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
范县濮城镇是中原油田的腹地,为中原油田已建成的5个小油气田中含油面积较大且有旺盛生产能力的高产油田。1983年产油量占整个中原油田产量的60%以上,是1949年全国年产量的42.67倍。
范县境内的濮城、王楼、辛庄三乡和濮阳县户部寨乡、山东莘县古云乡一部分地区,统称濮城油田,总面积38平方公里。濮城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74年。第一口深井"文35井"于1978年1月7日在濮城北1.7公里处开钻,同年2月19日完钻。获得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油流,为当时扩大找油领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文35井"喷油后经过一系列的详探工作,证实了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含气面积、储量等。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派专家来这里参加技术攻关,还招聘了一些外国公司前来进行技术服务。按照整体开发方案要求,濮城油田分东、西、南三个开发区,14个开发单元。1980年开始进行产能建设,首先投入开发的是油田东区,其次是西区,最后是南区。至1982年底,濮城油田总体开发方案基本得到全部实施。1980年到1983年,产量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至1984年已由分区分层系开发,进入全面注水开发阶段。一批批新井相继出油投产,油田注采系统工程及其相应的地面设施也逐步建设完善起来,已钻出各类生产井若干口,计量站、联合泵站、轻质油回收站等生产设施也正式投产。另外,把各个开发区块和油水泵站工艺流程联合起来的地下管道纵横交错,遍布油田。
濮城油田的开发管理,是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负责进行的。
1979年油田刚投产时,由原东濮油田试采指挥部承担正式开发前的准备工作。1980年4月20日,试采任务完成,将第一批投产的油井、计量站、联合泵站全部移交刚组建的"东濮油田采油第二指挥部"。1983年1月21日,采油第二指挥部更名为采油二厂。采油二厂是以生产原油为主要任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负责油田注水、井下作业、油田地面工程维修等。1984年,已形成厂、大队、小队三级管理体制。厂机关由生产、后勤、政工三大系统构成,共有18个科室,下设采油、作业、维修、机运、地质5个大队;1个大队级单位;1个器材供应站;1所职工医院;另外还有1个集体所有制的社会服务公司。全厂共有小队一级基层单位58个,其中8个采油队,8个作业队,为油田生产第一线的主要力量。1984年6月,全厂共有职工3645人,其中干部631人,工人3014人。全厂男职工2604人,女职工1041人,工人按工作性质不同分为采油、输油、试井、井下作业、维修、机修、电器、焊接、机械加工、司机等98个工种。
炼油厂
位于城南5公里,范台与范濮公路交叉路口东北角,建于1979年5月,始称石油化工厂。厂区面积70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同年12月投产。主要设备有4个炼油釜,年处理原油10000吨。1座常减压管式炼油炉,设计能力,年处理原油3600吨,原料来源为中原油田落地油和边沿井原油。1982年有职工298人。
1984年7月,新建一套蒸馏装置,代替了原始的釜式炼油,月炼油能力从原来的700吨,提高到3000吨,炼油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85年,全厂职工增加到251人,各种车辆18台,300马力发电机组1台,75马力发电机组2台,4吨锅炉2台,管式炼油设备1套,年处理原油4万吨,储油量达1700吨,固定资产原值201万元,利润总额150.7万元,上交利润80万元。
1987年,石油化工厂更名为炼油厂。同年6月,2万吨/年延迟裂化投产。年底,1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和6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破土动工。1987年底,炼油厂占地246亩,有职工660人。设供销、财务、政办、技术、安全、生产、基建、总务、机动等9个行政科室。全年产值372万元,利润235.4万元,上交税金71.3万元。
化工厂
位于城镇两街,1970年建厂,有职工14人,生产肥皂。1973年3月与"九二〇"厂合并为磷肥厂。1975年两厂分开。1979年磷肥厂下马。1981年12月筹建纺线车间。1983年3月化工厂分为化工、棉纺两个厂。化工厂生产肥皂,纺线厂主要为周围群众加工自留棉。1987年,化工厂有职工54人,产值3.7万元,利润0.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5万元。
化肥厂
1974年存县城南5公里处建化肥厂,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3000吨。因设计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和水质等原因,1976年下马。
1981年7月,在濮城镇西北动工兴建化肥厂。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5000吨,以产碳酸氢铵为主,兼有少量氨水。原料和燃料皆用油田伴生气。1983年7月15日完成总体安装。1986年化肥厂被濮阳市收回,隶属于濮阳市化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