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犯傻的小蝌蚪  ·  DVDVideoSoft Free ...·  4 周前    · 
逃跑的骆驼  ·  "Fatal error: Allowed ...·  2 月前    · 

穗南开管办函〔2022〕7号


各镇(街),开发区(区)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南沙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管委会、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建设和交通局反映。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0日



广州市南沙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官”,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南沙新区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目标的重要抓手和战略支点。为加快推进南沙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做实湾区交通中心,推动南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广州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广州南沙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5年)》《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等上层规划文件,制定本规划。

《广州市南沙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南沙区重点专项规划,是未来五年编制交通专项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建设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促进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南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打好大交通引领大开发主动仗,下好战略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手棋,重点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南沙大桥、国际邮轮母港等投入使用,南沙港区四期基本建成,综合立体交通“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至“十三五”期末,建成轨道交通85公里、高快速路193公里、市政道路460公里,集装箱年吞吐量逐步向2000万标箱目标迈进,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显现,为南沙“三区一中心”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总体而言,通过大力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较好完成了南沙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交通枢纽渐成体系,国际航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质增效”

港口能级再提升。南沙区对标先进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推进港航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港口能级再提升。“十三五”期间,南沙港区三期、海嘉汽车码头全面建成,为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添生力军;近洋国际汽车物流枢纽及配套码头、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进度达80%;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均已建成投产,航道升级工作基本完成预定目标;南沙邮轮母港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邮轮母港综合体。

国际国内货运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南沙港区积极开辟班轮航线,推动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航运枢纽能级进一步增强。截至2020年,累计开通143条集装箱航线,其中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22条,集装箱航线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62.5%;2020年南沙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滚装吞吐量分别为3.43亿吨、1722万标箱、116.2万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7%、7%、26.6%,南沙港区成为国内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枢纽港;水上运输业货运周转量占国内18%,居国内第二。积极拓展多式联运业务,建设中欧班列过境多式联运中心,推动保税港区货物以公铁联运方式出口至欧洲;进一步优化物流营商环境,2017年-2019年实施南沙港快速路苏十顷至南沙港区路段集装箱车免费通行政策,优化调整并延续实施南沙港快速路苏十顷至南沙港区路段四类及以上货运车辆免费通行政策至2024年底,增强了南沙港区和南沙自贸区的物流吸引力。

水上客运能力取得突破。南沙邮轮旅游自2016年从零起步,仅用一年时间跃居国内第三,增长速度国内第一;2016年至2020年1月,南沙运营出入境邮轮418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167.35万人次,连续四年保持国内第三,稳居中国邮轮产业“第一梯队”。南沙区加大水上客运扶持力度,在南沙客运港原往返香港客运12个航班基础上,加密南沙至香港中港城码头、香港机场码头航班6个;新开通南沙客运港至深圳机场、珠海桂山岛和外伶仃岛航班12个,“十三五”期间,南沙客运港总客流量为84.3万人次,较“十二五”期间的55万人次提升了53.3%。

航空出行更快捷。继续推进南沙通用机场前期立项选址工作,南沙通用机场已纳入《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成为规划新增点位之一。2018年4月,开通南沙蕉门公交总站至深圳宝安机场城际定制客运班线;2019年6月南沙往返香港机场码头航班由4个增加至6个,从南沙客运港乘坐高速客轮前往香港机场仅需60分钟;2020年6月开通南沙客运港至深圳机场码头首条水上公交线路,实现35分钟直达深圳机场。

综合枢纽客流明显增加。推进庆盛枢纽建设,启动南沙站枢纽前期工作,南沙“枢纽+”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庆盛高铁站2020年停靠上、下行车次达18趟/天,较“十二五”期间增长50%,可直达香港、深圳、武汉等城市;根据客流量调查,庆盛高铁站2020年工作日客流量约为3000人次/日,较“十二五”期末明显增加。

2.加快推进“两张网”建设,对外交通联系通道进一步“扩容提速”

加快推进铁路网建设。新(在)建轨道交通约53.2公里,其中,南沙港铁路工程进度达到79%,深江铁路动工建设;加快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前期工作,南沙加速融入国家铁路“八纵八横”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络。

新增多条高快速通道。“十三五”期间,骨架路网渐趋完善。南沙大桥、黄榄干线、广中江高速广州段等高快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开通高速公路里程17.52公里,增长约10%;有序推进深中通道、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等项目建设;“三高三快”、市南大道快速化改造(黄阁西路-凤凰大道)、南沙大道(沙湾大桥-黄阁大道)升级改造、南岗大道(南沙港快速至广珠东线段)、黄阁立交改造、凤凰大道(进港大道-莲溪大道段)升级改造等10项工程加快推进;狮子洋通道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快线+普线”地铁线网正在形成。地铁四号线南延段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增站点6个;加快推进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两条“快线”建设,积极推动十五号线(一期)、二十二号线南延线前期工作,南沙区轨道线网规划基本成熟。南沙区内地铁四号线12个站点全部开通运营,日均进站量4.2万人次,站均3500人次,轨道客流明显增加。

继续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十三五”期间,南沙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区内主干道路和跨江桥梁,完善了主骨架道路系统建设,实现了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了明珠湾起步区、蕉门河中心区等重点区域主干快速通道,完善了城市道路体系功能。截至2020年,南沙区已累计建成约460公里市政道路。重点推进凤凰一桥、凤凰二桥、凤凰三桥、沙仔二桥、万新大道、庆沙路等约200公里主次干道的建设;启动明珠湾大桥、灵新大道改扩建、南沙大道、中船中路等79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蕉门河两岸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基本建成,南沙湾区块、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海港区块的主干路网基本成型,大岗先进制造业区块、庆盛区块道路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自贸区内部及自贸区之间的骨干路网。同时,南沙区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的定位和全要素道路建设标准,完成英东大道、环市大道、港前大道、万环西路等约200公里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城市道路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加强地方公路桥梁建设和养护。南沙区登记在省公路系统中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为526.9公里(县道77.2公里,乡道244.8公里,村道204.9公里),其中纳入市政化管养道路102公里;建立完善了以区级财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省、市、区三级财政累计投入南沙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共11425.48万元,有效支撑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实现通达镇(街)、农业园区、工业园区、3A级以上旅游景点的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列养率100%,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稳中有进,县道、乡道优良率均达到85%以上,路面铺装率长期保持100%;推进农村公路网提升工程,完成一期60座农村公路桥涵主体改造建设和二期40座农村公路桥涵方案设计,继续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有效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质量;完成65条公路安全专项整治、231座次桥梁维修加固,为“四好农村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注入新活力。

3.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城市交通品质进一步“宜居宜行”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南沙区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工作,构建对外快线、区内干线、区内普线、微循环公交线等四级公交体系,线网规模、层次得到逐步提升。新开通南沙至白云机场、天河公交总站、广州南站、海珠客运站、市桥汽车客运站、东莞虎门客运站等公交快线共7条,实现南沙区公交快线零的突破;截至2020年底,新增公交车423辆、新增公交线路21条、新增公交里程716公里,公交车运力达809辆(增幅109.6%),线网规模达到78条(增幅36.8%)、运行里程达到2049公里(增幅81.3%);积极推动黄阁地铁站公交站、金洲地铁站公交站等5个独立占地公交站场的建设;出台《广州市南沙区城建项目公交站场配建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城建项目公交站场配建机制,推动落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以及时代、星河、保利等房地产项目配套建设公交站场,进一步保障公交站场配套设施供给,支撑公交服务提升。

