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黄石市 纺织 服装 鞋业“十四五”发展

规划

2021-2025


前 言

黄石市被誉为“青铜古都”、“服装新城”,现代 纺织 服装 业是我市重点培育壮大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围绕 黄石 市委、市政府 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之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加快纺织服装 转型升级 创造竞争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黄石实际, 特制定《黄石市纺织服装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期为 2021 2025 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发展强劲,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十三五”期间,黄石市服装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集群产业的发展。 龙头企业的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产业 带动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发展情况良好,主要经济数据见 1 2

1 期间全市 主要 纺织服装 基本状况

2 集聚 效应 显现 ,特色园区逐步形成

我市纺织服装 业基础坚实,集群特色园区逐步形成。黄石市区形成美尔雅集团、美岛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服装产业集群;阳新形成 鹿峰鞋业、 远东麻业、浙联鞋服、 奇人、众联 等企业为龙头的纺织鞋帽集群;大冶市形成了以陈贵顺富、大冶立峰、利达纺织等企业为龙头纺织产业集群。

3 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纺织服装 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牛仔、鞋帽、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 服装 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西服、 T 恤、时装、休闲装、女装、晚礼服、职业装、衬衣、裙裤、内衣等二十多个品种。棉纺织的主要产品是高档精梳纱、麻纱、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异型纤维交织面料、革基布、天丝与羊毛混纺面料、棉类、麻类系列面料等 8 大系列 180 多个品种。湖北陈贵顺富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已建成浆染厂、织造厂、整理厂、水洗厂 污水处理厂 、服装厂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牛仔面料 和服装 产业链。大冶市立峰纺织有限公司涤粘赛络纺纱系列产品优化了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高档纺织面料的产品结构。 阳新 浙联鞋服、 奇人、众联 等企业,依托 30 万产业工人, 承接沿海地区鞋业转移具有先天优势,同时还确立了劳保服和劳保鞋中国中部地区的领先地位。

4 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研发水平明显提升

我市纺织 服装 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业务起步,加大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人才集聚和培育带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集群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整体进步,摆脱产品 形象 低端化、科技 水平 初级化和支撑要素弱化等一系列瓶颈和约束, 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

5 我市纺织服装鞋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 产业链融合不够,产业集群较为松散 ,增加 了关联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是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品牌竞争优势 弱化

三是 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企业运行成本较大。

(二)面临形势

1 发展优势

1 坚实的产业基础

黄石市有“服装名城”之美誉。目前,黄石市已经形成棉纺、麻纺、织布、针织、牛仔 服装、服饰、鞋帽、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黄石市服装产业集群 入选 2018 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是中国服装产业的重要阵地。

2 良好的技术优势

黄石市服装业拥有 1 个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1 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4 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湖北美尔雅集团拥有全国工艺流程最长的服装生产线和全手工制作服装生产线。美岛曾被日本权威媒体《纤研新闻》称为“女装王国的万能工厂”。

3 显著的区位优势

黄石市距省会武汉仅 70 公里,是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枢纽,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交通物流十分发达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 顺丰机场 的建成, 将大大降低 纺织 服装 鞋类 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 产品 “快速反应”能力,促进 整个 产业的转型升级。

5 优良的营商环境

作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黄石率先在全省进行“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出台“黄石优化营商环境 60 条” 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 对产业进行 扶持,实行“企业直通车”服务 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的“三最城市”。

6 )较大的 发展潜力

一是 国内外纺织 服装鞋业 消费市场蕴含新空间。人 口增长和经济复苏将支撑全球纤维消费需求继续增长,预计 十四五 期间全球纤维消费量年均增速为 2.5% 以上。

二是 产业调整创造新空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大大拓展全国纺织服装 业区域发展空间,为实现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整合带来巨大的新动力,使得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速。黄石市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中部,已具备纺织服装 业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有利环境。 三是 纺织服装 鞋业 与互联网融合催生新变革。“互联网 +”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环节深入应用,将推动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 个性 化转变,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数据、云平台、云制造、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纺织工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是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局面。全球纺织服装分工体系调整和贸易体系变革加快,将促进企 业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提升纺织服装工业国际化水平,开创纺织服装工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2 .面临的挑战

1 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纺织服装 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和品牌渠道方面优势明显,在 自动化 装备、高性能纤维、智能纺织品服装等领域的制造能力仍将增长。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 东南亚 发展中国家 ,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 纺织业呈明显上升趋势。

