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 推动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规模超 45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进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提出,湖北要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指出,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赛道的战略先手棋。 课题组调研科技赋能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聚焦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工程;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培育服务数字化,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数据安全;完善湖北省数字经济产业链 “链长制”等建议。

一、科技赋能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字产业化发展现状

1.数字产业生态基本建成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 2020-2030年)》《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浪潮、中国电子等企业区域性总部加速聚集,武大、华科、武汉理工等12所高校开设大数据专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信息安全中心等大数据领域的国家级智库机构在湖北省设立分支机构。

2020年湖北省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10亿元,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中国信科集团与华为公司合作推出长江计算品牌鲲鹏架构服务器产品,年产能达15万台;达梦数据稳居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第一。

2021年湖北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2.数字产业化发展呈加速之势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跑中部。 武汉获批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2021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2184.74亿元,软件业务收入约占中部地区的52%,稳居中部六省之首。2021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突破900亿元;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9%,两年平均增速达24%。

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 截至 2022年一季度,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2个,大型数据中心6个。按标准机架折算,全省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

区块链基础设施先行先试。 启动建设湖北区块链服务网络主干网和政务专网,全国首个 “星火·链网”超级节点2021年11月在汉建成上线并向全球提供服务,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已于2022年1月在汉率先上线。

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 截至 2022年一季度,国家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72.23亿个,日均解析量813万次;接入二级节点个数达25个。全省建成20个企业级、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022年上半年湖北格创东智已初步确定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湖北省“双跨”平台即将实现零的突破。

车联网 + 网联车试点示范加速推进。 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载人载物商业化试运营,目前已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642公里,发放54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里程超200万公里。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国内领先。 已建成国内首个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网以及省级数据中心,长江智联的北斗终端应用到全国 10万辆中石化的运油车上,应用规模国内领先。

5G 网络建设快速推进。 截至 2020年底,5G网络实现深度覆盖,全省建成5G基站3.1万个,数量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二,实现5G网络武汉市城区室外基本覆盖,其他市州中心城区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重点覆盖。

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成果显著。 全省光纤端口数超 2903万个,占宽带接入总端口比例达90%,光纤宽带用户超1781万,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超过95%;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达1.25T,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8.2T,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超198万公里。

湖北算力领跑中部。 湖北首次将 “算力”写入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202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和重要的数据汇聚枢纽。2022年2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建成,算力由100P扩容至200P。随着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宜昌三峡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襄阳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建成运营,湖北数据与算力设施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 截至 2021年底,湖北全省共有14560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3.数字化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态势良好

集中攻克数字化核心技术。 湖北省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研发优势明显,在光通信、集成电路、芯片、新型显示技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中国信科集团 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研究取得突破且单通道速率世界领先。

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建设。 湖北省数字经济领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5个,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

数字化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稳步推进。 实施数字化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推动 “临门一脚”关键技术实现率先突破,在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产业、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二)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1.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蓬勃发展。2022年,全省累计上云工业企业4.02万家,在建5G全连接工厂达108个,建成全球灯塔工厂2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96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52家、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32个。

2.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多元化

服务业数字化。 湖北省 2018—2020年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为568.34亿元、545.34亿元、413.65亿元。2018—2020年湖北省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3.1%、2.4%和2.3%。

农业数字化。 2018—2020年,全省累计新增16475台农机装备北斗导航系统。2018—2020年湖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为157.71亿元、191.64亿元、185.41亿元。

智能制造。 2021年,依托“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湖北省开展了智能制造企业评价,湖北省具有智能制造1A级企业204家,2A级企业84家,3A级企业20家,4A级企业6家,5A级企业2家。

智慧政务,公共服务更便捷。 截至 2022年3月,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4683.5万,“鄂汇办”APP上线服务事项7984项、月访问量44亿次,“一事联办”平均办理环节由4个减至1个、时限由法定43天减至9天、材料由16份减至8份、跑动次数由6次减至1次。

智慧防疫,人员管控更精准。 湖北健康码已与国家卫健委数据全面对接,实现了个人健康码、核酸检测记录、疫苗接种记录等多项自查功能。

智慧交通,数据共享更高效。 完成省交通云平台建设和数据中心升级扩容,对接国家平台完成高速公路运输量动态监测 、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电子票据信息交换共享,与省直部门 32项数据对接。

智慧教育,示范作用更典型。 汉通过教育部 2020年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年度绩效评估。完成武汉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120间智慧教室、12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60所初中学校理化生实验智能化标准化考场、30间智慧图书馆已经建成。

智慧商务,消费带动更明显。 2022年一季度湖北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8.1亿元,同比增长21%,网络消费规模居中部第1、全国第9。

