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大数据”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进展

2014年在校生规模3559万人(其中本专科2547.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00-2014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从375万人增至939万人,增长约2.5倍。全国高校录取人数从220.61万人增至697万人,增长约3.1倍。十五年间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原来的59%提高到了74.33%。高考录取率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2.3倍。

2010-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从215.7万人增加到233.6万人,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从134.3万人增加到153.5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62.26%提高到2014年的65.71%。

2010-2014年,各高校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从不到50%,提高到了55.79%,其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和35.74%。“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均超过了60%。中青年教师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

二、“大格局”谋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重新规划了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与区域布局结构,推动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异军突起。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扩展到403所,占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的43%。全国现有的339个地级城市,有208所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2%。2004-2014年,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含高职高专)从872所增加到2014年的1327所,占据全国2529所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

2013年6月,由全国三十多所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截至2014年4月,有178所地方高校加入,致力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的探索。2009年之前,新建本科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但2009年以后,高校转型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实质性发展阶段,接受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的比例分别为86%(2009)、92%(2010)、96%(2011)、98%(2012)、100%(2013)、100%(2014)。

中西部高等教育体量不断增大,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0所超过万人的高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上的差距从2007年相差17个百分点降低为6个百分点。

三、“大工程”牵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1.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工程是一项旨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基础性、前导性工程。工程紧紧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力争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国家级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自工程实施以来,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点建设了1500个专业点,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开展560个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分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00多个。

39所“985”高校中有35所高校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所有“985”高校数的90%,平均每所高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数为22个,占比为25%。

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建设了100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高等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了1000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助了5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中央 2.5亿元投入的带动下,各省市投入专项建设和运行费用近80亿元。

重点建设了30个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中央财政资助每个示范中心500万元经费。支持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研修。

在工程项目带动下,高校实验室空间得到了拓展。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1.79平方米。2012-2013学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1.76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2.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一项以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综合办学能力,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又一项重大工程。

计划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合并形成了包括“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东部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等为主要标志的10项建设计划。其中,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支持24个中西部省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中央财政拨款约60亿元,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支持1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

自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扶持的100所高校中,有97所参评“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评价”,2012-2014年,97所高校在竞争力评价排前20%高校的数量由9所提升到13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扶持的高校进入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前20%高校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8.3%上升到2014年的14.4%,提升了6个百分点。“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支持各高校,专任教师已获博士学位比例而言,与全省水平相比,高出1至约30个百分点。

2001-2011年十年间,受援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翻了19.17倍、5.8倍、8.73倍和2.88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了历史性突破。2013年批准19所西部高校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9个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批准4所西部高校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一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3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西部高校优秀青年人才278人,“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西部高校团队16个,“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资助西部高校400名青年教师,“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选派210名研修人员。

从对口支援情况看,受援高校扩大到75所,支援高校为100所。2013年51所支援高校接收受援高校647名教师和管理干部进修锻炼,实际录取受援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367名、硕士研究生139名;2014年,确定支援高校为西部受援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369名、硕士研究生计划156名,实际录取博士研究生351名,录取率达到95%。截止到2014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共招收了10933名免费师范生。中西部生源占90%左右,农村生源比例约为60%。八年来共招收免费师范生近8万名。

3.实施“985”、“211”等工程项目,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

“985工程”、“211工程”等工程是为了实现高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创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教育工程。“十二五”期间,新一轮“985工程”共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35亿元。“211工程”三期建设自2008年至2011年实施,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2012年9月组织完成对112所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在综合以往实施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国家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全国各地已经挂牌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114个,已严格遴选 38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2013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5亿元。同时推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5所高校的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纳入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约20亿元。

经过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11、985工程”高校成为科研的主力军。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共890798人,其中,“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约占40%;研究与发展人员共359884人, “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约占42%;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全时人员共26498人,而“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约占58%。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代表着全国科技的最高水平。2010年至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获最高科学技术奖7人。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这些重大科研成果大部分都集中在“985”高校、“211”高校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的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与全国其它科研机构相比,一直超过60个百分点以上。2010-2013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由23953篇提高到69064篇,高校的贡献率超过80%以上。仅201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有5119篇中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领域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

根据《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23.14万篇,连续五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的13.5%。从发表科技著作看,高校发表的科技著作33064种增加到37866种,占全国科技专著总数的80%以上,与其它科研机构相比,一直保持超过70个百分点。

