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关系,听到了许多专家谈到京绣的濒危,激发起我对京绣的兴趣。曾经与在百工坊开设京绣工作室的姚富英大师进行过探讨,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竟发现京绣在北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辞海》中“京绣”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自元朝定都北京后,出现了主要用于贡奉皇家宫廷服饰、装饰用的绣品,各地绣工逐渐云集京城。尤其到明朝以后,朝中官员的官服都要在前后大襟上绣上“补子”,以显示其官职品位,因此诞生了专为宫廷服务的“绣局”。这“补子”就是京绣的代表作品。“补子”的纹样是按品级而定,文用飞禽象征文采,武为走兽表示威猛。清代沿袭了明代“补子”的纹样,只是前面的“补子”被一分为二了。此外,龙袍、诏书、群仙祝寿、百子图等皇家用品也都的出自京绣,这些都是苏、粤、湘、顾等其它绣法所不及的。由于其代表性的作品多用于宫廷,又被称为“宫绣”。到民国时,京绣已不再是宫廷的专属,而传入民间,转为戏装的绣制,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明清戏中看到京绣的影子。我在姚富英的工作室里看到的作品也都是民国或现代的戏装作品。
京绣融合了全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又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而独树一帜。由于京绣主要服务于皇家,所以在绣品颜色和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极其讲究,它的主要色彩是黑、黄、红、蓝,因为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它的纹样龙凤为主,讲求
“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做的时候要先将纹样描在腊纸上,用针按图扎出细密的小孔,铺上一层特制的粉,用刷子刷一遍,纹样就留在布料上了。在刺绣的针法运用上则以盘金、打籽、平绣、圈金为主,绣品讲究平、光、齐、运、和、顺、细、密,显示出高贵华美的宫廷韵味。正是京绣的这些特色而被工艺美术界称为“燕京八绝”之一。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皇室贵族们为了维持其养尊处优的奢侈生活,将各自珍藏的绣花衣物拿出变卖而流落民间,在东晓市的估衣市场上开始有各种名贵绣花衣料和服饰出售,引起外商的好奇和购买欲。一些商贩看准商机,在前门外西湖营一带购置或租赁房产,设立门户,做起了专门制作倒卖绣品的生意。陆续开业的绣货庄有二十多家,有专营刺绣花边、睡衣、裤褂的同顺利;有专做绣花垫、绣挽袖及其他绣货加工的吉昌厚、义顺公等;也有经营出口绣货的振德兴;还有专营少数民族生意、号称“五虎上将”的德信成顾绣庄。形成了西湖营绣花街,这里的住户几乎家家都为绣庄做外加工。更多的绣件“撒活”给永定门外的农村绣工,所以城南永外是京绣女工的集中地。
现在京绣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据姚富英师付讲,京绣中的关键技艺“打籽绣”已经没人会做了。
作者:好阿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