智慧医疗,便民服务更有力。 省级 “线上问诊一点通”入驻全省医疗机构320多家,累计服务人次近550万。远程医疗覆盖所有市县,接入省平台医疗机构4368家,远程会诊5200余次,群众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智慧文旅,文化传播更广泛。 湖北省全域智慧文旅平台 “一部手机游湖北”注册用户数544(万人)。

二、科技赋能湖北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不够

近年来湖北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核心产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仍然明显。从规模看,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 2018-2021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57、2332.4、2402.4、2880亿元,而广东2021年高达15497.67亿元、上海2020年突破1万亿元、北京2021年达8918.1亿元、浙江2020年达6800亿元、四川2021年达4012.4亿元,分别是湖北省的5.4倍、4.2倍、3.1倍、2.8倍、1.4倍。

(二)数字产业化关键领域缺乏标志性龙头企业

湖北省 “光芯屏端网”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但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化关键领域还缺乏具有区域 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如电子信息行业,湖北省尚无规模过千亿企业, 2021年全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湖北省仅4家上榜。

(三)数字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两张皮”现象突出

开放共享的协同效益和综合优势发挥不充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水平显著落后于技术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较少,存在制度创新不足、强技术弱转化问题。

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存在明显不足,发明专利等高价值科技成果产出不足,高校院所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新型科研组织发育不充分,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中介人才建设不够。

(四)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发展 水平与 数字经济 发展趋势不匹配 。数据中心与通信网络、云计算核心与边缘、数据中心存储与计算之间统筹协同不足,面向数据要素的 “感—传—存—算—用”一体化综合数字能力偏弱。

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各环节的融合应用不够,大多处于传统平台类信息化建设阶段,缺乏城市级、行业级规模应用,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尚未显现。

部分重要基础设施跟进不够。以工业 互联网领域为例,武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是全国 5个顶级节点中最早启动建设的,但在后期重视和跟进不够,标识注册量、二级节点接入量等已从建设初期的全国第3位降至第5位。

(五)政策保障有待完善,数字科技投入水平不高

在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基金供给体系、人才供给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管理机制、中小型企业扶持、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仍滞后于数字化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发展需求,难以全面形成激发数字化核心技术攻关的制度环境。全省全社会研发支 出占 GDP的比重、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州研发投入水平普 遍偏低,科技金融发展相对落后。

(六)中心城市创新引领辐射能力不强

地区发展失衡,强省会弱周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协同联动发展局面尚未形成。武汉市经济外向度和创新国际化水平不够高,在带动省内、辐射省外、融入全球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

(七)数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全省数字科技人才总量规模不大,高水平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不足,高精尖数字科技人才团队吸引力不足,导致现有人才供给体系与数字科技突破性创新发展的需求仍有明显差距。

(八)数字经济产业链链长制落实存在阻碍

一个部门牵头一条产业链的模式在实施中仍面临着跨部门协调能力较弱、综合配套不足的困境。此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链长制中的 “链主”作用尚未凸显,难以带动多主体间进行技术合作与业务互联,导致整个数字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协调供应能力不足,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三、科技赋能湖北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聚焦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工程

建设芯片新城,打造高端芯片制造业。 一是着力建设研发产业园、设计产业园、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园,建成我国芯片供应生态圈 “第四极”,与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互为犄角、优势互补。二是通过政策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芯片领域更多的知名资本、企业和人才,加快形成高端芯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围绕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发,与华为、中兴、三星等国内外芯片用户合作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四是谋划和布局芯片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吸引国内外“小巨人型”芯片制造装备企业(如欧盟地区企业)来汉投资。

错位竞争,前瞻性布局巨型芯片科技研发 将微芯片分解成更小的芯粒, 重新组装成体积更大、功能更强的巨型芯片正成为新趋势 。这种方式为芯片制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比追求不断缩小芯片尺寸的传统方法更具成本效益。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等行业巨头已将堆叠芯粒作为其发展方向,一些功能强大的巨型芯片大小已与信用卡相当。建议就相关技术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可行性论证,一是 探索 全新封装方式 , 借由全新封装方式才能实现 “芯粒”堆叠,促成芯粒与不同芯片融合,形成巨型芯片。二是降低能耗 , 解决 “芯粒”在密集封装的电路中进行计算时产生 额外热量问题。

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WEB3.0 )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 一是提升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在人群高度聚集、产业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如武汉、宜昌、襄阳等,布局面向互联网 3.0的绿色高效算力中心。同时考虑到多网融合等要求,可优先同步布局6G。二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引领性技术研发。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前沿基础理论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打造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是加强自主 研发图像处理芯片、光学材料、屏幕和硬件制造等产业。四是政策引导探索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产业转化。