2 新一轮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方式面临调整 未来五年,以先进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带来产业竞争方式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正由制造环节向消费者的使用过程转变,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产业发展从价值链间的竞争上升为价值生态系统的竞争调整,以往量化的物质消费价值在向审美体验的文化价值拓展调整。同时发达国家及国内沿海地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仅可以控制产业制高点,而且可以提高纺织服装 业生产效率,强化新兴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高端服务业领先优势,这对 市纺织服装 鞋业 传统发展观念及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了挑战。

3 )企业生产 要素 成本持续增加。 未来五年,纺织服装 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将持续提升, 用工短缺将是常态,中部地区 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基本上不复存在。加之节能减排 形势严峻,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开始了深度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

总的来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随着发展环境和形势变化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潜力大于面临的挑战。积极把握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利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纺织服装 业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二、“十四五”黄石纺织服装鞋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 学习 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拓展新兴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既有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引领和集群式发展,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纺织服装 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 个性 化、绿色化、定制化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创造竞争新优势, 努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服装鞋业 中高端 生产基地, 初步建成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 鞋业 先进制造之城。

(二)战略定位

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促进产业在调整中发展与升级,引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品牌引领、创新驱动、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之路,提高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发展目标

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市纺织服装 鞋业 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产业合作加强的纺织服装 鞋业 发展格局,创造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纺织服装 鞋业 强市。

1 .行业增长目标。 规模以上 纺织 服装 鞋业 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在 1 0 % 15 % ;出口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产业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 .科技创新目标。 规模以上企业都建设有产品研发中心,建设 1 2 个省级产业研究院,建设 3 5 个产教融合型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培育 2 3 个创业创意设计型企业。

3 .结构调整目标。 服装、家纺、产业用 (含 卫生防护用品 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 协调发展 ,规模 上企业 纺织 服装 鞋业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 5 个百分点。高品质、功能性、智能化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快速发展。

4 .质量品牌目标。 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品牌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品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品牌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

5 .绿色发展目标。 形成行业绿色制造体系,清洁生产技术普遍应用,每年 纺织 服装 鞋业 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等指标逐步 下降,回收利用一批废旧服装,循环利用服装量占全部服装加工量比重继续增加。

3 期间全市纺织服装 业发展 目标(一)

—— 男装板块:以美尔雅为龙头,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建设重点,全面打造智能制造精品工厂,推动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并通过精良的制作工艺、快速反应的体系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确立高档男西服品牌的行业龙头地位,积极协调市区关联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做大、做全、做强男装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产值超亿元的男装品牌 5 个,形成 5 0 亿左右的年产值。

—— 女装板块:以美岛为中心,在巩固女装生产制造基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带动黄石市中小企业自有服装 品牌的培育, 补全童装产品的品类短板, 强化服装设计能力 营销能力, 对接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运用互联网 + ,通过价值链重构、快速响应市场,积极融入微商、网购等新的营销消费模式,着力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市场竞争力,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女装品牌 1 0 个,形成年产值 25 亿的规模。

—— 陈贵牛仔服装产业基地:形成以顺富纺织为龙头,以浩生服饰、永鼎服饰制衣、佳美科技洗水、丹宁库、缘翰线上销售等为一体的牛仔纺织服装产业链,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产业新区,做大做强牛仔系列纺织服装产业链,培育 2 个年销售 5 亿以上的品牌,产值超亿元的品牌 15 个。实现牛仔纺织服装的织布、服装加工、洗水、线上销售整个环节的贯通,未来五年形成一个 6 0 亿牛仔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将陈贵镇打造成中国中部牛仔新都。

—— 大冶纺织服装长廊:依托立峰纺织、利达纺织等龙头企业,对精梳棉、自动络筒机,粗细络联、无梭织机以及织造、染整、提花、绣花等自动化设备进行改造,大力推广紧密纺、嵌入式纺纱技术,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拉长纺织产业链,提升本地采购面辅料的数量与质量,延伸成衣终端产品,服务本地服装品牌。完善产业配套,谋划建筑用膜结构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防火阻燃面料等安全防护用纺织品,鼓励小微企业积极承接武汉辐射的加工产能,中小企业转型为产业配套的服务公司,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年销售 1 亿元以上的新的区域性服装品牌 12 家左右,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 4 0 亿的规模。

—— 中国中部 鞋都 :以浙联鞋服、 可兴鞋业、奇人、众联、劳保服等企业 为龙头,以阳新 30 万产业工人为依托,聚合周边中小企业,承接 温州、泉州的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年销售 1 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制鞋品牌 1 0 家左右,建设阳新制鞋基地, 打造 我国 中部 鞋都 形成年产值 25 亿的规模。

三、“十四五”黄石纺织服装鞋业发展主攻方向

(一)发展重点

1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作用,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军工和民用之间的协作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推进纺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升为企业服务能力。

