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临汾旅战士练正步踢烂8双靴子,练眼神10分钟不眨眼

国庆阅兵仪仗队战士归来话感受

昨天,第71集团军“临汾旅”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共同迎接受阅官兵凯旋归队。本报通讯员 张海洋 万里想 本报记者 冯芃摄

平均身高1.86米,每一步正步的时间零误差,一个方阵整齐得就像一个人。有一群人,被全国网友亲切地称为“共和国天团”,成为全民偶像,他们就是在今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亮相的仪仗队员。第71集团军“临汾旅”这次有25名战士参加了阅兵式,其中6人是陆军徒步方阵的仪仗队员,昨天,参阅人员回到了南京。

平均身高1.86米,选拔万里挑一

昨天早上,“临汾旅”为归来的受阅官兵举办了一个简短的迎接仪式。此次参阅的25人中,有6人是仪仗队员,其他人是装备部队受阅官兵。6名仪仗队员统一穿着阅兵当天的制服,每个人黝黑的脸上都有两道军帽带子留下的晒痕。

排长付博是6个人中身高最高的,有1.89米。“仪仗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86米,选拔时除了有身高要求,每个人的手、腿长度都有要求,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他说,陆军徒步方阵是在全军的陆军官兵中选拔的,800人入选,最后参加阅兵的有352人。

“刚开始训练时,每一排队伍要拉6根线,头、摆臂、踢腿都有固定的角度和高度,每一步都有时间,不能有一丁点误差。练到后面,不需要线,大家也能走得像一个人一样整齐。”士官唐增辉是第二次参加阅兵,上一次是2017年参加朱日和阅兵。他的脸上又黑又红,这是暴晒训练后蜕皮造成的。

看过国庆阅兵的观众会注意到,仪仗队员的眼神都特别明亮,笃定、刚毅,这样的眼神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的眼睛必须看向固定的方位,不能眨眼,训练时至少要练到10分钟不眨眼。”唐增辉告诉记者。

历经寒冬酷暑,训练踢烂8双靴子

仪仗队员从今年2月就开始进行训练,这8个月间,经历了寒冬和酷暑,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付博刚入选仪仗队时体重是90公斤,现在是80公斤,参训的官兵们平均每个人体重都减少了至少10公斤。

“七八月份训练时,最高温度达到了40℃。”付博现在回忆时,已经不记得那时有多热,但有一幕画面一直在他脑海里——踢正步时,几乎每个人抬胳膊抬腿时都能甩出一串水珠,那是战士们的汗水。夏季最热时,每个人每天要喝12升水。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训练,常常是晚上回到宿舍,靠在床边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身上的衣服都忘记换了。

昨天归队时,6名仪仗队员都穿着国庆当天参加阅兵时的皮靴,他们说这是最新的一双,可是,他们抬起脚时,记者却看到每个人的靴子后跟都已经磨缺了一大块。仪仗队员每天都要进行齐步和正步训练,每天11个小时的训练,要来回走至少21公里,所有人的脚都是反复磨出血泡,最后长出老茧。开始封闭训练时,每个仪仗队员发了9双皮靴,除了国庆当天阅兵的那双外,其余8双已经全部踢烂了。

离开阅兵村时,八尺男儿哭了

从5月份起,所有参阅的仪仗队员进入阅兵村开始封闭训练,不能和外界有联系。

“想家,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唐增辉是连云港人,进入阅兵村后,他一直没有和家人联系。10月1日下午,他5个月来第一次打电话回家,电话是妈妈接的。电话接通后,母子俩都没有说话,而是都哭了。几分钟之后,唐增辉说:“妈妈,我经过了天安门广场……”

葛松是6名仪仗队员中唯一的新兵,入选陆军徒步方阵,小伙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他是大学期间入伍的,本来今年就可以退伍继续学业,但他决定留在部队。葛松向部队申请转为士官,就在阅兵式前,部队通知他可以转为士官。

22岁的湖北籍战士刘国庆正好是10月1日那天过生日,他是装备方阵中猛士车的驾驶员,虽然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他说,这次阅兵将成为他一生的骄傲。

“这5个月的集中训练,我一辈子难忘。”付博告诉记者,10月4日之后,受阅的官兵陆续离开阅兵村返回各自战区,这些训练时都没有掉一滴眼泪的八尺男儿,分别时都哭成了孩子。

本报通讯员 张海辉 本报记者 江瑜(原载《南京日报》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