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旌德县庙首镇庙首社区太伯村,有一栋具有300多年历史、全县最大单体的徽派民居,名字叫肇修堂。离肇修堂不远处,在清德堂遗址上后建了一座清末建筑,这就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的故居。
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县人,堪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一名奇女子,她集诗人、政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与一身。在上个世纪头20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吕碧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创办中国女子学校的先驱;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她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3万卷。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5岁能诗,7岁能画,"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12岁那年,吕碧城的父亲去世。由于吕家一门生四女,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家庭破落,她不得不随同母亲远走娘家。这次家变,也成为吕碧城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关口。
1904年春天,吕碧城想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被舅父苛责,年轻气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车”,只身奔赴天津。在友人的介绍下,年仅20岁的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出任《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在《大公报》工作数月期间,吕碧城就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开创中国新闻界之先河。
早在1902年,就有“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之说。《大公报》让吕碧城在这个正面舆论宣传的平台,被世人熟知和称颂。
吕碧城的两个姐姐吕惠如、吕美荪和她一样,均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1905年,《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曾经为她们编辑出版了《吕氏三姊妹集》,并发表评论,称她们是“硕果辰星”式的人物。
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借助《大公报》,积极地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思想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诗词,结交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领袖人物,与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6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慕名拜访吕碧城,由此成就了一段“女子双侠”的传奇。
吕碧城连续发表的宣扬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动了京津,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义等人纷纷投诗迎合,推崇备至。吕碧城以其女儿之身,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自古男性主宰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道奇观。
吕碧城作为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还在兴办女学上大胆实践,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1904年9月,在天津道尹唐绍仪等官吏的支持下,“北洋女子公学”成立,这是一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学堂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1906年春天,北洋女子公学增设师范科,学校名称遂改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针对中国女性数千年来身体被摧残、心灵被桎梏、智识不开明的状况,吕碧城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上,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德”在首,是因为无道德,徒具知识,只能“济其恶,败其德”;但同时又必须重智识教育,因为智识不开,则事理不明,道德也就无从谈起;重视“体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拥有健康人格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1908年夏,北洋客籍学堂停办,遂将其地纬路新址让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该学堂渐具规模。吕碧城出任该校监督(即校长),为历史上中国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
吕碧城在这所当代女子的最高学府,从教习提任到学校的监督,待了8年,使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此学习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女权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邓颖超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停办,后改为河北女子师范学校。吕碧城离职,移居上海游世界。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一定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不能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词句出自一个小女孩之手。
吕碧城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她在《大公报》《南社社刊》上陆续发表的一些的文章诗词,受到极大关注和响应,众多文人学士纷纷投诗相和。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就读文学与美术,同时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她将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写成诗词文章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文章,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吕碧城因词作《满江红》被时人称颂为“女中豪杰”,而她的词作《舟过渤海偶成》“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深刻表达了国民的心痛—日本和俄交战,场地却选在中国的辽东!吕碧城将爱国忧愤诉诸笔端,引起人们强烈共鸣,当时直隶总督属中幕僚和社会名流们纷纷和作。
吕碧城的传世著作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其诗词造诣深厚,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字字珠玑,吟咏自如。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1928年,吕碧城在瑞士期间,偶见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公开信,她称其为“天良上一线之明”,于是去函与之探讨,陈述自己有关保护动物的见解。同年12月,她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决计创办中国动物保护会,并在日内瓦茹素断荤,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1929年5月,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赴维也纳参加大会。吕碧城穿着拼金孔雀衣、头戴珍珠抹额,上台用英文发表了数千言的废屠演说,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说不仅应该禁止虐待动物,而且还应戒杀护生,一时成为焦点人物。会后,吕碧城将事先准备好的佛学入门书籍散发
给与
会代表,人们争相请她签名,世界各大报纸也连篇累牍地刊载了关于她的文章。《美国蔬食杂志》介绍她说:“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此后,吕碧城先后两次捐款,用于护生。
1930年春天,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其佛教修行实践,以净土念佛为主。1943年1月23日,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主办:旌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旌德县政府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3418250001
地址:旌德县政务新区1号楼5层 电话:0563-8021521 传真:0563-8026519 邮编:24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