2 )推动纺织行业模式创新。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行业融合应用,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重点、调整优化制造流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创意等资源聚集、开发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客平台等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重点,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以适应消费升级为重点、鼓励纺织服装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重构供需关系,创新商业模式。

2 .大力实施“三品”战略

1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注重设计创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创意设计,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产品。发挥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流行趋势发布平台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适应养老、运动休闲等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能性纺织品。加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纺织技术结合,发展智能纺织产品。以拓展应用新领域为重点,加快开发推广医疗、环保、应急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

2 )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在全行业大力弘扬和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建设,调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规范生态、绿色、功能性纺织品的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制度。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广泛普及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其他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

3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加强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 帮扶中小企业创建新品牌 ,支持 现有品牌企业发展壮大, 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促进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加强品牌宣传。

3 .推进纺织服装 鞋业 智能制造与大批量定制生产

1 )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 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纺织服装 鞋业 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运用。在棉纺、印染、化纤、服装、针织、水洗 家纺 、鞋业 等行业,开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集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劳动生产率提高 30% 以上,产品开发生产周期缩短 20% 以上,残次率下降 30%

2 )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制定服务站测量方法标准,推动人体数据库建设和服装号型标准制定,提高三维人员测量、服装 3D 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鼓励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在服装、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工业化手段生产个性化产品。

4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全面提升纺织行业环保意识,提高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强化产品全生产周期绿色管理,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生产绿色纺织产品,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良性互动。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促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设绿色企业。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循环体系,培育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5 .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园区)优化升级

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加快纺织服装 鞋业 集群升级。加强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链高效协作,提高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和质量保障能力。推进互联网 +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的应用,完善和提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扩大集群内企业资源开发共享,推广协同制造、云制造新模式,促进智慧集群建设。优化集群内产业结构,加快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挥好电子商务平台作用,促进专业市场和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和生产企业互动发展。到 2025 年,建设一批技术管理先进、质量体系健全、主导产品突出、品牌影响力较强的纺织服装行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 3 个产值达 2 0 亿级的纺织产业集群或特色园区, 支持陈贵顺福纺织打造 产值达 6 0 亿 的牛仔 服装产业 基地

6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1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实施强基工程,提升行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开发应用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和提高纺织产品质量、效率、能效环保等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扩大纤维新材料、智能化装备、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在纺织及相关行业的应用。支持印染企业按照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原则加快更新改造,提升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品牌企业研发设计中心、信息化集成系统及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建设。推动化纤、棉纺、印染、化纤长丝织造行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能耗、环保、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

2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鼓励纺织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优做强,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平台化运营,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纺织企业集团。到 2025 年,全行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品牌企业超过 5 0 家。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纺织材料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成长壮大为“单项冠军”企业。加强大中小企业协作,优势品牌企业发挥带动联动作用,中小企业做好专业配套服务,形成协同发展优质供应链。

3 )发展服务型制造。 支持纺织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服务制造型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引导纺织制造企业以拓展产品功能、提高交易效率、满足客户深层次需求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先进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终端品牌企业加强消费需求研究引导,增强品牌运营功能,为产业链配套企业提供设计及渠道平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体验及个性化服务。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主导业务为中心,建设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行业采购供应链,创新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4 )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加强纺织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深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发展,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化、精细化、高效化。广泛普及 5S 现场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创新人才管理,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倡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 CSC9000T 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支持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建设,到 2025 年基本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二)发展方向

聚焦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化、产品高新化、模式新型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智能转换、特色转换、品质转换、管理转换、绿色转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1 .智能转换。 实施纺织 服装鞋业 产业集群“互联网 +” 行动计划,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循序渐进推进纺织服装 鞋类 全流程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大力推进实施“机器换人”。支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营销模式和服务业态。

2 .特色转换。 突出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做精做强纺织服装 鞋类 特色产业,扩大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高端要素向特色产品研发生产领域集聚,注重特色创意设计及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3 .品质转换。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弘扬“工匠精神”,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性能上下功夫,推动“服装新城”向“服装强城”转变。推进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标,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全面推动品质转型。

4 .管理转换。 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全方位管理体系建设。拓展战略管控、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产业联盟等高层次管理领域。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推动企业管理向网络化、扁平化、专业化转型。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一支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5 .绿色转换。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生产过程集约化、清洁化和智能化;发展绿色园区,提高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水平;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工业循环体系,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产业链。

四、“十四五”黄石纺织服装鞋业发展重点任务与工作措施

当前,纺织服装 鞋业 区域竞争是产业链竞争、产业集群竞争。只有推进产业链内部企业的相互融合,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方式参与竞争,才能在争夺市场主导权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围绕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的发展目标,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 方向 ,未来五年,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将重点围绕“构建新型供需链、构筑现代空间链、提升多维价值链、搭建高效服务链”四大发展任务,着力抓好十五项主要工作,实施好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好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做大做强、健康可持续发展。