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发展。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节能和新能源公交车。“十三五”期间,南沙区累计新增与更新了684台新能源公交车(纯电动608台、插电式混合动力76台);结合区属6个公交站场配套建设64个公交充电桩,同时引入广州发展南沙电动汽车充电站、车动力万顷沙工业路充电站等社会充电站共140个充电桩,初步建成南沙公交充电保障体系,南沙全面进入“绿色公交”新时代。重点围绕省1号绿道,结合市政道路网建设形成较为连续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

4.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升级建设,推进新技术示范应用

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持续加快信号控制、高清监控等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对南沙区道路运输监控中心的升级改造,在全区各重点路段、公交站点安装55个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升级改造中心城区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信号控制系统联网;改造125个公交电子站牌,为市民提供定位精准、信息丰富、服务便捷、方式多样、用户体验好的公交智能化出行服务,提升智慧南沙形象;通过在公交车辆安装驾驶员行为监控报警系统,利用AI、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确保公交运营各环节安全运行;在原有羊城通等支付方式基础上,推进公交二维码、NFC电子支付等新型公交支付技术,进一步提高市民乘车效率。

自动驾驶示范全市领先。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试点应用,统筹推进南沙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开放符合测试技术要求的道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获评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先行示范区。截至2020年,全区测试道路总里程达90.7公里,约占全市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58%,位居全市第一。

5.有效规范交通行业综合治理,交通运输服务更加安全有序

加强道路交通运输管理措施。推进超限超载卸载场的建设与非现场执法点的规划,进一步加强道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先后在进港大道、凤凰大道、蕉门河两岸核心区和黄阁汽车产业城、小虎岛等实施货车和危化品运输车辆限行政策,强化对货运交通管理。常态化开展以隐患排查整治为重点的专项行动,狠抓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行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围绕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对营运驾驶员进行登记造册,定期督促企业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应急演练等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规范机动车维修与驾培管理。建立整治道路交通秩序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南沙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强化对机动车维修行业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行为的集中整治;充分利用移动执法终端,强化维修、驾培安全生产现场全覆盖检查,推进安全风险点和危险源的排查整治;组织开展维修及驾培行业安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和再教育;不断规范维修及驾培行业管理,积极引导和督促维修企业通过维修管理平台,逐步开展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对外交通大格局亟待完善,与湾区主要城市直连大通道尚显不足

南沙港陆路集疏运主要依靠公路集疏运,疏港铁路尚未建成运营,疏港通道体系亟待完善;南沙邮轮母港、南沙客运港等水上客运交通枢纽国际国内航线有待拓展;客运枢纽能级亟待提升,庆盛枢纽经停线路和班次较少,客流规模较小;目前仅广深港高铁运营通车,缺乏直达中山、珠海、澳门等湾区西部城市的城际轨道;现有地铁运营模式缺乏快速服务,从南沙中心区(蕉门地铁站)至广州中心区(公园前地铁站)时间75分钟;缺少至周边机场的快速轨道,目前通过高速公路往宝安机场、白云机场分别约需70分钟、90分钟,航空出行较为不便;与湾区主要城市联系通道仍然不足,往东目前仅有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两个通道,交通压力较大;往北“三高三快”未完全建成,现有通道不快捷,至广州中心区耗时较长;往西通道以国省道为主,总体道路等级偏低,联系功能不强;黄阁立交、亭角立交等区内高快速转地面道路节点功能尚需完善,对南沙区内服务功能不足。

2.城市交通品质亟待提升,居民“美好出行”体验亟待增强

城市道路网亟待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密度偏低,与区中心联系干道少;南沙城区和对外道路通达能力较弱,日常通勤耗时较长;公交站场独立用地比例较低,建成区站点500米覆盖率63%,对外快速公交线路较少,缺乏联系主要组团之间的快速公交走廊;公共停车设施不足,各镇(街)中心区、南沙港区、3A级以上景点停车泊位缺口较大,路边违停现象突出;智慧道路、智慧枢纽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智能调度系统等平台尚未建成,智能交通管理水平需提升;摩托车出行比例高,机非混行严重;现有货车运输通道系统不完善,货运通道与客运通道重合,货车相关的交通事故率高;交通管理设施总体规模不足,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形势要求

1.深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支撑南沙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南沙新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结点,要求南沙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高水平国际化城市,需要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为此,南沙区要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加快完善港口、航空、铁路等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对内构建客货运输大通道,支撑与国内主要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客流、货流高效循环,有效促进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对外加快开拓国际航线、班列,增强与国际主要城市、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面向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络。

2.加快融入大湾区城市群,构建“湾区门户枢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南沙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与湾区城市之间需要更加快速直达,对综合运输服务规模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南沙区要积极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加快对外快速通道建设,提供更大容量、更便捷、更舒适的客货运输服务,进一步凸显湾区门户枢纽的定位。

3.全面建设高品质城市交通,夯实“城市副中心”定位。“十四五”期间,南沙区将继续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有效疏解广州中心城区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升与中心区的快速交通服务能力;需要完善区内市政道路网络,升级组团之间快速联系通道,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提高路网的通达性和便捷性;需要大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幅提高人口就业聚集区的地铁覆盖水平,实现低碳、绿色的通勤交通模式;需要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公交线网,改善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4.加快构建智慧交通治理体系,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快向综合运输服务领域普及,南沙作为广州“未来之城”,要加快探索新兴技术在运输服务领域应用,积极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出行服务,加快数字化交通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培育适合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运输服务模式,打造国际化的“智慧交通示范区”。

(四)需求预测

1.人口发展预测。到2025年末,常住人口达到总量120万人左右。

2.客运需求预测。2025年客运出行总量约462万人次/日(含过境),其中对外约198万人次/日,内部约264万人次/日。2025年南沙邮轮码头年客运出行总量约75万人次/年。

3.货运需求(港口)预测。2025年南沙港区货物吞吐量将达到4.2亿吨;集疏运量将达到6.45亿吨左右,其中水路集疏运量4.2亿吨,公路集疏运量2.09亿吨,铁路集疏运量为600万吨左右,其它方式集疏运量960万吨左右。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构建人民满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的,继续深化交通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要求,借助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交通领域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实施,发挥重大设施交通锁定效应,实现与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南沙新区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市民出行需求,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着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一体化的运输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坚持深化改革。深化综合运输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科技引领。促进科技创新与交通运输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深度应用,推动体制机制、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全面创新,增强行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积极推进运输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交通运输服务系统性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益。

坚持绿色低碳。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运输结构调整、组织模式创新、新能源装备应用为重点,努力提供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运输服务。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交通强国战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战略目标,对标国际领先标准打造湾区交通中心,全面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建成人民满意的城市交通系统,为南沙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至2025年,展现滨海新城新魅力,大湾区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着力构建南沙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增强与周边城区的联通度,实现与广州母城中心半小时轨道直达,与湾区城市基本实现“406090”时空目标,区内交通基本实现“102020”时空目标,城市交通品质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市民满意的城市交通系统。

展望2035年,高水平建成承载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成为联动湾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助力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标准建成大湾区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南沙与湾区城市实现高效直联直通,巩固提升南沙大湾区交通中心优势地位;高质量建成绿色和谐宜居的智慧交通示范区,城市交通系统品质显著提升,全面建成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交通系统。

2.具体目标

目标一: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提升航运枢纽,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国际一流港航基础设施推动建设,疏港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建成,不断巩固港口核心优势。提升铁路枢纽,构建“一主(南沙站枢纽)一辅(庆盛枢纽)”的铁路客运枢纽格局,争取更多国铁、城际轨道线路经停和到发班次,提升客流聚集效能;加强与周边大机场衔接,实现与国际、国内主要城市更快速通达,提升区域交通辐射和服务能力。

