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苗族女孩吉雪(右)和堂妹在安置点的小区里玩耍(2018年4月22日摄)。在2018年的易地扶贫搬迁中,家住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格沙苗寨的6岁女孩吉雪,与家人一起从缺水、耕地少、海拔高的格沙苗寨搬迁至50公里外的西秀区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新华社贵阳4月9日电 题:“搬迁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贵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新华社记者李银、杨洪涛、刘智强

每天在居住的小区里巡逻,每顿都能吃上老伴做的拿手菜,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贵州武陵山区深处的土家族老汉张玉顺,怎么也没想到60多岁了还能从山村搬到城镇,并且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当保安的工作。

张玉顺是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一。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从搬迁群众就业、就医、融入城市生活、小孩上学、社区服务等方面入手,继续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将安置点建成搬迁群众的幸福家园。

这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福新苑(2月28日无人机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135万人搬迁入住,后续扶持成重心

“我家有两个壮劳力,能多申请一个棚吗?”“今年能不能多派几个技术员进行指导?”“今年保底收购价是多少?”……近日,在贵州省安龙县钱相街道五福社区居委会,一场食用菌种植动员培训会吸引了80多名群众参加,现场气氛热烈。

记者看到,来参加培训的既有二三十岁的壮劳力,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有的妇女还背着孩子。搬迁户张乾庄说,去年他家种了6个大棚,但因缺乏经验,赚的不多,今年想“多搞几个棚,好好跟着技术员学习”。

五福社区党支部书记肖亚琪介绍,五福社区共安置安龙县7个乡镇2024户9200人,社区周边建有工业园区、石材园区、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安置区内已建成食用菌产业园、服装加工厂,就业潜力大。

类似五福社区这样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贵州省共有946个。按照规划,贵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涉及全省83个县9449个村,搬迁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三分之一、占全国搬迁贫困人口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王应政说,全省已有135万人搬迁入住,当前工作重心已从解决好“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双胞胎姐妹黄星琪(左)和黄星怡(右)在移民安置区旁的幼儿园里享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免费营养午餐(2月28日摄)。黄星琪一家原住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丙溪村长老棚组,2017年冬天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的云起小镇移民安置区居住。告别低矮破旧的木板房,搬进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洋楼。黄星琪一家居住条件发生了大变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群众搬迁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记得家门口有个斜坡”“我不会用电梯”……从“换灯泡”到“疏通马桶”,从“过马路”到“扔垃圾”,搬迁群众刚进城遇到一系列的“不适应”。

遵义市习水县岷山路社区干部陈少波说,为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县委宣传部、县团委、县工会、县妇联等单位纷纷结对帮扶。

记者走访铜仁、毕节、遵义等地数十个安置点了解到,陈少波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类似情况较为普遍,各地正积极解决社会融入、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

“我们实行一站式办公,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好。”黔西南州册亨县百口乡党委书记罗朝康说,百口整乡搬迁安置点设有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综治警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还配套建设了“青春课堂”“银发课堂”、幼儿园、便利超市、休闲广场等。

铜仁市组织派驻干部、社区干部、楼长、物管等分工包户帮助移民群众熟悉新环境,并成立移民安置区后续服务团队,把房屋维修、家电安装维修、急救、火警等联系电话张贴在住房楼道显眼处。

黔西南州自2017年底开始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等13个方面,推出了一揽子配套措施。

工人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移民新区“扶贫微工厂”里组装打火机半成品(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将安置点建成幸福家园”

安置地的生活质量和迁出地的资源收益,直接关系移民群众能否“稳得住、能致富”。最近,贵州省委、省政府专题部署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围绕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将安置点建成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重点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确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完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劳动力全员培训,加强安置点产业培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据统计,2016年至2017年度搬迁的121万人中,户均就业1.7人。

——加强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

——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针对安置点的人口规模,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村)民小组,加强安置点管理。

——加强和完善基层党建体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根据党员数量、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目前,移民搬迁后续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搬迁群众的肯定。“既然在城里扎下根儿,我们也要奋发图强奔小康。”张玉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