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启功书法学英和、梁诗正、成亲王是误传,自述“一次都没临过”!

生活经验谈

网友问:梁诗正的《十宫帖》对启功先生的书法影响很大吗?其实关于启功先生的书法受梁诗正、成亲王、英和等人影响的说法都有,但都是因对启功先生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传。启功书法渊源非常清晰,有他的亲自口述和诗为证,不必以讹传讹。作为书法泰斗和顶级文物鉴定专家,见过上面这些人的字是可能的,但用启功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次都没有练过”,更不用说受他们的影响了。

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曾经在接受《书法》杂志采访时,深入谈到过他的书法入门、取法和渊源问题,脉络比较清晰。他在《论书绝句》里也写到:“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从这首诗看,对启功先生书法影响最大的是赵子昂、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字诚悬)等人。

启功书法

启功深入临习的第一家算赵子昂。他给《书法》杂志记者讲述: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但年少时还算不上深入学习。直到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子昂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别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即清朝户部尚书:英和)。

英和书法

启功第二个阶段临习较多的是董其昌和欧阳询。启功自叙说,当时画画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亚于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我学书的基本功夫。

梁诗正书法

第三个阶段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深入临习柳公权《玄秘塔碑》。这样经过多年努力,偶尔给人用楷字写对联,人见了就说我是学乾隆时成亲王的,实际上成亲王的帖我一次也没有临过。

成亲王书法

看过以上启功先生自述的学书法历程,不难看出其书法渊源。说他的书法受梁诗正、成亲王、英和等人影响的说法都是误传,一点依据都没有,不必再以讹传讹。

沙孟海:书法风格的形成,必过此“四关”,缺一不可!

书法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所有学书法的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但真正理解并建立了自己艺术风格的凤毛麟角。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谈学书经历和体会时认为树立书法风格要过“四关”,缺一不可。现将沙孟海等人“四关说”,解读如下并供书友们参考。

一过“个人品位”关

通俗说,就要提高个人品位。这一点与古人认为的“一要品高”有相通之处。古人认为一要“品高”,后人解读为“人品好、品德高”,但有很多反例,我认为这个品应该指“个人品位”比较合适。个人品位高,没有很多私心杂念,以恬淡安和之心,树清刚雅正之气,当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

沙孟海书法

二过“风格取向”关

美学对书法创作的指导价值不可低估。个人艺术风格就是个人美学追求的最终产物。须多读、多看、多思、多悟。对书法史的梳理,或许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性情的风格,或婉约、或精致、或雄强、或大气、或苍茫,你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最终才会有什么样的风格。

以文征明为例,他的行书小字追求王羲之《圣教序》笔意,行书大字追求黄庭坚的风格,为此他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黄庭坚法帖,然后博采众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很多作品(如行书《醉翁亭记》)明显就具有王羲之和黄庭坚的风格。

沙孟海书法

三过“勤学苦练”关

以上两点大部分不明白,但说勤学苦练都很清楚,前人一直这样强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日积月累的练习,必须脑到、眼到、手到、心到,活学活用,方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没有勤学苦练作为基础,其他都是空谈。

沙孟海书法

四过“学识培养”关

书法要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注重学识培养,“功夫在诗外”,万不可就书法而书法,就写字而写字。文史哲、绘画、音乐、建筑、美学等其他各类知识都是书家汲取营养的宝库。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大学问家,缺乏学养的写字人徒成字匠,书法没有内涵。

沙孟海书法

总的来说,书法形成个人艺术风格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往以上四个方面去努力,缺一不可。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