目标二:构建直联湾区立体交通网络,巩固湾区交通中心地位

加速与国家铁路网、大湾区城际轨道网全面衔接,深江铁路、广珠澳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等轨道项目加快建设,对外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对外轨道出行“30+12348”时空目标。南中高速、狮子洋通道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形成“七横七纵”高快速路网,拉近与广州母城中心城区距离,强化与珠江口东西两岸主要城市快速直联,强化大湾区交通中心地位。

目标三:形成高效低碳交通出行模式,打造人民满意交通系统

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超前发展,推动地铁十五号线(一期)、轨道交通二十二号线南延线等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改善的作用,实现轨道出行“3040”时空目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全覆盖。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强化各功能片区之间快速连接,持续建好“四好农村路”,完善交通内循环。

目标四:建设全市智慧交通示范区,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效能

抓住当前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契机,构建国内领先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智能交通大脑、庆盛枢纽国家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示范项目建成,推动车联网、5G、自动驾驶等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

目标五:实现交通行业精细化治理,保障交通行业平稳运行

不断优化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客运交通一体化管理、货运物流管理、城市公共停车管理等更加规范,交通拥堵治理成效明显;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落实营运车辆技术检测和维护保养制度,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提升应急指挥的信息化和决策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专栏1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

2025

2035

1

提升枢纽能级

航运

货物年吞吐量达(亿吨)

3.43

4.2

5.4

2

集装箱航线(条)

137

150

-

3

集装箱年吞吐量(万标准集装箱)

1722

2200

3050

4

滚装吞吐量(万辆)

116.2

150

-

5

邮轮母港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44.2

75

150

6

铁路

铁路货运量(万吨)

-

600

1270

7

旅客发送量(万人次)

100

150

-

8

道路

市政道路通车里程(公里)

460

≥700

≥1200

9

高速公路(含收费快速路)通车里程(公里)

193

≥225

≥255

10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安全

交通事故死亡率(人/万车.年)

2.5

≤2

-

11

便捷

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4

≥4

≥8

12

公交站点覆盖率(500米)

63%

≥85%

≥90%

13

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人口覆盖率(800米)*

42%

≥55%

≥80%

14

轨道交通(含国铁、城际、地铁)通车里程(公里)

85

≥110

-

15

全区停车泊位总量(万个)

14.8

>20

>30

16

高效

中心城区晚高峰道路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40

>35

>30

17

高峰时段公交平均运营车速(公里/小时)

≥25

≥25

-

18

工作日平均单程通勤时间(分钟)*

39.2

≤40

-

19

绿色

区内绿道长度(公里)

200

250

-

20

对外交通出行中轨道交通占比(%)

<30

≥40

≥50

21

区内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

20

≥35

-

22

区内绿色交通出行量占全方式出行比例(%)*

40

≥70

≥80

23

优质

“四好”农村公路优良率(%)

86

≥88

-

24

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

70%

≥80

≥85

25

智慧

自动驾驶先行示范区(平方公里)

-

≥3

-

26

自动驾驶综合测试基地(个)

-

≥1

-

注:

1.“四好农村路”里程指标是指五年内新建、改造农村公路里程累计值,非“四好农村路”开通总里程。

2.绿色交通分担率:是指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水上巴士+自行车+步行的出行量之和与居民出行总量的比例。

3.标注*号的指标为城市体检指标。

4.上述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三、建设多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湾区交通中心

(一)打造全球物流高效集散的国际化港区

1.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布局。(1)建成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及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推进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广州LNG应急调峰站配套码头工程。(2)开展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南沙国际邮轮码头二期研究。(3)提高公共航道适应能力,“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和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启动广州港小船航道工程研究。(4)持续优化港口功能,形成以集装箱、滚装汽车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加快以龙穴岛集装箱运输为主,粮食、散杂货运输为辅的港口建设,提升沙仔岛商品汽车滚装及件杂货运输功能,推动小虎作业区成品油及液体化工运输基地建设。(5)稳步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码头技术攻关,提高码头装卸设备、港作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港口生态圈,力争将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港口。

2.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1)完善疏港铁路网络,加快推进南沙港铁路建设,争取2021年建成通车,向西连通柳广铁路,向东衔接广深铁路,接入国铁货运网络;加快粮食及通用码头铁路专用线动工,与南沙港铁路接轨,形成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铁水联运通道。(2)优化疏港道路网络,加快推进南中高速、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红莲大桥、万龙大桥、灵新大道、中船中路、万环西路快速化等重点疏港道路项目建设及改扩建工程,强化南沙港区与周边地区快速联系,不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巩固和强化对珠三角西部、北部地区和国家内陆地区的辐射和服务能力。(3)继续争取扩大南沙港快速路四类及以上货运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实施范围,提升高快速公路网络使用效率。

3.加强与周边港口合作。(1)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港航合作,积极探索与珠海、中山等合建大型深水港区,加强与深圳在港口物流、航运服务领域合作。(2)加强区域港口群资源整合,联动珠江-西江内河港口,拓展东江、西江以及北部湾、海南等驳船运输服务,促进湾区港口群协同发展。

4.推动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发展。(1)依托南沙港打造国际货运班列中国南部集结中心,拓展东南亚、东盟、欧盟等“一带一路”班列,拓展欧美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鼓励国际航运联盟及国际班轮公司在南沙港区增加“一带一路”沿线航线;增加南沙港往澳洲的航线,提升广州在粤苏皖赣-中澳海上通道的海运枢纽作用。(2)大力拓展国内班轮干线,重点推进以广州港为枢纽的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海铁集装箱班列,巩固广州港内贸集装箱核心枢纽港地位,推进南沙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港区资源,吸引港航企业、物流企业、咨询机构等落户南沙。

5.拓展国内国际海运服务。(1)以邮轮母港为中心建设国内国际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积极拓展邮轮母港与港澳深、三亚等国内城市及环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旅游航线,聚集和培养大湾区城市客流,旅客数量达到75万人次/年;进一步提升邮轮母港泊位能力,可供22.5万总吨的超级邮轮停泊。(2)建立邮轮物资配送中心,打造国际邮轮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物资“第三方物流商”。


专栏2 南沙港区集疏运体系简介

南沙港区集疏运体系由水路、公路、铁路组成。其中,珠三角范围内地区的集疏运以水运为主、公路为重要支撑。

(1)逐步强化海铁联运方式,实现港口与铁路的无缝对接

加快推动南沙港铁路建设,通过广珠铁路向北连接京广大动脉、亚欧铁路通道,向西沟通柳广铁路,向东衔接广深铁路,进而接入国内货运铁路网络,形成南沙港区对外辐射的铁路集疏运通道布局。

结合珠三角产业布局情况,建设南沙港货运站和万顷沙货运站,推进南沙港区铁路配套站场建设。

(2)强化江海联运网络,紧抓国家实施珠江一西江战略机遇

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珠江一西江江海联运枢纽;优化提升内河航道网络,开展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建设,形成以南沙港区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驳船集疏运网络。

(3)提升陆海联运集疏运能力

加快疏港高快速路建设,打通港口与广州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的货运通道。港区陆路集疏港以高快速路为主,近期规划“五横六纵”货运通道网络,支撑南沙产业、南沙港区发展。其中“五横”分别为广州绕城高速公路(G1501)、黄榄干线、广中江高速-狮子洋通道、莞佛高速、深中通道;“六纵”分别为东新高速(S39)、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东部高速、龙穴快速干线、万环西路。


