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很爱川菜,甚至一度在他们世界里,
辣就等同于川菜。
东北街头随处可见打着
“正宗四川xx”
招牌的馆子,这时,如果一个思乡心切的四川人走进去,点了一桌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水煮肉片,甚至不用吃,在端上桌看到菜的一瞬间,就会让四川人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中国,到底有几个四川?
川菜和东北菜有许多类似的菜,比如白肉,
但东北蘸蒜酱,四川还要浇红油。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肉片,东北人最喜欢的3道川菜,
也是被调整最狠的3道菜。在1991年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公司编写
《中国名菜谱·四川风味
》
里,鱼香肉丝的做法是这样的:
主料只有
瘦猪肉
,配料只有
冬笋和木耳
,鱼香的精髓是
泡红辣椒
。但是到了东北,鱼香肉丝则完全变了身,配料去掉了冬笋,加上了
胡萝卜和青椒
,木耳也从脆大的川木耳,变成了脆弹的东北小木耳。辣味的来源从泡红辣椒,变成了
郫县豆瓣酱或者辣椒油
,放了更多的糖,也勾了更浓的芡。
左:东北版鱼香肉丝。
右:四川版鱼香肉丝。
这种改良过的鱼香肉丝深受东北人喜爱,有肉有菜还甜滋滋的,重点是十分下饭。并且在此之上,东北人还二次创
造
了另一道菜,
鱼香鸡蛋
,
就是把肉丝换成鸡蛋,鸡蛋比肉丝有更强的吸附汤汁的能力,并且更加便宜,是东北盒饭里的常驻选手。
宫保鸡丁
的改良也是这样。在四川,宫保鸡丁有且只能有鸡腿丁、花生、葱段和干辣椒。但在东北则不一样,鸡腿变成了鸡胸,还加入了胡萝卜丁和黄瓜丁。
左:四川版宫保鸡丁。
右:东北版宫保鸡丁。
东北人爱的,其实是想象里的川菜,
这点在麻辣味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他们在炒菜里勾了厚厚的芡,在麻辣烫上扣了一大勺麻酱,麻辣拌中加了大量的糖作为辣味的缓冲带。
上:裹满汤汁和麻酱的麻辣烫
下:老式麻辣盆,不加麻酱。
东北人改造小吃
遭受东北人魔改的,也不只四川美食。但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和食材的限制,
东北人并没有原样照搬,反而开始大刀阔斧,不受限制地开始变化。
东北云南米线全称
东北云南
过桥米线,
云南米线之多,为何不是小锅米线而是
过桥米线?
原因很简单,过桥米线自带一个夫妻美满的爱情故事:贤惠的妻子给勤奋的秀才送米线,秀才最后中举,
合家团圆——这是向往的生活。
只要是大一点
的米线店,都会把这个故事做成海报或者手绘画印在墙上,让人身在东北边吃米线,心在西南为千里之外的爱情流泪。
花样繁复多的云南米线。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遥远的云南对于东北来说,自带一层神秘的光环,吸引东北人味蕾上的好奇心。同样也因为距离,给了东北人肆意改造的空间。
东北米好,但都是粳米,无法复刻云南籼米做出的米线,
所以东北人另辟蹊径自行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米线,
更粗,更弹,煮的时间过长还会呈现一种半透明的状态,久煮不烂,
也因此被妈妈们谣传为:
这米线是塑料袋做的。
左:东北版云南米线。
右:云南过桥米线。
云南本地的过桥米线是一碗鸡汤米线,鸡汤上飘着点点金黄色的鸡油,鲜香无比。但在东北,已被川菜的麻辣调教过的味蕾已无法适应如此清淡美味,
所以东北米线是带着火锅底料味的麻辣风格,这是东北人的融会贯通。
“辣化”的还有鸡西山西刀削面,这里的刀削面是一碗红汤,一指宽的刀削面上盖着辣酱炒的牛肉,配上各式各样的
鸡西辣菜,
但鸡西的辣并不是来自四川的辣,而是来自隔壁鸡东县朝鲜族人民的辣,
辣
得干脆,吃得大汗淋漓。
鸡西刀削面也可以蘸辣汤吃。
此外还有称霸东北中小学校门口的两大小吃:
陕西凉皮和天津煎饼果子。
东北陕西凉皮融合了三个地域元素,陕西的凉皮、四川的担担面和东北的调味共生在麻酱、蒜汁、白糖的汤里。
加了大量白糖和麻酱的东北凉皮。
天津煎饼果子的创造则更为发散,煎饼变成了白面鸡蛋饼,里面的果子仅保留了小油条,其他香肠、辣条随便加,甚至在延边,煎饼果子里还可以加辣白菜、小章鱼,在牡丹江还可以加烤冷面,主打一个混搭和融会贯通。
与天津完全不同的东北煎饼果子。
东北人为什么
这么会改?
以山海关为界,中国地方特色小吃分两种,东北的和其他。
在东北城市街头,你会发现台湾纯肉肠、重庆酸辣粉、江西无名缘米粉和上海炸鸡柳。
这些食物,搁自己家不一定能吃到,但搁东北一定能吃到。东北人为什么这么会改造?
这可能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东北北边是俄罗斯,西边靠近内蒙古,自身还有朝鲜族人民,本身就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所以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比如哈尔滨人从小吃大列巴等各种面包、红肠等各种香肠长大的。
东北熟食店各种各样的俄罗斯风格熟食。
也可能跟来来往往的闯关东人有关,全国各地人带来了各种美食,
哈尔滨有很多泉州牛排馆,李连贵熏肉大饼来自河北,沟帮子扒鸡来自安徽......
只要好吃,东北人接纳一切。
东北熏肉大饼其实是来自河北。
从古至今,东北人都有非常强的生存智慧。
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他们快速接纳外来事物,重新解构并与本土文化迅速融合,在用自己极具天赋的营销方式推销出去。
下次来东北
不要只吃锅包肉了
东北更魔幻的美食世界
千万不要忘记
来龙江
品尝特色美食哟
来源 | 地道风物
审核 | 曲东旭 责编 | 武智勇
编辑
| 洱海·5先森 刘钰
点亮“在
看 ” 快来龙江品美食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