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展览
专馆
原状陈列
赴外展览
明黄色缎
缉米珠
绣彩云金
龙纹
龙袍,清光绪,身长138厘米,两袖通长195厘米,袖口宽26厘米,下摆宽116厘米,左右裾长79厘米。清宫旧藏。
此袍圆领,右衽
大襟
,镶中接袖和石青色素接袖,马蹄形袖端,裾左右开。明黄色素缎面,湖色团龙寿字云纹暗花缎里。袍身以盘金技法绣万字曲水
地纹
,再在地纹上绣制纹样,除云纹、立水纹和
十二章
用
五彩
丝线绣制外,其他如龙纹、红圆寿字纹、红双喜纹和
八宝
纹等用白色米珠、红
珊瑚
珠和蓝、绿、紫、黄等各色料珠缉制。袍身列十二章,饰龙纹九,其中两肩、前后身正龙各一,下襟前后
行龙
各二, 里襟行龙一。另在领边饰正龙二、行龙三,两中接袖饰行龙各二,两袖端饰正龙各一。此袍色彩丰富,纹样精美,绣工繁复,代表了清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
此袍属吉服,其形制和色彩表明它是清代皇太后或皇后穿用的龙袍,但其纹样却装饰了按清代
典制
规定唯有皇帝才可使用的十二章,这是此袍极为特殊之处。
又称串珠绣,是将宛如米粒大小的珍珠、珊瑚珠钻孔,用丝线穿起来,按所需纹样,依次钉在绸或缎地上。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清时,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十二章各有取义,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其善变化,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滋养,黼取能决断,黻取善恶相背。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br>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br>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br>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br>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br>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典章制度。
TAG标签耗时:0.036242961883545 秒
撰稿人:严勇
又称串珠绣,是将宛如米粒大小的珍珠、珊瑚珠钻孔,用丝线穿起来,按所需纹样,依次钉在绸或缎地上。
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清时,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十二章各有取义,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其善变化,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滋养,黼取能决断,黻取善恶相背。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