(二)打造畅联国内的铁路客货枢纽锚点

1.构建“一主一辅”的铁路客运站格局。(1)推进南沙站枢纽建设,在接入南沙港铁路及深江铁路的基础上,研究引入京广客专南沙支线、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等多条轨道线路,将南沙站枢纽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联系的重要交通节点,构建直连湾区,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支撑南沙建设广州副中心、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2)加快完成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建设,提升庆盛枢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增加广深港高铁经停班次,引入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南延线,优化与南沙各组团联系通道,更好服务南沙客流。


专栏3 南沙站枢纽初步规划 简介

南沙站枢纽定位为南沙主要对外陆地门户枢纽,广州市一类客运枢纽(全国型枢纽客运站),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枢纽。

南沙站枢纽主要区位为灵新大道东侧、万泰大道西侧,主要承担南沙及区域主要对外(跨省、市)客运功能,枢纽及配套交通设施用地共约37.11万平方米,其中公交站场面积4.71万平米,长途客运站面积约4.35万平米,出租车停车场面积约3.74万平方米,社会机动车停车场面积约9.71万平米,网约车场面积约0.6万平方米。规划引入2条国家铁路(深江铁路、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3条城际铁路(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3条城市轨道(十八号线、十五号线、三十八号线)。目前在建2条(深江铁路、十八号线),“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1条国家铁路(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1条城际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策划研究2条城际铁路(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和1条城市轨道(十五号线一期)。

专栏4 庆盛枢纽初步规划简介

庆盛枢纽定位为南沙北部对外陆地门户枢纽,重要铁路网络节点,南沙中北部发展的交通集散中心。

庆盛枢纽主要区位为庆盛站、广州绕城高速东侧,总用地面积为7.4万平方米,主要承担南沙及区域对外(跨省、市)客运功能,通向各组团重要集散中心。

规划引入2条国家铁路(广深港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3条城市轨道(地铁二十二号线、四号线、三十三号线),目前已建成的有2条(广深港高铁及地铁四号线),“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1条(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策划研究1条(二十二号线南延线)。


2.提升铁路货运枢纽物流服务功能。(1)依托南沙港铁路建设南沙港站海铁联运枢纽、万顷沙站物流融合枢纽两个货运物流枢纽,形成服务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港航服务业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2)研究提升南沙铁路枢纽地位,积极发展高铁物流,推动南沙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中心。

(三)构建共享湾区机场的直通服务通道

1.优化与周边机场联系通道。加强与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及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大机场衔接,加强与周边大机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1)升级改造南沙大道,快速衔接华南快速、机场第二高速,实现南沙道路出行1小时直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新建狮子洋通道、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等高快速路,实现南沙道路出行30分钟直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3)新建深江铁路,实现南沙轨道出行30分钟直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4)启动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研究工作,实现南沙与澳门、珠海、佛山、惠州等湾区城市机场的快速连接。

2.推进异地候机楼建设。规划建设城市候机楼,提供异地值机、托运行李等服务,提升南沙航空出行体验。

(四)构建多层级覆盖的公路客货运枢纽体系

1.加快完善客运枢纽体系。(1)推进南沙黄阁公交枢纽综合体的建设,打造长途客运、公交、地铁、出租等多方式一体化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2)启动蕉门站枢纽、横沥站枢纽等客运枢纽的前期工作,满足各枢纽向广州市中心区及南沙区的客流疏散需求。

2.打造“多节点”货运枢纽体系。(1)加快广汽商贸南沙国际汽车产业园建设,促进沙仔岛汽车码头整车进口和汽车平行进口等企业集聚。(2)开展小虎岛、沙仔岛、黄阁、裕丰、榄核、东涌物流中心等物流节点筹划工作,满足南沙各镇(街)的货物运输需求。

四、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络,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硬联通”

(一)构建畅达湾区的直连轨道交通网

1.积极融入国家铁路运输网络。加快完成深江铁路、南沙港铁路等国铁线路建设,启动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项目建设工作,推动完成南沙港铁路客运功能建设,以高铁南沙站、庆盛站为支点,主动融入国家铁路“八纵八横”网络,构建“面向湾区、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

2.加快构建城际轨道网。启动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建设,并加快推进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等城际轨道研究,预留广州东站至南沙区的广深港高速磁悬浮通道和设站条件,打造南沙与香港、澳门以及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湾区城市之间直连轨道走廊,实现南沙30分钟直达深圳及周边其他城市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临近城市60分钟互达。


专栏5 高快速轨道项目简介

南沙港铁路 :自广珠铁路鹤山南站引出,经江门、顺德、中山、广州万顷沙至南沙港,长87.75千米,设鹤山南、黄圃、万顷沙、南沙港4个车站及南沙港区集装箱作业场1处。南沙港铁路同时兼顾客运运营里程为79.559千米,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客运车站分别为南沙站、黄圃站、东风站、均安站、滨江新区站和江门北站(广珠铁路)等6个车站。

深江铁路:起于深圳枢纽西丽站,经深圳宝安机场、东莞虎门,以隧道方式过珠江口至广州南沙、中山,止于江门站,线路全长136公里(含深圳北至机场联络线21公里),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设西丽、机场北、虎门南、南沙、民众、中山北、横栏、江门等8个车站。

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始于广州北站,与广河高铁连通,经南沙、中山至珠海,新建线路长约193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在南沙境内接入庆盛枢纽、南沙站枢纽等。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南沙站枢纽到中山、珠海,承担南沙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轨道交通联系,全长约74公里。

肇顺南城际:从南沙站枢纽向东接中南虎城际、虎龙城际,向西至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设计速度250-300公里/小时,南沙境内设通用机场站、横沥站、南沙枢纽站。

中南虎城际:起自中山站,折向东北,与深江铁路共走廊,在南沙境内接入南沙站枢纽并设站,向东跨越珠江经滨海湾站接入东莞南站。其中,南沙至东莞南站段又可作为赣深客专南沙支线,长约63公里。


3.完善城市轨道网。(1)完成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建设,推进地铁二十二号线南延线研究,构建与广州市中心“两快一慢”大容量轨道通道,实现南沙与广州市中心轨道30分钟直达。(2)结合城市人口和产业规划,推进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地铁二十六号线(一期)、地铁三十一号线、地铁三十二号线(一期)研究,提高南沙区内人口和就业聚集地地铁出行覆盖率。(3)协调开展二十二号线南延线的建设,加强南沙与东莞的轨道交通联系。(4)研究新增南沙至知识城快速轨道交通联系通道,同时考虑利用广州地铁四号线复线设联络线。(5)研究增加从南沙站枢纽引出至广州市中心和东部城区的高速地铁通道,预留南沙站枢纽接入该高速地铁的条件。


专栏6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简介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从南沙站枢纽到广州东站,承担南沙与广州市中心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全长约62.5公里,南沙境内约31.2公里。

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南延线:从广州番禺广场经南沙庆盛站和蕉门站到东莞长安步行街,承担南沙与广州南站、东莞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全长约58.4公里,南沙境内约30.6公里。

广州地铁十五号线(一期):横沥-南沙客运港-南沙站,长约30.8公里。串联南沙客运港、蕉门岛、灵山岛、横沥岛,衔接地铁四号线和十八号线。

广州地铁二十六号线(一期):从太和到榄核,预留延伸至佛山条件,覆盖广州大道走廊,分担三号线客流压力,总长约59.5公里,其中南沙境内约7.8公里,南沙境内设置榄核站。

广州地铁三十一号线:东涌镇-南沙湿地公园,共46.8公里,承担南沙区南北向的轨道交通联系。

广州地铁三十二号线(一期):南沙客运港-横沥,长约16公里,串联南沙客运港、慧谷西和横沥岛,衔接地铁四号线和十八号线。


(二)构建快速互联的区域高快速路网

1.增强东西向高快速通道。(1)全面建成深中通道、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加快狮子洋通道建设,形成与深圳、东莞、中山多通道连接,强化与大湾区主要城市群高快速路网的互联互通。(2)进一步研究加强南部组团与深圳、东莞、中山等地高快速路通道联系,谋划深中通道与虎门大桥之间过江通道,增强对外联系辐射能力。