强化产业衔接,构建新型纺织服装鞋业供需链 未来五年,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将围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 、鞋业 和产业用纺织品(含 防护用品 )等 个产业,强化全市产业衔接,构建新型纺织服装 鞋业 供需链。对纺织原料短板实施补链,对差异化纺纱、精细化织造和功能化服装家纺实施壮链,对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强链,对加快 鞋业和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实施延链。 1 .补齐纺织原料短板 纺织工业就是纤维加工产业,高品质原料的稳定合理供应是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是鼓励有条件的纺织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优质棉、麻基地建设,定向定点收购优质棉、麻,以保证原材料质量。引导骨干纺纱企业用好棉花、苎麻进口配额,建立棉花、苎麻应急储备机制,增强棉花、苎麻原料保障能力;二是培育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将提高新型纺织纤维材料技术水平作为化解全市纺织原料紧缺的战略性新途径。重点利用全市新型生物基纤维需求旺盛,初步形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的纺纱、织造及印染技术优势,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推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聚酰胺纤维等新型生物基化学纤维的本地规模化生产;三是依托我市现有煤化工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生产差别化化纤产品。力争到 2025 年,化学纤维总产量提高到 15 万吨以上,实现新型生物基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将全市打造成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新型生物基纤维生产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2 .优化纺纱织造结构 加快改变以棉、麻纺织粗、初加工为主的纺纱织造行业结构,加强新型原料与新型织造技术的结合,纺纱织造产品继续向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未来五年,从纤维原料出发,通过对不同纤维的组合,改良纱布产品的内在结构或性能,优化纺纱工艺,使其能够纺出形态多样、性能优异的纱线,织出外观风格各异的面料,应用于下游服装、家纺等领域,是全市纺纱织造产业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围绕“特色纺织、科技纺织、健康纺织”理念,依托顺富纺织、立峰纺织、远东麻业、利达印染等基础条件好、有较强实力的纺织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纺织织造生产。重点开发攻关牛仔面料新产品,使纱线生产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开发织造多纤维组合、多组织变化、多规格系列、多功能整理的服装、装饰织物和家纺用面料;通过提高加工深度,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使我市纺纱织造产业由棉纱、麻纺、坯布等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向生产新型深加工产品的结构转变。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省内领先的特色高端纺纱织造产业基地,纺纱产能达到 10 万吨以上,其中多组分纺纱比例提升至 60% 以上;针织面料 3 万吨;机织面料 3 亿米,其中,大提花面料 1000 万米,牛仔布面料 1 亿米,时装面料 5000 万米,长丝面料 1 亿米;功能性面料比例提升到 60% 以上。 3 .做大做强服装家纺品牌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扩大增量、提高档次、培育名牌、开拓市场”的思路,经营方式由生产加工向市场营销转变,品牌塑造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经济增长由产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培育一批服装家纺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我市特色服装家纺产业集群。

做大服装业:重点发展系列牛仔服装、男西服、职业装、衬衫、时装等产品。依托美尔雅、美岛、顺富服装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系列牛仔服装、职业装;发挥美尔雅、美岛等企业优势,发展职业装产品;发挥顺富纺织服装的龙头作用,发展系列牛仔服装产品。 4 .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着力解决全市现有印染能力不足、废水无序排放及技术落后等关键“瓶颈”,实现产业链条合理匹配。通过印染先进技术推广和三废集中治理,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 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选择有发展印染产业条件的地点,积极谋划印染专业集聚集控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污”,配套建设专业化印染行业污控中心和染整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使用运行稳定、高效低耗、易保养的印染先进设备;推动印染产能向园区转移,提升产业聚集度。推广应用高上染率染料,高性能、多功能性助剂,以及生态环保型染料与助剂;实施节水节能工艺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废气处理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纺织品和差别化、功能性纺织品染整技术研发创新,实现印染产品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走规模化、集约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努力在 3 5 年内,将全市 80% 以上的印染企业集中到集聚集控区,重点培育优势印染龙头企业 2 家。到 2025 年,印染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

5 .加快 鞋业与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是未来五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整个纺织工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方向。未来五年,将引导全市产业用纺织品研发与生产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鼓励扶持。 一是围绕大冶市工业园区,依托立峰纺织、利达纺织等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精梳棉、自动络筒机,粗细络联、无梭织机以及织造、染整、提花、绣花等自动化设备进行改造,大力推广紧密纺、嵌入式纺纱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拉长纺织服装产业链。