2005-2013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从20094件增加到133865件,增加了5.66倍。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也不断增加,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2005-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数14673件增加到81251件,增幅达到 81.9%,发明专利实际授权数从4715件增加到35873件,增加了6.6倍。

2005-2013年,全国大专院校专利申请件占比从5.20%增加到7.50%,其中发明专利每年平均占比达到15.22%。

四、“大协同”创新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计划,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又一大亮点。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参与计划的高校近350所、科研院所近120家,覆盖到全国所有省市地区,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协议的共有40所高校以及46家科研院所,委派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到相关高校授课或讲座达到1400余人次,受益学生数超过16万人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10415家企业参与实施。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约4.2亿元、派出兼职教师1.1万人、参与开设课程4000余门。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66所高校进入计划,建设了58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会同中央政法委等五部门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已有391位高校骨干教师、420位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入选。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以及人民日报等4家中央新闻单位与全国389所高校签署共建协议或完成签署准备事宜;组织400余名高校骨干教师和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已批准第一批试点高校99所、改革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43项,复合应用型70项,实用技能型27项。覆盖在校生约9万人。

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批准125所高校开展178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会同卫计委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共批准中西部22个省份、63所高等医学院校招收免费本科生26000余人。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卓越系列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各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与行业需要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二是推进了与培养卓越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同学科领域都依据自身学科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开展培训、跨界学习、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等多种措施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取得初步成效。三是毕业生整体质量获得行业认可。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致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五、“大实践平台”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过去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又一软肋。近年来,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教育部制定一系列要求,通过构建大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大实践平台、形成大实践成果为目标,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下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搭建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根据2013年486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累计建有58169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266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万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带动了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中央、地方和高校对近8万个项目进行了资助,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以2012年和2013年为例,参与项目的学生总数达196827人,创新项目数45004个,创业项目8323个,投入经费约10.32亿元,无论从参与学校和学生覆盖面,还是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都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一轮的高潮。

建立国家创业园提供创业支持保障。 截止目前,由国家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115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24家。2010年-201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固定资产净值总额从8.21亿元增长到53.72亿元。2013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总产值为144.61亿元,总收入为262.06亿元,净利润总额达到17.12亿元。

2010年至2013年,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在孵企业数量由6617个增加至8204个。其中,当年新孵企业数量维持在1800至2100之间。累计毕业的企业数由2010年的4363个增加为2013年的6515个,每年新增的毕业企业数低于1000个。

实践教学份量得到大幅强化。 根据2013年494所高校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达到教育部预期的目标要求。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安排份量达到了26.97%,体现了办学定位的应用性、实用性特征。根据2013年489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489所高校当年累计有1485410个毕业综合训练课题,其中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约占71.9%。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根据2014年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在“学科竞赛”获奖总数为59487项(469所抽样统计),其中国家级23016项,“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总数为30004(469所抽样统计)项,其中国家级10548项。2014年全国高校学生发表论文15996篇(445所抽样统计),发表作品20949篇(册)(445所抽样统计),申请专利数4411项(445所抽样统计)。

六、“大教改”激活高校学生创新活力

高校办学活力体现在学校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潜能。近年来,各高校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大教改思路,突破了传统局限学科内部、本科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狭隘教学改革观,使高校教学改革从局部试点引入到全面深化。

实施拔尖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2010年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计划以培养学科领军人物为目标,按照选拔一流生源、选派一流的导师、营造一流的学习环境,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综合改革,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地标。从试验效果看,进入计划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2013届500名毕业生中,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14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达到了预期目标。

实施大类培养改革,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机会。 这一改革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目的是改变我国传统过窄的专业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实施这一类似改革措施。每个高校大类招生平均为28个专业大类,涉及专业平均为52个,平均涵盖了61%的招生专业数。在此基础上,各高校继续完善选课制改革,根据部分高校不完全统计,各高校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水平为22.10%,“985工程”高校平均水平为27.68%,“211工程”高校平均水平为27.02%,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水平为19.55%。

实施主辅修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一改革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实现了传统专业范围内无法达到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根据部分高校统计,2013年底,各高校当年修读双学位(主辅修)学生数占在当年招生数比例的平均值为13.95%。其中,“985工程”院校平均为15.21%,“211工程”高校平均为15.45%,地方本科院校平均为11.4%。实施双学位(主辅修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做法。