2.加快推进“三高三快”建设。(1)加快东晓南路南延线建设及市广路快捷化改造,开展西部快速通道工程的研究,实现西部快速通道通过市广路、东晓南路南延线快速接入广州中心区。(2)推进东部高速(含东部快线改造)规划建设,加快南沙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建设,增强南沙与天河等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实现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道路快速直达联系。(3)开展广澳高速扩建、南沙港快速改扩建、莞佛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前期策划研究,优化高速公路线位和交通功能,提升高速公路对城市的服务能力。

3.完善高快速路及地方道路立交节点功能。(1)开展黄阁立交、大同立交的改造工程建设,完善立交功能,提升高快速路对南沙的服务水平。(2)启动广澳高速坦尾立交、市南路立交、横沥岛立交、福安立交、沥心沙立交、庆盛北(广澳高速港科大立交)、细沥立交、南珠大道立交、新联工业园出入口、南沙立交、亭角立交等立交节点改造研究,优化南沙境内高快速与城市道路的转换功能,实现与南沙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


专栏7 高快速路网项目简介

“三高三快”通道:“三高”通道为东新高速、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三快”通道为东部高速(原东部干线通道)、南沙大道、西部快速通道。其中西部快速通道(南沙段)为南沙区内至番禺景观大道共22.6公里,设6座立交与广州绕城高速、黄榄干线、狮子洋通道、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互通,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东部高速南沙区内虎沙大道至番禺段共16.8公里,设3座立交与广州绕城高速、黄榄干线、狮子洋通道互通。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深中通道-广深高速节点),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横门互通),全长约24公里,南沙区内设1座立交与南中高速互通,双向8车道。深中通道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

南中高速:主线起点设置于中山市境内的新隆互通立交(广澳高速-南中高速节点),终点对接南沙港快速路,路线总长约30.5公里,主线在南沙区内设2座立交与南中高速支线、南沙港快速互通;万顷沙支线起于万顷沙万环西路,终点接入深中通道预留互通立交,全长约9公里,在南沙区内设3座立交与南沙港快速、南中高速主线、深中通道互通。南中高速2020年6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

狮子洋通道:南沙区内东新高速至广深沿江高速段共22.8公里,设6座立交与S111、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东部高速、南沙大道、连溪大道等互通。计划2021年底开工,2027年建成通车。


(三)构建内外通达的便捷城市道路网

1.加快对外联系通道改扩建工程。(1)推进桂阁大道工程建设,加强南沙与东莞衔接。(2)推进潭东大道、人绿路等道路研究,推进番中公路(S111及G228)快速化改造,加强南沙与佛山、中山衔接。(3)推进金光大道、景观大道研究工作,加强南沙与番禺区衔接。

2.构建双环路系统。(1)推进明珠湾大桥建设、英东大道改扩建工程,启动环市大道、进港大道、港前大道等道路快捷化改造研究,形成“内环”快速通道,加强蕉门、明珠湾、万顷沙、南沙湾等重点片区之间的联系。(2)提级亭角大桥(含进港大道南段)为快速路,推进凫洲北路(飞鹅山隧道)、亭角南路研究工作,以上通道与南沙港快速、凫洲大桥形成“外环”快速通道。


专栏8 双环道路系统项目简介

明珠湾大桥:西起横沥镇万环西路,经珠江街跨越龙穴南水道,终点接南沙街英东大道,规划为城市主干路,主线全长9.1公里,红线宽60米,双向8车道。

英东大道改扩建:位于南沙街,北起港前大道南,南至环市大道西,长约4公里,红线宽42米,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由双向4车道改造为双向6车道,改造后红线宽度不变。

凫洲北路(飞鹅山隧道):南起凫洲大桥北引道,向北穿越飞鹅山,终点接莞佛高速南沙立交,主线全长约2.77公里,凫洲大桥北引道至莞佛高速(虎门大桥)南沙立交段,规划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全长2.8公里。

亭角南路-亭角大桥:新建4公里规划道路和1.6公里隧道或新建通道上跨亭角立交直接连接南沙大道和进港大道,打造南沙门户通道。


3.完善核心组团内部网络。(1)加快推进南岗大道-进港大道(含亭角大桥)、东新高速接进港大道联络线(含新联立交改造)建设,加强南沙中心区与西部组团的快速联系。(2)加快凤凰大道工程(进港大道至连溪大道段)建设,研究推进中轴大道快捷化改造,形成串联庆盛枢纽、黄阁汽车产业城、蕉门河、明珠湾综合服务区和南沙站枢纽等产业组团的快速连接通道。(3)加快推进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构建南部组团快速货运联系通道。(4)加快完成明珠湾大桥建设,推进明珠湾跨江通道研究,增强与南沙街、蕉门联系。(5)新建站南路、万龙跨海工程,南中高速新垦-福安互通联络线、灵新大道、中船中路、万龙大道、红莲大桥,推进横沥大道研究,完善万顷沙、横沥、龙穴岛等南部片区组团路网,增强南部各组团之间联系。(6)新建桂阁大道、鱼窝头大道、凤亭大道等主次干道,启动七号公路、金光大道研究工作,完善大岗、东涌、榄核、黄阁等北部片区组团路网,增强北部组团之间联系。(7)结合广澳高速扩建和莞佛高速改扩建等工程研究项目,同步研究新增地面复线方案,并纳入到相应高快速路改扩建工程同步实施。


专栏 9 南沙区市政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简介

“三高三快”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包括新联立交改造、南岗大道(南沙港快速-广珠东线)、黄阁立交改造、进港大道(亭角大桥-凤凰大道)升级改造、亭角大桥拓宽改造、凤凰大道、市南大道快速化改造、南沙大道升级改造、S358省道(S111省道-亭角大桥)拓宽改造、番中公路改造(上横沥段)、京珠高速坦尾立交新增出入口等11个工程项目。

南中高速新垦-福安互通联络线相关项目:建设南中高速新垦-福安互通联络线及其相关项目,项目起点为万环西路、终点为南沙港快速,工程总长度7.14公里,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中轴大道快捷化改造:中轴大道北起规划南沙西部快速通道,南至十六涌北侧规划路,主要由现状市南路、凤凰大道和万新大道组成,是串接东涌、庆盛、黄阁、蕉门、明珠湾、南沙枢纽,支撑城市主轴的快速通道,全长约46.24公里,其中,快速化改造35公里,跨线桥7座、下沉隧道7座,全互通3处,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局部为40/30米。打造成与城市主轴相耦合的快速通道,实施后全线通行时间将由现状的70分钟缩短至50分钟。

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含西线公路南延线):项目北起东新高速,经西线公路南延线,南至南中高速,全线高架设置快速通道,含西线公路南延线以及立交节点,在南沙港快速新龙收费站北侧接入快速路,全长约29公里,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

沙湾大桥拓宽改造工程:项目位于番禺区与南沙区交界,起点位于番禺区番禺大道,上跨沙湾水道后,接入南沙区南沙大道,路线全长2.3公里,城市快速路兼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建设内容包括沙湾大桥拆除重建、大同小桥拆除重建、两岸衔接段、桥下辅路及市政设施。

环市大道快捷化改造:项目包括环市大道北、环市大道中、环市大道西和环市大道南共四个路段,线路全长19.6公里,涉及信控交叉口21个,道路等级均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主线下穿和上跨,部分立交增设定向匝道,沿线设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道路沿线设置掉头位及交叉口渠化等。