二是围绕阳新制鞋基地:以浙联鞋服为龙头,以阳新 30 万鞋业产业工人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建设阳新制鞋基地,用 5 年时间,初步打造完成中部鞋都。完善产业配套,谋划建筑用膜结构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防火阻燃面料等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含 防护用品 ),未来五年,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重点培育和突破“一带一路”配套产业用纺织材料。到 2025 年,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能力达到 10 万吨,末端配套企业达到 10 家以上,争取培育年销售收入超 2 亿元企业达到 3 家,超 1 亿元企业达到 10 家。

推进产业集群,构建现代纺织服装鞋业空间链 未来五年,全市将创新布局思路,强化政策引导,合理划定纺织服装 鞋业 功能分区。坚持布局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的原则,以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为主要载体,以特色化、差异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企业协调发展为手段,构筑具有实力、活力、竞争力的全新纺织服装 鞋业 空间链,实现纺织服装 鞋业 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在承接中调整结构、在承接中壮大总量、在承接中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工作。创新产业转移新模式,高水平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作为改造企业、优化产业、提升行业的有效途径。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努力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产业转出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发挥特色资源和优势的产业;鼓励长三角、珠三角优势龙头企业实施总部基地与全市纺织服装生产制造中心的协作发展。同时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导域内优势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把落后产能转移到国内西部或者东南亚欠发达地区。 2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未来五年,重点形成五大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建设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印染专业集控基地,完善综合服务基地,以此作为产业发展辐射源,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五年,重点加快“牛仔特色园区”规划和建设。政府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 贴息 ,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 鞋类 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 鞋业 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帮扶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通过各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纺织服装 鞋业 研发基地和示范基地,促进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集纤、纱、织、染整、面料、服装、 鞋类、 功能性产品的全产业链。

3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依托全市已形成的区域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引导集群内部中小型企业围绕大型龙头企业、终端自主品牌产品,进行“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延伸产业链,实现大、中、小企业配套生产,提高纺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聚集力。实施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建设以纺织为基础,以加快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为主线,形成产品配套、功能齐全、高质量、高水平、规模较大的纺织工业园;在陈贵镇,重点依托顺富纺织等建设陈贵高端纺织品产业基地。通过重点培育骨干企业,推动全市高端纺织品产业集群和基地的发展 ,在阳新,建立配套齐全的鞋类和麻业工业园区,培育鞋类和麻业高端产品品牌

5 :纺织服装行业骨干企业培育重点工程

广泛应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发挥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从采购、生产、研发、管理、销售及物流等环节的互联互通,促进以物联网及大数据在纺织服装 鞋业 中的融合创新,形成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园区和示范企业,有序推进全市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智能制造和产业集群信息化技术应用进程。引导和鼓励化纤、纺纱、织造和印染等前道规模以上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 鞋类、 家纺等后道终端产品规模以上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 2025 年,纺织服装 鞋类 全行业关键主机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 60%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0% 纺纱企业实现粗细联、细络联连续化生产, 85% 服装企业采用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 FMS 90% 鞋类企业实现自动裁剪 。依托条件比较好的产业聚集区建成纺织服装 鞋类 智慧产业示范园区 1 家。依托规模化企业建设数字化纺纱示范工厂 1 家,数字化织造示范工厂 1 家,数字化服装示范工厂 1 家。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信息集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劳动生产率提高 30% 以上,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20% 以上,残次品率下降 30% 以上。

专栏 1 :纺织服装 业智能制造重点工程

未来五年,重点以智能设备为基础,采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纺织服装 鞋业 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促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强化基础能力,推广普及智能设备 重点引导企业采用智能化设备。机织企业提高整经浆纱设备、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配套装备水平;印染企业积极加大以全自动筒子纱染色为代表的智能化染色系列设备和数字化纺织后整理系列设备的应用;针织企业促进数控大圆机应用;服装 和鞋类 企业普及 CAD CAM 、自动缝制单元、模板缝制系统、吊挂柔性制造系统等自动化生产装备;家纺企业普及 CAD 系统、电脑绗缝机、电脑绣花机、吊挂系统等自动化设备。

推进智能生产,建设数字化示范车间

1 智能化纺纱车间。

实现纺纱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工序间物料自动输送,夜班无人值守,设备生产过程、故障可远程控制、诊断,万锭用工 18 人以内。 2 智能化织造车间。通过数据网络将织造设备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联通,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工艺数据和花型数据进行在线监控,实现对设备的集群智能控制以及物料、仓储、输送的自动化、智能化。 3 智能化服装、 鞋类、 家纺车间。推广基于 RFID 技术的 MES ,建立包含测体、设计、试衣、加工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及检验、储运、信息追溯、门店管理等在内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

