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旅大6331次列车

再见了大连到旅顺火车班次,这个百年来大连通往旅顺的线路承载了很多老大连人对历史的记忆,面对最后一班开往旅顺火车站的大连普通列车来说,多出些许无奈和感慨,消失的不仅仅是那趟列车,还有承载着许多我们小时候的回忆。

曾经的老动物园在如今青泥洼附近,公园不大但动物种类齐全,1995年10月15日老动物园搬迁到如今的大连森林动物园。

消失的街道

东关街记录着城市的童年,这里是最老的“海南丢”聚居生活的地方,在老大连人的记忆中,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高尔基路路南的日本房早已拆去,路北这片老房子跟这百年法国梧桐大树的林荫相映成趣。

老大连人所说的岭前特指大连中山区南部葵英街、青云街、桃源街一带,这个位置在大连火车站到南部海滨老虎滩之间,地势较高,好似一道山岭阻隔,故称岭前。

对于大连人来说,凤鸣街“和式洋风”老建筑群是老大连的一个独特符号,是城市的一个记忆场所,也是大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所在。

老甘井子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风景线:拿着饭盒的大化工人步行大军和骑着自行车的俏男俊女,浩浩荡荡地穿过甘井子“桥门洞”。现今风景不在,那风景中的人也都成为花甲老人。

天津街其实是一条步行街,起点从大连火车站,一直深入到中山广场,以前是大连最繁华的地方,两边商铺林立,还有很多老牌的百货公司,现在的天津街更加国际化!

在大连100多年的城市历史的沧桑里,南山街是不可或缺的地标性建筑群落,2000年南山街得到了保护性的改造,近百栋高档日式别墅重新建造。重建后,南山日本风情街成了大连市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消失的商场

二百大楼要扩建了,这里有你的回忆吗?

曾几何时,民勇商场被誉为大连服务最好的商场之一,经营副食的柜台总是摩肩接踵。西安路改造时,民勇商场原地改造,建成了目前的民勇嘉泰大厦。

上小学的时候总路过那里,觉得国泰的玻璃墙特帅气,上了中学,离得远了,再回来发现国泰“不见了”……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文化广场。

老天百本身就是天津街上的一座老建筑,1949年成立,曾经创造了中国百货业的多个销售纪录,2006年倒闭。

中兴大厦 大连商场

这张照片很是经典,左边是逛一逛倍儿有面子的中兴大厦,右边是到现在也是相当牛气的大连商场。那时候,哪个同学说在中兴或者大商买了个书包或者旅游鞋,一定会让你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消失的“大连制造”

波浪牌洗衣机

1979年,一台日本产双缸洗衣机被带回大连,在完全没有技术资料可以参考,甚至没有人见过洗衣机,厂子里七八名技术精英经过拆解、研究、模仿、改造,历时大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半自动单缸洗衣机,取名“波浪”牌。

星海电视机

说起电视机来,多数老大连人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凭票才能买回来的星海电视,这是大连人看到外面世界的第一个窗口——12寸的黑白星海电视机。当时,一台电视机往往成为亲朋好友和周围邻居欢聚的最好纽带。

贝雕艺术发端于大连,作为一个极具地方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1958年,世界上第一幅独具匠心的半浮雕式贝雕《雄鸡牡丹》诞生在大连。

还记得大连产的“珍珠”“沙鸥”手表吗?二三十年前,这些牌子在大连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品牌,普通老百姓的手腕上能戴上一只大连产的手表,那时是一件很展扬的事。

友谊照相机

上世纪50年代,大连生产出东北第一台照相机。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中山区钟表眼镜相机修造厂的试制团队成功地试制出了首台120单反照相机,当时定名为“和平”牌。1959年相机开始批量生产时更名为“友谊”牌。

19世纪初叶,大连的土地上就有了第一家玻璃制品厂。这家日本人在大连开办的硝子株式会社,就是大连玻璃制品厂的前身。多年以后,中国工人掌握了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一些精美的玻璃制品在大连工人的手中成型。

消失的夜市

大连交大小吃街

交大夜市,位于大连交通大学对面,黄河路沿街可见,包括西林街在内的多条小道都是各种美食小推车的停留地,其中各种炸串的数量惊人。

东财小吃街

这里是吃街边小吃的好地方,海鲜烧烤、麻辣串、臭豆腐、焖子小吃的品种很多,价格合理,周末或者晚上来这里吃小吃的人也相当多,从街头吃到街尾。

三八夜市小吃街

位置在三八广场家乐福门口,很窄一条小路,被分成两段,家乐福这边这段更热闹些主要都是吃的,后面还有一些卖衣服鞋子小百货什么的,窄窄的一条路密密麻麻挤了好多小吃车,各种各样的小吃。

西安路夜市小吃街

夜市大部分都是吃的,能想到的小吃基本上都齐全了。再就是衣服服装类,手机打火机类,小食品类,水果类,当然还有宠物类,小猫小狗小兔子等。

消失的美食

老味儿的小茶食,现在可是踪迹难寻了啊,小时候特别爱挑里面红绿线的小饼吃。酥酥软软的,上面还有一层细细的白砂糖,嚼起来咯吱咯吱的!