进港大道快捷化改造:项目西起凤凰大道,东至港前大道,线路全长5.5公里,涉及信控路口5个,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主线下穿和上跨,部分立交增设定向匝道,沿线设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道路沿线设置掉头位及交叉口渠化等。

港前大道快捷化改造:项目北起环市大道,南至商贸南二路,线路全长5.7公里,涉及信控路口5个,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主线下穿和上跨,部分立交增设定向匝道,沿线设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道路沿线设置掉头位及交叉口渠化等。


(四)打造惠民助农的“四好”农村公路网

1.推进农村公路设施建设。(1)全面持续推进新时代“四好”农村公路设施建设,打通农村公路断头路,拓宽窄小机耕路,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路网融合成一张网,推进农村公路及桥涵改造和建设,重点更新改造桥涵约120座,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2)推动农村公路整治提升工作,因地制宜、一路一策,对支线公路和村镇门户公路实施综合整治提升,全面改善和提升南沙区农村公路通行质量。

2.优化农村公路管理体系。(1)按照“县道县管、乡道村道乡镇管”的分级管理原则,完善区、镇(街)、村居公路管理体系和建制村村道管理机制。(2)明确镇(街)农村公路工作机构负责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配合做好相关工作。(3)村民委员会在镇(街)指导下,协助做好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等相关工作。全面实行农村公路“路长制”。

3.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1)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导向,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从养护服务采购、履约管理、质量保障、诚信评价等环节优化公路养护市场营商环境,培育健康的公路养护市场,提升公路养护市场化水平。(2)通过市场化促进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提升公路养护效率和质量。

4.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1)依托“互联网+”时代背景,推进农村公路、桥梁养护领域信息化建设。(2)通过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平台、通航桥梁智能防撞预警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和防撞设施的应用和建设,提升公路桥梁养护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五、打造低碳宜行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推动出行模式绿色转型

(一)发展融合高效的综合客运交通

1.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1)开展市域(郊)铁路和城际轨道公交化运营模式的研究工作,制定轨道融合发展协调机制,确立相关服务标准与管理模式,推动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安全应急、设备设施维护协调统一管理。(2)完善集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于一体的城际城市快速通勤体系,推广安检互信,提升“四网融合”服务质量。(3)完善重要客运节点的交通接驳换乘设施和运营组织措施,提升旅客出行服务水平。(4)协助推进粤港澳地区一卡通行、一码通行,支撑建设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

2.推动粤港澳区域水上客运一体化运营。(1)以南沙客运港为枢纽,提高客运码头服务水平,优化拓展联通南沙与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水上客运航线网络,进一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2)研究将虎门渡口升级提升为区域水上交通枢纽,依托蕉门水道两岸景观资源探索开通区内水上旅游航线。(3)积极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实施,为游艇自由行提供便利。

3.推动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1)推进南沙与周边毗邻城市间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强公共交通设施跨区域统筹规划、建设。(2)完善客运班线公交化发展的服务标准与管理体系,保障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运输组织、设备设施维护的协调发展。(3)研究制定促进毗邻公共交通发展的财政补贴与安全监管措施。

4.推动道路客运服务多元化发展。(1)鼓励道路客运行业根据客运市场需求特点灵活发展定制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道路客运专线服务,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直达专线。(2)强化与高铁、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好地提供“门到门”服务。(3)鼓励发展定制化班车、商务快线、微循环公交、需求响应交通等定制客运模式;规范网约车、出租汽车合乘模式。

5.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推进农村公交系统发展,探索农村接驳地铁巴士、村巴等多种方式出行模式。

(二)共建高品质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

1.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坚持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南延线的建设并投入运营,实现与广州中心城区快速联系;结合四号线客流增长,适时加密发车频率,提高四号线服务水平。

2.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1)持续完善四级公交体系,优化公交运力配置和组织模式,扩大公交线网覆盖。(2)谋划在进港大道、环市大道、凤凰大道、南沙大道等路段设置快速公交廊道建设,推动公交优先信号系统,保障公交优先路权。(3)全面配合轨道线网优化调整轨道交通沿线的常规公交,加强与轨道交通接驳,研究发展大运力的环线公交,串联主要客流点和地铁站,提升公交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扩展轨道服务范围。(4)发展智能公交,设置广州地铁四号线与十八号线衔接的智能公交专线,积极引入无人驾驶公交车的示范应用,提升公交运营服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5)结合客流需求,发展如约公交、随需而至、商务定制、夜间公交等多样化、多层次公交出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增强公交吸引力。(6)完善行业监管体系,提高对公交运营服务的监管能力,促进公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7)优化公交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公交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公交系统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公交财政补贴机制,提高补贴资金激励性和使用效率,增强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活力。

3.提升公交站场保障能力。(1)加快公交站场建设,优化公交站场布局规划,合理配置并完善公共交通站场和配套设施,推动老旧站场改造。(2)完善公交站场配建机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公交站场统筹规划机制,进一步优化公交站场技术建设标准要求、移交程序等方面内容,持续跟踪城建项目配套公交站场规划建设和移交使用。(3)研究公交站场运营管理机制,实行站、运分离的站场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南沙区公交站场管理水平。

4.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1)建立对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逐步实现更加市场化的运力调节方式。(2)优化完善出租汽车行业价格体系,建立和完善运价联动调整机制,定期评估运价和社会经济水平的适应性,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强化行业服务质量监管,减少出租车驾驶员不文明不规范的驾驶行为,提高行业服务质量。(4)继续推进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和临停点设置,为驾驶员创造良好运营环境。(5)全面推进出租车电动化,加快淘汰常规燃料出租车,确保全区新增巡游出租车为新能源车。

5.发展水上巴士。依托重点商圈、街区和地标性建筑,积极探索南沙水上巴士系统的建设,兼顾通勤、观光等多种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南沙特色的水上公交系统。

6.发展城市旅游公交。(1)积极利用长途客运转移运能发展区内旅游交通,充分发挥天后宫、南沙湿地、水鸟世界生态园、百万葵园等生态资源优势。(2)围绕农村旅游、周边城市“网红景点”探索发展节假日旅游线路;合理调整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开通串联镇(街)旅游景点间以及区内重要客运枢纽的旅游公交线路。

(三)打造舒适安全的无障碍慢行交通

1.完善非机动车交通设施。(1)重点围绕中心组团大容量公交车站、地铁站以及商业中心等规划建设非机动车交通网络,提高衔接便利性与舒适性,改善非机动车通道连续性与安全性,加快推动“一环+三横三纵”非机动车骨架网络的建设。(2)改善公共交通站点、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条件,保障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升非机动车出行吸引力。

2.改善步行交通环境。(1)通过推动生活性道路的步道改造,净化人行道,提高步行出行体验。(2)改善行人过街安全,重点是南沙湾、明珠湾区、庆盛枢纽等重点地区,在新建及改造道路上设置立体过街、新增人行横道灯等安全防护设施,构筑成网的步行系统,打造良好的步行环境。

3.加快建设高品质休闲绿道。利用南沙丰富的水系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打造具有南沙生态特色的休闲出行绿道,重点建设黄山鲁森林公园、蕉门公园等特色绿道和精品绿道等各类绿道52公里,同时完善绿道相关的设施和驿站建设,依托南沙绿道及特色慢行休闲项目的建设,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品质。