推进智能服务,实施服务智能化

1 培育个性化定制。鼓励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在服装、 鞋类、 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智能化手段生产个性产品。 2 建设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 大冶 纺织服装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公共服务资源与生产资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

2 .大力推行纺织服装 鞋业 三品战略 1 )质量标准化与品种多样化协调发展

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围绕重点发展方向,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品种更新和质量水平提升。强化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普及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联合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支持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提高新产品多样性、差别化开发能力;加大工业设计投入,着力扩大纺织品服装 鞋业 设计师队伍,深入研究消费需求和时尚潮流,围绕花色、品种、款式、功能等,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服装 鞋类 设计创意中心。 2 )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

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努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创建工作机制,以区域品牌建设和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相结合。依托现有特色产业聚集区,推动娱乐、休闲等时尚文化与区域品牌文化相结合,扩大服装区域品牌产品知名度。积极支持以纺织面料、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势企业和品牌为依托,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发展,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与境内外品牌进行合作,形成国际化品牌或全国知名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经济比重。

未来五年,开展纺织服装 鞋类 基地市、名城、特色城镇、知名园区、先进企业、品牌产品、驰名商标等一系列创品牌活动,形成一批具有黄石特色的纺织服装 鞋类 区域化品牌和自主品牌。到 2025 年,重点培育 10 个省级特色纺织服装 鞋类 区域品牌, 1 个国家级高端特色纺纱织造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牌 5 0 个,品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达到 50% 以上。

3 .积极推进纺织服装 鞋业 绿色制造 1 )提高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打造,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生产绿色纺织品,积极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评价与认证。定期根据全市企业、园区、供应链的绿色制造水平,提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改进建议,培育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重点推进全市印染等重点纺织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全市列入清洁生产名录的印染企业要分批分期实施,落实生产责任制延伸制度。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纺织服装 鞋类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组织实施全市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建立健全纺织行业能源监控和服务机构,加强企业能源合同、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制定碳排放核算指南、节能在线监测等的管理。 2 )推广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新技术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广和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鼓励全市有关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重点企业和纺织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组织制定全市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给予拆迁补偿、税费减免、排污费以奖代补等奖励措施。 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治理

完善本市纺织服装 鞋业 准入条件或政策,严格新建项目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和土地审批,遏制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在重点区域,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建立健全新建项目与淘汰落后、污染减排相衔接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的监督审核制度,加快推进棉纺织、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重点淘汰和改造效率低下、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印染后加工装备,落后的棉纺、非织造布、涂层复合等加工装备,高能耗、高浴比、低性能的染整生产线,落后的服装服饰加工生产线等。

健全服务体系,提升高效纺织服装
鞋业 服务链 未来五年,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认证、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配送等主要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功能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鼓励服务创新,发展投融资、技术转让、法律服务、市场推广等新型服务功能。重点以“构建营销物流服务体系、实施三创战略服务体系、搭建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创建智力资源服务体系”四大服务为着力点,全面开展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服务链提升工程。

1 .构建营销物流服务体系 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借助技术与资本两个资源,通过层次划分、合理定位、差异发展等营销策略积极整合渠道资源,实现专业市场、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与应用,不断优化商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全市新型营销物流服务体系。

1 )优化国外市场。 继续巩固做优传统的欧美、日本、非洲等市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结构,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满足各国不同产品需求,防范市场风险。坚持加快外贸发展与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相结合,鼓励服装加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一步提高国际品牌和海外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具备国际发展战略和能力的骨干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营销网络,推动全市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外贸经济提档增效。

2 )巩固国内市场。 立足本市纺织服装市场,强化诚信立市、招商隆市、品牌兴市的理念,提升营销市场规范化、规模化、诚信化经营水平,着力育强品牌营销、会展营销、价格指导等功能,同时加快建设适应纺织服装 鞋业 特点的专业性第三方物流体系,加强以统一纺织品服装 鞋类 电子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应纺织服装 鞋类 产品营销的多批量、小品种、短周期的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巩固国内市场。