组织元宇宙行业标准湖北论坛,加强元宇宙行业标准研究。 元宇宙行业标准建设是发展元宇宙经济的关键。研究预测到 2030年,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可能增长到5万亿美元。建议组织元宇宙行业标准湖北论坛,论坛成员包括来自芯片、游戏等元宇宙相关行业的行业巨头,以及W3C等现有标准制定组织,论坛旨在促进各种标准组织及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元宇宙引入现实世界互用性。

(二)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

智能制造。 XR 技术和智能制造相结合,催生更智能化的技术装备、协同化的产品创新体系、柔性化的生产方式、集约化的资源利用模式。一是优化生产流程设计 , 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孪生建模。二是构建消费者参与的定制化产品设计模式 , 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分类分步推进离散型、流程型、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打造数字化车间、黑灯工厂、智慧园区。三是依托 “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智能网联汽车。 依托湖北在汽车产业链及城市交通规模 方面 的优势,加大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产品研发与应用。构建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扩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制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与监控标准体系。

在先行行业开放关键场景。 一是在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如金融、通讯 , 加快布局落地商业场景。二是在互联网领域持续发展游戏、社交等需求场景和商业化模式较为清晰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三是以培育智能经济体系为主攻方向,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提速建设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提升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服务能力。支持千亿级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全国性和省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鼓励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鼓励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 运营能力,开发符合湖北省情的云服务、云应用和定制化工业 APP。

(三)培育服务数字化,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

发挥湖北文化、技术资源综合优势,推进 NFT 数字藏品等“区块链 + ”深度应用与数字文化经济市场建设。 数字藏品作为一种基于 “区块链” + “文化”的新模式,将在一次性消费以外,逐步扩展为更丰富的基于权益的协作、二次创作,或辅助营销、私域运营等应用场景,逐步形成庞大的数字文化经济市场。一是加速分批、分类将湖北文化、艺术、景区、商业品牌等数字化过程深度嵌入区块链 , 将数字藏品作为文旅餐饮住宿等消费复苏及商业品牌、商圈商城消费复苏的创新抓手,以数字藏品活动带动消费复苏。二是建设政府引导及 监管,交易机构支撑、版权和科技企业良性互动的数字版权定价与交易机制。三是依托大型机构建设数字藏品服务平台,逐步向中小机构和企业开放。四是在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框架下对接国际主流区块链平台,实现数字资产全球流通和交易。

发展智慧医疗。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推进医学影像分析与辅助诊断、临床诊疗决策与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养老与智能康复等临床试点。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为引领,构建无接触的传染病医院、数字化智慧医院等。

(四)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发展

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发展。 支持省内大数据龙头企业加强产业优化整合,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龙头企业。建立湖北省大数据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数字经济领域优势企业实行 “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

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带动技术研发与应用。 一是支持平台企业承担国家重大 “卡脖子”技术专项,构建研发联 合体,在 AI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车载操作系统等领域,成立省产学研创新实验室,支持平台企业开源社区发展。二是支持平台企业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武鄂黄黄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参与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项目 。三是支持数字经济平台将基于消费互联网发展所沉淀的数字化能力、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结合,助力产业互联网发展。

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面向中小企业共享大数据技术资源、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互动发展和协同创新。

(五)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抓住历史性机遇期,吸纳全球数字科技人才。 过去 10年,东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科技人才市场,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波兰等拥有总共75万IT专业人才,俄乌战争造成大量东欧数字经济人才失业。建议一是要编制“高精尖缺”重点人才引进清单,将上述地区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纳入全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二是寻求国家和驻外使领馆宣传,联络对口人才。三是积极调动相关企业主动性,促成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四是鼓励探索数字技术领域国际专业人才的综合评价机制,营造长期安心在鄂工作的环境。五是探索远程办公、离岸办公的机制和办法。

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将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数字技能劳动力优势。 一是支持高校加强与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鼓励 “产学研用”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实验室、专业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为扩大相关课程设置并培养更多毕业生的高校、职校等制定奖励计划。二是大幅升级劳动力再培训计划,确保已在劳动力市场的个人获得所需数字技能。三是建立知识税收抵免,允许企业对研发和劳动力培训的支出进行税收抵免。

(六)加强数据安全

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保障体系,确定数字科技企业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实现数据态势可知、数据威胁可见、数据风险可控。加强数字技术数据安全领域的立法衔接,明确数字技术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安全规制启动条件、门槛和方法。

(七)完善湖北省数字经济产业链“链长制”

完善湖北省数字经济产业链 “链长制”政策推进体系。一是鼓励“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支持“链主”企业在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推广、产销合作、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创建等领域发挥牵头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培育,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业务上协作、资源上共享、平台上共建,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三是加强跨区域产业链建设合作联动、园区合作开发,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形成细化分工。

注:本报告为 202 2 年度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 科技赋能湖北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 2022EDA016)研究成果。

项目负责人:毛子骏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