4.补充完善慢行交通指引系统。分阶段实施慢行交通指引系统优化提升工程,逐步规范慢行指引设施,改善慢行交通出行体验。

5.积极打造共享单车出行示范区。(1)积极研究创新实践共享单车“电子标签+电子围栏”管理手段,完善区内共享单车相关管理措施,规范共享单车秩序。(2)在中心城区客流出行密集区,结合共享单车发展,选取示范区、示范路段进行慢行交通体系的精细化设计,逐步完善自行车道及停放设施。

(四)推广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装备运用

1.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1)完善支持政策,加快新能源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城市配送、港口作业及分时租赁领域的应用,推广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作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2)推行新能源营运车辆运营优惠政策,协助落实购置税、车船税等减免政策。

2.合理布局规划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1)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产业区、配送中心、公交站场周边充电桩设施的布局规划与建设工作,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补给网络。(2)增加公交车辆充电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公交线路和运营计划,提高现有充电配套设施资源的集约利用率。

3.鼓励船舶港口及轨道装备清洁化。(1)鼓励引导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运输船舶提前退出市场,支持新能源客船动力更新改造,推广电能、氢能、LNG及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2)继续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改造,投入使用国产码头生产操作系统(TOS),探索应用单小车自动化岸桥、自动化智能引导车、堆场水平布置侧面装卸,推动港区全自动化和绿色化发展;提升轨道交通机车牵引能效技术,降低列车运行能耗。

六、培育特色创新智能交通系统,争创国际化智能交通示范区

(一)构建高质量的智能交通新基建设施

1.打造智能交通数据资源中心。(1)将数据治理贯穿南沙智能交通建设始终,搭建综合交通基础数据库,充分采集交通相关数据,实现交通资源整合,夯实数据资源基础。(2)盘活数据资产,综合研判,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制定数据开放接口标准,规范数据开放和使用,实现交通行业数据互联共享和综合分析,为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综合交通运营管理及运输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2.构建可靠的智能交通信息感知服务平台。(1)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共享接入、集约自建、更新升级”等方式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辖区道路路况、公共交通客流等信息的综合感知分析。(2)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及信息安全管理,做好交通信息化设施监管;不断完善交通信息感知采集和共享应用,构建覆盖广泛的智慧交通感知平台体系。(3)建设信息感知数据汇集和对外服务平台,提升为城市运输提供保障的服务能力。

3.建设智能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运维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行及智慧维护,在推广全面数字化的前提下,逐步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养护成本,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的设施运维管理与服务,进一步提高交通设施智能化管控水平。

(二)创建科学高效的交通智能管理体系

1.升级打造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1)打造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对自动驾驶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营运状况的全流程、全流量的实时监管和综合调控。(2)升级智能公交调度运营服务平台,安装公交客流采集设备,综合分析处理公交客流信息、IC卡数据、公交卫星定位数据、企业运营信息等数据,结合公共交通GIS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客流运行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多维评价,为线网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水平提升提供科学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撑。

2.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1)持续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科学管理,打造交通运输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分析多源数据,实现对运输企业、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2)建设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优化和整合行业各类安全生产工作事项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联动处理和统一闭环管理,对获取的安全生产相关动态数据进行分类建库、融合展示和统计分析,实现对行业违规行为的智能监测预警和全流程跟踪处理。

(三)建设品质高效的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1.打造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城市智慧出行服务平台。(1)围绕公共交通优先配给资金和资源,突破传统的组织模式和运营模式,适度引进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适合南沙的高效、集约、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行模式。(2)新建公共交通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能够支撑公共交通成本规制、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智能公共交通调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监管、公共交通一码通支付以及预约式公共交通的信息化出行服务平台。(3)积极推广新型公共交通电子站牌,为市民提供更加贴心的出行信息服务。(4)试点新型运营模式,包括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公交快线自动接驳、出租车混态运营等。(4)逐步建立全社会运输成本监控和智能调度等精细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实现集公交、微循环公交、自动驾驶汽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模态出行方式的出行即服务体系。

2.推进绿色便捷的城市智慧物流配送服务体系。(1)以跨运营商数据共享为抓手,以共享设施为基础,推进物流体系的集中化和规模化。(2)研究编制智能快递柜相关标准,将末端物流管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基于此建设一批智能快递柜,在公共交通枢纽率先开展智能快递分发配送创新试点。(3)建立共享物流分拣中心,开展快递集中配送、多方共享货物分拣试点,为未来城市生产生活物流智能运行体系建立基础。

(四)打造创新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

1.推进自动驾驶领域产业发展。(1)加快推进庆盛枢纽区块自动驾驶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封闭测试区、半开放测试区。(2)建设明珠湾无人驾驶新技术应用先行示范区,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3)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驾驶公交车试运营,逐步在企业园区巡逻、观光游览、物流配送、区域接驳、快速公交等特定场景示范应用并推广。(4)推动自动驾驶在货运方面的商业化运营,研究和推进在南沙港快速等主要货运通道开展车路协同设施建设。

2.营造交通新业态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南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产业链发展基础,支持智能交通行业开展大数据融合与应用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及公众充分挖掘并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开放数据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建立智能交通产业园区,积极培育新产业、引进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新服务,为产业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七、强化精准高效交通治理体系,推动交通行业共治共管

(一)加强安全高效的货运物流管理

1.构建客货分离的通道体系。(1)梳理城市道路功能,结合产业特征构建货运通道系统,加快推进万环西路货运通道建设,完善货运节点进出高快速路的联系道路和立交节点功能。(2)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的货车限行范围,合理控制进出中心区的货车数量,过滤过境货车,分阶段实施货车限行方案。

2.加强货运车辆管理。(1)加强重型货车、泥头车等货运车辆管理,完善超限、超载等执法站建设。(2)完善小虎化工区危化品运输监管,规范危化品运输线路,实施必要的限行管理措施。

3.规范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完善优化城市货运配送管理规定,探索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完善运营平台,优化运输组织,健全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生产等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4.打造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区级、镇(街)级、农村“幸福驿站”三级物流网络,推动物流服务升级优化;强化农村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5.提升物流行业智慧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升级物流运输智慧化水平;鼓励开展仓储库存数字化管理、安全生产智能预警、车辆货物自动匹配等应用,全面提升物流园区、港口、铁路货运站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完善货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动跨方式、跨行业、跨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6.推动无人配送应用发展。加快推动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在货物运输领域的应用,在南沙港探索建设自动驾驶货车智慧配送试验区。

(二)强化经营规范的驾培维修行业管理

1.加强运输企业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手段,打造适应南沙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相匹配的监管执法队伍;在区重型货物运输行业推广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和360盲区监控预警系统。

2.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管理。提高机动车维修企业备案效率和行业监管水平;以经营场地用途审核为突破口,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公平有序的机动车维修市场;加强联合检查与执法,打击无证经营活动。

3.加强驾校管理。提高网络平台学时抽查频率,及时发现和处理驾校违规行为;严格分支机构核查和准入,重点审查训练场地和人员资格条件,维护我区驾培市场良性发展;通过学员投诉深挖线索,调查处理驾校违规行为,对投诉率居高不下的驾校开展约谈和停止招生处理。

(三)构建责任清晰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1.完善分层分级安全生产监管。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分层分级明确各级各部门各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工作范围边界,责任条款细化分解落实到岗、到位、到人,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推动实施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

2.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对执行“三个必须”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和改进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漏洞和不足;通过制定日常安全生产检查计划,认真开展日常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督促整改不安全生产行为;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强化事故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落实,认真组织开展事故通报和案例警示教育。

3.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深入开展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农村客运、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积极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有效降低责任事故发生率。