3 )发展电商市场。 充分发挥纺织服装 鞋业 网上第一大快消品的特点,建立市级层面的网络纺织市场,适应“私人订制”式生产模式转变,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联动战略,借力天猫、京东等网络设立大型轻纺 B2B 交易平台,通过 B2C O2O APP 等交易模式,实现网络交易全覆盖,形成国内外知名、功能齐全明细、高效的无形市场体系。到 2025 年,纺织服装 鞋类 年销售总额 100 亿以上,其中年出口额达到 50 亿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出口份额占比逐步提高。本市纺织服装 鞋类 市场年成交额达到 50 亿元,经营商户突破 500 家。电子商务平台年交易额 20 亿元以上,交易比重达到 40% 2 .实施行业三创服务体系 依托黄石市经济开发区服装产业园、大冶市经济开发区纺织面料产业园, 阳新制鞋基地, 实施“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众创空间,为各类纺织服装 鞋类 集群发展、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和综合性平台,实现企业和创客、需求和创意的双重对接,提升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的软实力。

1 )打造企业创新发展平台。 把企业创新摆在全市纺织服装 业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方联合的新途径。围绕新型纤维及新型纺纱技术持续创新,成立纺织服装 鞋业 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寻求与湖北理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江西服装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开展长期合作研究与技术协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工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本市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全市骨干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积极申报及建立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其中年销售收入 2 亿元以上的建议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实验室,年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建议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实验室。重点支持以顺富纺织为依托,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牛仔布产品研发技术中心。 2 )发展企业创意服务平台。 将创意产业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依托美尔雅工业园、美岛工业园、顺富纺织产业新区 、阳新制鞋基地 ,积极推进纺织服装 鞋业 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创意设计中心。引进培育一批纺织研发机构和服装、面料设计公司,通过举办纺织面料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会、创新论坛等活动,打造全市纺织创意的信息中心。提高企业时尚创意设计水平,提升服装内涵品位价值。依托重点纺织服装 鞋类 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服装流行趋势、纺织新材料、流行面料 、鞋帽 和服装品牌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平台。促进企业从创造向创意升级跨越。扩大知名服装品牌影响,积极推动服装定制生产。发展纺织文化经济,充分挖掘本市纺织文化底蕴,以本市矿冶工业文化为载体,开发有特色、有价值、有突破的纺织服装 鞋类 产品。 到 2025 年,建成纺织服装 鞋业 工业设计中心,逐步推广面料及服装 、鞋类 设计大赛,培育本土纺织服装 鞋类 创意设计人才 200 名左右,助力矿冶工业文化经济资源。

6 :纺织服装 鞋业 企业中心重点培育工程

研发创新机构名称

创建及提升方案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品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深化与本地专业纺织服装 鞋类 检测平台的合作,鼓励全市骨干企业承建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各类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高技术检测产业向全市集聚,将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全市纺织服装 鞋类 检测平台协作共用。

未来五年,立足黄石地区,辐射鄂东南,建成区域性纺织服装 鞋类 检验检测中心。重点依托美尔雅国家技术中心、美岛省级技术中心建立服装和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依托顺富纺织组建国家牛仔布检验检测中心。 4 .创建智力资源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健全人才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到 2025 年,全市初步建成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

1 )发展人才服务体系,组建全市纺织服装 鞋业 人才服务战略联盟。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智力资源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2 )扶持企业引智聚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密集区和人才集聚区开展人才智力对接等活动,大力引进纺织服装专业人才。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各类高端人才。

3 )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骨干企业(集团)、本科院校、重点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 )依托湖北理工学院和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区位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特别在培育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纺织蓝领人才方面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订单式教学,加快人才培养,以更好的服务当地纺织企业。

专栏 2 :纺织服装 鞋业 服务支撑平台重点工程 未来五年,依托 黄石 美尔雅、美岛、顺富等龙头企业, 重点建设和完善各类服务支撑平台。

2 :纺织服装鞋业服务平台

1 )营销服务平台。政府主导建立营销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展会服务等形式,扩大企业销售渠道。 2 )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技术服务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对接企业自建的企业技术设计中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3 )检测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纱线和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牛仔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带动全市纺织服装产品检测技术和检测水平。

4 )人才服务平台。依托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工程 职业学院等院校,重点发展服装 与服饰 设计、服装 设计与 工程、服装 设计 工艺 等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5 )创意服务平台。鼓励设立创业孵化中心、服装接单中心、服装设计服务中心以及品牌孵化中心,为全市服装加工企业提供分单、制版和技术研发服务。

(一)政策保障

1 优化 市场 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纺织服装 鞋业 运行的统计监测,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和落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纺织服装 鞋业 规范发展。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策略,定位产品结构,实现由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并重的转变,引导外销为主的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紧抓内需增长的机遇,培育和开拓国内市场。

根据纺织服装 鞋业 几大龙头企业的产品特征,生成需求,引导产业链的完整布局。把握好黄石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机遇,加强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纺织服装 鞋业 的网络销售提高良好的线上环境。