除辅修专业之外,部分高校积极尝试跨学科交叉设置专业,推进文理交融。2010-2014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的新增本科专业中,新设交叉学科专业点数占全部增设专业点数的比例从6.31%提高到了14.57%,四年时间增长了一倍多;绝对量也从2010年的119个布点增至2014年的245个布点。这说明,跨学科交叉从一种改革理念转入到实质性改革步伐。

实施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提高质量的细胞。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时代,课程与教材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特点。“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从提升全民素质和终身教育理念,重新规划了设置了课程与教材的基本思路,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共有2790种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与推广。教育部审议通过了教育部负责的93种本科教材中的12种书稿和91种提纲,重点教材已出版27种。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部分高水平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先行先试,率先在爱课程网、网易等新媒体上建设一批广受欢迎的免费开放课程。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北大牵头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等一批中文MOOC平台。自2013年以来“爱课程”上线课程总数已达2458门,已有 5,948,767 人在中国大学MOOC上学习,大大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巩固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进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许多高校在教师聘任中,把是否为本科生上课和授课质量的好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中南大学实施“严苛”的“讲台令”。根据抽样调查37所地方本科高校,24所“985工程”高校,21所“211工程”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其中,“985工程”高校的平均值为77%,“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值为85%,地方本科高校的平均值为90%。

实施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引领教学方法改革。 2003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出新生研讨课。之后,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随后跟进。南京大学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全校新增新生研讨课23门,在这些高校的示范下,更多高校尝试开设新生研讨课。北京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启动“小班课教学”,全校共有16个院系开设38门“小班课教学”课程,其中大班课程开设90门次,小班讨论课450门次,参与教师350余人,听课学生10000余人次,平均而言基本达到使北大每位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1—2门“小班课教学” 课程的目标,在全国开启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流。

七、“大联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进入世纪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部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内外大联动,以外促内,形成了政府、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格局。

推进“管办评”分离,释放高校办学活力。 “管评办”分离是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010年以来,围绕建设政府、学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教育部取消22项职责,下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直属单位13项职责,转移、委托直属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承担50项职责,精简规范23项评审项目,理顺基础教育管理等9个方面职责关系。同时还取消了一批“三评一检查”项目,总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2013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扩大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36条意见,省教育厅下放了85%的对高校的行政审批权。

实施“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实现对高校分类引导。 2010年起,开展对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已评估143所学校,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50%左右。从2013年起。对参加过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实施审核评估,完成了18所高校试点工作。强调大数据的集成应用。教育部评估中心基本建成教学基本状态国家数据库。到2014年底,全国已有陕西、湖南、福建、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的 650多所高校填报并进入新升级的2.0版数据库。

高校强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 截至2015年4月,已有62所普通高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基本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根据《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4年度)》不完全统计,有59%新建本科院校设立了质量监控机构。通过对576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设置情况调查,目前高等学校内部普遍设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根据2013年577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有540所高校开展学生评价,418所高校有开展同行评价,468所高校有开展专家评价。分别占整个数据库的93.5%、72.4%、81.1%。近80%高校学生评教覆盖面达到90%以上,近40%成高校同行评教覆盖面达到90%以上,约20%高校专家评价覆盖面可达到90%以上。一些大学如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在上一轮本科评估之后,坚持一年一度的自我评估。2014年,厦门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大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项目。

积极倡导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估。 一些高水平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对接国际教学质量标准,邀请国际同行评估。在最权威的三大国际商学院认证: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美国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中,中国有13家商学院获得了AACSB认证,有22家商学院获得了AMBA认证,13家商学院获得了EQUIS认证。从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领域已由10个拓展到2014年的14个,年度认证专业数量由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数量的专业由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高校由51所增加到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参加认证。2012年,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69个专业认证试点。

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强化学生参与质量保障。 根据抽样选取的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的基础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质量(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的达到46.71%,“基本满意”的达到39.9%,根据这两项指标合计出的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6.61%。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意。就综合满意度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的平均分值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和4.32。

根据227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满意度高达93.24%。

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质量保障。 截至2013年底,省一级专门的评估机构已经发展到13家。编制质量报告发布制度。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编制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校。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