以前没有那么多蛋糕店,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带鸡蛋到外面做的。结婚定亲的时候常会给亲朋 友送,不过现在已经慢慢消失了,现在做出来的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味道了!

炉烤半干偏口鱼

偏口鱼是大连人最喜欢也是最常见的海鱼,大连所处的纬度海鲜味道最好,偏口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过现在原生偏口鱼产量很低,打上来也没人舍得晒干来吃了。

八十年代炸蛎黄是大连多数家庭过年餐桌上的必有菜,只有野生鲜蛎才能炸得有味道,如今蛎子都是浮筏养殖的,这道菜也就退出大连人的餐桌了。

原生渤海刀鱼已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如今所谓的渤海刀是后引进的。

渤海大对虾

纯鲜的大对虾吃起来什么感觉?可以用难以名状、浮想联翩来形容,对虾是巡游生物,从渤海游到大连黄海海域时正值成熟期。

皮匠刀鱼烤鱼片

大连湾的烤鱼片曾经蜚声全国,得益于它最初的原料:皮匠刀鱼,学名马面肫,俗称扒皮鱼。这种鱼只能鲜吃,渔民打上后就海水扒掉鱼皮,一炖,什么调料都不用放,味道极其鲜美。

消失的老职业

钟表维修师傅

拯救时光绝对是个技术活,钟表师傅拿着个小镊子将手表“分尸”,然后又神奇地装上。虽然修表师傅现在还会出现在一些小街小巷里,可惜的是,这一行当却逐渐衰落。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在巷子里弄一张椅子就开起了发廊,剪头发只要几块钱。那个时候剪头发真的就只是剪头发,而现在的洗剪吹没有大几百还出不来。现在这一类的老式理发在一些小巷子还是可以找到的。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有专门补铁锅的,有专门补搪瓷器皿的,也有专门补铝锅水壶的。

磨刀 、磨铰剪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把刀用到生锈就磨,当年磨刀这个行当的生意相当红火。如今,时过境迁,不行了?换换换!磨刀匠慢慢从我们的视线消失了,这种老行当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

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

箍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当,一张刨凳、一柄斧子、一个扒箍、一把锤子,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着,便成就了我们生活必需品。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钉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一个铁砧,几杆铁锤,几把铁剪,外带风箱和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小时候有新被子盖也是很幸福的事!

旧时的人们崇尚节俭。钢笔坏了能修则修,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当换完笔尖、笔杆和皮胆,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获得“新生”了。如今计算机的普及和笔业的发达,钢笔逐渐被代替,修钢笔就自然地被社会淘汰了。

公车售票员

小时候觉得售票员阿姨撕票的动作很酷,现在自助买票也让公车上这一职业不复存在。

计划经济年代,每月每家每户按人头凭票购买油粮。家里偶然翻出一两张粮票会觉得捡到宝贝啦。

消失的老物件

水晶牌保温瓶

每次拿都是小心翼翼的,小时候觉得样子可美了!

装两节电池,就可以用很久,早上用它照着路去上学,晚上用它偷偷在被窝里看小说,现在大家都改用手机了。

也许你跟我一样,早已习惯用手机听歌,但是小潮妹相信,在你家的某个角落,一定躺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

旧式木质洗脸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很温馨的回忆呢!

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现在动不动就拿来跪,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

90年代,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像大户人家一样,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

蜂窝煤、煤炉、小火钳……还记得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烂,然后被妈妈打。

纯实木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一直觉得里面装着宝贝。

消失的吆喝

有坛子、脸盆、漱口杠子要补的吗?

以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大连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打米花啦!一块钱一炮啊!

“嘭”!一声脆响,米花四溅。小时候谁没见过,谁没吃过?如今老式的爆米花机已越来越难见到,要想吃到正宗的老式爆米花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修伞咯,修布伞雨伞塑料伞咯!

现在家里有伞坏了,大多也只好扔了买新的。而从前,修伞匠在大连还是一个挺热门的行当。只是现在却开始慢慢消失,大连少有的修伞师傅,也感叹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一听到有收废品的吆喝声,各家就会透过窗户喊我家有废品,这个时候一般小朋友们最积极,因为收废品的钱一般都作为零花钱啦!

正在消失的语言

大连话源远流长肯定不会消失,但是奶奶那一辈嘴里偶尔蹦出来的几句老大连话,大概也不是所有大连人能听得懂了。

越发展,越消失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

走走停停间一切都在变

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习惯

不管你在大连生活了多久

这座城市都值得你用一生去感受

转自: 大连潮生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