2 加大财税 金融 支持力度

发挥好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充分发挥了现有财税政策对行业的 支撑 和引导作用。积极协调出台相关财税政策,治理产能过剩问题,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支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纺织企业,申报 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减税清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产融对接,落实国家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扶持政策,推进品牌质押贷款实施。鼓励企业建设纺织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加快技术改造。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纺织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增加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方式,加大对纺织工业的支持力度。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倾斜。对规模扩张快、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加大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考核奖励制度,营造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政策引导环境。 3 加强 人才 保障

完善以纺织服装高等院校为主,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重点企业相结合,应用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纺织人才培育体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为技工群体打造优良的成长平台。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促进学科建设、技能培训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加大人才引进,重点加强创意设计、创新管理、市场营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及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确保能留住精通前沿技术人才,纺织服装 鞋业 的创意设计人才等。

建立完整的纺织服装 鞋业 人才数据库,及时掌握人才的流动情况,闲置情况,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动态情况,为企业与人才的供需建立一个通畅的渠道。

4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

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开展企业调查、运行监测、行业研究等工作,组织开展品牌评价、品牌宣传、人才培训等活动,推动“三品”战略实施。引导纺织企业利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诉求,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建议。鼓励行业协会深入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质量认证、展览展示、新闻宣传等服务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重振“服装新城”辉煌。

(二)主要措施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

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十四五期初重点加快“牛仔特色园区”规划和建设。政府设立纺织服装 鞋业 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支持大冶顺福 牛仔 、阳新制鞋 基地 的建设, 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 贴息 ,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 鞋业 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 鞋业 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 鞋业 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帮扶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2 .实施企业、产品“隐形冠军”培育工程,推进大项目建设

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 鞋类 “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的攻坚力度。招商引资,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 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黄石,提升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 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进档升级。棉纺织业要围绕“三无一精”(清花无卷、纺纱无接、织布无梭和精梳),积极采用紧密纺纱机、清梳联、粗络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淘汰落后棉纺锭和有梭织机,争取无卷化率达到 50% ,无结头纱比重达到 70% ,无梭布比重达到 50% ,精梳纱比重达 30% ;服装业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缝缝制、自动监测,立体整烫等先进技术及装备,提高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水平。同时,还要瞄准国内外品牌企业策划完善产业链的承接项目。

3 .转换新动能,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改“二次创业”。 一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争优创牌活动,形成强烈的品牌竞争氛围,促进企业振兴品牌、发展品牌。加大现有品牌的培育力度,提升“美尔雅”西服、“美岛”女装、“樱纺”面料、“卡蓓儿”、“新贵族”、“福山兰” 、“众联” 等品牌层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并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国际生态论证,绿色论证以及管理体系论证,不断完善和提高品牌内涵。用足用好省市产业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 ERP 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4 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服装家纺行业创新。

加快 培育 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服饰文化为 核心 竞争力的新优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医疗健康养老、应急公共安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 防护用品 等重点领域应用。开发推广自动缝制单元、自动吊挂线、全成型针织等自动化设备,提高服装家纺生产自动化水平。加强信息管理集成应用,实现采购、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管理等各系统的无缝连接和智能管控,实现协同设计、敏捷制造、精准营销,提高效率,减低库存,提高效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3D 打印、 3D 虚拟试穿、 CAD 技术,推进服装、家纺设计数字化。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导服装、家纺、针织企业由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通过层层划分、合理定位、差异发展等营销策略积极整合渠道资源,实现专业市场、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B2B B2C O2O 等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与应用,不断优化商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5 搭建产业 公共 服务平台, 促进纺织服装 鞋类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 服务 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 鞋类 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6 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整合我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资源,着力培养 高素质 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注重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使用,建设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专业的行业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培养纺织服装产品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人才为重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调动他们为企业生存、行业发展争作贡献的积极性,不断地开发出推陈出新产品,引导市场需求。三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抓好工人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和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建设一支技术熟练,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四是加强职业营销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丰富贸易、法律、文化等基础知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要求,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职业营销队伍。

7 举办服饰时尚盛会,加快培育品牌进程。

依托美尔雅、美岛、顺富、远东等具有特殊地位企业,整合时尚资源,贯穿产业链,以现有 “美尔雅”西服和新时尚女装、“美岛”女装、“顺富”牛仔、“樱纺”毛料、“新贵族”服饰、“卡蓓儿”“福山兰”等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品牌展示和原创品牌首发为抓手,以纺织服装 鞋类 交易会为依托,打造潮流与商业并重的时尚盛会。

8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基地,提升职教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企业为主体,人才培养为主线,社会组织协调的“四位一体”作用,“引企入教”、“送教入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遴选代表性企业建设教融合型企业和产学研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十四五”黄石纺织服装鞋业发展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