(四)实施滚动优化的交通精细治理

1.加强城市拥堵治理。(1)构建建立市-区协同交通综合治理机构,依托智能交通技术和手段加强对城市交通运行状态的监测、分析与预判,推动城市交通精准治理。(2)持续滚动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对每个拥堵点按照“研究-实施-评估-调整-再研究”的工作模式,实现对交通拥堵点精细化治理。(3)对缺乏精细化设计、主辅交织严重、节点未渠化等问题突出的重点通道进行详细排查,开展详细改善方案规划设计,逐步落实改善。(4)定期开展交通标志标线、护栏、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等交通管理设施排查和优化工作,持续提升南沙区交通管理水平。

2.加强交通需求管理。(1)进一步评估和优化南沙区货车、危化品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管理措施,跟踪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并适时调整措施。(2)研究建立电动自行车的牌照登记制度或其它管理措施,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3)推进实施公交出行阶梯优惠票价、优惠换乘、累计折扣票价等优惠政策。

(五)实施供需联动的公共停车管理

1.完善公共停车布局。(1)坚持“配建为主、路外公共为辅、路内泊位作为补充”的原则,重点在地铁站、公交首末站、客运码头、商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学校、医院等停车需求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置公共停车场,结合公园及退缩绿化建设绿化停车位。(2)通过结合地铁站点建设“P+R”停车场,鼓励通过内部挖潜增设停车位,安装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结合地块改造增设配建车位等多种方式增加停车位供给。(3)在大型产业园、物流园、港区配套建设装卸货场和货车停车位,满足货车轮候和装卸货需求。(4)开展南沙停车配建指标研究,规范城建项目停车配建管理,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

2.规范路边停车管理。加强路内路外停车管理,保障交通秩序;根据每条道路自身特性及所服务人群科学设置路边停车泊位,通过“一路一策”实现路边停车精细化管理;推广路内智慧收费系统,加快路内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

3.发展智慧停车系统。建立停车场基础数据库和停车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市民共享停车信息建设,完善重点片区停车诱导系统,发布附近停车场停车空位信息,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

(六)建立快速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

1.完善交通行业综合应急机制和预案。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建设“道路、水运、轨道”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形成完备的综合应急机制和预案系统。

2.建设南沙区交通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开展南沙区交通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顶层设计,提升应急指挥的信息化和决策水平;深化交通部门与气象、地震、国土、卫生、消防、广播电视等部门间及区域间的合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依托“1特2主1辅多节点”货运枢纽,构建应急物资运输枢纽体系,配备应急车辆装备和应急物资,推进应急救援储备中心建设;发展应急救援社会力量,组织规模化、专业化大型运输物流企业,储备综合交通运输应急力量,规范应急运输保障行为,满足多样化、差异化救援需求;加强应急保障单位相关人员培训管理和应急演练,按规定配备和管理相关应急运输装备,保持应急运输装备的良好技术状况。

八、行动计划与投资估算

“十四五”期间南沙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投资总额约为1756亿元,各类交通设施建设情况及投资汇总如下表所示。


专栏10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项目投资情况汇总表

类别

项目

个数

建设项目(个)

总投资估算(亿元)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新开工

续建

策划

正式项目

策划项目

航运设施

12

4

6

2

254

100

147

客运枢纽

4

1

1

2

97

待定

76

货运枢纽

3

1

1

1

30

55

18

轨道交通

12

2

3

7

1086

1301

471

高快速路

8

2

2

4

1420

308

638

立交节点

12

1

1

10

7

19

6

城市道路

69

21

20

28

915

384

350

公交场站

15

10

0

5

24

4

24

公共停车场

10

10

0

0

6

0

6

智慧交通

5

5

0

0

19

0

19

合计

150

57

34

59

3859

2171

1756


九、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1.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城市交通的改善与发展要充分发挥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加强对区内航运、航空、轨道、公路(含省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统筹协调;确立交通部门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各交通专项规划上的牵头和统筹协调作用;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持续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各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健全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2.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完善国家级新区、自贸区格局下的“大交通”管理体系,强化各种运输方式标准协调衔接;研究健全对自动驾驶、共享交通等新交通方式的技术标准研究,提前做好相关设施预留及转化;加大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力度;研究完善交通工程审查机制标准,提升交通工程设计水平,有效避免和消除拥堵点和瓶颈点。

3.推进构建区属交通投资综合管理运营机构。组建广州南沙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对标交通行业先进企业,聚焦服务区交通发展重大战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优化交通体系,提升国企服务公共交通领域的基础保障作用,探索深度参与南沙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的路径和方式。

(二)资金保障

1.积极探索新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积极探索综合交通运输投资担保机制,拓宽项目资金投入渠道,对重大基础设施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运用财政贴息、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社会资金,有效加快推进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的支持。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优化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3.加大研究性项目资金保障。增加对研究性项目的资金支持,提前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涉及工程的相关研究,以适应新生活方式(自动驾驶、新物流方式、新购物方式等)的改变。

(三)政策保障

1.健全公益性交通设施与运输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投资对城市公交等绿色集约运输方式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土地、投资、补贴等组合政策支撑保障,切实保障公益性交通建设用地,在用地计划、供地方式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积极探索城市公交等交通站场土地综合开发,形成公益性交通发展财政支持的制度性安排。

2.坚持土地利用与城市及交通的协调发展,发挥交通锁定效应。秉持集约化、一体化的理念协调交通设施与用地,促进城市功能与交通功能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交通锁定效应,以交通发展带动城市总体融合发展;结合TOD等用地发展要求,合理保障交通用地需求,合理控制立交建设的用地规模;重点保障航运、航空、高快速轨道、高快速道路、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性交通项目的用地需求;优先保障自贸区块交通配套设施、城市公交站场、停车场、交通接驳设施的用地需求。

3.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将规划的实施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协调解决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中期评估、环境影响跟踪评估和建设项目后评估,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

(四)人才建设

1.推进高水平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城市交通高端智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完善专家工作体系;加强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建设,提升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软硬件环境;加强交通执法队伍建设,保障交通运输行业有序运营;做好国外智力引进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2.优化调整从业环境。积极推进从业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交通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监督企业依法与雇佣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和工会组织,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权益。

(五)科技创新

1.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创新。发挥重点科研平台、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交通通道能力和工程品质;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和模式等各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攻关力度,力争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和管理、工程精细化品质化提升、智能交通、交通大气污染防控等领域取得新成绩。

2.鼓励和推广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技术应用。及时、充分了解和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并积极应用到南沙新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中,提高交通发展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

3.鼓励和推广节能减排与低碳环保新技术应用。引导和支持在交通建设与交通运输领域采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环保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可再生资源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坚持绿色交通发展理念,落实节能和节约各类资源的措施,鼓励发展纯电动车辆,减少污染排放。

(六)环境影响评价

1.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涉及多种类型交通方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资源环境在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生态格局等方面产生影响。资源利用主要是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会占用土地资源、矿产能源、自然岸线等,污染排放影响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产生的废气、污水、噪音和固体废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态格局影响主要是规划通道可能会对区域空间造成割裂。

2.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严格遵守《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相关内容,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在编的相关国土空间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充分衔接协调,以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满足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各种资源予以充分利用。通过实施绿色交通运输体现可持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建设的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对大气环境、水资源等影响。

3.预防和缓解措施与建议。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利用的科学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尽量减少土地、岸线、海域的占用,通过改造、扩容等手段积极提高各类既有交通设施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的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市场化、生态化、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设计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尽量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较敏感区域,不突破“三线一单”要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强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碳,降低交通污染排放水平,强化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枢纽站场等场所节水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型器具的使用,通过采用新型筑路材料、优化设置绿化隔音带、安装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加强环境管控,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等相关规定,按要求开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规划、土地、岸线和环保等准入制度,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