水化”现象发生,关键在人。要加强对节目生产环节各个岗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强化制度约束,鼓励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要文风朴实,尽量“口语化”,为主持人的“二度创作”打好基础;鼓励主持人参与一线新闻采访,培养扎实的新闻业务功底。
一是加强培训。首先,要持续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主持人,责编、栏目负责人也要做到“应知应会”。通过规章制度培训,强化主持人和责编、栏目负责人的大局意识、守纪意识、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口语化”与“口水化”的界限,把握“口语化”播音的“分寸感”,避免随意为节目“注水”;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主持人的人格修养、知识功底、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确保“口语化”播音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培训。要求记者编辑多写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报道,尤其在文稿的口播部分,切忌写长句,或使用学术气息太浓的词汇,也不要摘文件、抄讲话,生搬概念、堆砌数字,以免主持人在进行“口语化”处理时犯难,或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要求主持人尽可能参与到一线新闻采访中去,增加基层体验,这样既能锻炼新闻采编能力,又能增加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二是加强管理。首先要严格管理制度,督促主持人准时到岗,充分备稿。一般来说,一档30分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至少需要两小时备稿,才能将节目内容消化吸收。厦门广电集团严抓主持人管理,综合类电视新闻节目《厦视直播室》采用适度“说新闻”的方式播报,颇受观众喜爱,在每晚19:35~20:25的黄金时段常年保持10%以上的市场份额;广播新闻资讯类节目《早班直通车》的主持人在“聊新闻”的时候,客串新闻中的各色人物,以简短的麻辣小品剧形式“再现”新闻事件,既提供了资讯,又富有趣味性,受到听众的喜爱,在7:30~9:00早高峰时段收听市场份额稳定在23%左右。其次是严格落实审稿审片制度,主持人对播报内容的个性化修改,应当尽可能以文字形式体现,由责编或栏目负责人等把关审核,避免主持人“信口开河”。例如《厦视直播室》最后的“新闻热词”环节,就是由主持人撰写的,但所有文字须经责编审核,既给予主持人适度的发挥空间,也保证了导向和尺度。
三是加强监督。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监督员、新闻阅评员队伍的作用。新闻监督员、阅评员具备新闻专业素养,是办好节目的“啄木鸟”和“矫正器”,他们可以从语言文字规范和普通受众感受等角度对杜绝“口水化”提出意见和建议。厦门广电集团建立起了一支近百人的市民评议员队伍,每月形成一份《广播电视评议》,指出节目中存在的包括“口水化”现象等在内的各类不足,节目部门也及时做出改进和反馈,有效减少了“口水化”现象。
(作者系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